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2020-11-19 求是網

  【內容提要】馬克思恩格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內涵極其豐富,是一個由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形成的認識論前提、人與自然關係的辯證統一性、人與自然關係的對立衝突及其和解路徑等多方面內容構成的有機整體。全面深入地把握和認識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的豐富內涵及其當代價值,對於我們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積極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具有重要而又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 恩格斯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綠色發展

  作者簡介:楊峻岭(1971-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 100083);吳潛濤(1949- ),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 100084)。

  近年來,由於人們對現實生活中日益凸顯的人與自然關係異化問題普遍關切,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重新回歸學者的視野,成為學界關注和聚焦的問題。本文立足學界同仁既有相關研究成果,從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形成的認識論前提、人與自然關係的辯證統一性、人與自然對立衝突根源及其和解路徑等多方面對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思想的科學內涵進行系統闡釋,並在此基礎上科學分析其當代價值,以期為人們科學認識和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以及新時代美麗中國的建設目標提供些許思想啟示。

  一、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形成的認識論前提

  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是建立在他們所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基礎之上的。馬克思恩格斯強調自然與人的客觀現實性、自然之於人的先在性以及勞動、科學技術在人與自然關係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堅持唯物主義的基礎上,主張運用勞動實踐的觀點闡釋人、自然及其相互關係。這些基本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是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的重要構成,也是馬克思恩格斯破解人與自然關係「密碼」的認識論前提。

  1.人與自然是客觀現實的存在,而且自然是優先於人的客觀存在

  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界都是客觀現實的存在。他指出:「人和自然界的實在性,即人對人來說作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對人來說作為人的存在,已經成為實際的、可以通過感覺直觀的。」〖《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6頁。〗現實生活中的所謂異己存在物以及凌駕或超越於自然或人之上的存在物,在實踐上是不可能的。馬克思還認為,自然是先於人的客觀存在。他指出,人「所以創造或設定對象,只是因為它是被對象設定,因為它本來就是自然界。因此,並不是它在設定這一行動中從自己的『純粹的活動』轉而創造對象,而是它的對象性的產物證實了它的對象性活動,證實了它的活動是對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動」〖《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9頁。〗。

  顯然,在馬克思看來,即便是人的客觀實在性也是作為自然存在物的人,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通過自身真實而具體的勞動,證實了自己的對象性活動,驗證了自身的活動是對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動。離開了自然,人類不僅無法證實自身的客觀現實性,而且無法從事任何意義的改變或創造活動。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人並沒有創造物質本身。甚至人創造物質的這種或那種生產能力,也只是在物質本身預先存在的條件下才能進行」〖《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58頁。〗。

  2.勞動是人與自然之間關係形成發展的必要中介

  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從來就不是抽象的。它既是人類在長期的勞動實踐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真實和具體的對象性關係,也是人類在勞動實踐過程中將自身與動物、自然區別或區分開來的過程。其中,勞動是人以自身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9頁。〗。恩格斯進一步指出,勞動既是人與自然關係形成的中介,也是人與人關係確立的中介;勞動在促使類人猿的直立行走、人手、語言、人腦、意識、思維以及推理能力的形成、發展的同時,也賦予人鮮明的社會屬性。

  因此,勞動不僅是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而且是人與人相互影響的過程。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是在勞動中不斷變化、發展、演進的,這是一個自然進化的過程,也是一個社會進化的過程。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進、有機統一,最終完成人本身的自我生成(從猿到人的轉變)和自然界對人的生成。因此馬克思說:「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6頁。〗

  3.科學技術是人與自然之間關係協調發展的重要手段

  人能否認識自然?人何以認識自然?是人類分析人與自然關係過程中必須回答的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從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出發,將認識自然、改造自然視為人類從事社會實踐活動的兩個重要環節,強調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他們認為,科學技術本質上是自然力與人的智力、自然規律與人的目的需要的有機統一,如果說勞動是人類認識自然的中介,是人通過自身活動調節、控制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過程,那麼科學技術則應是人類改造自然或進一步深入認識自然不可或缺的手段或工具。正如馬克思所說,自然科學「只是由於商業和工業,由於人的感性活動才達到自己的目的和獲得自己的材料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7頁。〗,技術則是「勞動者置於自己和勞動對象之間,用來把自己的活動傳到勞動對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綜合體」〖《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1頁。〗。

