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件迷人的樂器(小提琴、二胡、古典吉他、琵琶、鋼琴)、五位婀娜的青年音樂家(樊悅、張欣怡、王雅倫、付饒、高雯婧),她們將為我們奉獻一場怎樣的音樂會?
5月19日,「郎園室內樂音樂季」為大家帶來一場以「春」為名的中西匯聚的音樂會,通過具有不同歷史文化積澱的樂器間對話,以及藝術家自己對所演奏樂器與作品的講解,喚起我們對不同音樂歷史文化傳統的思索,乃至讓我思考在現代科技文明的今天,如何理解這些傳統樂器及其作品對我們生活的意義。這場音樂會的演出時間已經是夏天了,但音樂會的主題為何是「春」,我相信在策劃者和所有人心中,音樂讓我們一年四季,如沐春風。
「音樂文獻編譯組」不僅致力於對海外音樂資料、圖書進行編譯,也致力於對漢語音樂文化進行翻譯與推介,前者可以稱作橫譯(英文一般都是橫著寫)、後者可以稱作豎譯(古漢語一般都是豎著寫)。所以我們也為五位藝術家以及五件樂器與音樂會作品,準備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會同時向五位藝術家提出,相信這也是我們在演奏之外,與藝術家們交朋友的好辦法。我們今天推薦的是青年古典吉他演奏家王雅倫的訪談。——專訪青年二胡演奏家張欣怡丨郎園&FM中西對話音樂會演出前
10歲開始隨父親王黎軍學習古典吉他,2004年師從於陳志教授,2018研究生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2008年加入北京天使四重奏,2009年四重奏應邀參加美國GFA國際古典吉他藝術節的音樂會演出,2010年11月應邀在日本東京、大阪、神戶、京都等地舉行巡迴演出,還多次在北京、昆明、天津、深圳、澳門等地演出。2012年6月赴德國塞戈維亞國際吉他藝術節舉行四重奏專場音樂會,受到吉他愛好者們的熱烈歡迎,獲得專家們的高度評價。2014年王雅倫受邀與著名吉他演奏家William Kanengiser在深圳音樂廳舉行音樂會。2015年5月應邀參加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中丹建交65周年文化交流活動。2016年7月參加「阿爾達米拉香港國際吉他大賽」獲優勝獎;2017年應邀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之聲頻道「交響時空」欄目錄製專題節目。近年來多次受邀在各個藝術節與比賽中擔任演出嘉賓及評委。
能否跟我們分享您最開始學習這件樂器的故事嗎?為何選擇這件樂器?在學習這件樂器的過程中,有沒有特別難忘的一些經歷?
和5月19日這次音樂會中其他的幾件樂器(指琵琶、二胡、小提琴和鋼琴)相比較,古典吉他這門樂器進入中國是比較晚的。20世紀世紀60年代,我的老師陳志教授才開始在中國大力推廣並教授古典吉他,在80年代有一股「吉他熱」,影響了當時很大一部分年輕人,其中也包括我的父親和眾多同吉專業同學的父母。很有趣的一個現象是很多學習古典吉他的、出生在80年代、90年代的年輕學生,說起來當初大都是因為父母的吉他夢而走上了吉他的道路。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誤以為我們這群人是被家長逼著學古典吉他的,但於我而言,與其說是圓父親的吉他夢,不如說是我從小就被父親對吉他的痴迷與熱愛深深地影響。
大概4、5歲時,我就特別喜歡聽爸爸彈琴,覺得他彈的曲子好聽,還會經常趁他不注意就自己拿著琴裝模作樣地比劃兩下,時不時和爸爸一起聽古典吉他的磁帶,我甚至還記得那時最愛的曲子是泰雷加的《Adelita》。小時候我學過幾年鋼琴,一直到10歲才開始正式學習吉他,12歲我到北京上學之後,自己也就逐漸的走上了這條音樂之路。
能用一句話談談您對自己演奏的樂器的理解嗎?需要體現出這件樂器的獨特性。然後能否對準備或者正在學習這件樂器的朋友一些建議嗎?
