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豆瓣2019年度電影榜單」揭曉,有一部電影《羅小黑戰記》,與《哪吒之魔童降世》同列華語電影 TOP 5 ,與《哪吒》比起來顯得有點默默無聞,票房依然高達 3 億。
故事講述的是貓妖小黑,家園被人類破壞,不得不四處流浪。在流浪的途中,小黑遇見了壞的人類,為生存而戰的妖族,還有維持人與妖共處的會館,引申出人類發展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問題。
小黑擁有的強大「領域」天賦,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編劇給領域取了一個名字叫「靈質空間」。
什麼是「靈質空間」呢?
會館執行者無限解釋說:「每個生命體都有屬於自己的靈質空間,是儲存靈的地方,它的存在是一切生命和能力的基礎。」 「千萬不要輕易進入別人的靈質空間,在靈質空間裡,空間的主人就是神,貿然進入,會任人宰割。」
如果小黑把自己的靈質空間投射出去,覆蓋廣闊的真實空間,可以排除人類,給妖族一片生存之地,小黑在這片空間裡有絕對的權力,它就是「神」。
越來越焦慮的當代人,迫切需要一份屬於自己的靈質空間,來抵禦未知的變化和維持生存的安全感,而這份靈質空間,就是我們常說的「舒適圈」。
心理學研究,把認知外部世界,劃分為三個區:舒適區(Comfort Zone)、學習區(Stretch Zone)和恐慌區(Stress Zone)。
當人處在舒適區會有掌控感和安全感,但沉溺其中會倦怠和鬆懈;處在學習區可以成長和擴大舒適區,但長期會疲憊和煩躁;處在恐慌區可以避免危害侵襲,但只能短暫進入,否則心理承受不住。
一個人要想很好的生存與發展,絕不可能處在單一的認知區,而是三個區的相互作用,保持平衡。
靈質空間的劃分,大致上等於 60% 的舒適區,加上 39% 的學習區,加上 1% 的恐慌區,因為舒適區佔比超過50%,靈質空間也可稱為舒適圈。
騰訊帝國的生長,就是一部活生生的靈質空間使用典範,它不像華為那麼焦慮和恐慌,也不像阿里那樣太極式的愜意和天馬行空,它如同奔跑中的馬,穩健而跳躍。
騰訊的第一款產品 QQ,在僥倖地熬過了艱難的萌芽期後,快速成長為騰訊的第一塊堅實的舒適區。以QQ為依託,不斷探索學習區,QQ頭像、QQ秀、QQ空間,QQ遊戲,QQ農場,穩步地擴張。
2010年的3Q大戰,短暫地把騰訊拖入恐慌區,擊破它的封閉狀態,隨後騰訊調整為開放的形態,不斷連結外部,並且在2011年滋養出了微信,構建了騰訊的第二大舒適區。
微信開發的公眾號平臺和小程序功能,在秩序與混亂中,快速的生長,把舒適區和學習區使用的淋漓盡致。
企業與自然界的生物一樣,不可能一直是舒適區和學習區,必然會迎來他的恐慌區。
2017年,騰訊收入增長56%,而股價卻在財報發布後,應聲下跌,QQ與微信的成長陷入瓶頸期,過分依賴遊戲業務,騰訊再一次進入恐慌區。
2018年的騰訊進行大規模的變革,如今騰訊雲的市場佔有率僅次於阿里雲,已經成為騰訊新的增長點。
心理學家喬丹·彼得森認為:「存在的混亂和秩序持續得越久就越自然。因為在自然選擇中,某個特質存在得越久,就意味著它在越多時候被選中並成功塑造生命,不論這個特質是生理的、生物學的,還是社會的或者文化的。」
秩序是舒適區,而混亂是學習區和恐慌區的結合,秩序和混亂相持的越久,靈質空間的結構越加穩固。
騰訊的靈質空間,在外看來一直是強大而穩定,但在其內部呈現的是混亂狀態,看似知道它的一切,卻又一無所知。
吳曉波在《騰訊傳》中這樣描述騰訊:「呈現在我眼前的騰訊,宛如正在進化中的生物體,我們對它的過往經歷所知不詳,更被它正在發生的進化所吸引和裹挾。」
企業如是,那個人的靈質空間是如何呢?