  人類在生產及生活實踐活動中,一方面需要藉助科學技術,不斷擴大自身對自然的作用範圍,增強自身對自然的作用力度,使自然愈益趨向或符合人類欲求和需要;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廣泛應用,又可以改善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條件,提高人類的文明進化程度。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提出:「自然科學和現代工業一起對整個自然界進行了革命改造,結束了人們對自然界的幼稚態度以及其他幼稚行為。」〖《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54頁。〗與此同時,馬克思恩格斯也清晰地認識到,私有制條件下承載於科學技術中的個人與群體、局部與全局、短期與長期利益以及生產手段與生產目的之間的悖論,使得科學技術在現代工業文明發展的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日漸淪落成為破壞自然環境,影響自然資源可再生、可持續,阻礙人類自身文明發展進步的罪魁禍首。私有制條件下的科學技術,如同私有制條件下的勞動一樣也呈現出一種異化趨勢,使得資本主義生產中「工人的產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勞動越機巧,工人越愚鈍,越成為自然界的奴隸」〖《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2-53頁。〗。

  二、人與自然關係的辯證統一性

  馬克思恩格斯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闡明了人與自然的客觀現實性以及勞動、科學技術在人與自然關係形成、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並把其運用於人與自然關係的分析,科學論證了人與自然之間的辯證統一關係。

  1.人與自然的一體同一性

  馬克思認為,自然界各物種之間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一個完整不可分割的生命有機體。「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發生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96頁。〗,「一個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沒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參加自然界的生活」〖《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0頁。〗。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認識、理解自然的能力也會不斷增強,對自然規律的把握也會越科學、準確,人類對自身與自然之間一體性、同一性認識也就越深刻,對於充斥於社會實踐活動的形形色色反自然的思想、觀念或行為的批判也會越激烈。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一天天地學會更正確地理解自然規律,學會認識我們對自然界習常過程的幹預所造成的較近或較遠的後果……人們就越是不僅再次地感覺到,而且也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體性,那種關於精神和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和肉體之間的對立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98-999頁。〗

  2.人在自然面前的受動性

  馬克思認為,作為自然存在物,人類若想滿足自身存在和發展的需要,必須依靠或受限於自然環境、自然對象以及自身之自然的影響和制約,人在自然面前是受制約、受限制的存在。他說:「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9頁。〗

  這是因為:首先,自然是人類物質生活資料的來源。「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於持續不斷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5-56頁。〗其次,自然界是人類物質生產資料的源泉。「自然界是工人的勞動得以實現、工人的勞動在其中活動、工人的勞動從中生產出和藉以生產出自己的產品的材料。」〖《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2頁。〗離開了自然界,工人的勞動實踐、勞動產品以及勞動價值都無法成為現實。那種以實踐作為本體來替代物質本體,企圖以此代替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是錯誤的,也是有害的。因此,馬克思指出:「自然界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的源泉。」〖《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28頁。〗恩格斯說:「勞動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變為財富。」〖《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50頁。〗最後,自然界是人類意識或精神活動的源泉。「植物、動物、石頭、空氣、光等等,一方面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一方面作為藝術的對象,都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5頁。〗

  在馬克思看來,作為自然存在物的人,一旦脫離自然,將無法從事任何意義的生產實踐活動。這一特徵決定了人在自然面前特有的主動性、主體性特徵,絕不可能通過擺脫或違背自然規律的規約限制,以徵服或抗爭自然的方式實現。因此,恩格斯多次告誡人類:「在自然界中決不允許單單把片面的『鬥爭』寫在旗幟上。」〖《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87頁。〗儘管人「能在地球上打下自己的意志的印記」,「通過他所做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但是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後和再往後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97-998頁。〗。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一書中也提醒人們,自然界只有通過自然界本身才能被理解;自然界的必然性不是人類的或邏輯的必然性,也不是形上學的或數學的必然性。因此,人類不能運用人類自身的尺度去理解和認識自然本身〖參見《列寧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15頁。〗。

