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首次從Nature撤回封面文章:邢立達等人的文章描述不準確

2020-12-20 中國生物技術網

來自緬甸北部約9千9百萬年歷史的琥珀中的骨骼內含物提供了對微小動物的軟組織和骨骼解剖結構的空前洞察力,而這些動物通常不會在其他沉積環境中保存。在各種各樣的脊椎動物中,先前已經描述了七個保存良好的骨骼遺骸的標本,所有這些標本(包括至少一個看似成熟的標本)都比從石器中回收的標本要小。

2020年3月11日,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等人在Nature 發表題為「Hummingbird-sized dinosaur from the Cretaceous period of Myanmar」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描述了一個保存得非常好並且小巧的鳥狀頭骨,該頭骨記錄了一個新物種,該研究將其命名為Oculudentavis khaungraae gen. et sp. nov,該物種似乎代表了中生代時代已知的最小的恐龍,可與規模最小的活蜂「蜂鳥」(Mellisuga helenae)匹敵。O. khaungraae標本保留了小型化限制的特徵,包括顱骨融合的獨特模式和類似於蜥蜴眼睛的形態。該物種的大小和形態表明了先前未知的生態。這一發現凸顯了琥珀沉積物揭示脊椎動物體形最低限度的潛力。同時,該研究被選為Nature 封面。最後,Giuliana Viglione在Nature 發表題為「This miniature skull belonged to a 2-gram dinosaur」的點評文章,高度讚賞了改研究成果,同時指出該研究發現的恐龍可能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恐龍。

2020年3月19日,對「史上最小恐龍」提出質疑的6位學者的評議文章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發布。同時,他們也經原始論文通訊作者同意,將其提交給了《自然》雜誌。(註:根據《自然》雜誌投稿規則,評論文章須徵得原文作者特別是通訊作者的同意)。此前,Nature封面刊登了中美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恐龍」的研究成果。然而,僅24小時後,上述國內6位古生物學者便發表聯名文章,對該研究結論提出十大質疑,並且認為「史上最小恐龍」很可能屬於某種蜥蜴(點擊閱讀)。

2020年7月22日,邢立達等人撤回了Nature文章,據iNature了解,這是中國建國以來,中國學者(中國單位為通訊單位的文章)首次從Nature撤稿,這同時也要求對於學術的嚴謹性達到了更高的高度。

來自緬甸北部約9千9百萬年歷史的琥珀中的骨骼內含物提供了對微小動物的軟組織和骨骼解剖結構的空前洞察力,而這些動物通常不會在其他沉積環境中保存。在各種各樣的脊椎動物中,先前已經描述了七個保存良好的骨骼遺骸的標本,所有這些標本(包括至少一個看似成熟的標本)都比從石器中回收的標本要小。

Nature封面文章

該研究描述了一個保存得非常好並且小巧的鳥狀頭骨,該頭骨記錄了一個新物種,該研究將其命名為Oculudentavis khaungraae gen. et sp. nov,該物種似乎代表了中生代時代已知的最小的恐龍,可與規模最小的活蜂「蜂鳥」(Mellisuga helenae)匹敵。

O. khaungraae標本保留了小型化限制的特徵,包括顱骨融合的獨特模式和類似於蜥蜴眼睛的形態。該物種的大小和形態表明了先前未知的生態。這一發現凸顯了琥珀沉積物揭示脊椎動物體形最低限度的潛力。同時,該研究被選為Nature 封面。發現的恐龍可能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恐龍。

保存完好的琥珀化石

2019年5月24日,世界頂級科學期刊 Science 雜誌以封面論文+深度採訪+視頻的形式,報導了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博士團隊在緬甸琥珀上的研究,闡述了中國科學家從緬甸和珠寶市場搶救琥珀的故事。文中所刊的7張琥珀照片全部來自邢立達博士團隊的論文。

Nature頭條報導

2018年7月18日,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博士團隊在 Science Advances 雜誌發表論文,發現了一個9900萬年前被琥珀封存的蛇,這也是世界首例蛇類琥珀,這一研究成果被頂級科學期刊 Nature頭條報導。

