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無效時 古老病毒大戰超級細菌

2021-01-16 環球健康

靜脈注射噬菌體後的48個小時之內,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院教授託馬斯·帕特森緩緩睜開了眼睛。由於細菌感染,他已經昏迷了兩個月。

他從枕頭上抬起頭來,認出了自己的女兒並吻了吻她的手。很快,帕特森的血壓開始穩定,白血球計數也開始下降。

噬菌體正通過他的血管,抵達他被感染的臟器,然後,幹掉那些差點殺死了他的細菌。

「噬菌體是我們最後能用的一招了。」帕特森的妻子、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全球健康研究所所長史蒂芬妮·斯特拉斯迪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這是我做過的最可怕的事,我知道我基本上把他的身體獻給科學了,但它(噬菌體)起作用了!」

「起作用」的噬菌體,是一種專門「捕食」細菌的病毒。它們可以附著在細菌的細胞上,入侵並殺死細菌,是細菌在自然界中的天敵。據推測,噬菌體是地球上數量最龐大的生物體,約有1031種,比細菌的總數多了超過10倍。每一種噬菌體,都只能感染一種或幾種特定的細菌菌株。

託馬斯·帕特森不是第一個接受噬菌體治療的人,但他是北美第一個用靜脈注射噬菌體的方式,完全治療全身性感染的人。當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診斷微生物學學科組組長危宏平在朋友圈裡刷到這條新聞時,他覺得這將是一個契機,「可以讓噬菌體的研究得到社會更多的重視」。

在危宏平的實驗室裡,不同種類的噬菌體,正躺在培養皿裡「捕食」著各個種類的細菌,等待被進一步地研究。

這些吃細菌的小病毒,現在或許是這個星球上最古老也最受歡迎的生物之一了。

「你覺得噬菌體療法怎麼樣?」「這是個有趣且引人入勝的想法。」「我們沒有這樣做過,但我們認為是時候了。」

託馬斯·帕特森是在埃及的金字塔裡,遭受細菌感染的。

2015年年底,他和妻子史蒂芬妮·斯特拉斯迪一起在埃及遊覽,參觀古老的人類文明遺蹟。在爬完金字塔回來之後,帕特森開始感到腹部疼痛,且無法進食。斯特拉斯迪推斷他可能是得了胰腺炎,並將他送到了開羅的醫院,三天後,又將他轉送到德國法蘭克福的一家醫院。

對這個裝著心臟起搏器且有糖尿病的老人來說,在沙漠中得了胰腺炎,的確是一件糟糕的事情。更糟糕的是,醫生很快發現,躲在帕特森內臟中,使他受到感染的細菌,並不是什麼容易被收拾的傢伙,而是鮑曼不動桿菌。

這是個臭名昭著的超級細菌。

這種細菌被人類發現也有些年頭了。起初,它的脾氣還算溫和,算不上非常致病,醫生將它劃拉到不會造成明顯臨床困難的那一類當中。但在最近的15到20年中,情況漸漸發生了變化。原本好脾氣的鮑曼不動桿菌,開始給醫生造成困擾——它發展出了針對多種抗生素的耐藥性。

「是人們對抗生素的濫用,最終促成了這一變化。」帕特森的主治大夫、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院傳染病科主任羅伯特·斯考利,在公開談論帕特森的病情時說。

1928年,青黴素被發現,抗生素開始成為抗細菌的主流。

作為醫生的武器,抗生素與細菌纏鬥了半個多世紀。1990年左右,具備抗生素耐藥性的細菌出現得越來越多。

幾乎不怕任何現有抗生素的超級細菌,讓醫生束手無策。目前世界上有六大超級細菌,它們的名稱首字母縮寫是「ESKAPE」,而讓帕特森感染的鮑曼不動桿菌,是中間的那個「A」。

帕特森被送回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時,已經神志不清了,他體內的不動桿菌,對他身體能夠承受的所有抗生素,都已產生了耐藥性。細菌滲入在他的血液中,使他產生幻覺,出現膿毒性休克的症狀。