  3.人在自然面前的能動創造性

  馬克思認為,相對於人而言,自然是一個「有缺陷的存在物」,它只能為人與動物提供某種生命可能性,「在自然界中(如果我們把人對自然界的反作用撇開不談)全是沒有意識的、盲目的動力……在所發生的任何事情中,無論在外表看得出的無數表面的偶然性中,或者在可以證實這些偶然性內部的規律性的最終結果中,都沒有任何事情是作為預期的自覺的目的發生的」〖《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02頁。〗。同樣,動物世界發生的一切也只是出自本能。動物也只是依靠本能,按它所從屬的種的尺度和需要進行生產或建造;而且,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動物幾乎無條件地依賴於自然,且僅能通過自身的存在消極地適應日漸改變的自然界。相對於自然、動物存在方式而言,人的生命活動是有意識的,他可以「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識的對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6頁。〗。

  因此,馬克思提出人不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類存在物。這是因為人類在認識、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憑藉激情、理性和意志自由等人所特有的主體性因素,運用自己創造或發明的科學、宗教、藝術、道德等尺度進行生產或創造,而且可以把自身的內在尺度運用於其生產勞動對象,並遵循美的規律進行設計和創造,使自然界成為他的作品和他的現實,並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實現人與自然的本質統一〖參見張盾:《馬克思與生態文明的政治哲學基礎》,《中國社會科學》2018年第12期。〗。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人類在自然這個自在之物上深深地打上自己的印記,使之變成體現人類目的、滿足人類欲求的為我之物,並將自身發展演化成為生動現實的且具有能動創造性的存在。因此,自然也不再僅僅作為一個純粹有用物呈現在人類面前。

  三、人與自然關係異化衝突的根源及徹底和解路徑

  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中蘊含著這樣一個內在邏輯:只要人類存在,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就不會中斷,更不會結束。人類要想實現長久可持續發展,必須在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辯證統一關係的同時,從根本上認清資本主義制度下,人與自然關係的實質及其衝突異化的根源,進而尋求人與自然關係徹底和解的科學路徑。

  1.人與自然關係的實質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首先,馬克思認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是人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類的生存發展離不開自然。現實的、肉體的、站在堅實的呈圓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其本身就是自然界〖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9頁。〗;恩格斯說:「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界之中的。」〖《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0頁。〗顯然,在馬克思恩格斯眼中,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現實生活中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既可以說是自然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也可以說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其次,馬克思認為,歷史應該從自然史和人類史兩個方面進行考察。只要有人存在,這兩個方面就是密切聯繫、彼此制約的。這是因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是在社會關係範圍內建立起來的一種與社會形態密切關聯,實踐的受動性、對象性迫使人們必須承認自然界的先在性,在此基礎上,在人創造的世界中,又受社會形態制約的關係。在人化自然中,離開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聯繫,人類根本無法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自然與人之間的有機統一關係,更不可能從事任何意義的生產勞動。因此,馬克思說:「人們在生產中不僅僅影響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響……為了進行生產,人們相互之間便發生一定的聯繫和關係;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繫和社會關係的範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影響。」〖《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40頁。〗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既要堅持物質第一的觀點,也要堅持辯證的觀點,看到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

  最後,馬克思認為,現實生活中的人化自然,都是人類世世代代生產實踐活動的產物,即歷史、社會的產物;即便是現代工業反映的也是自然與人、自然科學與人的現實歷史關係。它是人的自然本質力量與自然界的人的本質的有機融合,是人類在自然面前對自身本質力量的公開展示。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沒有現代工業,就沒有現代人類生產勞動,更沒有現代意義的「人化自然」;人類是通過生產勞動將自然界劃分為「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兩種自然存在方式的。馬克思指出:「周圍的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闢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8頁。〗因此,人與自然關係實質在於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它是具體的、歷史的,總是同一定的社會形態緊密聯繫在一起,受一定社會形態的制約和規定。

  2.人與自然對立衝突的根源在於資本主義私有制

  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具有鮮明而獨特的批判性特徵。這種特徵突出表現在,他們以對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和科學技術異化的批判為切入點,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不可持續性。

