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創 福 音 平 臺
「天國呼聲」:可以稱為「新新鹽約之聲」,繼續本於聖經提供思想和觀點,緊貼弟兄姐妹日常信仰第一線:答疑解惑、聖經教導、真假辨析、熱點評析等。不為名牧唱頌歌,只為弟兄姐妹說人話!堅持原創寫作,絕粗鄙雞湯,傳遞深度思考。謝謝您的關注、支持,歡迎提供寫作素材或話題。
按語:廣義的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而在中國基督教單指新教,這種稱呼容易造成誤解。很多人都好奇問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有何區別,這個問題連很多新教的弟兄姐妹都不容易弄懂。我們要承認的是,大陸的很多基督徒對天主教是多少有些誤解的。下面一篇文章是筆者曾評論天主教內部一個熱點事件而寫,可以窺視現代天主教的某些面孔。
今年(編按:指2017)是宗教改革五百周年,新教這邊很多宗教團體和教會紛紛舉辦有關紀念活動。而天主教那邊似乎靜悄悄的,不過最近有一件事發生,引起了很多人關注。
在朋友圈流傳著的一篇題為「六十位教會神學家上書教宗方濟各,指出教宗某些行為違背教會原則」的文章提到,今年9月24日有62位天主教學者和神職人員籤署發表公開信,題為《諫傳播異端書》,向現任教宗方濟各提出批評甚至指控。
據稱此舉是1333年以來天主教世界首見的創舉,因此倍受輿論關注。外界稱之為「諫書」,可能是因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位居羅馬天主教梵蒂岡寶座的教宗大有封建帝王的氣勢,具有九五之尊,因此大陸一般稱之為「教皇」。確實在中世紀的歐洲,教皇一度擁有炙手可熱的最高權勢,連皇帝和諸侯都得俯首。
我們先來看看這封「諫書」裡指控什麼內容。據報導,這份聯署公開信是針對教宗方濟各在去年頒布的《愛的喜樂》的勸諭而發的,指責教宗方濟各在「婚姻、道德生活與聖體聖事」上支持「異教立場」,並要求教宗修正自己的說法。而教宗在那份被指責的勸諭中呼籲包容離婚、再婚信徒領聖體(新教謂之為「聖餐」)一事。這封「諫書」在9月24日以6種語言正式公開,看來勢頭不小。
在天主教的神學體系中,教宗的勸諭(具有極大的權威,是聖神(新教譯為「聖靈」)的默示。因此天主教在歷史中逐漸發展出一個「教宗無誤論」的核心觀念,並在1869年由羅馬教宗庇護九世主持召開的天主教第一次梵蒂岡大公會議(「梵一」會議)上被欽定為天主教的基本教理。雖然有諸多反對的聲音,但此公會還是提出了「教宗永無謬誤」的信條,此舉是對「教宗至上」運動(所謂的「越山主義」,說白了就是教權主義)的回應與總結。
對於教宗無誤論(Papal Infallibility),我們不能想當然地按字面進行理解,教宗永不會犯錯,其說的每一句話都有神聖性,都代表著上帝的意志。這一教義是指「教宗站在伯多祿(新教翻譯為彼得)的位置上,在普世主教團內並以主教團之首的身份來宣布有關信理或倫理的道理時才享有不能錯誤的特權。」天主教認為作為全體基督徒教牧者的教宗在有關普世教會的信仰和道德的問題上發表的正式的意見,代表著基督的意願,這是永無謬誤的。因此,說「教宗無誤」不等同於教宗什麼時候都不能犯錯誤。但新教對此教理一般都是不接受的。
從天主教基本教理來看,去年教宗方濟各發布的勸諭《愛的喜樂》當然是「永無謬誤的」。而六十位教會神學家聯名發表公開信指責教宗的觀點,甚至斥責教宗在傳播異端異教觀點,某種意義上看是在挑戰「教宗無誤論」這個天主教的核心教理,當屬「大逆不道」,難怪被視為主後1333年以來的首次「創舉」。
然而這個「諫書」事件的意義遠不止於此,其背後更涉及現代和保守之爭。網上查了一下,「愛的喜樂」(Amoris Laetitia)是教宗方濟各在2016年4月8日發表的宗座《勸諭》(Exhortation),被天主教官方稱為「針對理解婚姻和家庭,指導全世界12億天主教徒的綱領性的文件」。
這份「愛的喜樂」勸諭也是回應時代變化與挑戰之作。現代社會婚姻關係劇烈變動,呈現出離婚與再婚、婚前同居與未婚先孕及同性戀「婚姻」等複雜的形勢,公眾媒體在聚焦報導,而教會又當如何回應?是坐等越來越邊緣化,還是以務實有彈性的態度引導信徒?
