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申城最生活(dashenw)公眾號
在對話框回復【旅遊】
查看上海旅遊節期間門票半價的景區
昨天是楊冪生日,「費啟鳴因追星楊冪成功笑到脫臼」的消息突然佔據了熱搜第一。
楊冪鐵粉,演員費啟鳴用小號發微博祝楊冪生日快樂,在楊冪本人回復了一句「謝謝」之後,費啟鳴竟然開心得笑到下巴脫臼去看病了……
截圖自「yui_finger」微博
下午還切換成大號發了一連串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截圖自「費啟鳴」微博
隨後他的工作室曬出就診圖……
截圖自「費啟鳴工作室」微博
本人也再發了一條微博說感受到了朋友們的關心,還學到了新詞「喜極而'脫'」……
截圖自「費啟鳴」微博
「掉下巴」究竟是怎麼回事?醫學上稱為「顳下頜關節脫位」,是顳下頜關節紊亂症候群的一種,為肌肉或韌帶拉傷所致。據報導,中老年人因為大笑、吃東西太用力、打哈欠等原因而「掉下巴」是常有的事。
《都市快報》2015年曾報導過《山東老太火車上打牌,摸到一把好牌,咧嘴大笑「咔嚓」一聲,下巴「掉」了》。
《都市快報》2015年版面
2015年8月26日,在南寧開往青島的K1138次列車上,山東煙臺一對老年夫婦在打牌,因摸到一副好牌,老太太興奮不已,咧嘴大笑,突然「咔」一聲——下巴脫臼了,幸好及時送醫,把下巴「裝了回去」。
網友也樂壞了:「真心想知道老太太究竟摸到了啥牌?」「一定是抓到了4個大王!」
「掉下巴」是咋回事?怎樣預防「掉下巴」?我們再來回顧下當時《都市快報》的報導——
醫學解釋
「掉下巴」是咋回事?
顳下頜關節脫位
我們常說下巴脫臼、掉下巴,是指顳下頜關節脫位。
要知道下巴怎麼會「掉」的,首先要知曉顳下頜關節的組成——下頜骨髁突、顳骨關節面、關節盤、關節囊、關節韌帶。口腔醫生說,人張口過大時(正常人平均張口度為3.7釐米,約為成人三指寬,張口超過3.7釐米為張口過大),關節囊在外力作用下變得鬆弛,下頜關節頭就開始下移並且滑過前下方的關節結節,導致脫位。
從病理角度劃分,顳下頜關節脫位有急性、復發性和陳舊性的區別。「急性脫位」多發生在張口大笑、醉酒嘔吐等情況下關節的首次脫位。「復發性脫位」是以前關節脫過位,關節囊、韌帶損傷還未得到應有的控制,因為過度張口,又發生再次損害。而「陳舊性脫位」,是急性和復發性脫位沒有得到治療,一直處於脫位狀態數周或一個月以上,嘴巴無法閉合。
中老年患者佔六成
青少年精神壓力過大也會「掉下巴」
湖北一家口腔醫學中心說,這類「掉下巴」的患者,他們每個月都能接診3至4例,六成以上患者是中老年人。這是因為中老年人下頜關節不穩,關節韌帶鬆弛,肌張力降低。
專家說,有些青壯年也會出現「掉下巴」,一是與心理因素有關,比如壓力大、精神緊張、垂體分泌腎上腺激素上升,導致肌肉收縮過猛。二是自身免疫力低下,也是誘發關節脫位的原因之一。醫生建議,下巴脫臼,自己不要亂託,應該去醫院做手法復位治療,嚴重的需要手術治療。
案例
打哈欠 嘴巴閉不回去了
8月27日,廣東一名80多歲的老太太,來醫院做下巴復位治療,醫生將她下巴「歸位」後,老太太感覺不錯,於是脫口而出,「多謝醫生!」哪知,她話音剛落,下巴又掉了,醫生只好再將其復位。
「現在沒事了,回去記住不要大張嘴了,打哈欠要用手託住下巴。」醫生叮囑。沒想到,半個小時左右,老太太又回到了醫院。
「我跟你講不要張大嘴,怎麼又掉下巴啦?」「醫生啊,老媽剛回到家裡,忍不住又打了個哈欠,等她想起你說的注意事項,嘴巴又合不上了!」老太太的兒子說。
連啃三天豬蹄 下巴啃「掉」了
今年1月,武漢24歲女子魏琴得知吃豬蹄對皮膚好,就燉了一碗豬蹄黃豆湯,連著吃了三天。在最後一天,魏琴在啃豬蹄時,突然嘴巴合不攏了。醫生說,患者是因為吃豬蹄嘴巴張得較大,撕扯豬蹄太用力,導致下巴脫臼。
提醒
怎樣預防「掉下巴」
●最好少吃過硬、韌性過大、體積過大的食物,同時避免張口過大。
●進食時,最好改變只用一側牙齒咀嚼食物的習慣,也不要一味用前牙咀嚼,要注意雙側後牙平衡咬合。如果出現了蛀牙或牙齒缺損等情況,最好及時治療。
●中老年女性以及偏瘦的人群更容易下巴脫臼,這類人群注意不要張口過大。
●避免一些引起顳下頜關節功能障礙的活動,如長時間嚼口香糖、咬手指甲和磨牙。打哈欠的時候,舌頭要抵住上顎。避免趴著睡覺,不要在休息的時候用手託著下巴等。
●改變一些咬異物的不良習慣,特別是用牙齒開啟酒瓶蓋。
來源 | 都市快報(dskbdskb)綜合微博、《都市快報》早前報導
你可能錯過的消息
星標「申城最生活」
最新消息一手掌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