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刀郎也許永遠都繞不開那英對他的評價,2010年刀郎入選「十大影響力歌手」的提名,評委之一正是那英。在猶豫過後,那英動用了「一票否決權」解釋說:「刀郎的音樂不具備音樂審美。」隨後又補充道:「說到刀郎的銷量呢,我又要閉嘴了,確實誰都沒賣過他,但咱不能光考慮銷量吧。」此後爭議愈演愈烈,甚至傳出那英評價刀郎是KTV歌手,愛聽他的人都是農民。
其實從刀郎出道以後,就始終未曾獲得過京圈歌手的認可,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刀郎火得太過突然,讓人不知該說是運氣還是實力。憑藉首張專輯中的《2002年的第一場雪》,刀郎一舉從新疆火遍全國,而且是在沒有任何宣傳的前提下完成,幾乎是當時樂壇從未出現過的奇蹟。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首《2002年的第一場雪》卻是刀郎2004年發布的作品,當全國都在發行時,唯有北京保持著冷靜觀看的架勢,卻在四個月後終於妥協,各大北京音像店正式引入刀郎唱片,五天就取得了不斐的成績。那段時間,基本過一條馬路,能聽到三四回這首歌。據刀郎說,首張專輯正版賣出270萬張,盜版賣了1000多萬張,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一個天文數字。
在首張專輯中,除主打歌外,《情人》、《衝動的懲罰》同樣成為了當時的神曲,此後的刀郎卻未能再複製出同樣的神話。第二張專輯公司做足了準備,為防盜版費盡心思,打算衝擊千萬銷量,最終的成績卻少了個0。雖然不差,但卻大大跌出預期。再之後,歌壇中漸漸也沒了刀郎的消息,他的存在,仿佛只有那張《2002年的第一場雪》。
提起刀郎,總是有很多人認為他是網絡歌手,將他的歌劃為口水歌的範圍。對於刀郎來說屬實有點冤,但沒辦法,在很多人心中仿佛爛大街的歌都是口水歌,連刀郎在街上聽到《2002年的第一場雪》後,都有些反感。其實聽過刀郎大部分專輯的話就會發現,刀郎做的更多是流行與民族的融合,他在歌中加入了大量新疆的元素,除此之外還能看見搖滾的影子。
自小沉迷音樂的刀郎,16便離家出走去追尋音樂夢想,只在桌上留下一張告別的字條。那些年他去過重慶、海南、西藏、陝西,輾轉各處,搖滾流行時他組了名為「剪子手」的樂隊,卻因生計而被迫解散。當刀郎帶著老婆和女兒回到老家烏魯木齊時,幾乎每天都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掙扎,他想要專業做音樂,不被任何商業元素影響,又不忍心看著一家人陪著受苦。
早年的遭遇全都成為了刀郎音樂的養分,所以如果說刀郎的音樂沒有營養,那絕對是聽的人沒有聽懂。爆火後的刀郎沒到兩年時間便選擇了歸隱,對此沒有任何解釋。在刀郎面對鏡頭時,多次表示了在大眾面前曝光的困擾。有人認為刀郎是知道自己過氣了,也有人認為刀郎受到了京圈的排擠,各種猜測應有盡有,不妨給他一個美麗的解釋,僅僅是相比做明星,刀郎更想做個單純的音樂人罷了。
刀郎的成功,是一種偶然,更是一種必然。如今刀郎依然在發表著新作品,雖然再沒有一首歌能夠火遍街頭巷尾,但我想安靜做音樂的他,現在一定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