我覺得古典吉他是一門很獨特的樂器,聽過古典吉他的人可能對吉他會有兩個印象:吉他真好聽、吉他聲音不大。確實,因為多方面因素,吉他的音量很難和鋼琴、小提琴、琵琶等樂器匹敵,但也正因為音量不大、音區適中的特點,所以造就了吉他溫暖而又多變的音色。
音量雖不大,吉他能夠表現的風格和形式卻是非常多樣的,可表現的音樂風格區間從文藝復興、巴洛克、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等一直到爵士、Bossa Nova、弗蘭門戈等,每種風格在吉他上幾乎都可以找到曲目,並且和旋律樂器不同,吉他身為和聲性樂器,既可以演奏伴奏,也可以演奏旋律,還能二者同時演奏,所以有人說吉他就是一個可攜式鋼琴。
在這次「春日弦韻」音樂會上,我也會分別演奏獨奏曲、吉他和琵琶的二重奏(互為伴奏與旋律)以及包括重新改編過的四重奏與五重奏,大家到時可以感受一下吉他的這種多重身份。
一點點小建議給想要學習古典吉他的朋友們,首先我們必須要確定正確的手型和撥弦方法,這樣我們才能有好的音色和音量,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去演奏曲目,其次是不要太過於著急自己的進度,包括是否能演奏更難更大型的曲目,這個和學習時間長短都沒有關係,因為只有當你的手指能力提升之後才可以勝任這些大作品,過度盲目地拔苗助長並沒有什麼好處。(詳情參見文末曲目單)
今天的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與之相比,音樂特別是在樂器性質、演奏技巧以及審美上,似乎略顯保守,能否談談您對現代人聆聽傳統音樂的意義的理解?
我不覺得音樂在今天的世界裡顯得保守,因為世界上還是有大量的作曲家在不斷創作先鋒音樂,這個先鋒不僅僅體現在調性或曲式上,甚至顛覆了之前樂器傳統的演奏方法,比方說我在校時就曾經演出過一些現代音樂,有很多地方要求演奏者演奏出微分泛音,刻意用指甲摩擦琴弦以發出一些比較尖銳的聲音等等,我覺得現代作曲家除了吸收傳統的曲式、和聲、復調、配器之外,發展出了一種新的更為複雜的作曲手法。
當然我覺得在音樂發展的同時,我們也不應該摒棄優秀的傳統音樂,有那麼多永垂不朽的作曲家和作品,流傳下來的即為經典,也就是我們常說classical music,除了譯成古典音樂更應該是經典音樂,所以我覺得現代人聆聽傳統古典音樂的意義一是傳承,二是發展吧。
春日弦韻
活動時間
2019.05.19 19:30
活動地點
郎園Vintage·虞社
演奏家
樊悅 張欣怡 王雅倫 付饒 高雯婧
活動報名
掃描二維碼
或點擊文末 閱讀原文
單人 ¥180 雙人 ¥300 三人 ¥420
西方古典&東方韻味
音樂會邀請到中西樂器中的兩對「遠親」:二胡與小提琴;琵琶與古典吉他。
作為拉弦樂器的代表,二胡與小提琴都以其音樂的歌唱性為優勢,然而其演奏法不同,風格也相差甚遠。說到小提琴,大家總是想到金碧輝煌的音樂廳裡系統龐大的交響樂,而二胡則總是悽風苦雨中形單影隻的如泣如訴形象。這一次我們用《空山鳥語》和《苗嶺的早晨》兩首曲子,看二胡與小提琴對同一主題的表達,將呈現怎樣不同的韻味。
圖片來源:卓爾動畫第三十六期
大家都認為琵琶和古典吉他共享一個祖先。同為彈撥樂器,它們長相相似度80%,南北朝之前,琵琶也像吉他一樣為橫抱式。然而吉他實際上要比琵琶」老「得多,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兩三千年的古埃及。它們除了彈撥的方向相反,還有很多演奏上的不同,我們也將在音樂會的現場一起探究。
中國民族樂器發展到現在,早已呈現與西方古典音樂系統融合的趨勢。為了讓大家更好地了解中西音樂的特性,以及中西樂融合的無限可能,我們把四門樂器分別配對,用不同的組合方式展現古典傳統與現代融合。
小提琴既能與二胡共同訴說中國愛情故事《梁祝》,也可以和古典吉他一起演繹帕格尼尼的浪漫二重奏《如歌》;琵琶不僅將與二胡合奏中國作曲家前輩周龍的《太平鼓》,也帶來後起之秀劉暢為琵琶與古典吉他編寫的《七個瞬間的隨想曲》——這也將是這首曲子首次走出音樂院校面對廣大觀眾。
還沒聽過癮?沒關係,我們把《閃光少女》 的鬥琴也搬到了現場!看小提琴與二胡競速《查爾達什》,四門樂器一起《自由探戈》。
與千人音樂廳不同的是,在這裡你能與音樂家們近距離接觸和交流。我們不用傲慢裝扮自己,也不用高深粉飾音樂。每一件樂器、每一首樂曲音樂家都會進行簡短的解說,即使音樂小白,也一定能從中有所獲得。音樂會結束後,也歡迎大家留下來跟我們交流感想,甚至親身體驗一下樂器的演奏。
這場中西對話音樂會不止中西的對話,也期待與你們每一個人的對話。
曲目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