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魚》:一部寫給成年人的童話,從父親的角度詮釋生活的詩意

2020-08-28 空中行雲

有一個神神叨叨的父親,一開口就有說不完的離奇故事,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嗎?並不見得,當那些故事被講述了千百遍之後,無論故事是真是假都會讓人膩煩,而孩子也在那段時光裡悄無聲息的長大,不再崇拜、甚至開始討厭那個「廢話」很多的爸爸……

大魚》就是這樣一部片子,以童話般美好的故事去講述現實生活中父子之間的疏離與和解。影片極具導演蒂姆·伯頓的個人風格,《大魚》和《剪刀手愛德華》、《查理和巧克力工廠》等作品一樣是電影作品裡獨樹一幟的存在。

《大魚》劇照

導演蒂姆·伯頓善於隱喻和象徵,他講述的故事有一種哥德式的夢幻,情節在真假虛實間推進,場景飄渺奇幻,劇情看似誇張離奇,又總是在很細膩的地方扎到人心裡,泛起細小的無奈和悲傷。

《大魚》是一部講述父子親情的電影,又遠遠不止如此。它更像是一部寫給成年人的童話,在現實乏味的真相裡,從父子的角度去詮釋生活本身能具有的詩意。

一、始於父愛,不止於父愛

開始是威爾渴望了解真實的父親,隨著愈發接近他想要了解的真相,電影基調卻變得愈發悲傷。父親講了一輩子的童話,童話在父親去世時結束,隨之而去的是不可再擁有的深沉父愛。而一直強烈渴望真實、排斥父親那些老套故事的兒子,選擇以童話的方式給父親的一生畫上圓滿的句點。

父親愛德華與兒子威爾

  • 1.父親的童話:抵抗現實,平凡中建構的偉大

兩種出生你會選擇哪一種?一是出生那天父親曾與傳說中的大魚進行激烈的搏鬥,另一種是出生那天父親在外出差。影片中的父親愛德華無數次說起第一個情形,他繪聲繪色地描述和大魚有關的神奇故事,人人都愛聽那個故事,除了他的兒子威爾。

父親嘴裡的那些故事威爾聽了太多遍,當父親一再在人前宣揚那些沒有真實發生過的事情,兒子認為這是一種丟臉,他與父親冷戰三年沒有說話。

一個誇誇其談的父親,一個失去耐心的兒子,這在現實中比比皆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愛德華只是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給兒子,讓詩意和浪漫一直包裹著自己的兒子。他對生活中的人進行加工,賦予每個人一層奇幻的童話色彩,只是為了抵抗現實生活的平淡乏味,給孩子營造一個夢幻的世界。

威爾一直在追問,真相到底是怎樣的?父親愛德華卻拒絕回答。這並不是出於怕自己的形象坍塌,當他受到孩子的嫌棄的時候,他樹立的父親形象就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坍塌了。他選擇承受孩子的誤解,沒有做出過多的解釋——孩子想要的答案,會讓他精心建構的童話世界坍塌,讓孩子徹底置身於毫無懸念、死氣沉沉的現實之中,這是愛德華不願意見到的東西。

父親愛德華

影片中的父親是天下所有平凡的、為生活奔波的、嘴硬心軟的父親的真實寫照。他們以一種強勢的、不容拒絕的姿態,笨拙地把自己認為最好的東西給孩子,而其內心又是柔軟溫暖的,扛下風雨,只為讓孩子向陽花開。

影片以愛德華的形象,細膩地詮釋了父親本凡人,父愛皆偉大。

  • 2、人所追尋的並不只是真相本身

《大魚》以父親的故事和兒子探查真相交叉講述,在童話與現實之間切換,從父子之間的不同角度出發,隱喻各自內心的追尋。

威爾所追尋的其實並非真相本身,他雖然迫切地想要知道事實發生的真相,卻不只是為了故事本身而是渴望了解自己的父親。

因為父親總是很忙,擅長做銷售,工作忙忙碌碌,很少有時間在家,這對幼年時期的威爾來說十分沒有安全感。「心理學認為,母親對孩子的影響主要是孩子能否成為一個獨立的人,而父親則是塑造孩子對生命的看法,關係到人格的形成。」父親經常處於缺席狀態,對孩子的心理是十分不利的。