斯特拉斯迪開始聽到同事討論她的丈夫會不會死的問題。她坐在病床邊上,握著丈夫的手,看著他越來越虛弱。「沒有什麼能殺死這些蟲子,但是你想讓我去尋求一些替代療法嗎?」她問昏迷中的帕特森。

就在這時,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一位同事提到,她的一位朋友接受過噬菌體治療。斯特拉斯迪記得自己在多倫多大學讀本科的時候,曾經學過噬菌體。聽到同事的建議,她腦中浮現出了一個驚嘆:「哇!」她立刻給羅伯特·斯考利醫生寫了一封電子郵件:「你覺得噬菌體療法怎麼樣?」

「這是個有趣且引人入勝的想法。」斯考利醫生回答。

他們開始聯絡馬裡蘭海軍醫學實驗室與德克薩斯農工大學的相關研究者,以獲得針對鮑曼不動桿菌的噬菌體。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也批准了這次具有實驗性質的治療方案。在此之前,這兩所機構的噬菌體實驗最多只在動物模型上使用過,從來沒有用於臨床。

「我們沒有這樣做過,但我們認為是時候了。」德克薩斯農工大學的研究者回應斯特拉斯迪。

這個治療方案幾乎是「超現實」的,斯特拉斯迪甚至為此做了個噩夢。在夢裡,她端著一個有裂縫的破便盆,四處尋找合適的噬菌體。那個破便盆似乎是丈夫在埃及時用過的,汙水從縫隙裡都滲了出去,這讓她急得醒了過來,想著「我可怎麼用這破盆找到噬菌體呢」,隨後她才反應過來這只是個噩夢。

對她來說,丈夫的病或許更像個噩夢。2016年3月,當德克薩斯農工大學與馬裡蘭海軍醫學實驗室的噬菌體製劑陸續送來,注射到帕特森的患處和血液中時。這個現實中的噩夢終於也能「醒來」了。

絕大部分噬菌體病毒所攜帶的基因,都「不知道究竟是幹嘛的」,既不能確定是有益的,也無法確認是有害的。

關於帕特森被噬菌體療法挽救了生命的故事,迅速獲得媒體關注,點爆了社交平臺。不過,在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的相關研究者看來,這件事兒「合情合理」。

「中國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有用噬菌體治癒超級細菌感染者的例子。」據危宏平介紹,1958年,我國的第一位細菌學博士餘教授,曾經用能夠捕食綠膿桿菌的噬菌體,成功治癒了一位被鋼水燙傷後,因銅綠而感染的工人。

當時,綠膿桿菌感染引發了敗血症,在使用新研製的多粘菌素抗生素後,患者體內的綠膿桿菌對多粘菌素產生了耐藥性。在使用綠膿桿菌噬菌體後,患者的腿避免了被截肢。這個案例甚至被拍成了電影《春滿人間》。

在如今的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的實驗室裡,綠膿桿菌和其他細菌一樣,正靜靜躺在培養皿裡。

這是一個透明的圓形盒子,大概有成年人的巴掌大小。盒子底部細菌覆蓋的區域,是一層半透明的黃色。危宏平拿起這隻盒子,給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指著看上面幾塊形狀不規則的斑跡。那就是被噬菌體「吃」過的部分。

根據形態結構,噬菌體可以分為13個科,其中最常見的,是長尾噬菌體科、肌尾噬菌體科和短尾噬菌體科。大部分的噬菌體都包含在這3個科的15個屬中。「典型的噬菌體,通常有一個20面體的頭部,一個中空的針狀結構及外鞘組成的尾部,以及尾絲和尾針組成的基部。」診斷微生物學學科組副研究員楊航介紹。

