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可以拯救地球?

2020-12-25 騰訊網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想必不少嚴八的讀者朋友都對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這個主題記憶猶新,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對於人們美好生活的實現至關重要。隨著城市的飛速發展,城市生活也越來越面臨著環境汙染、空間衝突、資源短缺等一系列挑戰。由此,可持續發展理念應運而生,重建人與城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追求。

不過,無論在學界還是在政府眼中,城市都曾經被視為可持續發展的阻礙。那麼,為什麼現在大家都覺得發展城市有利於可持續發展、能夠拯救地球呢?它又是如何成為人們的共識的呢?美國學者Hillary Angelo和David Wachsmuth通過分析城市蔓延、非正規居住區、氣候變化等問題的歷史發展,帶我們回顧了城市從一個阻礙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到一個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方案的轉變。

一、引言

為了更好地應對氣候變暖、環境汙染等問題,「可持續城市」的理想在城市規劃和政策討論中越來越佔據著主導地位,城市已經成為人們實現未來可持續生活願景的所在地。簡而言之,現在每個人都認為建設可持續城市可以拯救地球。

但在約20年前,城市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實現存在潛在矛盾。那麼,全球話語是如何從城市會阻礙可持續發展轉變為城市有助於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呢?

20世紀70年代至今,人們應對城市蔓延、非正規居住區、氣候變化的對策發生了明顯的轉變,我們可以從這三大問題的歷史發展中找尋出城市逐漸發展成可持續發展政策的歷史軌跡。

二、城市蔓延、非正規居住區和氣候變化

——全球城市可持續性構想的出現

是什麼讓城市成為全球問題的共識性解決方案?植根於20世紀70年代並在整個90年代強化的三大問題(城市蔓延、非正規居住區、氣候變化)的歷史發展促成了這種話語和政策的轉變。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針對這三大問題,城市和環境學者及政策制定者首先提出了非城市解決方案(即不聚焦於城市規劃、設計和城市管理的方案),然後又轉變為提出城市解決方案。具體如下:

1、城市蔓延

城市擴張作為一個貫穿一系列空間和歷史背景的可持續性問題,一直是城市的一個主要象徵。

20世紀,隨著汽車在發達國家的普及,城市的邊界不斷向外擴展。美國作為世界上最依賴汽車的國家,其郊區的擴張達到了最極端的形式,並且其郊區發展曾被普遍認為是有助於解決衛生條件差、過度汙染、密集居住等城市生活問題的方案。

但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受雷切爾·卡森《寂靜的春天》、巴裡·平民內爾《封閉的圈子》和羅馬俱樂部的《增長的極限》等作品的啟發,反郊區化環保運動開始興起。他們認為城市向郊區的無序擴張會導致資源消耗、土地過度使用和汙染等問題。

圖 |《寂靜的春天》及其作者

但是這些批評都簡單地將城市的郊區化擴展等同於城市發展,並且認為經濟增長導致了城市蔓延和環境惡化,與維持穩定的生態原則是不相容的。因而,他們認為解決方案應該是同時拆除經濟引擎(資本主義增長)和它的空間表現(城市的無序擴張)。

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之後,與之前反對城市的經濟發展不同,發展緊湊型的城市(compact city)逐漸成為一種可持續解決方案。城市政府開始試圖通過對空心化的市中心進行再投資來吸引白人中產階級從郊區回來。

20世紀80年代中期,建築師彼得·卡爾索普(1985)提出,「理想情況下,城市是最環保的人類定居形式。與低密度城市居民相比,高密度的緊湊型城市中每個城市居民消耗的土地、能源、水和產生的汙染更少。」

1998年,塞拉俱樂部啟動了「向無序擴張挑戰」計劃,明確指出郊區無序擴張是一場持續的環境災難。

人們逐漸明確了郊區擴張是一種環境問題,而密集城市發展才是一種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2、非正規居住區

20世紀早期,城市的貧民窟被認為是工業發展的副產品,並被期望隨著工業的發展而被正式的定居點所取代。但到了20世紀70年代,非正規居住區在沒有工業化相伴發展的情況下在發展中國家迅速擴張(亦被稱為「貧民窟」),因其潛在的安全問題及公共健康問題,它們被視為環境威脅之一——這種觀念一直延續到20世紀末。