人形錦鯉

邢立達博士團隊已經發現了第一枚古鳥琥珀、第一枚恐龍琥珀、第一枚雛鳥琥珀、第一枚亞成鳥琥珀、第一枚介形琥珀、第一枚蛙琥珀、第一枚古蛇琥珀,成功集齊七龍珠。遇到一個這樣重要的琥珀化石可能就要用掉一生的運氣,而邢立達博士不僅遇到了7個,而且僅僅用了兩年時間,因此邢立達博士也有了「人形錦鯉」的外號。

一己之力拉升學校排名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官微介紹,2016年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在當年的《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的中國高校排名中提升迅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邢立達博士畢業並留校,提高學校學術成果。

本期Science雜誌封面

陷入困境的寶藏

春天陰沉的早晨,恐龍鼎盛時期形成的琥珀的交易市場在緬甸的這個邊境城市逐漸展開,這些琥珀散落在數百張桌子上,店面鋪開桌布上,以及商店的玻璃櫃檯下。商家兜售著各種原始琥珀,以及琥珀製成的工藝品。一些人在這些琥珀中尋找珍品,另一些則通過智慧型手機拍攝,為遠方的買家進行展示。

而對於科學家來說,這裡不僅僅是購買吊墜或手鐲的地方。3月的一個早晨,北京中國地質大學的古生物學家邢立達在一張桌子上停下來檢查一隻白堊期中期的高爾夫球大小的琥珀中的蟑螂,它四肢曲線完整,看起來比現在蟑螂更小,身體也更窄。經銷商報價900美元。邢立達認為這個價格OK,但他繼續往前尋找更稀有,更具科學價值的琥珀去了。

邢立達(右)

長著一張娃娃臉,有點嬰兒肥的邢立達,還是一個擁有260萬微博粉絲的網絡達人,因為在恐龍領域的研究而成名。

去年,邢立達發表了25篇科學論文,以及一部與恐龍有關的奇幻小說,並由超級科幻作家劉慈欣撰寫序言。和其他一些中國古生物學家一樣,邢立達也因在琥珀中所取得的非凡發現而受到青睞,他發現了琥珀中的原始鳥類、羽毛、蜥蜴、蛙、蛇、昆蟲,甚至是恐龍。所有這些差不多一億年前的琥珀,都來自緬甸邊境。

2014年,邢立達「潛入」緬甸,希望能看到那些吸引他的琥珀的來源——緬甸克欽邦的塔奈鎮附近的礦山。幾十年來,緬甸軍隊和當地的克欽獨立軍,一直在控制當地利潤豐厚的資源,如玉石、木材,以及最近的琥珀。外國人不得進入塔奈鎮,為了進行秘密訪問,邢立達在朋友的幫助下,穿著當地傳統服飾,跨越邊境約110公裡才得以進入。

琥珀所在的礦場在荒蕪的山坡上,礦井深達100米,礦井直徑僅僅夠容納一個瘦小的工人,礦井條件非常簡陋,一旦發生事故受傷,也只能自己做醫療護理。

2014年,邢立達開始在這裡建立了一個買家網絡,教他們發現琥珀中的白堊紀鳥翼,或者根據爪子判斷一隻腳是來自蜥蜴還是恐龍。一旦獲得提示,他就會向相關專家發送照片,進一步弄清楚琥珀是否具有科學價值,然後決定是否購買。

一旦一個琥珀中被發現存在鳥類,價格就會上漲到幾萬甚至十幾萬美元。起初,邢立達用自己的錢購買這些琥珀。後來,他說服了他的父母,賣了他們在中國南方的房子,然後用這筆錢在2016年和朋友們創建了一個名為Dexu古生物學研究所的非營利組織,用於收購和收藏古生物琥珀和化石等標本,並為其他科學家提供研究標本。

Dexu古生物學研究所網址:http://www.paleodexu.com/

此後,邢立達通過這些琥珀發表了大量的關於古脊椎動物的研究論文,在構建了這一網絡後不久,有經銷商向他發送了一張內部含有一隻鳥的琥珀,報價差不多相當於一輛新寶馬,但邢立達還是買下了。

這是一隻跟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的小鳥,琥珀保留了前所未見的皮膚和羽毛特徵,甚至可以揭示它的內部細節。這是觀察鳥類進化的一個全新窗口。