噬菌體英文名稱的詞綴,來源於希臘語的「吃」。而它「吃掉」細菌的過程,則像是一場入侵戰爭。

這些肉眼不可見的小病毒,會先把自己錨定在宿主細菌的表面,用尾部的酶,將細菌細胞壁的肽聚糖水解,鑽出一個小孔,隨後將藏在自個兒頭部的基因組,注入細菌細胞內,把蛋白質外殼留在外面。經過一輪的複製、裝配和裂解之後,噬菌體在細菌細胞內部釋放出子代噬菌體,最終將細菌細胞消耗殆盡,自內而外地「吞吃」掉了。

整個「吞吃」周期,通常可以在20到40分鐘內完成,遠遠快於細菌的繁殖速度。一個感染周期之內,噬菌體能夠釋放幾百個子代,子代又接著感染周圍的正常細菌。只需要重複4次,一個噬菌體就能讓幾十億個細菌感染死亡。

「問題在於,噬菌體是活的,是生物。」楊航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說。儘管普遍認為,噬菌體是安全的,大自然中、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到處都可以接觸到噬菌體。但若是想將這些病毒藥用,那就是另一個概念了。

「當噬菌體在你的體內捕食細菌時,它們也會在你的身體裡穿來穿去,有可能和你進行基因交換。」楊航說。

基因交換是所有病毒都具備的能力,讓研究者感到束手束腳的是,絕大部分噬菌體病毒所攜帶的基因,都「不知道究竟是幹嗎的」,既不能確定是有益的,也無法確認是有害的。

在下定決心對帕特森使用噬菌體療法之前,妻子斯特拉斯迪也不得不面臨這個未知的風險。

理論上,噬菌體也可以協助傳播超級細菌攜帶的毒素基因和耐藥性基因,這會讓那些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細菌更多。

「因此,研究人員需要在噬菌體被治療前,對這些基因進行鑑定和篩選。」斯特拉斯迪建議,如果需要的話,可以使用基因編輯工具來分割這些基因。

她和治療團隊所擔心的另一個風險,是在治療過程中,被噬菌體拋棄蛋白質外殼,可能會產生引起膿毒性休克的木糖醇。

幸好,在對帕特森進行治療時,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

或許噬菌體自己也沒想到,最終將它拉出冷宮的,居然是被它當作食物的超級細菌。

在危宏平看來,基因技術的進步,或許也是噬菌體的研究可以重新進入研究者視線的原因之一。

噬菌體的發現,比抗生素早了十幾年。1915年,弗德裡克·特沃特在培養葡萄球菌時,發現有一些小病毒正在「吃」他的實驗品。此後,許多研究者陸陸續續在噬菌體、支原體、螺旋體、放線菌及藍細菌中,發現了這種以細菌為食的病毒的身影。

法國微生物學家費利克斯·德赫雷爾是第一個使用噬菌體療法的學者。當時在巴黎,一場由志賀式菌引發的痢疾疫情肆虐。德赫雷爾作出一個大膽的推斷,認為倖存者的糞便中,應該有能夠攻擊志賀式菌的噬菌體。他成功分離了所需要的噬菌體,接受治療的孩子們也活了下來。

然而,由於受時代和技術的限制,當時的研究者們沒能弄明白噬菌體究竟是什麼。德赫雷爾認為它是一種天然的免疫因子,而有的學者則認為,噬菌體只是一種類似細菌分泌物的物質。直到後來基因學逐漸發展起來,研究者們才認識到,噬菌體其實是一種具有遺傳性的物質實體。

「當時的研究者沒有發現,噬菌體是個很挑食的生物,一種噬菌體幾乎只吃一種細菌。這就造成當時的噬菌體療法,表面看起來有時候見效,有時候又沒用。」危宏平說。療效的不穩定和抗生素的出現,使得噬菌體被西方研究者打入了冷宮,一冷就是40多年。

或許噬菌體自己也沒想到,最終將它拉出冷宮的,居然是被它當作食物的超級細菌。

由危宏平牽頭的學科組,是在2010年開始進行噬菌體的立項研究的。目前,診斷微生物學學科組進行的研究,有針對引發溼疹的葡萄球菌的,有應用在農業中,針對常見腐敗細菌的。研究生正在培育的一種噬菌體,可以預防和延緩土豆發軟發黴的過程。