威爾對自己的妻子說,自己甚至時常陷入懷疑,父親不在的日子裡他是否在別的地方有另一個家。在威爾的潛意識裡,父親缺席,等同於自己被父親遺忘和拋棄,這是他無法面對的隱痛,這種隱痛以尋求真相真相的形式表現出來,其實想要尋求認同感——來自父親的認同感和自我人格的認同感。

威爾和妻子

同時威爾試圖融合父親所講的故事和真相,也是在試圖融合自己以為的父親形象與真實的父親形象,這是他與自己的博弈,是一個孩子在矯正自己對於父親的認知,是他所的自我療愈。

父親愛德華又如何會不愛自己的兒子威爾呢?孩子是他與摯愛的愛情結晶,是他為之奔波的動力,是他對生活的美好念想。正是出於對威爾的愛和歉疚,他對威爾講了一輩子的童話,作為父親,他把對孩子的愛都藏在了美輪美奐的童話後面,讓孩子在想起他時有美好的故事,讓孩子學著詩意地看待生活與別離。

對於任何人而言,要真正袒露自己的內心都可能是一件難以開口的事情,尤其是兩個大男人之間感情,往往是含蓄而內斂的,就算內心波濤洶湧,而表面也依然波瀾不驚。愛德華與威爾之間,雖然一言一行都是愛,但出於自尊和克制,沒有去把愛真正說出口。

父親愛德華不是逃避給孩子一個真相,而是在給孩子建造一個真相,那就是父親對孩子的愛,無論以何種形式、藉助何種載體,愛就是真相本身,那才是最重要的東西。

父與子,兩個靈魂互相試探,中間隔著的那層窗戶紙,不只是真相,而是想要了解對方的渴望。

二、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 1. 影片中的死亡哲學,其實是一種生的哲學

人不可能預知自己死亡的細節,必然能預知到自己會死去這個事實;人無法決定怎樣死去,但可以儘可能避免不理想的死亡方式。

不怕死本身就是一種生的勇氣,有那樣一種信念是,反覆告訴自己不應該以自己不喜歡的方式死去,既然每個人都只有這一生,那就去冒險、去體驗、去經歷。

敢於去找可怕的女巫,敢於去和怪獸般的巨人談判,敢於去走充滿未知的小路,敢於全身心一生一世只愛一個人,敢於把心愛的事業堅持一生,敢於放棄小我的利益成全他人,敢於平靜而理智的面對死亡。影片的最後,當愛德華以大魚的身份回到河裡,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幕,他見過的所有人都平和而微笑地目送他「回家」。

《大魚》劇照

這不是對死亡進行美化,而是對生的哲學進行升華。因為他有熱烈地活過,他給大家留下那麼多美好的故事和回憶,他的一生就已經值得。影片中的「死」並不可怕,是因為「生」太過熱烈,而死亡這件事情,作為生的一部分自然而然地發生。

如同村上春樹所說,「死不死生的對立面,死本來就已包含在『我』這一存在中。」

愛德華說自己從女巫眼裡看到自己將以一種意料不到的方式死去,那種意想不到就是他所追求的東西。向死而生,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自由和生活的詩意,希望過一種無可複製的、獨一無二的人生

  • 2. 理想與現實的抉擇:心中的桃花源與世俗的溫柔鄉

在《大魚》裡,愛德華兩次出入豐都鎮。

  • 第一次:偶然,離開

傳說中小路有各種危險,不信邪的愛德華決定走小路去探索。被馬蜂蟄、走進遍布蝙蝠、怪鳥和巨大蜘蛛的叢林,當他從蜘蛛網裡掙脫出來,他來到了那個世外桃源般的小鎮子豐都。「草地碧綠,天空蔚藍,封堵真正棒。」連最才華橫溢的詩人也在美麗的風景和溫暖的人文裡詞窮。

世外桃源:豐都鎮

豐都是一個人人嚮往的理想之地,安寧平和,一切應有盡有。這與陶淵明在《桃花源記》裡描述的場景別無二致,不同年代不同國籍的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大同小異,尋求一種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滿足。

