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8 07:04 來源:溫州商報 編輯:單暉 瀏覽:2038
商報訊(記者 陳佩蕾)80後「新式農民」怎麼在尋常水果上做文章?初創企業更注重盈利還是搭建品牌?12月17日下午,在溫州大學北校區音樂廳內,2020溫州創業青年楷模頒獎典禮現場,15位創業青年楷模結合各自創業路上的經歷,向溫州大學甌江學院的學子們傳授創業創新經驗並進行解惑。
關鍵詞1
開啟新徵程
學生宋煬洋:作為初創型創業者的我們,該更注重盈利還是搭建品牌?
何漢江:企業盈利跟搭建品牌,其實並不矛盾。從我個人的創業經歷來看,企業初創階段應該是一個追求「共贏」的階段。這包括企業和創業者在面對客戶時,要有一個共贏的理念,這樣才會有一個好的開頭。
學生江家康:現在一些想要創業的大學生,都在苦惱找不到好的創業項目或是創業方向,你覺得創業項目到底該怎麼找?
王飛燕:其實創業是個大工程。對創業者來講,如果只是單純地想當一個老闆,那很簡單,兩三個人就能組建一個團隊當老闆了。但對創業的大學生來說,假設當下既沒有資源也沒有資金、人脈,我建議大學生可以先把心沉下來,跟著創業導師或指導老師先學習,探索方向,積累經驗,我相信將來你們總有一天可以騰飛。
學生馬丹寧:很多人都說創業要選對時機,你認為對我們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來說,什麼時候才是創業的最佳時機?
王小暢:所有的日子都是創業最好的時機。俗話說「出名要趁早」,創業也要趁早。因為年輕本來就是一種活力、一種資本,也是最大的財富。我覺得,創業還是要靠自己。首先要給自己定一個綜合的項目評估,如果結果跟你設想的不吻合,那建議先就業再創業。因為「騎驢找馬」也是積累經驗的一種方式。
學生王成鋼:聽說您在創業之前還做過非常多的工作,比如賣過床上用品、做過醫藥代表和醫療設備銷售等,這些工作經歷對您之後的創業有哪些促進作用?
黃正黨:有句話說得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怎麼「去悟」呢?還是要「讀萬卷書」。所以創業之路上一定要一步一個腳印。我想告訴你們不要計較每天發生過什麼事情。只要一步一步,自己盡心盡力地去做,我覺得未來一定是屬於這代年輕人的。
學生王美懿:您的企業有經過幾次比較大的轉型和升級,想請問您在這個過程中堅定了什麼樣的理想信念?
劉彬:我從商場的櫃員開始做起,到現在創業也十幾年了。我認為創業過程中,包括企業轉型過程中需要具備幾個因素,才能走向成功。第一是夢想,第二是對成功的渴望,第三我認為「自助者天助」,所以我們要先成為自己的貴人,同時要有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奮發向上的意志,用心做事,真誠做人。最後就是遇到挫折不能退縮。
關鍵詞2
增創新優勢
學生謝偉名:我們知道您從2011年到現在一直致力於永嘉縣壪裡村農場的發展。我想問下作為一名80後「新式農民」,您是怎麼在這些看似尋常的水果產品上做文章的?
陳香偉:現在我們國家提倡鄉村振興、產業振興,對我們做農業的人來說,這是一條非常好的陽關大道,包括我自己創造的這個「陽光農場」其實也是藉機。通過市政府搭建的平臺,讓消費者能在陽光下看到我們的產品是怎麼生產出來的,這是「陽光農場」的一個含義。另外,我覺得創業者的「情懷」也很重要,創業者要能夠適應這個時代的變化,在產品更新上「做文章」,更好地適應消費者理念的轉變。
學生陳宇峰:徐總你好,作為一名自主創業的技術型人才,你認為技術型人才創業的關鍵是什麼?
徐進:我認為技術型人才創業的關鍵有三點。首先是技術的積累和沉澱,要具有技術創新的精神和創新的能力。第二,創業之前要想好企業將來做什麼,要成為一個什麼類型的企業。第三,我認為技術人才創業要轉變角色。就像我當初只是一個技術人員,可能只是鑽研技術,把技術做到最好,把品質做得無可挑剔。但到了創業,就一定要知道自己面對的是顧客的需求。
學生方思博:您如何看待社交電商背景下的小眾著裝文化發展?特別是對於自媒體表現形式的選擇,比如直播、短視頻、小紅書等,小眾文化如何能夠易於被大眾所接受?
吳勇波:從大的趨勢來看,社交電商大概在三年前開始流行。因為社交電商本身不靠流量支撐,比如我們熟知的淘寶、天貓、京東。然而現在傳統企業做電商的成本非常高,所以當一些企業沒有辦法在線上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時,就會開始慢慢轉型。但無論是做實體還是做線上電商,一切都還是要回歸到本源,就是產品品質和服務。
學生李帆:黃總您從創業到現在有沒有遇到過特別大的困難?您是怎麼解決的?