2006年,美國批准了多種噬菌體作為食品添加劑使用。噬菌體被用在食品表面,抑制諸如李斯特菌等細菌的繁殖。

「在國外還有用噬菌體調節腸道菌群的研究,有可能用來減肥。」據危宏平介紹,理論上,只需用噬菌體把胖子的腸道菌群調節成瘦子的菌群比例,胖子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瘦下來。

帕特森的「金字塔感染事件」,讓包括危宏平、楊航在內的國內研究者「備受鼓舞」,覺得看到了噬菌體療法被世界更多國家準入的希望,目前全世界只有在喬治亞噬菌體療法是合法的。

「是時候考慮制定噬菌體準入法則了,只有在規範的監管框架下,才能促進噬菌體療法的實施。」楊航說,「也許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但哪有完全沒有風險的嘗試?由於國內外藥物監管體系的缺陷,沒有適合於噬菌體審批體系的條款,這就意味著噬菌體將不可能以『藥物』的名義入市。」

帕特森清醒過來之後,了解到自己是被噬菌體治好的,而且給自己使用的這種噬菌體,是從汙水中提取分離出來的。

「把淨化過的汙水泵入你的身體,並讓它治癒你的感覺如何?」史蒂芬妮·斯特拉斯迪開玩笑地問他。

帕特森覺得有點怪,但很高興自己還活著。「它可能意味著,數百萬人在未來有了被治癒的希望。我認為這是醫學的未來。」他說。

帕特森出院回到家,一度暫時使用著輪椅,但身體狀況在逐漸好轉。人們和他談論他的經歷,有一個瞬間,他突然覺得「像是有人在電擊我的大腦」,一連串渾渾噩噩階段的記憶被重新喚醒。