當愛德華第一次到達小鎮時,小鎮人說他到早了,顯然是說他終將去到那個地方,或者說人人終將去到那個理想之地,那裡不一定是指人死後要去的天堂,卻是人人嚮往的、和天堂一樣美好的桃花源。

世人一生碌碌,為的也不過如此,如果尋找到那樣一個美好的地方,想必也就人生圓滿,再無遺憾了。出乎意料的是愛德華沒有選擇留在那裡,而是在載歌載舞中宣布離開的決定。相比起來,愛德華選擇離開比他選擇走小路更加需要勇氣,這和我國的古話「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其實是一樣的道理。

沒有擁有過就沒有失去一說,而放棄卻比不去追求要難得多。愛德華選擇離開小鎮,是對現實的溫柔鄉進行抵抗。因為心中有更廣闊的天地,哪怕等在前面的是艱難險阻,也義無反顧地掙脫眼前的舒適愜意。當滿地都是六便士,愛德華選擇了天上的月亮。

  • 第二次:必然,離開

多年之後,一條路將豐都這個桃源與外界連接,小鎮遭受到毀滅性災害。從前的安穩快樂不再,淪為了蒼涼可怖的廢墟。愛德華回豐都,以一己之力去抗衡現代社會對小鎮的傷害。

愛德華是利他的,他為了小鎮的人和小鎮本身而回來。四處籌款,請求幫助,把一切復原,不求自己擁有什麼,只是為了保存那樣一個美好的地方。他不止給別人推銷夢想,還給人們留下一個關於生活的田園般的構想。

「幫助人讓我感到快樂。」一個曾經的桃花源破碎了,有人選擇放棄,然後開始新的徵程,可是愛德華偏不。他要守護一方美好,為了那些可愛的人們。

當一切回歸原狀後,他卻選擇了離開了再次變得美麗和愜意的豐都。

對愛德華而言,第一次離開是追求小我的個人價值,第二次離開是成全大我,為都市保留一塊淨土,為人心保留一份美好。

修復後的豐都鎮

留下還是離開?是選擇心中的桃花源還是現實的溫柔鄉?只有A或者B兩個答案的選項,背後卻是一個人三觀的映射。人會選擇對自己更為重要的東西,愛德華選擇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

每個人都會面臨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在《大魚》裡,有一個可以參考的答案,在人生的選擇裡,我們應儘量不留遺憾。

三、大魚的含義?

  • 1. 他講大魚的故事,他就是大魚,這個「他」既是愛德華,也是導演蒂姆·伯頓

故事圍繞大魚展開,不在父親愛德華的故事裡,大魚一定是真實存在的,小偷變成大魚的傳說、女巫關於大魚的忠告、豐都鎮的美人魚幻象、漲水時在水底見到的大魚,遊泳池裡的大魚,以及愛德華重病期間像大魚一般對於水的渴求……

在故事裡,大魚是真實的存在,在影片裡大魚是可視可觸的真實存在,甚至讓人分不清大魚是真實存在於愛德華的故事裡,還是影片裡,還是真實的生活裡。

《大魚》本身是一個很美的故事,導演蒂姆·伯頓的講述方式更美。影片從內而外都散發著讓人意想不到的美,從開頭到最後都給人意料不到的驚喜,它是一部讓人歡樂的喜劇,又有些細膩的悲傷,它在講述人人在家庭中會遇到的瑣事,又如夢似幻。

導演蒂姆·伯頓

在蒂姆·伯頓的很多作品人物裡,都多多多少有他自己的影子。與影片中的講故事的愛德華有些相像,執導《大魚》的蒂姆·伯頓以新奇角度講故事,愛德華講的故事已經十分離奇,蒂姆·伯頓講故事更加技高一籌,因為他用講故事的方式拍電影。