在公司,老闆對員工有著天然的壓勢,因為公司是屬於老闆的靈質空間,在那裡,老闆的個人氣場會提升,而員工相對會卑微些。
職場上的人,可以感覺到,自己負責的那一塊,自己特別熟悉,而其他人因為這一塊的事情找你時,你就有比較強的優勢。
所以,進入職場後,要快速熟悉自己領域的工作,讓自己站穩腳跟,然後在有餘力的情況下,慢慢學習其它領域的事情,熟悉的東西越多,負責的東西越多,管理的範圍就越廣,升職加薪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公司組織活動,打籃球,球技好的員工,會更自信,更開朗,回到公司時,哪怕只是個底層員工,也可以混的很好,因為對他人施展過他自身的領域,別人會天然認為這個人有能力。
《無問西東》 有一幕,一輛開往學校的車拋錨了,沈光耀幫忙看了下,還說了一番汽車的專業知識,被車上的人驚嘆「你懂車」。到學校後,雙胞胎兄弟郭大林和郭小林,找到沈光耀,要他抄黑板報。沈光耀說:「你們怎麼知道我字好?」郭大林和郭小林異口同聲地說&34;
小黑最終能活下來,並且主導整個局面,原因是他有「雙空間系」天賦,意思是有兩個靈質空間,在其中一個被剝奪後,另外一個繼續支撐他的生命力,並且影響之前被剝奪的靈質空間。
擁有靈質空間的人,不僅能左右空間的內部,還能極大地影響周圍。
畢竟,多學一項技能,少求一次人;多會一項能力,多一分信心;多一層知識,多一點生存空間。
靈質空間可以劃分為三層境界,下面一一闡述。
靈質空間的第一層境界是技能,擁有一技之長的人,等於構建了自身的領域,有了安身立命之所。
《水滸傳》中活下來的懂吹簫的燕青,會醫術的安道全,刻印章的金大堅,書法家蕭讓,善奏樂的樂和......他們在梁山排名不高,反而在兵敗後,因為有一技之長,能找到活命的出路。
影片中的小黑也是處在這個境界,天生自帶技能金系和空間系,出場就被對立的雙方看重。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若要更長久的生存,單一技能肯定不保險,小黑碰巧是雙空間系,等於擁有了兩個靈質空間。
在他的一個靈質空間被風息搶奪後,他的因另一個靈質空間的存在,讓他活下來,並且與之前的靈質空間產生感應,形成更穩固的掌控。
一技之長是普通人可以構建的,也是值得去構建,因為很多人連這一層都不願意去拼搏。
有了一項技能之後,學習其它的技能,學習新的知識,不斷沉澱,最終會量變產生質變,所有的技能相互影響,構成網狀領域能力,誕生出靈質空間的第二層境界智慧。
智慧屬於技能的底層結構,即使所有的技能都被社會淘汰,擁有智慧的人,還能依託智慧迅速學習新的技能,保證靈質空間的穩固。
風息就是處於這一層次,他的木系技能在反抗中一次次的挫敗後,而他擁有的「奪取他人的能力」,讓他需要什麼技能就去可以奪取什麼技能。
普通人能達到的終點就是這一層,因為可以學曾國藩的方式,慢慢磨,也能生出智慧。
擁有智慧,可以在社會的各種環境中遊刃有餘,但智慧也不是萬能的。
擁有技能,技能可能會淘汰;擁有智慧,有被降維打擊的危險。如《三體》所說「毀滅你,與你有何幹?」
清朝的八旗兵風行天下時,也擋不住英國的洋槍隊和大炮;諾基亞的功能機雄霸天下時,在蘋果手機和安卓手機面前,瞬間崩盤;甲骨文的資料庫傲視群雄時,在雲時代,也放下了高傲的頭顱,乖乖布局雲資料庫。
此時,需要的是靈質空間的第三層境界遠見,只有看得遠,才能精準預判,提前布局。
馬雲懂英語,他不會技術,不會管理,也不會財務,可是淘寶、天貓、支付寶、阿里雲......阿里巴巴的核心領域都是他一手定下的。
創辦淘寶時,他說「網際網路會改變人類的方方面面」;發展天貓時,他說:「電商不是一個渠道,它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態系統」;搭建支付寶時,他說:「如果要坐牢,我去」;研發阿里雲時,他說:「我每年給阿里雲投10個億,投個十年,做不出來再說」。
《奇葩說》有一季《離世愛人的記憶該交給AI嗎》,羅振宇說了一個觀點「在不確定性當中提供答案」,隨後,薛兆豐補充到「人從來就這麼做,我們從來沒有一天是確定的,但是必須給出答案。」
面對未知,馬雲是可以給出答案的人,小黑的師父無限也是可以給出答案的人。
無限遇到小黑,他會下意識地去教小黑開發他的金系能力,開發他的空間系能力,沒有任何要求。看似隨意而有認真地教導,實則是未來的一種預判,存在必要道理,他隱隱感知到小黑的天賦出現一定會有暗合的深意,只是不知道具體是什麼。
後面發生的事情印證了無限的判斷,懵懂的小黑因為提前被引導,知道如何利用自身的優勢,才能反敗為勝,人與妖避免了擴大的相互傷害,繼續保持和平共處。
喬丹·彼得森說:「序中有亂,序在亂中,亂又在更大的序中,最真實的秩序是最恆定的,雖然有時這並非顯而易見。」
舒適圈不是舒適區,而是一種動態變化的太極圖,保持大部分處於舒適區,少部分用於學習區擴展,極少部分應對恐慌區。
穩固的不是不變,而是這種呈現陰陽變換的靈質空間:外在秩序,內在混亂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