邢立達在一家經銷商的琥珀商品中發現了一隻幼鳥,琥珀中的翅膀非常精緻,爪子也很明顯,清晰可見。但經銷商要加實在太高,差不多145000美元。

除了研究古生物的科學家,還有很多有錢的私人收藏家喜歡收藏有價值的琥珀。他們收藏珍惜的琥珀標本後,往往願意借給科學家進行非破壞性的研究,這些私人收藏者的名字也出現在了PNASScience Advances 這些頂級期刊的論文作者中。他們還計劃建立私人博物館,展出這些收藏的珍惜琥珀標本。

邢立達 照片由本人提供

參考內容: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0668-3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4/6442/72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0576-6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068-4

來源:iNature

相關焦點

  • Nature「餘波未盡」,中國地質大學又遭Science撤稿!新冠竟成「罪魁...
    這是由中國學者發表的首篇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 2 Nature撤稿,系中國學者首次 從Science這種國際頂刊撤稿並不是今年首次,因為在7月22日,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等人撤回了Nature文章,拉開了中國建國以來,中國學者(中國單位為通訊單位的文章)首次從Nature
  • 登上Nature 封面!「恐龍獵人」發現史上最小恐龍,刷新人類對鳥類...
    雷鋒網了解到,這項研究由青年古生物學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領銜,中美加三國學者強強聯合——成員還包括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 Lars Schmitz 博士、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黎剛、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恐龍研究院院長 Luis M. Chiappe 教授、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 Ryan C.
  • 澎友問學者|中國人發現帶毛恐龍能獲諾獎嗎,能複製活恐龍嗎
    圖片來源:Royal Saskatchwan Museum(RSM/R.C.McKellar)論文通訊作者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教授瑞安·麥凱勒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博士(右)能否提取出恐龍DNA並複製?問:這塊琥珀的價值在什麼地方?
  • 中國發現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
    而近期,霸王龍足跡在江西贛州被科學家發現,這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暴龍類的足跡,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科學通報》封面文章。受訪者供圖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英良世界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Martin G. Lockley)等學者共同研究,論文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在國內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通報》(Science Bulletin)上。
  • 2020年中國地質大學在世界頂級綜合期刊NS創造兩個首次和「第一」
    中國地質大學創造兩個首次和第一因為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傳播,2020年轉瞬即逝,新冠病毒隨著全球病毒樣本科研檢測溯源,逐步建立了全球流行大模型,中國武漢快速地向世界報告新冠疫情,並控制住新冠疫情,也讓世界感受到來自中國的科研實力。
  • 在中國當博士,沒你想得那麼簡單.
    又先後在加拿大艾伯塔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取得古生物學碩士、博士學位。  03  他終於得償所願,可以去挖化石了。開始研究的他宛如開了掛。邢立達博士團隊已經發現了第一枚古鳥琥珀、第一枚恐龍琥珀、第一枚雛鳥琥珀、第一枚亞成鳥琥珀、第一枚介形琥珀、第一枚蛙琥珀,再加上這次的第一枚古蛇琥珀,成功集齊七龍珠。
  • 給無人車加個透視眼 | 斯坦福SCIL實驗室最新Nature文章
