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由國務院扶貧辦重點推薦,國家廣電總局審核批准,全程在甘肅張掖創作拍攝的36集脫貧攻堅題材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從3月16日開始,在中央電視臺一套晚八時黃金時段首播,一經播出便引起媒體高度關注,引發群眾強烈反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以此鮮明時代主題為題材的電視劇,必然會受到廣泛關注與討論。該劇與張藝謀導演的劇情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同名,僅看劇名很容易聯想到關於農村與貧困的故事,具有極強的代入感,讓觀眾產生一種尋根問底如何「一個都不能少」的想法和衝動。不僅如此,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已經在播出時間上佔得先機,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之後與全國觀眾見面的第一部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脫貧攻堅不僅要做得好,而且要講得好」重要指示的具體行動。總體來說,該劇鏡頭聚焦新時代農業農村,突出的地方特色很好地映襯了電視劇主題。拍攝地甘肅省張掖市具有優美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歷史文化、質樸的風土人情、濃鬱的鄉土氣息,在美麗鄉村新面貌、融合發展新業態、鄉村振興新圖景、脫貧攻堅新成效方面有著較好地基礎,導演選擇張掖作為拍攝地,能夠更好地宣傳黨中央脫貧攻堅決策部署,宣傳西部地區推進脫貧攻堅的新舉措好辦法,宣傳廣大基層幹部及人民群眾艱苦奮鬥的生動實踐。筆者在追劇的這段時間裡,主要有以下幾點感受:
多文化交相輝映,唱響了愛國奮鬥主旋律。《一個都不能少》中的人物具有濃厚的文化氣息和時代特色。比如,劇中的老人表現了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年輕一代帶來的是朝氣蓬勃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創造的革命文化、紅色文化,有這三種文化的一脈相承,劇作裡面把它藝術化、審美化地表現出來,使得劇情極具文化內涵。作為一部緊扣時代脈搏的脫貧劇,《一個都不能少》摒棄了過往農村題材劇目一味販賣貧窮的傳統套路,將鏡頭對準當代年輕人以知識改變命運,以文化重塑鄉村的嶄新視角,試圖讓世界看到一個真實的、全新的中國新農村,一個已經實現了智能化的、村民們紛紛邁向小康社會的中國新農村。在描繪當代農村蓬勃發展的同時,將當下大熱的「生態移民」「生態旅遊開發」「大學生回鄉創業」等內容融匯其中,使傳統文化與新興文化共同交織起愛國奮鬥的主旋律。
小人物平凡日常,映射出波瀾壯闊大變革。人物刻畫是電視劇最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一個都不能少》堅持以現實為藍本,塑造的人物角色鮮活而立體。比如,退伍回鄉的丹霞村黨支部書記趙百川善於學習,開拓進取,敢想敢做,嚴己律人,勇於接受新鮮事物,是一名具有軍人氣質的「領頭羊」;原焉支村黨支部書記夏寶生樸實憨厚,工作積極,擅長群眾工作,但思想固執守舊,從開始與趙百川格格不入,最後變成配合默契一心為百姓的好搭檔;土生土長的名牌大學畢業「狀元郎」、原焉支村委主任劉東橋忠厚淳樸,吃苦耐勞,工作耐心有毅力,一心帶領村民脫貧致富;選聘大學生村幹部付鵬、丁香頭腦靈活,觸覺敏銳,躊躇滿志,積極熱情;感情受挫、回鄉創業的女青年夏雪,隱忍睿智,助力家鄉文創建設。從這群生活在當代背景下的人物身上,幾乎每位觀眾都能找到熟識的身影,從一些小人物看似平常的喜怒哀樂,映射的正是在「脫貧攻堅」大背景下波瀾壯闊時代變革。該劇演員的呈現,讓觀眾深刻感受到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唯有奮鬥才能披荊斬棘、闖出新路;時代潮流浩浩蕩蕩,唯有奮鬥才能劈波斬浪、屹立潮頭。
喀斯特地貌風光,塑造了旅遊文化新名片。《一個都不能少》在畫面的呈現上追求極致美感。大場景方面,色彩斑斕、氣勢磅礴的丹霞地貌,造型奇特、蒼勁雄渾的冰溝峽谷,山高地闊、萬花爭豔的扁都口萬畝花海等西部著名景點一一呈現,每一幀畫面都自帶中國西部美學特徵,堪稱移動的喀斯特地貌明信片。小場景方面,既有帶有濃鬱西北風情的土牆陋屋,也有智能化的新農村小區,兩者之間形成的鮮明對比,既是對貧困地區現實變化的印證,也是對脫貧攻堅成就的展示。明顯的河西走廊自然風光,讓新劇兼具了地域特徵,也在美術上突破了脫貧題材必然「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定向思維。這些著名景點的亮相必將在更高層次更廣範圍提升甘肅、張掖知名度,打響「交響絲路、如意甘肅」品牌,構建景區「大旅遊」和鄉村「小旅遊」結合的全域旅遊格局,推動建成世界知名、國內一流的絲路旅遊目的地、戶外體驗大本營和自駕旅遊黃金線,塑造旅遊文化新名片。
一個也不能掉隊,演繹著全面小康好故事。《一個都不能少》劇中富裕的丹霞村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脫貧攻堅已取得的成果。而焉支村則是如今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必須要啃的「硬骨頭」。「一肥一瘦」兩村並一村,嶄新的創作視角下,強烈的矛盾對比中,中國社會為「提升產業穩脫貧」「脫貧之後不返貧」提出的治本之策、做出的有效實踐,在藝術化的呈現中得見一斑。脫貧攻堅任務能否高質量完成,關鍵在人。編劇把脫貧攻堅「最後一公裡」上的老大難人物具象化為姜大嗓、三不沾、賈吉祥等貧困戶,他們身上的體現出的「懶漢」思想,以此劇中映射出的「扶貧不是養懶漢」的觀點,就是現實中脫貧工作的難點。如何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把「等靠要」的「救濟經」念成自發自覺加油幹的「致富經」,既是劇情線索,也是張掖脫貧攻堅的鮮活故事。劇裡最終抵達「一個都不能少」的主題,依憑的便是這些擁有篳路藍縷奮鬥精神的人和被激發出脫貧內生動力的人。這種貧困群眾思想的蛻變、身份的轉變、行為的改變,也讓觀眾相信脫貧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中共臨澤縣委組織部 陳朝海)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