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安陵容生活在現代,她一開始一定會對甄嬛深情地唱道:你是電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童話;你主宰我崇拜,沒有更好的辦法。
為什麼要詳細分析安陵容?
因為安陵容是電視劇《甄嬛傳》中塑造的最豐滿,最真實,刻畫最細緻入微的角色,沒有之一。其性格的真實與豐滿程度,甚至超過了主角甄嬛。
因為要滿足觀眾的自我代入與瑪麗蘇心理,所以國產電視劇的女主角或多或少都會帶有點「金手指」,比如說先天條件優越,後天貴人環繞,男人見之難忘,配偶備胎一大堆,雖然會在情緒上給觀眾造成不同程度的「爽感」,但是如果用非常正統和專業的角度來分析,這種「瑪麗蘇」的光環會或多或少的損害人物本身的真實感與豐滿度。
《甄嬛傳》的原著本來就是言情宮鬥小說,電視劇的定位也並非歷史正劇,雖然拍的還蠻有「正劇範」的,但是跟真正的歷史正劇還是不同。
但是電視劇《甄嬛傳》比較突出的地方是,它並非單純的「瑪麗蘇」劇,它會用各種手段,各種技巧讓觀眾感覺爽,但是它的野心並不只是單純的「爽劇」,在其中,它的主創人員(包括作者、導演、編劇、演員)加入了自己對於人性和社會的深度思考,也不僅僅是非黑即白的指責與鞭笞,所以我們才會覺得《甄嬛傳》比一般的宮鬥爽劇或是女主逆襲劇來的有厚度,值得一看再看。
而安陵容,就是在這種對於人性和社會的深度思考下,精心塑造出來的人物(電視劇的塑造比原著更好)。
所以說,如果就是非而言,你可以很簡單的指責她是反派。
但是就電視劇創作而言,她卻無可置疑的是「主創人員」的寵兒,因為大家齊心合力花了無數的心血,想把安陵容這個角色塑造成宮鬥電視劇史上的經典形象。
就我本身而言,對這個人物說不上有多喜歡,當然說不上有多討厭。
她的黑化也不僅僅是一句「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以簡單概括的。
她的悲劇,是類型化的個人意志在類型化的環境中被催化所導致毀滅的必然結果。
通過分析這樣一個複雜又類型化的人物,我們可以窺知很多人性的陰暗面和社會交往之中的潛規則。
所以我會用大量的篇幅來分析安陵容從頭到尾整體黑化的過程,今天就是這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安陵容的甄嬛唯粉階段
如果說電視劇裡安陵容唯一在乎的人,那一定是甄嬛,而且自始至終只有甄嬛一人。
皇上是什麼,皇上只是安陵容攀附榮華富貴的人肉梯子,甄嬛才是安陵容心尖尖上的人。
後來安陵容對於甄嬛近乎瘋狂的打擊報復,已經發展成了「你不愛我我就要毀掉你」的變態心理。
愛的反面是漠視與淡然,安陵容對甄嬛如此之恨(而且幾乎毫無理由),完全是一種求之不得的報復心態。
但是一開始安陵容對甄嬛的感覺可不是以這樣的,一開始她是地地道道的甄嬛唯粉,如果安陵容會唱SHE的《superstar》的話,她當時一定會對甄嬛深情地唱道:你是電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童話;你主宰我崇拜,沒有更好的辦法。
安陵容對於甄嬛從唯粉變成終極黑粉的過程,就是她心靈的整個黑化過程,我這次一系列的文章就是要把這個過程完完整整地解析出來。
安陵容的第一次出場,就是在人生的重大轉折點「殿選」的最後階段姍姍來遲。
當然她不是故意的,她盤纏不多,只能住在離紫禁城很遠的客棧裡面,而且僱不起腳程快的馬車,所以差點遲到。
這個出場簡直就是她一生的隱喻。
先天條件差,所以她幾乎無法與比她先天條件好很多的對手公平競爭。
但是她的目標卻和她的對手同樣遠大,加之她道德底線比較低,所以在前進的途中會做出種種突破底線,但是可以迅速獲取短期利益的事情。
在安陵容剛剛出場到她害富察貴人的孩子之前,我送她五個字:依然好女兒!
那時她還是可愛的,雖然她敏感多疑,但是人無完人,誰還沒一兩個缺點呢?
