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山大學南校區(康樂園)校園內樹木蔥籠,植被覆蓋良好,是一個看鶲的好地方。從近年的觀察記錄來看,在這裡能看到17種鶲類(含王鶲),比較容易看到(在一個遷徙季節就能看到)的大約有14種。在2005年4月,在這裡還發現了黃眉姬鶲琉球亞種(Ficedula narcissina.owstoni),這是該亞種在國內的新記錄(王英永等,動物學報,2007年4月)。
這其中白腹姬鶲、黃眉姬鶲、白眉姬鶲、鴝姬鶲、海南藍仙鶲、白喉林鶲的雌鳥都是褐色系的,外形也很相似,在每年4、5月份和9、10月份均會同時出現在中大校園,在辨識上給大家帶來一些困難,因此希望借本文與大家分享對於這些雌鶲的辨識要點,也歡迎大家對不準確之處進行指正。
1.白腹姬鶲(Ficedula cyanomelana)
辨識要點:體型較大,頭、背、尾均褐色;喉略白;胸、腹部汙褐,嘴、腳深色,腰羽偏紅。
2. 黃眉姬鶲(Ficedula narcissina)
辨識要點:在中大較常見到黃眉姬鶲2個亞種的雌鳥(narcissina和 elisae,後者最近也被提升為一個獨立種),但是琉球亞種(owstoni)雌鳥出現的機會還是很大的。辨識要點:頭、背、腰部橄欖色,沾灰;尾棕褐;喉橄欖黃,略具貝殼斑,從喉到腹逐次變淡。3個亞種的雌鳥顏色的深淺有微小變化,從背部及腹部羽色來看,elisae羽色最鮮豔,owstoni次之,narcissina最淡。從初級飛羽的羽突長度來看,narcissina最長,elisae次之,owstoni最短,也揭示出narcissina的遷徙路線最長。另外,narcissina和owstoni眼圈上下不同色,elisae眼圈黃色。應該指出,由於這3個亞種的雌鳥羽色變化較大,基於目前的知識和水平,並不是所有的雌鳥都能確切鑑定到亞種。
▲黃眉姬鶲Elisae亞種 圖/廖曉東
3. 白眉姬鶲(Ficedula zanthopygia)
辨識要點:白色眼圈,白色翅斑突出,腰部黃色與橄欖色的背部對比強烈,下體偏黃。
▲白眉姬鶲 圖/韋銘
4. 鴝姬鶲(Ficedula mugimaki)
辨識要點:頭、背、尾均為褐色;具1道不典型的白色翅斑,次級飛羽羽緣淺色;不明顯的白色眉紋;喉部桔黃色延伸到胸部及上腹部,腳深色。
▲鴝姬鶲 圖/朱英
5. 海南藍仙鶲(Cyornis hainanus)
辨識要點:頭、背、尾均為褐色;沒有翅斑,喉部從淡黃到桔黃色均有,存在個體差異。與雌性鴝姬鶲雌鳥的區別在於喉部黃色區域較小,色較淺;沒有翅斑,飛羽羽緣無白邊;無眉紋;腳淺色。(從背部看,易與褐胸鶲混淆,主要區別在於沒有翅斑,三級飛羽羽緣不顯棕色,腳較長)
▲海南藍仙鶲 圖/lool
6. 白喉林鶲(Rhinomyias brunneatus)
辨識要點:體型較大。嘴特別發達,下嘴色淡;頭、背、尾均為褐;喉白;有1淡褐色胸帶;腳肉色。(易與腳同樣為淺色的褐胸鶲相混淆,區別在於腳較長,三級飛羽羽緣缺少棕色。)(與白腹姬鶲相比,體型略小,腳不為黑色。)
贊助閱讀方法請點擊首頁左下方索取雜誌
收藏或瀏覽過刊,請回復「過刊」查詢
微信群:請在公眾號對話框回復「群」,邀請加入
郵箱:birdwatcher2001@163.com
讀者QQ群:490119751
鳥類觀察
(chinabirdwatch)
參與觀鳥,保護自然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