在此情景下,老而不保守的教宗方濟各經過縝密思考發布了此勸諭。天主教官方內部對此評價很高:「文件總結了過去兩年主教會議的討論,在教理上沒有任何改變,但是在實踐上,少論斷、少譴責,語氣溫和,顯示了教宗的親和力,讓人耳目一新。」
此勸諭在同性結合、墮胎、安樂死等公共議題上仍然堅持反對的立場,但表現出來的亮點是在有關信徒離婚與再婚的議題上,對待離婚和再婚的信徒展現了較為寬容的態度。
至於離婚和再婚的信徒否領受「聖體」(新教是「聖餐」),教宗做了暗示:「聖體聖事不是為獎勵完美的人,而是為滋養軟弱的人」,雖沒有明確答案,但把解釋權和行動權下放到地方上的基層教會,針對個案區別對待靈活處理。更多人解讀教宗的意思是,教友要按照良心做事,不能只按照一成不變的教義。
但是根據天主教傳統的教義,離婚的信徒必須獲教會裁定婚姻無效方可再婚,否則會被視為通姦,那麼也就要接受教會懲戒,不得接受「聖體聖事」(新教稱為「聖餐」)。但教宗方濟各在《愛的喜樂》的勸諭中公開呼籲教會憐憫離婚信徒,勢必在內部引起保守派的強烈反彈。這次「諫書」事件正是這種反彈的強烈表現。保守派甚至要給教宗方濟各貼上「傳播異端」的標籤了。因此,「諫書」事件更可以看做是現代與保守之爭。
平心而論,現任教宗自上任以來,不僅展現了巨大的親和力,還切實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努力扭轉神職人員的性醜聞,更要求神職人員謙卑簡樸和關心窮人。教宗下面的一段話代表了他的心聲:
說實話,很多新教基督徒對天主教的認識還停留在中世紀的水平,停留在馬丁路德的著作裡,有諸多誤解曲解。是的,直到20世紀前半葉,天主教還在抵擋著現代性的潮流。如果說16世紀召開的特蘭託公會議(1545-1563年)是為反對當時來勢洶湧的新教,19世紀召開的第一屆梵蒂岡公會議(1869-70年)是為反對勢如洶湧的現代主義理性主義思潮,並在天主教會和世界之間嚴格地劃分了一條分界線,表現出天主教面對現代性挑戰的自我防禦。
那麼進入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教宗約翰二十三世(1958-63年)和保羅六世(1963-78年)的領導下,天主教召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第二屆梵蒂岡大公會議(「梵二」會議),經過一番大刀闊斧的改革,極大地重新塑造了天主教的面目,比如在禮儀上由拉丁語改為本地語言,平信徒可以更多地參與教會侍奉,主張教會與世界對話,對新教不再要求回歸天主教會,而稱之為「分離的弟兄」等。「梵二」會議之後,引發南美的民主化浪潮,甚至波及東歐。許多神父身先士卒走在第一線,救死扶傷,反對獨裁的軍政府,甚至殉道。
可以這麼說,天主教某些保守派人士的《諫傳播異端書》和教宗方濟各的勸諭《愛的喜樂》是完全針鋒相對的,沒有挑戰「教宗無誤論」那麼簡單,而是保守與現代之爭。教宗方濟各的舉動倒是值得深思,他寬廣的胸懷和務實的態度確實值得敬佩。新教同樣面臨這個問題和挑戰,如何面對並回應一個劇烈變動的新時代,固步自封顯然不是出路,只能是越來越被邊緣化。
寫於2017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