圖 |非正規居住區

在20世紀後半葉的全球政策討論中,人們顯然是將非正規居住區當做環境問題來應對。在21世紀初,應對非正規居住區的主要策略是清除或者「升級」,兩種對策都冠以「發展」之名。

圖 |國際社會將非正規居住區作為環境問題的討論

然而,就在非正規居住區被廣泛引用為環境問題之時,另一種說法「非正規居住是一種具有潛在可持續性的城市生活的充滿活力的、創新的形式」正在增長,2010年則是這兩種說法的一個分水嶺。

2010年,美國環境夢想家、《全球目錄》(Whole Earth Catalogue)創始人Stewart Brand,寫了一篇題為《貧民窟如何拯救地球》的文章,他在文中將非正規居住區描述為「出人意料的綠色」,並著重說明了它們的極端密度的優勢。

研究人員通過在非正規居住區的採訪發現其具有出乎意料的積極特質:高效、步行友好性、循環實踐、規模經濟、蓬勃發展的非正式經濟、強大的社區支持網絡和居民生活質量的穩步提高(Brand, 2010: 31, 35–44)。

現在,許多在20世紀曾被當做為環境問題的特徵——非正式性、非永久性、低密度和極端密度——正被用作「可持續生活模式」和可持續發展規劃師、設計師的靈感來源。2016年,智利建築師Alejandro Aravena憑藉基於非正規居住區的設計獲得了建築設計事務所享有盛譽的普利茲克建築獎。

圖 |Alejandro Aravena及其作品(智利UC創新中心)

可見,儘管全球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非正規居住區曾被理解為「發展」的環境問題,但是現在卻被視為全球範圍內可持續城市化的潛在資源。

3、氣候變換

在過去的幾十年,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全球環境問題。人們認為城市既然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那麼也應當是減少排放的關鍵領域。

第一次正式的國際氣候變化條約是199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確立了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非約束性建議。第二個是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確立了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建議,但仍存在發展中國家在承擔氣候變化責任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是什麼、工業化國家減排的規模為多少等難以確定的問題。然而,隨著美國的退出,達成國際性的解決方案困難重重。

圖 |《京都議定書》部分內容

發達國家富裕的城市在應對氣候變化中被寄予厚望。在1992年里約會議上,城市被「完全認可為可以並應該追求可持續發展的領域」。1996年聯合國人類住區會議(人居二)討論「如何在城市化世界中實現可持續的人類定居」。

學者和政策制定者認為,由於世界上大多數人很快就會生活在城市裡,因此可持續發展目標必須在城市內部和通過城市實現。在大多數情況下,建議的重點是優化城市資源的使用和減少溫室氣體,這些方法與上文討論的城市密度相關。

到20世紀90年代末,城市作為政府管理、投資、政策和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的興起,也促使人們認為城市也可能是解決環境問題的一個方案。人們制定了以城市為基礎的環境議程的主要政策,具體包括建立了國際地方環境倡議理事會(1990年)、市長氣候保護協議(2007年)以及2016年人居三峰會上對環境問題的展望。

21世紀,人們越來意識到城市在氣候變化面前的脆弱性,城市「韌性」規劃的逐漸興起。2005年的卡特裡娜颶風,2012年的桑迪颶風,以及2017年的哈維和厄瑪颶風共造成數百人死亡,數十億美元的損失,直觀地凸顯了沿海城市的人口和資產在氣候變化時的脆弱性。另外,南亞洪水、開普敦乾旱、歐洲的雪等都凸顯了這種觀點。

對此,人們投入越來越多的資金用於城市改造以應對氣候變化。如,紐約的「設計重建」項目始於颶風「桑迪」(Sandy)過後美國住房和城市發展部發起的一場設計競賽;洛克菲勒基金會的100個「韌性」城市等等。