安陵容出生小門小戶,父親連七品芝麻官都不是,就是一個八品鵪鶉官。
她根本就不是官家女兒,她父親就是偏遠地方的小吏,連個官都算不上。
而她的母親是個繡娘,沒有家庭背景,性格也毫無特別突出的地方,不僅拿捏不住自己的老公,甚至拿捏不住老公的小妾,導致安陵容這個嫡女,在家裡還要受小妾的欺負。
所以安陵容一開始的生存策略就是儘量做小伏低,會說好話,以討好別人來避免衝突。
注意,安陵容不是「討好型人格」,她討好別人是因為環境的驅使,而不是本性使然,就她本性而言,其實是有傲氣而又很敏感的,所以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當她討好不成反被操的時候,她會十分憤懣而憋屈。
但是裝的溫良恭儉讓,可以說好話討好別人,只能討好那些與她沒有直接利益衝突的人(比如選秀的嬤嬤)和實力與地位遠超過她的人(皇上與太后),前者是樂的做好人,反正沒有什麼利益損失,而後者根本視她如螻蟻,如寵物,根本沒有必要跟她計較。
而安陵容的這個生存策略,一旦碰上了跟她有利益關係的其他秀女(妃嬪),就會立即失效。
因為大家既然面臨的是赤裸裸的競爭,怎麼可能因為你能說兩句好話,就輕易放過你呢?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安陵容潑茶得罪了夏冬春,夏冬春非要她下跪認錯。
這就是赤裸裸的食物鏈的上層鄙視欺負食物鏈的下層。
夏冬春為啥揪著安陵容這點小錯不放?
不僅是因為安陵容出身低穿的寒酸,更是因為她畏畏縮縮,上不了臺面的樣子更激起了夏冬春欺凌的欲望。
其實這件事根本沒有那麼難解決,只是當時的安陵容力量太弱小,心理又敏感,她自己根本找不到合適的方法解決。
夏冬春讓她下跪認錯也根本不是啥大不了的事,現在日本人還動不動「土下座」下跪認錯呢,只要能夠平息衝突,表個姿態不算什麼。
如果不願下跪,也有的是辦法對付夏冬春(也就是後來甄嬛做的)。
凡事不論官位高低,只論個「理」字。
我也可以這麼說,事情不論大小,只論個「利」字。
夏冬春是來選秀的,只要很明確的指出,你現在這樣無理取鬧,囂張跋扈,逞一時之威風,萬一事情鬧大了,影響你的選秀資格,甚至影響了你的母家,你到底害不害怕?
我就不相信如果當面指出這一點,夏冬春心裡不發怵?
但是安陵容沒有能力做到這點,她只是畏畏縮縮地像個驚弓小鳥一般的發抖,最後等來了甄嬛的「英雄救美」。
此時出場的甄嬛對於安陵容來說,真是一個發光的「idol」,出身高貴,美貌、智慧、口才好、行俠仗義,而且最重要的是,她對安陵容是那麼「友好」。
不僅安慰安陵容「先敬羅衣後敬人」,就是告訴安陵容「你被人欺負只不過是因為你穿的比較寒酸,不是你本身不夠好哦」(其實就是她本身不夠強才被欺負),安慰了安陵容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
還又是送秋海棠,又是送碧玉耳環的,簡直慷慨的不得了。
不管怎麼說,當年被甄嬛插上秋海棠的那一刻,安陵容還是很幸福的,她一生中最美的笑容,都送給了甄嬛。
但是這個「夢幻開局」,註定了甄嬛與安陵容一生的「不平等」。
對於安陵容來說是「今日之恩,沒齒難忘」,對於甄嬛卻是「舉手之勞,莫要掛懷」。
這怎麼能平等呢?
你要甄嬛對你全身心的付出,你本身的實力配的上嗎?
不顧兩人巨大的實力差距,光憑感情付出就要別人全情投入就是耍流氓。
癩蛤蟆愛著天鵝的時候,問問自己為啥看不上同樣是癩蛤蟆的同類,偏偏選擇美很多的天鵝?