  馬克思恩格斯關於資本主義社會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中蘊含著這樣一個深層邏輯:即資本家憑藉自身的資本霸權,僱傭工人並佔有工人的勞動及勞動成果,進而控制自然與社會。資本主義以謀求剩餘價值最大化為核心的人與自然的關係,反映的是以資本為核心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它決定著資本主義的生產和發展方式,影響著人類認識和對待自然的態度;資本主義制度下人們對自然的徵服、改造和利用是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無法比擬的,對自然的傲慢和蔑視態度也是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無法比擬的。這一態度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使物質力量成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76頁。〗。這是因為,馬克思認為除了有用性、工具性之外,資本眼中一無所有;以資本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在創造出一個普遍產業體系的同時,也創造出了一個普遍有用性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根本不存在什麼表現為「自在的更高的東西」或「自為的合理的東西」〖《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15頁。〗。

  資本主義社會資本無限擴大的發展趨勢使自然界淪為資本實現其效用性目的的工具,淪為滿足或服從資產階級不斷變化和發展的新需要的工具。資本的本質屬性決定了資本主義探索自然乃至地球上一切事物的目的絕不可能在於自然和地球本身;自然界不過是資本實現自身價值增殖的一個具體環節,完全失去自身感性及美的光輝與價值。只要能夠滿足自身的有用性需要,資本可以衝破一切限制,最終「使自然界的一切領域都服從於生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55頁。〗。

  恩格斯進一步指出,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佔統治地位的社會中,「支配著生產和交換的一個個資本家所能關心的,只是他們行為的最直接的效益……銷售時可獲得的利潤成為唯一的動力」〖《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000頁。〗。在最大限度地追求剩餘價值的生產目的以及資本積累無止境性特徵的驅使下,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呈現出無限擴張的態勢,使得資本家無節制地、毀滅性地開發、利用自然,引發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斷裂」,這種「斷裂」的突出表現就是,資本主義社會因人和自然之間的對立衝突而顯露出逐漸衰退的景象。馬克思不無諷刺地指出:「私有制使我們變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一個對象,只有當它為我們所擁有的時候……在它被我們使用的時候,才是我們的。」〖《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9頁。〗儘管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憑藉自身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先進的科學技術,在資本主義制度範圍內進行了大幅度的自我調整和改善,大大緩解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內資本主義生產的無限擴大與自然資源有限短缺之間的矛盾,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與自然之間的衝突對立關係。但這種資本主義的自我調節卻是以對全球範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和落後國家和地區生態環境持續惡化,進而引發全球性生態危機為代價的。因此,這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人與自然衝突關係方面呈現出的不同程度的緩解現象,絕不是對馬克思恩格斯關於資本主義社會人與自然關係的實質理論的否定,而是對這種理論的科學性更加有力的印證。

  3.人與自然的徹底和解——實現共產主義

  從馬克思恩格斯上述人與自然之間辯證統一關係以及人與自然對立衝突根源的思想中,我們看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反對人類以徵服、統治的方式對待自然是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的一貫原則。他們認為,人類徵服、改造自然的歷史,也是人類逐漸認識自然,學會順應、善待和呵護自然的歷史。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絕不可能以徵服、統治的方式從自然必然性中解放出來,而應以敬畏者、合作者的姿態,積極認識和把握自然必然性,與自然和諧共生。

  那麼,人類究竟如何才能消除自身與自然的對立異化,實現自身與自然的徹底和解呢?在這一問題上,馬克思恩格斯一貫主張從根本上變革資本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恩格斯認為,要想從根本上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衝突、矛盾,必須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係,科學把握和運用自然規律;必須學會科學預測人類對自然幹預、改造或利用過程中可能導致的或遠或近的後果。而且,僅僅具備這種認識和調節能力還是不夠的,還「需要對我們的直到目前為止的生產方式,以及同這種生產方式一起對我們的現今的整個社會制度實行完全的變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000頁。〗。馬克思指出,自然是人類的「永遠的共同財產」,維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全人類的共同努力。只有共產主義社會才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7頁。〗。恩格斯提出,唯有藉助於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人類「才有可能實現這樣一種社會狀態,在這裡不再有任何階級差別……並且能夠第一次談到真正的人的自由,談到那種同已被認識的自然規律和諧一致的生活」〖《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1頁。〗。可見,馬克思恩格斯共產主義所要實現的真正的人的自由,是建立在對自然必然性深刻認識基礎上的,與自然規律和諧一致生活的自由;這種自由也絕不僅僅是人類自身單向度的自由和解放,而是人與自然共同搭建起的生命共同體中的自然與人共同的自由和解放。在未來共產主義社會中,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自身,都要完成對異化的克服,實現「資本邏輯」向「自然邏輯」的轉變與回歸,最終使自然史真正走向人類史,人類成為真正意義上能動自覺的「自然主人」。