圖 |颱風桑迪過後的紐約

【小知識】韌性城市旨在強化城市面對災害的預防、準備、響應及快速恢復能力,對待自然的態度從利用和抵禦走向協調共生。2012年11月,基於應對桑迪特大風災的經驗教訓,紐約市出臺《紐約適應計劃》;2013年6月,紐約市長頒布《一個更強大、更具韌性的紐約》規劃。

今天,氣候變化問題已經變成城市的焦點,人們認識到氣候變化影響有著「不尋常的脆弱性和重大的責任」。

4、小結

從以上討論的三個城市環境問題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從非城市解決方案到城市解決方案的轉變。1960年至2000年之間,接連發生的環境問題發展為城市蔓延、非正規居住區和氣候變化,最終導致空間規劃、建築設計以及城市治理方面截然不同的解決方案。

但這三個政策領域都經歷了一個類似的轉變。最初的努力都是非城市的——針對三個問題最初的提議方案並未專門針對城市規劃、設計、治理,直到後來針對緊湊型、非正式居住區和氣候變化的城市解決方案才變得習以為常。

城市已經成為解決世界可持續性問題的主要解決方案,同時也為人們帶來了設計更具有「韌性」和可持續性城市的壓力。

四、結論與討論

可持續發展和城市化已經成為當今時代強有力的共識。我們通過三個城市與環境問題的歷史發展講述了「拯救地球的城市」共識的由來,說明了三個問題如何在可持續思維中從「更少的城市」到「更多的城市」以及從被視為環境問題的城市到被視為全球範圍內解決問題的城市的轉變。

城市是人類的智慧創造,是人類文明的鮮明標誌,是人類活動的重要區域。城市可以而且應該是綠色的,城市也是解決我們全球環境問題的可持續性解決方案。

願全球城市建設、發展、治理讓我們的城市變得更加和諧、更加宜居、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Hillary Angelo,David Wachsmuth. Why does everyone think cities can save the planet?[J]. Urban Studies,2020,57(11).

本文作者:莊溪瑞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趙夢晗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講師