    「透視」系統研發團隊:David Lindell(左)、Matt O』Toole(中)、助理教授G這篇文章,闡述了如何利用反射回來的光束3D建模還原出拐角盲區後的物體。他們研發這個「透視」技術的初衷,是想用在無人車上,提前預判出拐角的人,增加無人駕駛的安全性。△斯坦福的小哥哥們研發設計了一個基於雷射的系統,可以對視域外的物體成像。
  • 特斯拉中國區換用百度地圖;公眾號文章支持發放紅包封面;小米宣布...
    早前,就傳聞李正茂即將從中國移動調任中國電信,中國電信方面回應稱以公告為準。剛剛,中國電信官網更新,李正茂的新職務為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黨組副書記。2019年3月,原中國電信董事長楊傑調任中國移動擔任董事長,隨後中國電信總經理柯瑞文升任董事長,但總經理職務一直空缺。隨著李正茂的加入,也意味著中國電信完成了董事長與總經理領導班子的搭建。
  • (圖文專題)立己達人 志存高遠——立達中學開學典禮暨校訓揭曉儀式
    2020年8月31日,上海市民辦立達中學舉辦了「立志向,達夢想,做新時代好少年」立達中學2020學年第一學期開學典禮暨校訓揭曉儀式。 黃浦區人民政府副區長李原,國家督學、上海市民辦中小學協會常務副會長楊國順,中國田野考古學者、上海著名作家、當代文人書法家錢漢東,上海市教委民辦處處長趙揚,黃浦區教育局局長姚曉紅,黃浦區教育黨工委副書記胡宏,上海南房集團總經理暴智浩
  • 公眾號文章封面圖片提取
    1、複製要提取封面的文章連結 2、用電腦瀏覽器打開此連結,在頁面加載出來後,右擊滑鼠「查看頁面源碼」或者「審查元素」
  • 科學網—微言興邦 文章華國
    近日讀方鴻輝、陳建新兩位編纂的《博學篤志 切問近思——楊福家院士的科學與人文思考》一書,為先生播揚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和先進的人文與教育理念的文章而心折,覺得先生一直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鼎力於第三件事業——以文章華國,而且相較於前兩者,春風化雨,惠澤四方,其意義和價值或許更為宏大。
  • 聯名抵制Nature機器智能子刊的教授成了首刊文章的一作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機器之心編輯部自《Nature》宣布要上線子刊後,許多學者聯名抵制,直到近期 Yoshua Bengio 還在發抵制聲明,然而,NMI 首刊上卻出現了當初抵制的學者……在《Nature》宣布其子刊《Machine Intelligence》(NMI)將會收費後,諸多著名的機器學習研究者籤了一份請願書來抵制該子刊
  • 回顧︱文章及封面照片展播(98)-2021.2.16
    近期選用了劉暾、宋群力、楊志紅、42號避難所の陳·Homer、宋佔超、億登陳工、劉文雯、戴豔坤、黃小熠、車飛朋友圈的照片作為文章封面
  • 95後博士生曹原連發兩篇Nature,均為一作,網友:這才是真正的後浪
    曹原因此成為最年輕的以一作身份在《Nature》發表論文的中國學者。也是在這一年的 12 月,曹原登上《Nature》年度科學人物榜單首位。 「在中國的凝聚態物理學界,他的名字無人不知。大學希望他回來,但他的本科導師認為他應該繼續呆在美國,那裡更容易看到星星。」
  • 不要為發文章而寫文章
    本報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暨學會成立四十周年慶祝活動近日在北京開幕。    北大一位青年教師的科學史文章《技術邏輯與技術民族主義》,給韓啟德留下很深的印象。這篇文章挖掘、收集了我國上世紀60-70年代,位於長春的第一汽車製造廠研製紅旗轎車許多鮮為人知的史料,由此說明當時我國的實際科技能力並不像眾人心目中那麼的落後,令人信服地證明只要我們堅持自立自強,加上正確的政策支持,誰也阻擋不了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壯大。
  • 德國出版社撤回《方方日記》封面設計並推遲發行,希望能中止出版
    而這三者好巧不巧也具有某種共性,就是不太容易用明確的法律條文去界定。方方的擁躉常常以如果方方有問題,為什麼警察不抓她來作為自己的論據。遺憾的是,廣受撻伐的許可馨也沒有被採取司法措施。就連被指涉嫌強姦罪的鮑毓明,目前也是取保候審的狀態。所以一個人及一個行為,會不會受到指責與是不是一定會被採取司法措施之間並沒有必然的關係。畢竟法律之外,還有一重評價標準叫道德。
  • 「天才少年」曹原,連發2篇Nature:我是中國人,學成後要回國
    近日,一則新聞刷爆網絡:中科大少年在《nature》同時發表兩篇論文,舉世震驚。更不可思議的是,發表論文的第一作者年僅24歲。他叫曹原,中國自主培養的天才科學家。從《nature》雜誌發表論文的作者國籍來看,這些作者幾乎都來自於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國家,如美國,英國,日本等。2012年,中國籍作者在《nature》上發表的論文僅佔全部論文的8.5%。對比一下中國學術界每年產生的學術論文數量,你就能知道能在《nature》上發表一篇文章有多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