  四、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的當代價值

  馬克思恩格斯立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闡明了人之於自然界以及自然之於人的地位和作用,強調人與自然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體;通過對資本主義制度下人與自然關係的實質的深刻剖析,提出了徹底解決人與自然關係異化、衝突問題的社會化路徑。在人與自然關係日漸惡化、各類環境汙染呈高發態勢的當今時代,隨著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的重要價值也越來越彰顯。

  1.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道路

  進入現代工業文明時代後,人類曾經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忽視甚至否認自身與自然之間天然的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體關係,還一度以徵服者、佔有者自居,主宰、控制和奴役自然,使人與自然之間關係日漸走向異化,矛盾和衝突愈演愈烈。馬克思恩格斯主張人從屬於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如何對待自然就是如何對待自己;自然與人彼此依賴、相互依存,人尊重愛護自然就是尊重愛護自己。這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張,既反對人類中心主義,又反對自然中心主義,批判將人與自然對立起來的思想和行為,為人類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經濟社會發展道路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中國共產黨人是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的最好繼承者和創新者。我們黨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人與自然關係問題,並將其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來謀劃安排,提出「大自然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系統……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36頁。〗,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適應國內外發展大勢和新時代要求,鮮明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黨的十九大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理念,強調「人類必須尊重、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提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0頁。〗。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是一條秉承人與自然互惠互利、和衷共濟的現代化發展觀念,倡導人與自然、社會協調發展、良性互動的現代化發展道路,也是一條以尊重、順應和保護自然為基本前提,以保護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為基本發展理念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它拋棄了現代工業文明時期形成的人與自然之間徵服與被徵服、利用與被利用、服從與被服從的人類中心主義思維方式和行為取向,是「人從屬於自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本身就是自然」的馬克思主義自然觀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有機結合的產物。它標誌著我們黨開始以一種全新的發展觀念思考和規劃現代化建設,也標誌著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現代化建設發展規律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它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恩格斯的人與自然關係思想自覺運用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針對當前我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面臨的資源短缺、生態失衡、環境汙染、疫情肆虐的嚴峻生態形勢做出的歷史選擇。

  2.堅定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自信的偉大力量

  儘管當今世界人與自然之間矛盾、衝突、異化問題愈演愈烈,使得人與自然一體同一的生命共同體關係處於岌岌可危的境地,我們依然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實現充滿信心。這種信心不僅緣於人類能夠憑藉自身的能動創造性認識、理解自然界的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正確把握和運用自然規律,而且隨著我們對自然規律的把握和認識能力的不斷增強,人類也越來越有可能對自己生產行為可能造成較近或較遠的自然後果進行科學的認識和預見〖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98-999頁。〗。不過,馬克思恩格斯依然堅持認為,實現人與自然的徹底和解僅僅依靠人類對自然規律的正確認識和把握還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與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最終實現共產主義。

  可見,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和認識的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生態問題,而且是一個政治問題,其背後隱藏的是資本主義社會深刻的制度危機、經濟危機和文化危機。將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上升到社會歷史發展的高度,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社會結構、社會關係的深刻批判與徹底革命,實現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徹底和解,最終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本質屬性,即社會性的完全復歸,是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邏輯歸宿,也是其終極價值追求。

  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人與自然關係徹底和解的生命共同體的真正建立,既依賴於人類在處理人與自然之間關係問題的認識觀念的徹底改變,也需要人類與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徹底決裂,而且馬克思恩格斯對這一美好願景的實現充滿期待和希望。這種樂觀向上的精神和態度,對於當今世界引導人們克服在日趨嚴峻的生態環境危機以及不可預測的疫情危機面前表現出的焦慮、緊張、悲觀和失望情緒,顯得尤為需要。

  儘管當代中國與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面臨著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道路、理論以及文化建設的發展方向、價值訴求決定了我們具備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從根本上解決人與自然異化衝突問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社會條件。因此,正確認識和把握馬克思恩格斯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能夠幫助我們結合當前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客觀現實,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並在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不斷健全和完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3.建設清潔美麗世界的價值引領

