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27日,現代寓言歌劇《賭命》將在倫敦絲綢街劇院Silk Street Theatre連演兩場。這也是上歌繼去年《雷雨》之後第二次攜中國原創歌劇作品亮相戲劇之都。值得一提的是,此輪上海歌劇院將與倫敦金融城音樂與戲劇學院以聯合製作的方式完成《賭命》的英國首演。
在歌劇的世界音樂語言中
展現「浮士德」的中國式解讀
其實早在2003年,歌劇《賭命》便首演於日內瓦莫扎特國際藝術節。2008年,又作為「薩翁林納歌劇節」受邀劇目二度亮相歐洲舞臺,皆引起觀眾的高度關注與好評。此番向英方推介該劇時,也同樣引起濃厚的興趣。無論是歌劇這一世界通用的最高音樂戲劇形式,還是《賭命》故事本身蘊含的警示,都是東西方文化交流最好的載體之一。它用「浮士德」式的人物故事和現代作曲技法,傳遞了對「貪念、欲望、命運」 這一人類共同話題的中國式解答。而這次中英雙方藝術家的共同演繹,也將讓這部具有東方哲學思考的歌劇更有英倫風範。
由中國著名當代作曲家溫德青編劇和作曲的兩幕現代寓言歌劇《賭命》,改編自高曉聲的小說《雪夜賭凍》。大雪紛飛的除夕夜,身著破爛單衣的乞丐來到趙員外家行討,一個由運氣、誘惑與命運交織而成的故事由此展開。
在溫德青眼中,《賭命》是一部富有寓意的、每時每刻都有可能在世界各地、在每個人身上發生的、沒有時空限制的、相關人性的歌劇。其音樂的現代性,親近了當代人的審美習慣。漢語長短高低聲調的單音節特點,牽引了音樂的線條趨向,使其音樂獨特而乖戾,極其符合故事和人物特點。從中國傳統藝術裡尋找靈感以及中國樂器的融入,顯現了該劇濃鬱的華夏風情。非常規樂器的使用(如水晶杯、酒瓶、搖風機、京劇打擊樂)又增添了音樂的禪宗意味。
導演陳薪伊認為,賭命是一部生命檔案,是關於生命的寓言。劇中為數不多、卻鮮活的生命,在時隔三年的兩個雪夜,共同經歷著令人震驚的賭凍瞬間。在與觀眾不超過100分鐘的共處時光裡,一定會留給大家豐富而無限的思考。
對於此番二度出訪倫敦,上海歌劇院早有打算,希望在以往現成製作劇目走出去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以共同參與、雙向互動的方式深化合作,探索多元化的交流模式。在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副總裁、上海歌劇院黨委書記範建萍看來,今年的倫敦之行無疑是去年走出去的成果延展。此番無論運營製作還是排演,整個過程都始終保持著雙方的協同合作,這意味著雙方無論對音樂、對舞臺藝術本身,還是對演出製作運營中的工作習慣等各方細節,都將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而這些都將是雙方日後更密切更深度合作的基石。
當然,在與歐美音樂機構及藝術家合作的過程中,難免會因為工作流程、習慣的差異,對中國傳統文化及傳統音樂的陌生,而需要更多相互熟悉、彼此磨合的過程。《賭命》的舞美設計很有中國特色,景雖不大,廳堂後院、桌椅臥榻、虛實意寓皆在其中。這次出訪,大部分舞美將由英方製作,並在我院先行的舞美統籌指導下裝臺。日前,上歌與學院已進行了暢通且充足的溝通,正進入裝臺的最後檢查準備工作。
相較而言,本次英方將要承擔的樂隊演奏任務則更具難度。儘管上歌已提前將錄像給到對方,指揮張誠傑也已提前趕赴英國排練,但中國傳統音樂風格的總體把握對他們而言仍是不小的挑戰。例如需要演奏員口念的鑼鼓經,打擊樂與極具京劇念白韻律的唱詞間的配合等等。最終他們將呈現怎樣的驚喜,令人期待。
上海歌劇院院長許忠認為,以中國當今所處的國際環境與地位,文化交流絕不能停滯滿足於「走出去 請進來」,而應該在此基礎上「走進去 拉過來」,在與國際優秀團隊的深入切磋中借鑑更多經驗、在實戰演練中更快地提升成長。此番《賭命》以聯合製作的形式走出國門,正是上海歌劇院積極融入國際歌劇舞臺及演藝市場進程中的重要一步。除此之外,從去年出訪倫敦的巡演,到與英國團隊成功創排的《法爾斯塔夫》,從去年起與英皇籤定的三年戰略合作的推進,到未來兩年的歐洲聯合製作及中外兩地、多地巡演計劃,其實都是加強國際合作、深化開放交流的成果,它們都將讓上歌未來邁向世界舞臺的步伐更穩健。
5月20日,《賭命》劇組將啟程赴倫敦,與倫敦金融城音樂與戲劇學院進行最後的合成排練。期待5月26、27日正式演出的圓滿成功!
現代寓言歌劇《賭命》
作曲/編劇:溫德青
指揮:張誠傑
導演:陳薪伊
乞丐:鄭瑤
員外:楊小勇
員外妻:王碧華
西賓陳:餘楊
乞丐妻:宋倩
紙牌:上海歌劇院合唱團
演奏:倫敦金融城市政廳音樂與戲劇學院
時間:5月26-27日 19:30
地點:絲綢街劇院 Silk Street Theatre
票價:£25 (£15 concess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