在發現川普是總統候選人的那一刻,他還以為自己再次產生了幻覺。

相關焦點

  • 濫用這些藥 可能會促生「超級細菌」
    抗微生物藥物,是指能抑制和殺滅病原微生物,用於預防和治療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藥物,它包括有抗菌藥物、抗病毒藥、抗真菌藥和抗寄生蟲藥等。提到抗微生物藥物,不得不再說一說另一個詞語——「超級細菌」,超級細菌在近些年慢慢走進大眾的視野,甚至讓人聽了聞風喪膽。
  • 噬菌體:猶如機器人的病毒,人類應對超級細菌的救星!
    上一篇文章,我們聊到了超級細菌,這一類對抗生素有耐藥性的細菌。並且隨著超級細菌的不斷基因突變,可能在不遠的未來,就會出現任何一種抗生素都沒有作用的究極細菌。如果真的到了那個時候,一旦有人類感染了,就相當於宣布了S刑。並且極有可能不斷傳染,直到每一個人都被感染,最終有可能全軍覆沒,種族滅絕。
  • 比細菌和病毒更可怕的,是超級細菌
    ——超級細菌也需要得到重視。抗微生物藥物的耐藥性產生,為什麼要引起重視隨著新冠疫情的持續,醫學專家們除了對新冠病毒本身的愈發了解之外,也開始擔心起了另一種隱形殺手——超級細菌。「普通」和「超級」細菌 © TEDEd在重症住院患者中,繼發感染是一種非常易發的併發症。
  • 拯救無數人的抗生素,正在培養強大的「超級細菌」……
    審核專家:顧海彤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同仁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抗生素是生活中常見的一類藥物,主要是由細菌、黴菌或其他微生物產生的次級代謝產物,或者是人工合成的類似物質。這一類物質具有抑制其它類微生物生長、生存的效果。小到感冒發燒拉肚子,大到嚴重受傷時的細菌感染,抗生素在疾病治療上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 筆記丨關於細菌與病毒的話題
    一、微生物界我們會想到細菌,還有一個更狠的角色,它就是病毒。 二、細菌是一個細胞,是生命,但病毒完全沒有細胞結構,僅是一小片斷的遺傳物質,外面裹著一點蛋白質。兩者在體積上沒法比,細菌是一個細胞級別的存在,而病毒只是分子級別。顯微鏡就可看到細菌,而病毒只有用極高倍數的電子顯微鏡才看到。
  • 專家詳說細菌和病毒-光明日報-光明網
    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流行,做好防護的同時我們也聽到「目前沒有特效藥物」的消息,有人會問:為什麼不能用抗生素治療呢?因為這次的病原體是病毒,不是細菌。那麼,病毒和細菌到底有什麼異同?為啥不能用抗生素殺病毒?
  • 【漲知識】你知道病毒疫苗與細菌疫苗的區別嗎?
    細菌和病毒是我們最熟知的微生物,都能引起動物和人類的疾病。除了其生物學分界的不同外(細菌一般歸入原核生物界、病毒單獨為病毒界),其體量大小不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細菌大小的計量單位一般是幾個微米(um);病毒大小的劑量單位一般是幾十納米(nm);兩者相差100倍左右。
  • 世衛組織警示另一大全球衛生難題:超級細菌或比新冠病毒更可怕
    參考消息網8月31日報導西班牙《國家報》網站8月30日發表記者丹尼爾·梅迪亞維利亞題為《超級細菌,另一大全球衛生難題》的文章稱,每年約有70萬人死於抗藥性細菌引起的感染,並且預計未來幾年這一數字將逐步上升。
  • 病毒和細菌有什麼不同
    病毒除含一種核酸外,還有核酸外包繞的蛋白衣殼,有些病毒在蛋白衣殼外還覆蓋一層脂蛋白包膜。結構簡單的病毒根本不能獨立進行新陳代謝,而需寄生在活細胞內,依賴細胞供給其合成所需的養分和能量,由簡單的病毒核酸分子複製許多相同的病毒個體,以「複製」的形式進行繁殖。病毒和細菌有很大差別,其主要區別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 抗生素不等於消炎藥!醫生提醒:亂用抗生素後果不堪設想
    抗生素是用來殺滅細菌、黴菌、支原體等的物質,常見的抗生素有:青黴素、四環素等。抗生素只對細菌、支原體、衣原體的感染有效,但是對於病毒感染是無效的,所以一般的感冒或病毒性流感不需要用到抗生素。頭孢黴素屬於β-內醯胺酶類抗生素,它主要通過破壞細菌的細胞壁的合成來殺滅增殖期的細菌,而細菌失去細胞壁就會自滅,但是對於沒有細胞壁的病原體就沒有效果了。服用頭孢會引起過敏反應,部分頭孢對腎臟有毒性。
  • 「雙語彙」Bacteria vs Virus/細菌與病毒