  馬克思認為,儘管人類以及人類社會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生產實踐,指出實踐「這種活動、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這種生產,正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頁。〗。然而,人類不可能脫離自然憑空創造一切,即便是人類在自然面前的能動創造性,也是以一定的自然條件為基本前提,人類一刻也不能離開自然而獨立存在。馬克思一貫主張或強調「外部自然界的優先地位」。馬克思眼中的自然界從來都是不依賴於人的存在而存在的存在,獨立自為性是自然本身的鮮明特徵。相反,人類卻一刻也不能離開自然而獨立存在,即便是人類在自然面前的所謂能動創造性,也以自然先在性為基本前提。

  自然的獨立自在性、先在性以及人類對自然無條件的依賴性,時刻提醒人類:面對自然,我們應該心存敬畏。當今世界生態危機和生態環境問題愈演愈烈,從表面上看似乎是自然或社會演化發展過程中不容規避的問題,從深層看則是人類在思想和實踐中長期漠視甚至無視馬克思自然先在性理念以及自然本身的運動變化規律,否認人與自然之間的一體同一性,將人類自身凌駕於自然之上,片面強調人類自身的主體性以及自然之於人的工具性、手段性,最終使人類失去或拋棄了對自然理應擁有的敬畏感和敬重心的結果。正如馬克思所說,自然規律在任何時候都不可能從根本上被取消,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唯一能夠發生變化的,只是自然規律藉以實現的形式〖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73頁。〗;人類歷史上任何不以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最終帶給人類的只是災難〖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1頁。〗。法國現代著名思想家阿爾貝特 施韋澤也曾指出,世界是一個生命有機整體。我們生存於生命的世界之中,生命的世界也存在於我們之中。在這個世界中,「善是保存和促進生命,惡是阻礙和毀滅生命」〖〔法〕阿爾貝特 施韋澤:《敬畏生命:五十年來的基本論述》,陳澤環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第19頁。〗;在這個世界中,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就是與自然及周圍生命互相尊重、休戚與共;在這個世界中,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就是始終不放棄對世界的關懷,時刻感受到自己對自然、對周圍生命的責任與擔當〖參見〔法〕阿爾貝特 施韋澤:《敬畏生命:五十年來的基本論述》,陳澤環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第32頁。〗。

  隨著現代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人類在生命世界中的主體地位幾乎獲得了最大程度的彰顯,而人類對自然規律以及自然本身的價值和需求的了解依然極其匱乏,對自然規律以及自然本身理應表達的敬畏和尊重也表現得極度吝嗇,使得人類遭遇的生態災難、環境危機前所未有地嚴峻。特別是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給中國和世界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安全帶來了巨大威脅,並由此而引發了全世界範圍的嚴重社會心理危機。這再一次提醒我們,正確認識和把握馬克思恩格斯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能夠幫助我們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係,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的生態文明理念。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災難、疫情面前沒有民族種族、富裕貧窮和

  發達落後之分,人類唯有攜起手來,在世界生態文明建設道路上,堅守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生態倫理原則,秉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人類共同價值,重新審視人類自身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生產力發展、科技進步之於世界,乃至人類自身的真正意義,才能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清潔美麗世界」「美好地球家園」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道路上,真正實現跨越性的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7、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6]《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北京:學習出版社,2016年。