相關焦點

  • 市政廳|尼爾·布倫納:全球尺度的城市化
    我們可以看到,在全球範圍內,與城市相關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正發生重大轉型,這些轉變與整個地球的將來密切相關。「城市時代」的說法提出的50%的界線尤其關鍵,這個轉折點凸顯出城市生活對地球將來的重要意義,這點我非常贊同。不過,對此還需打個問號。我們暫且認為50%的劃分線是合理的,但真正的問題是,這一命題是否能被視作理解城市特性的一種方式。而我所做的大量研究表明,這個命題具有相當的誤導性。
  • 漫威中被低估的蟻人,本可以從滅霸手裡輕鬆拯救地球
    但是你知道嗎,其實他是一位被低估的角色,本來僅靠他自己就能夠拯救地球。為什麼說,單憑藉蟻人的能力就能夠拯救地球呢?這都是源自於漫畫裡面的劇情。復仇者聯盟系列也是通過漫威漫畫進行改編。《漫畫復仇者集結》中蟻人為了防止滅霸找到地球,就利用皮姆粒子將地球縮小到了微觀。滅霸找不到地球,感嘆道地球不見了,只有月球還在。
  • 不是拯救地球,就是在拯救地球的路上《地球停轉之日》
    克拉圖的地球之行形同先哲柏拉圖的烏託邦之夢。羅伯特·懷斯藉助科幻的外衣掩蓋特殊歷史時期的敘述困境,表達了不和適宜的大同理想。在影片所處的時代甚至現今看來仍然散發強烈的個人的浪漫主義色彩。其實是應該讓外星人感覺到地球人之間的"愛"才讓外星人最終改變主意沒有毀滅地球吧, 可是這個愛在影片中太沒有表現了, 僅僅是繼母和兒子的冰釋前嫌? 僅此而已? 想起外星人對美國國防秘書說"你代表全人類麼?" , 我想笑, 一個女人和一個叛逆期的男孩代表了全人類. 謝天謝地沒有家庭暴力, 不然地球還真的是毀滅沒商量. 無論是這兩部影片的那一部,都很成功的營造了一種末日感。
  • 電影 | 《地球停轉之日》:不是拯救地球,就是在拯救地球的路上!
    《地球停轉之日》是由二十世紀福斯出品的科幻電影。該片由斯科特·德雷克森執導,基努·裡維斯、詹妮弗·康納利、凱茜·貝茨、喬·漢姆主演。該片翻拍自1951年同名影片,講述了一位來自外星球的智慧生命,他帶著威力無比的外星機器人抵達地球,並試圖阻止人類戰爭的故事。
  • 「沒有超能力也可以拯救地球做好事!」—《曾經是超人的男子》
    超人其實也可以像周圍的所有人一樣,冷漠無情,不關心周圍的人和事,不關心所有的東西,然後在面對眾人的時候,超人漠視一切,對別人不管不顧...看上去似乎很符合人性,但是那樣就不是超人了。 超人和我一樣,最對不起的,就是自己最深處的內心世界。
  • 果然,能拯救地球的,只有中國人
    《流浪地球》電影的劇情,和小說中的原著不一樣,可以說是一段原創的劇情。寫的是在地球還沒有飛出太陽系的時候,飛近了木星的時候,被木星引力吸引,地球逐漸接近木星並最後要撞擊木星的危險時刻。我們看慣了「一人開掛,拯救人類」的歐美好萊塢科幻片,看膩了各種「不到最後一秒絕對不剪斷炸彈電線」的俗套劇情,也看煩了各種「不,為了愛情,我可以不要一切」的男主救女主而把全人類置於危險境地的惡俗情節。而中國科幻的《流浪地球》帶來了一股清流。
  • 開放科學是如何拯救地球的?
    人類在 50 年前就意識到了保護地球的重要性,第一次名為「地球日」的活動開始於1970年的4月22日。20 年後的 1990 年,在世界多國以及聯合國的努力下,「地球日」成為了全球性的環境保護運動。從節約用水到減少塑料製品的使用,人們的環保意識在 50 年間有了顯著提高,並採取了更多的相關措施來拯救千瘡百孔的地球。
  • 《拯救地球》這真的是一部科幻電影
    李秉伍告訴女友:來自仙女座的外星王子將會在下個月蝕前來到地球,為拯救地球,他必須要抓到宇際製藥集團的執行總裁康文植,一個狡猾的偽裝者,也是地球上唯一擁有皇室遺傳DNA密碼的外星人。說完,兩人相擁而泣,恍若末日即將來臨。在女友的幫助下,李秉伍將康文植綁架到自己的地下室,嚴刑逼問外星人侵害地球的陰謀。康文植百口莫辯:什麼外星人?什麼王子?
  • 電影《流浪地球》,只有中國人能夠拯救地球的文化密碼!
    《流浪地球》電影的劇情,和小說中的原著不一樣,可以說是一段原創的劇情。寫的是在地球還沒有飛出太陽系的時候,飛近了木星的時候,被木星引力吸引,地球逐漸接近木星並最後要撞擊木星的危險時刻。而《流浪地球》也絕對不是《戰狼2》的太空科幻版。這裡沒有強調什麼「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也沒有強調什麼「中國人拯救世界」的情節。最終的任務雖然是由中國人提出並實施完成,但是整個流浪地球計劃是全人類群策群力的結果。