黃國華:說實話我從23歲開始創業,到目前為止還真沒碰到什麼困難,比較幸運。但是從其他的角度來講,創業肯定會碰到困難,關鍵看你怎麼判斷。創業其實就是一個起伏的過程。每一次碰到困難,都是波段的低點。因為我們做的是建築裝飾,大家都知道這個行業是比較傳統的,也就是說這個行業很難有突破。所以我們今年在溫州率先先引進了一種裝配式裝修的先進技術,把傳統的東西做到工業化生產。
學生陳旭宣:我想請問王總如何看待社區團購的前景?
王作山:最近,我們公司一直在對接拼多多旗下的社區團購項目「多多買菜」。表面來看,風風火火,但真正開展起來,才會發現其實有很多不確定性因素。因為最關鍵的流量始終在平臺手裡,所以後期成本可能會越來越高。因此我認為我們在創業的時候,還是要率先考慮自己最有把握的東西。
關鍵詞3
重塑新格局
學生趙波:請問您在創業之初是如何吸引第一批牢固客戶的?對想在農業方面創業的大學生,有什麼建議嗎?
呂柏青:我們公司剛成立的時候,想做第一個客戶,但當時人家都要看你這家公司有沒有業績。所以我們最初做市場調研的時候,就在門衛室足足研究了三天,等到了他們管後勤的領導,然後跟他談我們的優勢,雖然公司小但不代表我們做事不好,因此我們更要從各個方面把客戶服務好。又因為我們是做農產品的,價格肯定是第一位的,我們就從價格和質量兩方面入手把第一批客戶做好。另外,我認為農業不像其他行業,回報雖然沒有那麼快,但還是比較穩的。只要有50%的創業機會,就可以去做了,而且一定要堅持,特別是食品質量關一定要把好。
學生何煒斐:相較白手起家的父輩企業家,90後創業者的起點截然不同,但也有部分人對這一群體存在著一些認識上的偏差。身為90後CEO,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時刻?留學期間,又是如何想到推動自主品牌國際化發展的?
黃強帥:作為一個出生於1997年的創業者,我覺得我的成績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站在了父輩的肩膀上。雖然我一路走來,沒有受到其他人的質疑,所面對的質疑都來自我自己。大一的時候,我開始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大一、大二兩年總共完成了四份實習工作,大三開始創業,就在英國建立了公司。當時其實挺難的,因為沒什麼初始資金,只拿到了一批貨。我把這批貨賣掉之後賺到的錢,成了我第一筆資金,做到今年我已經能夠通過一場直播做到一千萬的銷售額。這個過程中,我始終相信溫州人精神就是想把一個已經沉澱很久的品牌往外走出去,走到國際市場上。只要你有好產品,根本就不怕做不起來品牌,你需要的只是一個好團隊和一個好思路。
學生陸親:您如何在溫州這個鞋業普遍發展的城市,形成「秀典」的品牌效應及風格定位,在市場獲得認可與好評?
楊東輝:我分享一下我的大學經歷,我剛畢業的時候,分配到一個剎車公司上班。後來和同學一起集資,去賣鞋、擺地攤,賺到錢後又開專賣店、搞批發。曾經也受到過很大的挫折,一個月的時間虧得一無所有,但我沒有選擇逃避。鞋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如果這雙鞋,會帶來生理傷痛,那你還會穿嗎?所以,我們公司的理念就是健康做鞋,製造健康的鞋。它不僅僅只是裝飾品,更多的是帶來健康。
學生劉旻呈:您認為怎麼才能在當前的環境下,做好一個優秀且高效的科技創業公司?對想在這方面創業的大學生有什麼建議?
趙宗禮:初創企業我認為要有幾個先決條件——「天時地利人和」。如果這些都滿足,可以創業。但如果沒有滿足,我建議先選擇一個細分領域適應。我們公司從2008年成立到現在已經第13個年頭,剛開始從三個人的團隊起步。當然,在2008年之前的十年,我選擇了打工。因為在打工的過程中,你會碰到很多基礎的積累,包括人脈的積累、財富的積累等等,只有滿足了這些條件之後,再創業可能會更輕鬆。
學生應陳淳:今年的新冠疫情,給高校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帶來了較大影響,從創業者的角度來看,此次疫情對企業今後的招聘會產生哪些影響?對求職大學生的要求是否會有相應變化?
程春生:今年我和很多朋友聊天的時候說,今年能不招的肯定不招。所以,大學生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實戰經驗,能為企業解決問題。現在員工的法律意識都比較強,我多招一個人,我要承擔的法律風險就會增加很多。所以大學生應該把自己的內功修煉好。馬雲告訴大家:跳槽窮半年,改行窮三年。我建議大家還是先就業再擇業,先把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