  [7]張盾:《馬克思與生態文明的政治哲學基礎》,《中國社會科學》2018年第12期。

相關焦點

  • 馬克思恩格斯社會革命思想及其現實啟示
    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英國的革命是社會革命,因此比任何其他一種革命都更廣泛,更有深遠影響。」②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考察了人類以往的社會革命,詳盡分析時代背景和工人運動實際需求,合理揚棄前人理論成果的基礎上,建構起以唯物史觀為邏輯起點,以「人的全面解放」為終極旨歸,經由無產階級領導的政治革命、階級專政、社會主義階段、直到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社會革命思想體系。
  • 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現代化的認識
    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社會財富,使人類史無前例地徵服了自然,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也極大地改造了社會關係。「建立了現代化大工業城市……造成了社會各階級間大致相同的關係,從而消滅了各民族的特殊性。」
  • 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的貢獻及其科學意義
    例如,在第二國際時期,伯恩斯坦便把恩格斯打扮成資產階級的實證主義科學家並以此來反對馬克思的辯證法,盧卡奇則從辯證法的角度認為恩格斯在歷史理解上低於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思想並為後來西方馬克思主義和西方馬克思學貶低恩格斯打開了一道錯誤的大門。對恩格斯的謬見和歪曲,除了受政治立場影響的意識形態偏見,都與沒有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有兩個創始人這個事實有關。
  • 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性貢獻
    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貢獻之當代意義在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當然注重「規範性」研究,注重用「人」和「價值」「實踐主體性」的眼光觀察思考世界;同時,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注重「實證性」研究,注重用「事實」「歷史」「客觀性」等精確的眼光觀察思考世界,把價值尺度建立在歷史尺度的基礎之上,堅持歷史尺度和價值尺度、實證和規範、主體性和客觀性的有機統一。
  • 奮進吧,青年——重讀馬克思、恩格斯論述奮鬥的文獻
    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有大量關於奮鬥的論述。梳理這些思想資源,對於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明確新時代青年奮鬥精神培育的政治方向、思想基礎、價值取向和實踐路徑,具有重要意義。  馬克思、恩格斯強調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鬥爭的歷史,奮鬥的歷史。
  • 馬克思、恩格斯的猶太恩怨錄 | 聖地二十五年手記
    而馬克思在這二元世界中的傾向從他和父母的關係中就能看出來:他一生都與母親關係緊張,母親總是抱怨他不會掙錢,老大不小了還得跟家裡要錢,「如果卡爾不是談論資本而是積累資本就好了,就不用跟我要資本了。」父親則是他一生的楷模,一直到晚年,他談起父親來都會興致勃勃、滔滔不絕。他隨身一直帶著一張父親的照片,不時會拿出來看。在他的葬禮上,知根知底的老朋友恩格斯親手把這張照片放進了他的棺材。
  • 馬克思正義思想的歷史唯物主義轉向
    應該說,馬克思對市民社會給予了經濟學式的揭示,目的是要「弄清楚私有制,貪慾和勞動、資本、地產三者的分離之間,交換和競爭之間,人的價值和人的貶值之間,壟斷和競爭等等之間,這全部異化和貨幣制度之間的本質聯繫」(《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67頁),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像國民經濟學家虛構一種原始狀態,使問題墮入五裡霧中。
  • 論價值理性及其異化
    異化與人的活動有關,沒有打上人的意志印記的物或事,即使對人形成危害甚至使人置於死地,這不是異化;人的活動及其產物離開了人的駕馭,成為同作為主體的人相對立的壓迫人自身的力量,於是異化就發生了。異化是在社會關係中發生的,在人類歷史上異化現象時時可見,「異化是一種客觀的歷史現象」(48)。
  • 【新論】陳培永、餘濤:馬克思恩格斯論霍亂疫情
    之前的霍亂雖然形勢嚴峻,但並沒有波及到馬克思、恩格斯及其家人。1864年,馬克思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他的妻子燕妮感染霍亂,來勢兇猛,一度看來很危險。1874年,馬克思的大女兒燕妮的孩子死於霍亂,馬克思如此描述,「大約一個星期以前,我們遭到了巨大的不幸:燕妮(龍格夫人)的十一個月的孩子死了,這是個很可愛的男孩子。他死於無情的霍亂」。
  • 影評———《青年馬克思》
    馬克思和燕妮(家庭線),馬克思和恩格斯(事業線)。先從馬克思燕妮這條線說起,在這個時間段裡,馬克思自己文章觸及了普魯士王國的統治,四處流亡,而燕妮始終陪在馬克思身邊,始終支持著馬克思的事業,並為他生下了第二個女兒蘿拉.馬克思。
  • 偉大的恩格斯
    「不朽的馬克思」恰如其分,恩格斯用「卓越」來形容我覺得還不夠,恩格斯完全稱得上偉大。我不是很能理解國內外一些研究者揚馬抑恩的做法,甚至有些極端的觀點把恩格斯貶得一無是處,我非常不贊同。我想國內持類似觀點的人是受了西方馬克思學很大影響,而西方馬克思學家主要是資產階級學者。有的西方學者更讓人匪夷所思,如用陰謀論去解釋馬恩關係,包括《資本論》第三卷的問題等。