    川普在白宮疫情發布會上回答記者關於新冠肺炎檢測水平的提問時「誇讚」新冠病毒是「非常聰明的敵人」(a very brilliant enemy),他說:「他們研製了抗生素之類藥物。抗生素原本是可以解決一切難題的。現在的一個最大難題是,這種病菌變得太聰明了,抗生素跟不上它的步伐。」
  • 近三年來反覆高燒住院 26歲媽媽遭遇「超級細菌」
    什麼是「超級細菌」?醫生:與頻繁使用抗生素有關什麼是「超級細菌」?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二病區副主任潘傳亮解釋說,就是一種細菌對多類(3類及以上)原本對它有效的抗生素產生耐藥,「患者一旦感染多重耐藥菌,住院時間、醫療費用、病死率等都將明顯增加。」
  • 浙大二院專家發明銀銅結合的納米凝膠 有望殺滅眼內「超級細菌」
    生活中一個不經意的接觸,都可能將病毒、細菌、真菌帶入眼表,千萬別不當回事。掃帚掃到左眼30歲小夥只能靠角膜移植保視力小李來自杭州的農村,30歲出頭。一般來說,一些有局部或全身疾病的患者,例如乾眼症,慢性淚囊炎,糖尿病,免疫缺陷,酗酒等,機體對致病菌的抵抗力會降低,因此角膜對細菌的易感性也會增加。晉秀明補充到,「通常門診中遇到角膜炎患者,我們會根據其臨床表現,潰瘍的嚴重程度等先使用廣譜抗生素給予治療,同時根據細菌培養和藥敏實驗等結果來調整敏感抗生素。
  • 兩大抗生素:阿莫西林和頭孢,其實有區別!用對是寶,用錯有害
    事後才得知,該女子所感染的細菌被稱作「噩夢細菌」,不只對14種抗生素無效,而是對美國現有的26種抗生素全部產生耐藥,醫生也回天乏術。又是一個以生命為代價的提醒:目前全球對抗生素的濫用情況依然存在,如果不加以遏制,那麼將來會有更多的人因濫用抗生素受害。
  • 中科院微生物所科普:抗生素為何不能抗病毒
    中科院微生物所/供圖(抗擊新型肺炎)中科院微生物所科普:抗生素為何不能抗病毒中新網北京1月31日電 (記者 孫自法)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引發廣泛關注,公眾在做好自我防護的同時也會聽到「目前沒有特效藥物」的消息,對此,有人會問:病毒和細菌到底有什麼異同?為什麼不能用抗生素治療呢?為何不能用抗生素殺病毒?
  • 感冒了怎麼辦,不要濫用抗生素
    感冒分風寒、風熱等多型,由病毒引起,而症狀基本一樣,咽喉腫痛、鼻塞、頭痛、頭暈等,不要沒有分清類型而隨意吃藥,否則可能加重病情。 風寒感冒,也就是著涼,一般是沒休息好,有點累,加上吹風受涼引起,多發秋冬季節,流清鼻涕可見於風寒型。
  • 藍舒潔:一位找到超級細菌「剋星」的90後華裔女博士
    博士期間,她所在的團隊成功研發出一種能夠對抗超級細菌的分子,這一重大突破有望拯救數千萬人的生命。何為「超級細菌」?正常情況下,我們對於致病菌的武器是抗生素。抗生素的出現讓我們有能力遏制細菌對生命的威脅。但是,好景不長。隨著抗生素的廣泛甚至於過度的使用,隨機變異的耐藥性細菌被篩選並富集,很多抗生素開始藥效減弱甚至於無效。
  • 皮膚病中的真菌、病毒、細菌有什麼不同?
    什麼是病毒?什麼是細菌?醫生:你的病是由於真菌(細菌/病毒)感染引起的;患者:什麼是真菌,是細菌嗎?是病毒嗎?國內主要將它分為八類: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氏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前三種是比較常見的;它無時無刻不存在於我們的四周,就是我們的身體裡、衣服上、皮膚上、手上都有許多微生物存在
  • |流行病|傳染病|病毒|細菌|鼠疫...
    盤尼西林另一個被中國人熟知的名字是「青黴素」在此之前,細菌感染一直是人類最可怕的殺手之一,一個簡單的傷口感染就有很大概率要一個人的命,而隨著青黴素之後眾多抗生素陸續量產,人類幾乎已經戰勝了細菌,剛發明時,青黴素的價格比黃金還貴,被稱之為神藥當之無愧。
  • 嗓子紅、嗓子痛、嗓子化膿,是細菌還是病毒感染?
    導致扁桃體炎的病原體種類繁多,其中主要是病毒,如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狀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EB病毒、皰疹病毒、巨細胞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很多細菌或特殊微生物也可導致。而作為醫生,面對扁桃體炎患兒時,則應該仔細鑑別以避免誤診。3、扁桃體發炎時,我們為什麼擔心細菌感染?當孩子患扁桃體炎時,我所遇到的家長几乎都會擔心是否細菌感染導致。儘管我們一直宣教:上呼吸道感染以病毒感染居多。扁桃體炎作為常見的上呼吸道感染類型,同樣以病毒感染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