影片敘事十分特別,結尾與開頭相呼應,形成一個完整的環形結構,而不是一條單線的敘事,這也就拓寬了影片的邊界,有超出影片之外的把玩趣味。

從技巧到故事內容,以及影片內涵上來說,《大魚》都能夠代表蒂姆·伯頓,以及帶來蒂姆·伯頓式獨特的美的體驗——新奇,奇幻,黑色幽默,細膩溫情。

  • 2. 愛德華:講故事的人成為故事的一部分,他的一生活成了一個童話

「河裡最大尾的魚,永遠不會被人捉到。」影片中的大魚已經遠遠超出一條大魚的意義,而是成為一個象徵,代表著一種不可捉摸的虛幻,讓人嚮往的傳奇,是最最特別、最聰明的心裡躥升的力量和勇氣。

《大魚》劇照

故事是從愛德華的講述開始的,卻以他的兒子威爾的講述結束,大魚是在愛德華的故事裡出現的,最後愛德華卻是那條大魚。從始至終,愛德華講的都是他自己的故事,他向世人傳達的一直都是自己的生活信念,對於生活,愛德華付之以絕對的投入和熱情,如同他的愛情,一往而深。

波頓說:「他說故事,因為他無法忍受這無趣的地方。」真實故事隨處發生,童話般美好的世界卻總是遙不可及。

最後威爾接受了大魚的故事,接受了父親用心良苦的父愛,也接受了一種詩意的生活和教育態度。曾經他厭倦父親和他的故事,後來他續寫了那個故事,並繪聲繪色地說給自己的孩子,就像他的父親當年做的一樣。

「養兒方知父母恩」,兩代人之間的和解,是現實社會家庭裡田園牧歌式的童話。

年輕時的愛德華

四、結語

父子之間的故事 很多,父子親情的電影很多,壓抑感和距離感可能存在於每一段親密關係中,難能可貴的是《大魚》是一個美麗的故事,試圖以輕鬆愉快的方式,探尋一個解除兩代人隔閡的途徑。

如何去做好一個父親,如何去做好一個孩子,這是人類永恆的話題,在此之前,不可忽視的是理解的力量。家庭裡的每個人有自己的角色和立場,往往忽略了對方的需求和心意,很多誤會與遺憾就此產生。