  • 恩格斯:「第二小提琴手」的偉大
    在恩格斯誕辰200周年之際,重溫恩格斯的理論貢獻,還原恩格斯的思想肖像,對于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具有重要意義。恩格斯和馬克思共同創立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兩人共同創立的,儘管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出身和個人經歷不同,但出於共同的價值追求和政治信仰,以及對「人如何擺脫『抽象』統治」這一「歷史之問」的關注,兩人進行了長達40年的共同合作,以為無產階級解放鍛造理論武器為目標,對人類歷史規律特別是資本主義發展規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
  • 馬克思第一次宗教批判的背景、邏輯與意義
    馬克思認識到, 不能僅僅局限在對復闢政治思潮的外在的批評, 更重要的是去解釋復闢政治思想之所以產生的根源。因此, 第一次宗教批判就不僅有其自身的文獻價值與理論價值, 對於我們理解青年馬克思思想的發展轉變, 它也有其思想史價值。
  •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自然辯證法》導讀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用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的論斷,告誡人們,人類不要過分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徵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正是對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包括恩格斯《自然辯證法》關於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今天學習恩格斯《自然辯證法》就是要更深刻地理解、更積極地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 法國的左翼思想傳統及其在當代的逐漸沒落
    馬克思在1848年《共產黨宣言》中提出共產黨人概念後,我們通常會將資本主義自由派歸為右翼,把主張工人階級利益的社會主義歸為左翼。非常有趣的是,在馬克思思想傳播到法國之前,法國社會中就已經出現了大量號稱社會主義支持者的知識分子。法國在接連頒布《人權宣言》、《拿破崙民法典》後,經濟上的私人所有權得以建立,資本主義經濟也邁入了較快的發展階段。
  • 普遍聯繫: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的重要哲學基石及其實踐價值
    正如恩格斯所言:「在古希臘人那裡——正因為他們還沒有進步到對自然界的解剖、分析——自然界還被當作一個整體而從總的方面來觀察。自然現象的總聯繫還沒有在細節方面得到證明,各種聯繫對希臘人來說是直觀的結果。」[13]「這種觀點雖然正確地把握了現象的總畫面的一般性質,卻不足以說明構成這幅總畫面的各個細節。」[14]  文藝復興前後至18世紀下半葉,以「個別分析」為特徵的「特殊聯繫思想」漸成。
  • 薦讀|今天我們應該向恩格斯學習什麼
    正是這一時期,恩格斯與馬克思相識相知相交,為實現共同的理想開始了密切的合作,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場探求人類自由解放的道路,第一次創立了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思想體系,第一次使人民看到了成為自己命運主人的希望,實現了人類思想史上最壯麗的日出。恩格斯把為人類解放事業而奮鬥作為自己的畢生使命,矢志不渝、堅貞不屈,直到逝世前最後一刻。
  • 十九世紀晚期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完善和發展
    在附錄Ⅰ「價值規律和利潤率」中,恩格斯批判了洛裡亞等經濟學家對馬克思《資本論》的錯誤認識,以及把價值混同於交換價值和價格等一系列錯誤觀點,從多方面補充、發展和深化了馬克思有關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和生產價格的理論。在附錄Ⅱ「交易所」中,恩格斯將馬克思寫就《資本論》第三卷第三稿以來30年間資本主義經濟的巨大變化,進行了簡明扼要的闡述,寫作了帶有提綱性質的7個方面。
  • ...他的思想至今依然能激發人們共鳴」——探尋馬克思的英國足跡
    今年5月5日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紀念日,英國作家兼導遊喬納森·斯科菲爾德為此策劃了專題遊覽——帶領遊客沿著當年馬克思與恩格斯在曼徹斯特活動的足跡,重溫這座全球首個工業化城市與共產主義之間的歷史淵源,探索馬克思理論對現世的啟迪。  200多年前,作為工業革命發源地,曼徹斯特最早把蒸汽機成功運用於紡織行業。
  •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傳承與發展——紀念恩格斯誕辰200周年學術...
    吉林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兼學位辦公室主任、哲學社會學院王慶豐教授以「恩格斯的另一條道路」為題,從恩格斯所作出的獨特的理論貢獻出發,去解讀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傳承與發展,他指出當代要用馬克思、恩格斯的立場觀點方法去直面社會現實問題,建立剖析當前發達資本主義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