嘴裡說的都是感情,但是心裡未必沒有利益的計算。
這到後面再具體分析。
接下來安陵容中選到甄府住了一段時間,這段時間是她和甄嬛感情的「蜜月期」,說好的蜜裡調油都不為過。她們不僅在稱呼上以「姐妹」相稱,而且甄府也把安陵容看成「自己人」,連給太監送禮的時候都送兩份。
這個時候,安陵容真的把甄嬛看做自己的「人生導師」,並且因為甄嬛和她在見識、舉止、言談上的多方差距,安陵容很希望甄嬛把她當做「自己的妹妹」來好好調教。
但是甄嬛始終沒有這麼做,她會在外物上幫助安陵容,但是在心理層面上,她甚至會教流朱和浣碧很多人生的道理,但是她不怎麼教安陵容。
因為安陵容的表現明顯「不受教」,這個後面劇情有多方的提示。
很多人說安陵容最終背叛甄嬛是因為甄嬛一開始就沒把安陵容當自己人,
我覺得這件事不能這麼武斷地一刀切。至少在一開始剛進宮的時候,眉莊和甄嬛都沒有故意要排斥安陵容,反而她們是想要真心實意想和安陵容組成一個小團體一起戰鬥。但是安陵容開始表現的敏感多疑,動不動為了一些不知所謂的小事道歉自責,其實一直在告訴眉莊和甄嬛,她們不是一類人。
但眉莊和甄嬛相對是比較大氣的人,她們不會一下子就否定一個人,一開始還是以一種開放的心態接受安陵容,並且願意給安陵容一個「機會」。
這個「機會」是安陵容自己弄丟的,她在「考核期」搞砸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她在言語上挑釁夏冬春,導致夏冬春被華妃賜了「一丈紅」。
華妃表面上是杖責夏冬春,其實真正要警告的是風頭太盛的眉莊和甄嬛兩人。
告訴眉莊和甄嬛不要因為是新貴就得意忘形,宮裡現在還是我華妃當家,所以讓三人閉門思過。
但問題是,眉莊和甄嬛都是很謹慎的人,她們根本不想惹事,真正的惹事的是安陵容。
大家可以看安陵容反擊夏冬春的時候,眉莊和甄嬛意味深長的表情。
論口才,眉莊和甄嬛會說不過夏冬春?
為啥不跟她做口舌之爭?
因為小不忍則亂大謀,何必跟這個蠢瓜計較呢?
但是安陵容就是忍不了,她不僅自己忍不了,還把眉莊和甄嬛都拖下水了,因為她們三人就是一個「小團體」。
但是真的發生了大事,出了意料之外的狀況(夏冬春被杖責),又是安陵容第一個被嚇趴下的。
眉莊已經勸她:「只是思過,別怕!」
她還一個勁地再說:嚇死我了,嚇死我了,姐姐我們回宮去吧,我害怕!
這TM不是你搞出的意外嗎,弄到後來你最先hold不住了?
所以大家看甄嬛最後看安陵容的眼神,這個眼神很值得玩味。
如果你覺得一個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你大概就會用這種眼神看著她。
安陵容搞砸的第二件事,是她把難得的第一次侍寢的機會,變成了徹徹底底的「滑鐵盧」。
她就是小家子氣,沒見過大世面,無法像世家小姐眉莊一樣落落大方,婉轉承歡,甚至不如丫頭出身的餘答應有魅力有手段,然後被本來就不情不願的皇上原封不動地趕出了養心殿。
這件事非常非常重要,這代表著安陵容以後很長一段時間在後宮裡面是毫無競爭力的,沒家世、沒才能、沒恩寵,那你能幹啥?
要人家選擇你當戰友,總要你有一樣能拿的出手的吧?
連最基本的利用價值都沒有,選擇你就是一個徹底的虧本買賣。
而且當眉莊勸她:咱們還有的是以後的時候。
安陵容又很喪地說:兩位姐姐還有以後,我沒有了!
大家看甄嬛此時的表情,那是一個很有實力,很有競爭力的人對一個實力欠缺,連最基本反撲的志氣都沒有人的蔑視。
甄嬛的確是看不起安陵容的,這種內心的感覺沒法掩飾。
不是家世上的傲慢,而更多的是一種思維方式上的從高到低的蔑視。
你都這麼說了,以後誰敢隨便向皇上舉薦你?
萬一再像這次一樣搞砸了,舉薦人自己都要碰一鼻子灰。
還是那句話,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雖然實力相差巨大,但是安陵容又掩飾不住對於甄嬛的「攀比」之心。
甄嬛韜光養晦一段時間之後,一鳴驚人地未侍寢就成為莞貴人,眉莊和安陵容一起去向她道喜。
但是安陵容的道喜,怎麼聽上去有點酸溜溜的感覺:姐姐怎麼悄沒聲息地就成為莞貴人,先前竟一絲風聲都不露?
聽上去像是道喜,其實是埋怨甄嬛沒有把她當「自己人」看。
倒是眉姐姐那道喜的表情,才是真正的歡喜。
還有,其實只要安陵容和甄嬛與眉莊三人在一起,我總覺得她和甄嬛以及眉莊說不到一塊去。
這就是見識、眼光和格局的差異,根本就無法掩飾,一說話就是錯,甄嬛和眉莊很有涵養,基本不當面反駁她,只是會提出自己截然不同的看法。
你可以覺得這是顧及安陵容的面子,但是也可以這麼解釋:因為差距太過巨大,無法用寥寥數語來彌補,所以索性連反駁和解釋的話都省下不說了。
經過一段時期的考察,甄嬛和眉莊已經決定,不把安陵容納入自己的小團體,簡單而言就是:這個人不行,不帶她玩了。
這也不能全怪甄嬛和眉莊不顧「姐妹情」,畢竟宮裡的爭鬥是生死廝殺,她們兩個背後都有滿門的生死榮辱,稍一行著踏錯就是巨大的災難,哪裡還能帶著一個隨時能惹禍的「拖油瓶」?