《大魚》的詩意和美好,遠甚於童話。



*作者簡介:空中行雲,一個集愛與孤獨於一身的女子,在夢與現實之間自說自話。

相關焦點

  • 蒂姆·伯頓《大魚》,哥特奇幻,詩意童話背後掩映交織的真實人生
    「陌生化」「困難化」的藝術手法,正如魔幻現實主義的表達方式,給現實生活披上魔幻的外衣,透過魔幻世界,思考現實生活,觀眾必須透過那些讓人眼花繚亂,光怪陸離的奇幻色彩,才能抵達導演表達的真實內核。1、 詩意夢幻的敘事策略電影採用了典型的第三人稱敘述,觀眾只能在兒子威爾的講述下認識父親。
  • 《大魚》,用一生成為童話
    《大魚》是並不是一部真的意義上的奇幻類電影,但是,他的確也是一部堪比童話般的史詩巨著!《大魚》講的是威爾有一個大話精父親,他從威爾小時就給他講自己年輕時的經歷,可在父親口中他的經歷就好像童話故事裡的奇幻冒險,威爾從小時候聽到這些故事的崇拜到長大後的懷疑以至於厭惡。
  • 《大魚》人生被編織成童話
    看到《大魚》,覺得它不只是一部講父子親情的感人故事。年齡大了,感情豐富而脆弱,這部電影能刺痛我心底的某個柔軟。 沒想到《剪刀手愛德華》,也是這個導演拍的。我很喜歡看的一部電影。這位導演也在演繹自己的情感吧。 父親的童話看是似言語誇張,最初,小孩子都會被吸引,隨著孩子長大不再需要童話了,就會覺得是父親編造的是假童話。更不能忍受如此無孔不入的在你耳邊絮叨!
  • 《大魚》:一部關於「成人童話故事」的故事,一次感性思維的閃耀
    電影《大魚》展現了一部給成人的奇幻童話,使觀眾無意識或潛意識地沿著與電影時空同步的「虛構」心理走向,開始經歷預定的心靈體驗歷程,喚醒久違的用童話式純真思維思考的能力。一個好的劇本在手,並不意味著一部影片的成功。
  • 《何以笙簫默》:這是一部寫給成年人的愛情童話
    再來是父親突然給她辦好一切手續,連哄帶騙地讓她去了美國,等到了美國她才知道父親在國內出事的消息。她把父親給她準備的一大筆錢,全部匿名捐獻了出去。然後選擇在人生地不熟的異國他鄉,靠著蹩腳的英語打工生活。無數個無助的夜晚,她是多麼想念父親,想念以琛,懷念那「少年不知愁」的大學時光。但是一想到父親的結局,和何以琛最後和她說的那些話,她又瑟縮了。生活的風吹雨打,讓默笙變成了一個總是小心翼翼說「對不起」的人,再也不復年少時的明媚陽光。
  • 《大魚(Big Fish)》:人生本就艱難,每個父親都是一條「大魚」
    因為這部豆瓣評分8.8的情親片就是寫給大人的童話,每個觀眾或許能從愛德華的一生中得到不同的感悟,更能在故事中的父子關係中明白父親的一生。."我覺得這部電影的思想就是個父親想讓兒子從這感受平凡生活的奇幻,而從兒子對父親的不理解到最終成為說故事的那個人,表示他已經學會了如何讓生活變得奇幻和童話。
  • 《大魚》就讓生活充滿童話
    孩子和父親之間的矛盾,長大了懂事了的孩子認為父親的童話故事都在欺騙而不是真實,直到父親馬上離開人世才知道那些故事只是被增添了童話色彩的真實事件,而這些童話的背後,全是一件件艱辛的事情:父親年輕時和巨人一起出走,路上非常辛苦,路過一個叫豐都的鎮,認識了詩人但沒有選擇留下,後來到馬戲團打拼,在馬戲團表演時認識了母親並苦苦追求,突然去當兵九死一生後才回來,回來後開始做銷售做生意,在銀行偶遇了詩人(詩人後來去華爾街打拼發財
  • 《大魚》一個美麗的親情童話,很溫情,很治癒
    今天要推薦的電影是——《大魚》這是一部關於親情的奇幻電影。生活中終究不是童話,而難得的是在經曆命運的百轉千回之後,仍然擁有一顆童話心坦誠地面對世界。影片講述了一個名叫愛德華的父親,他的一生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傳奇經歷。
  • 解構《潘神的迷宮》一部寫給成年人的暗黑童話,魔幻也是現實
    《潘神的迷宮》是2006年上映的一部由吉爾莫·德爾·託羅編劇兼導演的一部充滿了魔幻色彩的影射戰爭的電影,他的代表作品還有《環太平洋》《刀鋒戰士2》《魔鬼銀爪》等。本片在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評比中獲得了6項提名,包括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外語片、最佳原創配樂,並獲得了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和最佳化妝、三項大獎。
  • 為什麼《養家之人》被評為寫給成年人的童話?
