在李小龍主演的電影《精武門》裡,有這樣一個片段:
陳真(李小龍飾演)路過公園想進去逛逛,突然發現門口掛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與此同時,還有幾個日本浪人煽風點火前來挑釁。陳真當即大怒,在痛毆了這幾個日本浪人後,一腳把這塊牌子踢碎了。
陳真一腳踢碎了「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匾
關於「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周作人《公園之感情》一文中有明確記載:
上午乘車,晤封燮臣….白人遊息其中者,無不有自得之意,惟中國人不得入,門懸金字牌一,大書「犬與華人不準入」七字,哀我華人與犬為伍….無甚一不平者,奈何竟血冷至此。
1885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的「遊園規則」中有明確規定:
坦誠說,儘管「華人」與「狗」並沒有並列在一起,但「非西人之傭僕的華人」與「狗」不能入園的事實是存在的。華人對「遊園規則」感到憤慨,也是人之常情。
說到「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就不得不提及近代史資料中常見的一個詞——租界。
有著「國中之國」般存在的租界,有著什麼樣的歷史,又在什麼時候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上海英租界的產生,以中英不平等條約為依據。1842年,中英籤署的不平等條約,即《南京條約》規定,英人及其家屬可以在五口通商城市居住。
自今以後大皇帝恩準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
中英籤訂《南京條約》
1843年《南京條約》的附件《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又進一步規定,中英雙方應劃出地界讓英人居住。
廣州等五港口英商或常川居住」,「中華地方官與英國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地勢,議定界址,不許逾越,以期永久彼此相安。
這裡的「界址」,即前面提到的「上海英租界」。1845年頒布的《上海租地章程》,對上海英租界的地域作了詳細規定:
斟酌上海地方情形,劃定洋涇以北、李家莊以南之地,準租與英國商人,為建築房舍及居住之用。
上海租界示意圖
1844年,中美籤訂《望廈條約》,美國取得了類似於英國的權利,即可在中國設立租界,地址位於上海英租界的北面區域。
1863年,上海英美兩租界合併;
1899年,上海英美租界改名為「上海公共租界」。
上海英、英美租界以「三權分立」為原則,開始建立租界內的自治機關。
立法機關「租地人會」(1846),行政機關「工部局」(1854),司法機關「洋涇浜北首理事衙門」(1864)。
至此,上海的英美租界,儼然成為了「國中之國」。
建國前的「維多利亞花園」
1928年,上海租界的所有公園,都取消了「華人不得入園」的規定。掐指一算,這一規定居然堂而皇之地持續了四十多年。
取消「華人不得入園」的導火索,是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
1925年5月30日,上海兩千餘名學生在租界內散發傳單,發表演說,抗議日本紗廠鎮壓工人大罷工,並號召收回租界,被英國巡捕當場逮捕一百餘人。
下午,萬餘群眾聚集在英租界,要求釋放被捕學生。英國巡捕竟開槍射擊,當場打死13人,重傷數十人,逮捕150餘人。
「五卅慘案」主題油畫
慘案發生後,上海公共租界當局僅將總巡麥高雲、捕頭愛伏生免職,殺害手無寸鐵工人的兇手並沒有得到嚴懲。這激起包括上海華人在內的廣大中國人民的憤怒,「收回租界」的呼聲更為高漲。
2月25日的 《中共上海區委告同志書》把「收回租界」作為口號之一,而且要求「普遍的在群眾中呼喊起來」;
2月27日的《上海總同盟罷工的記錄》也顯示,「收回租界」是「上海工人目前的緊急政治口號」,也是「群眾行動之大綱」;
3月1日的《特委會議記錄》中,儘管要求口號「要集中,不要太多」,但「收回租界」仍是其口號之一。
1927年3月21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取得勝利,並於次日成立了新生的人民政權,即上海市民代表會議政府。
3月27日的《中共上海區委會議記錄》中,「收回租界」成為「反英與反蔣」的口號。
參加上海市總工會升旗典禮的工人武裝糾察隊
可以說,「收回租界」已經成為上海乃至全國人民的一個「新奮鬥目標」。
1927年1月,在武漢各界組織召開的「慶祝北伐戰爭勝利與遷都武漢」的會議上,「收回租界」被提上了會議日程。
1927年3月,北伐軍逼近鎮江時,鎮江人民不僅發出了「收回租界」的呼聲,並付諸了實踐,商會承接了收回租界的各項任務。
原法租界一角
在全民「收回租界」的大背景下:
「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規定,至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1943年1月,英美兩國審時度勢,廢除了與前清政府籤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並取消了兩國在華的治外法權和租界,國內存在近百年的租界,從法理上結束了它的歷史。
新中國成立後,「租界」被正式取消,租界內的外國公產被全部收回,外國特權已不復存在。
當我們以平和的心態,流連於原租界的精美洋房的同時,更不要忘了,這些精緻的建築的背後,是我們國家曾經落後貧窮的歷史。
【讀書筆記】原始「中國人」的魔幻漂流:古中國和東南亞土著的奇妙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