所以,甄嬛和眉莊合力誅殺餘答應的時候,就根本沒有告訴安陵容。
表面上是怕她「傷神害怕」,其實是怕她幫倒忙。
但是安陵容這時候不能接受了,因為甄嬛和眉莊是宮裡唯二對她很友好的姐妹,這不僅是情感上接受不了,少了甄嬛和眉莊的庇護,她還能靠誰?
所以她很有危機感,竭力主張她與甄嬛和眉莊是一夥的,一邊說「我把姐姐當做自己的姐姐」,一邊又說「誰想要害咱們,誰就得死!」,反正就是死活不肯被挪出小團體。
但是安陵容口頭上的表忠心只換來眉莊一句不鹹不淡的:別看陵容平時柔柔弱弱的,卻是個有主意的。
說到底,沒有相應的實力,再花好稻好的表忠心都沒用,宮鬥又不是請客吃飯。
感情深一口悶?
然後安陵容就想了辦法,想用餘答應的一條命來做「投名狀」,來向甄嬛證明她的忠心耿耿和可利用價值。
但安陵容這件事呢,明顯是以「戰術上的勤奮,來掩飾戰略上的懶惰」。
她總以為她為了甄嬛,連人命都可以不顧,沒想到甄嬛其實根本不需要她那麼做。
餘答應欺君罔上,她一定會死的,皇后和華妃都不管,就是為了「避嫌」。
而甄嬛也說「隨她去吧,垂死掙扎」。
說明眉莊和甄嬛不是不想管,而是這件事,她們兩個也需要「避嫌」。
好了,偏偏是眉莊和甄嬛的好姐妹安陵容跑去管了,不但管了,還手段毒辣,鬧得闔宮皆知。
你一個小小的無寵的答應哪來這個分量?
蘇培盛還煞有其事地聽她叨叨逼叨叨逼,不就是覺得她的背後站著皇上的新寵甄嬛嗎?
然後我們看甄嬛和眉莊知道是安陵容特地跑去冷宮勒死餘氏的表情,都可以立刻截下來當表情包了。
那分明就是「她怎麼又跑出去壞事了?」表情。
所以就安陵容的「去留」問題,眉莊和甄嬛有了重大的分歧。
眉莊就是覺得安陵容這樣的人,連朋友都很難做了。
甄嬛還是努力為安陵容辯護,因為畢竟一開始是她看中安陵容的,但是她的辯護連她自己都不信服,顯得那麼蒼白無力。
來來去去只有一句「陵容畢竟是為了咱們」。
為什麼安陵容這件事激起眉莊那麼大的反感?
第一、 擅作主張。
本來眉莊和甄嬛把這件事瞞著安陵容,就是意思你不要插手,怕你知道以後惹出事端,所以等基本大局已定之後才告訴她。沒想到還是在最後橫生枝節,弄得闔宮皆知「甄嬛想要餘答應死」。而且安陵容這件事自作主張,主意大的不得了,但效果卻是極糟,碰到這樣的下屬,做領導的自然糟心,事先都不告知一下,事後又要為她擦屁股了。
第二、 心狠手辣
這件事體現出來安陵容其實是非常心狠的,餘氏沒有得罪過安陵容,但她為了討好甄嬛,還是毫不猶豫地逼她去死。但安陵容平時的表現又是那樣的柔弱無依,動不動就說「我好害怕」,求人保護,但是真要動起手來,她可從不心軟。所以給眉莊的感覺就是,安陵容很虛偽。眉莊甚至懷疑她在有意偽裝柔弱來欺騙自己,所以很明確地表示這個人「不可信任」。
甄嬛雖然表面上為安陵容辯護,但是心裡未必不像眉莊那麼想,所以後面一段時間對安陵容有了比較明顯的疏遠,此是後話。
偏偏眉莊和甄嬛這段關鍵的「交心」言談,又好巧不巧地被安陵容親耳聽到,導致安陵容也明白,她與甄嬛永遠都不可能像眉莊與甄嬛那麼親密,因為她永遠不可能像現在這樣,與甄嬛一起說眉莊的「壞話」。
眉莊與甄嬛有一道牢不可破的聯結,安陵容永遠都破壞不了。
這也導致安陵容「甄嬛唯粉」的身份開始轉變,變得「嫌隙漸生」。
下一篇我將寫安陵容性格黑化深度解析2:她與甄嬛嫌隙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