    影片巧妙的一點是將小女孩的內心活動與衝突用女主講述童話故事的方式直抒胸臆的表達出來,層層遞進。它輕盈的畫面和殘酷的內核本身形成一種極大的反差。雖然最後影片沒有交代在戰火中一家人是否團圓,留下了一個類似開放式的結局,但是正是這種開放式的結局,反倒給人留下了希望的感覺,原著小說《養家之人》本就是青少年向的文學讀物,文本層面已然帶上了一層柔光濾鏡。
  • 童話是另一款真實.|含淚推薦電影《大魚》
  • 童話是寫給成年人看的——從童話故事中,喚醒自己的潛意識
    有人說,世界上的童話一開始都是寫給大人看的,因為只有成人才能看到童話故事背後引申的深意。此話不假,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童話,它最開始的版本就與我們現在看的大相逕庭。比如,我們熟知的《格林童話》,裡面大部分故事的原型都被稱為「黑暗遺產」。表面看結局是王子和公主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實際上整個故事充滿了暴力傾向、性別歧視、男權思想等等。
  • 《小約翰》:寫給成年人的童話故事
    《小約翰》是童話故事,但是閱讀的對象卻是成年人。被魯迅稱為「無韻的詩,成人的童話」,是一部頗有深意、意象開闊的童話作品。約翰是書中的主人公,一個小男孩,與他爸爸生活在一起,喜歡和動物、植物們交流,在學校的時候不合群,沒有朋友。
  • 《風沙星辰》,為我們詮釋生活的溫柔與詩意
    本文導讀:當我們被生活的汙泥絆倒,渴望尋求生活的溫柔與詩意時,不妨讀一讀這本書《小王子》之前,法國作家聖埃克蘇佩裡還曾出版過一些名氣不大的作品,這本文字雋永飽含詩意的散文集《風沙星辰》就是其中一部。空間,對於空間的無盡探索,使得作家看待事物的維度變得更寬闊;意外,對於意外的種種補救和承受,使得作家看待生活的角度更加細膩柔和。探險,對於探險中各種情況的想像,使得作家的想像力空前強大,以至於可以訴諸筆端,盡情揮灑,使這本《風沙星辰》像極了與一位智者閒者的交談,獲益良多,受益無窮。
  • 安徒生《海的女兒》:這部憂傷唯美的童話,是寫給成人的哲理寓言
    歡迎點擊上方關注每一個長大的孩子,幾乎都讀過安徒生筆下的童話。作為世界級的"童話大王",安徒生用他富有溫暖詩意的語言創作出的《醜小鴨》《賣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裝》《海的女兒》等經典作品,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
  • 電影《大魚》——樂觀激情的追求幸福生活
    海報《大魚》是部美國奇幻片,多年前是別人推薦給我看的,前幾天我又推薦給了我的女朋友。在豆瓣上的評分是8.7分,應該算挺高了吧。故事主要圍繞一對父子展開,父親給兒子講自己年輕時的故事講了好多年,講的都是他自己的親身經歷,但運用了奇幻的手法,兒子在父親的故事中長大。現實就是如此殘酷,小時候你很容易相信童話故事裡發生的事情,憧憬童話一樣美好的未來,但越長大你就會發現現實離童話故事太遠,你會越來越不相信父親們講的故事,從而產生逆反心理。
  • 周末影院|《大魚》,當了父親之後,這部電影讓我感悟良多~
    最近重看了幾部電影,其中一部是《大魚》,特別是自己當了爸爸之後,感受和感悟又不一樣,尤其是對人生的道路、生活的意義、家庭親情等方面的思考。人類的困擾總是類似的,比如,人為什麼要努力、遇到挫折怎麼辦,人生路口該如何抉擇、應該選擇怎樣的生活等等,但歸根到底無非都是「人生的意義」或「人這一生該如何度過」這個問題的延伸。
  • 豆瓣8.8《大魚》:成為英雄,是每一位父親卑微的夢想
    說起影視劇中"父親"這一角色,電影《大魚》是一部永遠繞不開的經典。《大魚》是著名導演蒂姆·波頓2003年的一部作品,電影用奇幻詭異的敘事風格,描述了主角愛德華成為父親後、切換於夢想和現實的人生。「孩子出生時,我釣到了一條魚。」
  • 看懂《大魚》:生活是多麼有趣,連死亡都不恐懼
    本片在男主神奇的一生的回憶和男主從臥床到離世的這段生活中穿插進行。一部成年人的童話故事。我是一個愛做夢的人,看此片第三遍的時候我快相信自己是有特質的魚了,只是還沒長大而已。 男主小時候和夥伴們拜訪女巫,他們看到了未來自己是怎麼死的。男主領悟此乃到死之前的不死護身符,所以,他的勇氣便異於常人。他知道自己——死之前是死不了的。
  • 《解憂雜貨店》:一部寫給成年人的童話,悲劇的背後充滿愛與希望
    這是一部寫給成年人的童話,悲劇的背後充滿愛與希望。不得不讚嘆以推理聞名的作者,在這樣溫暖人心的文章中也塗抹了懸疑的色彩。雜貨店的郵箱有某種時間錯位,能在時間中傳遞信件。因此,我們得以直接了解某個諮詢者的一生,以及老人的答覆帶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