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兒的遊戲是生活化、情境化,遊戲內容密切結合幼兒的生活。在「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倡導下,教師在設計遊戲時,會從多角度出發創設真正適合幼兒的遊戲,追求「真遊戲、真體驗」,促進幼兒與環境的互動。這不,芽芽二班跟隨著孩子們遊戲的腳步,從切菜、到洗菜;從遊戲到整理;從「假假的品嘗果汁」到「親手自製果汁」,深入開展了適合小班寶貝們的廚房遊戲。
讓我們一起走進屬於孩子們的「廚房遊戲」吧!
在一次日常的「娃娃家」遊戲中,幾個孩子正在玩「燒菜」的遊戲。
「小顧客」們正在品嘗「美食」:「這個好吃,你嘗嘗。」
如果這個菜是真的話,那我們是不是可以真的炒菜了啊?
從孩子們的語言中,老師聽到了:想要真實的材料進行「真遊戲」。於是,我們便展開了討論:你們覺得小廚房可以有些什麼呢?
有的說:要有刀,可以切菜。
有的說:要真的蔬菜可以給我們切菜。
有的說:還要有洗菜的筐子
有的說:我知道,放進去用手搓一搓就好了。
有的說,不是的,我看到我奶奶洗菜的時候,是把葉子一張一張掰開來洗的。
可樂:洗青菜要一張一張拿下來洗,裡面有黑黑的髒東西
漸漸地,洗的品種越來越豐富了,有胡蘿蔔、黃豆、豌豆。
孩子們將黃豆放在洗菜池裡,再次撈起來時發現了問題:黃豆是一粒一粒的,要撿很久呢,怎麼辦呢?
在洗菜的過程中,孩子們不僅了解到了菜葉類和塊根類不同的洗菜方法,而且在碰到問題時,會主動尋找恰當的工具解決問題,推進「洗菜」遊戲的發展。
有了之前的遊戲體驗之後,孩子們提出:要在小廚房裡提供更多真實的蔬菜,還要有刀具。
嘗試把大片的葉子切成小小的、一塊一塊的,模樣還真那麼回事兒
我換了一把大點的刀,用有「牙齒」的地方用力切,就切開了……
原來,切菜時不僅要用力,還要根據不同的菜選擇不同的刀具。
當遇到問題時,尋找恰當的工具再次嘗試,在嘗試的過程中,發現解決的辦法;當小夥伴有困難時,能分享自己的發現。並和同伴一起探討工具的「秘密」,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有了之前的探究經驗,孩子們在接下來的遊戲中,玩得更加出彩!
豆豆:這個像什麼?
朵朵:像螃蟹?
豆豆:是的,這就是螃蟹
家長的配合與支持
隨著遊戲的深入,家長也帶來了更多的切菜工具,孩子們自由探索著切菜工具使用的小秘密。
在真實的「切菜」生活情境中,通過孩子們直接感知與親身體驗,了解到不同刀具的使用方法,並激發孩子們主動活動的欲望,在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升他們動手動腦嘗試解決問題的能力。
支持幼兒的多方位體驗
隨著孩子們遊戲的不斷深入,他們直接在種植區拔青菜,開始整理青菜、洗菜、燒菜。
路路:是不是要泡過啊?
妍妍:我家磨豆漿就是泡過的,而且要泡好長好長時間,從白天到晚上再到白天就可以了。
孩子們通過眼睛看、手指捏等方式進行觀察比較,發現泡過的豆子和沒泡過的豆子還真不一樣。
時間慢慢地過去了,午睡起床後,在孩子們的期待中終於發生了變化,大聲叫了起來:豆子變大了,我們可以磨豆漿啦!
孩子們再一次嘗試,這次他們用杯子來倒水,每次倒一點點,一邊加豆子一邊倒水。在磨豆漿的過程中,他們還會配合同伴,一個人轉動石磨,一個加水和加豆子。
這一次,當孩子們看到磨出白白的「水」時,興奮地叫了起來:「成功啦!豆漿磨出來啦!」
豆漿特別白 黃豆先搗碎,而且要有水
豆漿過濾 做成豆腐
孩子們在「切菜」「洗菜」的過程中,通過親身體驗,了解了「切菜工具」的使用,感受到了切菜的樂趣;在拔菜的過程中,體驗到了發現的樂趣:原來青菜也是有根的;在「磨豆漿」的嘗試中,感受豆子前後的變化,以及磨豆漿帶來的不一樣的體驗。
相信在這次活動中,孩子們有了多層次豐富的體驗,他們對身邊的事物會越加好奇,更能激發幼兒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的興趣,探究欲望將會變得更加強烈、專注。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生活即教育。」我們相信,創設生活化的遊戲情境更能促進幼兒的發展。最後,讓我們追隨孩子的腳步,一起和孩子體驗遊戲的樂趣!
文字 | 季越新
圖片 | 季越新 鄭丹豔
審核|羅海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