  • 喬治·卡林超牛脫口秀:拯救地球?整你妹!
    今天我們選取的是1992年喬治·卡林在紐約麥迪遜廣場花園所作的一場關於「拯救地球」的演講。這場演講精彩絕倫,堪稱經典。在二十多年後的今天,在美國社交網站上仍然點擊率很高,同樣對其也是罵聲一片。(拯救瀕危物種)是幹涉自然!曾經在這個星球上生活的所有物種中,多於90%的物種都消失了!它們滅絕了——我們並沒把它們殺光啊!它們只是消失了,因為這就是自然的變化。現在,每天都有25個物種滅絕。這就是說,不管我們的行為如何,今天還在地球上的所有物種當中,有25個明天肯定會消失。讓它們優雅地消失吧!別幹涉自然了,我們做的還不夠嗎?
  • 名人坊丨好萊塢影星:植物飲食可以幫助拯救地球
    他對人們為什麼應該變成素食主義者的建議是,「轉向富含植物的飲食可以幫助拯救地球
  • 拯救地球之前先拯救男主,「老外」Mike隋才是《流浪地球》第一?
    而《流浪地球》之所以如此出色,除了劇本的選擇,導演的用心,演員的演技也很重要。在這其中,頂著外國人面孔的Mike隋也顯得格外特別。也就是他的仗義,才成就了Tim這麼一個,平時嘻嘻哈哈的,關鍵時刻卻能夠挺身而出,拯救男主的角色。要知道,拯救男主就等於拯救世界~
  • 果然,能這樣拯救地球的,只有中國人
    《三體》有多有名就不用多說了,就連美國前總統歐巴馬都很愛讀,讀完三體後他甚至表示看完《三體》的故事之後,覺得做美國總統是一件十分渺小的工作。而這部《流浪地球》也是不輸給《三體》的劉慈欣的代表作品之一。拿劉慈欣的作品改編成電影,從劇本上就不會輸。
  • 吳京不配拯救地球?
    其中,最遭人詬病的就是影片中由家庭矛盾引發的拯救地球。以往,面臨世界末日我們想的更多的是如何逃離地球,開闢新家園。但《流浪地球》可不一樣,在未來太陽極速老化,毀滅整個太陽系之前,人類為了拯救300萬年家園,決定建造「星星發動機」。
  • 星際穿越離開地球一切都是未知的,能拯救人類的只能是對地球好點
    電影設定是未來的地球經常遭受沙塵暴的侵襲,農作物不斷受到枯萎病侵害逐漸失去活力,只有玉米還能正常種植,其他的作物都會枯死。地球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但是沒有食物的地球無法承受進行天空探索的經費,只能秘密進行科研,計劃有兩個,帶著人類一塊離開地球但是有個技術難題需要解決,另一個計劃是放棄地球上的人類帶著儲存的受精卵等東西尋找適宜居住的星球。
  • 不必以「拯救地球」為藉口,因為地球並不在乎,我們是在救自己!
    2019年初,一部《流浪地球》的電影火熱上映,掀起了保護地球,拯救地球的熱潮。但其實,看我們所經歷的種種災難就知道,我們不必打著「拯救地球」的口號節能減排,因為地球並不在乎,我們是在救自己!2020年非洲蝗災告急,4月,非洲再遭遇蝗災侵襲!
  • ATRI「我要拯救地球」 「地球包括我嗎?」
    一位擁有著心靈的人偶一個看不見未來的少年一方被淹沒沉寂的海岸一條在心底深埋的諾言「我要拯救地球「地球包括我嗎?」「對我而言,你就是地球的中心。」 時間流逝吧,你是如此的無情;時間暫停吧,你是如此的美麗;時間逆流吧,你是如此的殘酷。懷念過往是因為未來撲朔迷離我們舉棋不定,期望未來是因為過往木已成舟他們子落楸枰。
  • 科學家提出把陽光調暗以拯救地球計劃
    科學家提出把陽光調暗以拯救地球計劃 來源:cnBeta • 2020-11-25 17:44:51 據外媒報導,近日在《
  • 拯救世界的是中國人,《流浪地球》就變成「戰狼」式大片?
    就因為最終拯救世界的是黃皮膚黑頭髮的中國人,所以《流浪地球》就變成「戰狼」式大片了?按照這個邏輯,蝙蝠俠、蜘蛛俠、美國隊長都是美國人,所以他們都是美國戰狼?《環太平洋》裡,中國機甲和俄羅斯機甲全都打了醬油領了便當,最後拯救世界的居然是單槍匹馬的美國機甲,為什麼沒人吐槽這是美國人的意淫之作?
  • 流浪地球,我終於等到了中國人來拯救人類。
    在五彩繽紛的電影題材中,科幻一直佔有著重要的地位,好萊塢好看的科幻電影有很多,但可惜,在流浪地球以前的中國,科幻電影並沒有掀起什麼風浪,但今日,流浪地球這部電影的出現,讓國人非常驚喜,畢竟,我們終於等來了屬於我們自己的科幻電影,我們中國人也是可以拯救地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