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電影院失戀的第164天,想她,想她,想她。
疫情對影視行業的沉重打擊,我們從很多文章報導中,都能夠傾聽到他們一聲一聲的哀鴻,所以在這裡,也就無需我多言了。
前兩天,也就是7月3日,由張炭監製,鍾智行導演,張馨予和周柏豪主演的網絡電影《鬥戰勝佛之大聖之淚》,正式登陸愛奇藝獨家播映。
因此,借著《大聖之淚》的話題,聊一聊網絡大電影。
伴隨愛優騰等視頻平臺的崛起,會員收費模式的成熟,2015年開始迎來網絡電影的野蠻生長時代、曾經年產量一度高達3000多部,吸引了大批圈內圈外的投資者入局,那時候只要有簡單的腳本,搭建一個小團隊,就能夠找到資金。
新生事物的誕生,總是伴隨著無序與混亂,為了搶佔先機和市場份額,內容方和平臺方都以短期盈利為目標,在利益至上的驅動下。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網絡電影市場充斥著大量蹭IP、打擦邊球的低俗作品,搞得整個網絡電影烏煙瘴氣,被貼上了「低級趣味」的標籤,觀眾群體主要是三四線的鄉鎮千年,很難能夠入一二線城市青年的眼。
直到2019年10月23日,中國電影家協會聯合愛優騰發布「關於推動網絡電影在新時代承擔新責任的聯合倡議 」,這一網絡電影亂象才得以改變,並在最近一年多裡得到質的蛻變。
首先是內容整頓,倒逼各大平臺自查後下架粗製濫造的作品,被下架的作品數量超過上千部。
其次是對「網絡劇、微電影等網絡視聽節目信息備案系統」進行升級,新增「重點網絡影視劇信息備案系統模塊」,並對相關信息報備方式做出相應調整,這一舉措效果顯著,直接就把沒有固定團隊與機構,企圖來網絡電影賺一把的「個人」攔在門外,淘汰出局。
電影協會和視頻平臺對網絡電影市場整頓的決心,吸引了更多專業的電影從業人員參與進來,網絡電影朝「精品化」和「專業化」大步邁進,出現了《靈魂擺渡·黃泉》、《黃飛鴻之南北英雄》等不亞於院線電影的優秀作品,口碑票房雙豐收。
網劇方面,也出現了《餘罪》、《白夜追兇》,還有現在大火的《隱蔽的角落》等熱播劇。
難怪有網友說,當專業的導演、編劇,以及專業的電影咖,演員等進入網絡電影市場,簡直就是對整個網絡電影市場的降維打擊,同時也是對院線電影權威的挑戰。
好,回到《鬥戰勝佛之大聖之淚》,同樣也是專業的電影正規軍,轉戰網絡電影的典型案例。
著名編劇張炭,寫過《新龍門客棧》、《東方不敗之風雲再起》、《春光燦爛豬八戒》、《葉問》的優秀作品。
導演鍾智行,香港資深電影特效創意、設計、製作人,多次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及臺灣電影「金馬獎」的最佳視覺效果獎,獲獎電影作品包括《中華英雄》,《少林足球》,《功夫》等等。
著名的編劇,加上香港名導演,再加上張涵予和周柏豪這樣的電影咖,《鬥戰勝佛之大聖之淚》終究辜負了所有人的期待。
首先劇情上,情節空洞就不說了,就連基本的故事都沒有講清楚,存在許多情節和邏輯上的BUG,最大的槽點莫過於孫悟空和幸運星莫名其妙的愛戀,生硬且難以服眾。
這個劇的bug簡直多到令人髮指,剛開始唐僧一口麵湯噴的猴子睜不開眼,後來就輕輕一揉就好了;穿越300年回去之後的鬥戰勝佛反而忘了怎麼用火眼金睛,還得唐僧提醒;唐僧全程邊緣ob,最後卻幫猴子擋大招;裝逼天人降臨,強行旁白,然後反派就變好了,前一秒重傷的猴子也開始在天上生龍活虎的飛來飛去了;
種種編劇上的硬傷,讓人難以想像是張炭的作品,這簡直就是自毀羽毛,搬石頭砸自己的腳,把積累的口碑和聲譽全毀了,是不是張炭江郎才盡了?以後要開始糊弄度日了?
說完編劇,我們再來說以視覺創意聞名,屢次獲獎的導演鍾智行,在這一次《鬥戰勝佛之大聖之淚》中,都有那些創新,和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來給我們展示一個奇幻瑰麗的西遊世界。
很遺憾,並沒有,特效可以說是非常特效了,生怕別人看不出來,非常明顯的摳幕效果,特效效果和真人結合的非常生硬,割裂感十足,讓人很跳戲,完全就是棚內電影。
自《無間道》以後,香港電影式微是不爭的事實,香港導演和演員北上大陸撈金也是現實。
雖然網絡電影不像院線電影,需要人們掏出三四十塊白花花的銀兩,但是也不能這麼糊弄人吧,這拍的是給人看的嗎?且不說對不起花錢花時間來支持的觀眾,你們對得起電影這門藝術嗎?
電影可是你們的吃飯工具,希望你們能有敬畏之心,尊重它。
如果只是想著撈錢的話,那我勸你們還是滾回香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