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寒露白,六關秋草黃。」《中國天文年曆》顯示,10月8日16時15分將迎來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寒露。此時節,西風颯颯,秋雨瀟瀟,落英滿地,鴻雁南遷,楓葉火紅,菊花開放。
每年10月8日或9日,當太陽到達黃經195°時為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帶「寒」字的節氣,意味著全國大部地區熱冷交替季節的來臨,天氣將由涼爽向寒冷過渡。
一侯:鴻雁來賓
寒露之日,「鴻雁來賓」。鴻雁白露節氣已經開始南飛了,此時是最後一批,古人稱後至者為「賓」。
二侯:雀入大水為蛤
後五日「雀入大水為蛤」,鳥雀入大海化為蛤蜊,飛物化為潛物,古人對感知寒風嚴肅的一種說法。
三侯:菊有黃華
再五日,「菊有黃華」,華是花,草木皆因陽氣開花,獨有菊花因陰氣而開花,其色正應晚秋土旺之時。
白露、秋分和寒露,是老北京人鬥蛐蛐兒的高潮期。蛐蛐兒也叫促織,一般聽見蛐蛐兒叫就意味著入秋了,天氣漸涼,提醒人們該準備過冬的衣服了,故有「促織鳴,懶婦驚」之說
寒露到來的農曆九月又稱菊月,是菊的月份。菊花為寒露時節最具代表性的花卉,處處可見它的蹤跡。登高山、賞菊花,成了這個節令的雅事。
在我國南方,這個時節告別炎熱,陽光和煦,在這寒露時節,氣溫下降迅速,深水處太陽已曬不透,魚兒遊向水溫較高的淺水區,所以有「秋釣邊」之說。
寒露時節,我國北方已呈現出深秋景象,南方也秋意漸濃。這個節氣往往和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相遇。自古以來,重陽節就有個重要習俗——邀約親朋,登高望遠。
傳統養生學認為,「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肺是人體最「嬌嫩」的器官,秋季天氣乾燥,人容易出現皮膚乾燥脫皮,口乾咽燥,乾咳少痰,頭髮脫落,睡意朦朧,便秘等情況,所以寒露時節,防秋燥是重點。
寒露之後不宜再「秋凍」,尤其要注意肩頸、腰背、腳部的保暖。
暖頸:脖子是寒氣入侵的主要部位,會導致咳嗽、感冒、嗓子發炎。戴條圍巾可有效保暖頸部。宜經常模仿「烏龜伸脖」的動作,前後伸縮脖子,再左右轉動。
暖腰:老年人陽氣漸衰,腰肌勞損等症狀受冷的刺激容易加重。老年人早晚出門時不妨穿個馬甲。另外,廣播體操裡的腹背運動和蹲起運動都能很好地溫暖腰背,時常用搓熱的雙手捂在腰眼上也有很好的溫熱作用。
暖腳:足部保暖除了穿厚襪子、棉拖鞋,還可以利用看電視的時間,站立踮起腳尖再放下,重複做至額頭微微冒汗。做完運動再用熱水泡腳,可舒筋活血,溫暖全身。
寒露過後,天氣寒冷,老人、兒童和身體體質較弱的市民要注意防寒保暖,逐漸增添衣服。俗話悅「春捂秋凍」,秋天適度經受些寒冷有利於提高皮膚和鼻黏膜耐寒力,但是老年人和患有各種慢性疾病者,則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凍」出病來。
換季穿衣服別換得太快,最好厚薄搭配,以保暖為主,「不穿單衣」也是寒露養生的重要一點。寒露時節,在起居上,更要合理安排。研究認為,在氣溫下降和空氣乾燥時,感冒病毒的致病能力增強。當環境氣溫降低後,人體上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就會下降,因此,為了及時預防感冒,要適時更衣。
同時,還應隨時備好急救藥品,防止因氣溫驟降而引發哮喘、中風、心肌梗死等突然疾病。
秋季是運動鍛鍊的大好時機,可根據個人情況選擇不同的運動項目進行鍛鍊,長期堅持可增強心肺功能。散步、爬山等都是很好的選擇。但開始時強度不宜太大,應逐漸增加運動量,如果過度運動,會增加人體的疲憊感,反而不利於身體恢復。
秋天氣候適宜,空氣品質較佳,不妨多接近自然、多運動,吸收天地精華。伸展具有「運化作用」,能收斂心神,從呼吸帶動的循環系統、腸胃消化到內分泌系統,一路順暢,氣血循環自然活絡。
1、多吃山藥、蓮藕等「根」菜
寒露節氣養生保健不妨多吃些山藥、蓮藕等「根」菜。山藥既是中藥,也是美食,是大家熟悉的滋補珍品。
<戳圖片學做山藥排骨湯>
<戳圖片學做香煎藕餅>
2、適量食蜂蜜預防秋躁
寒露時節要注意預防秋躁,在飲食調理上應常食蜂蜜少食辣。秋躁時節,還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燒烤食品。
<戳圖片學做蜂蜜布丁>
3、適量吃含水分多的水果
同時室內要保持一定的溼度,注意補充水分,適量吃雪梨、哈密瓜、蘋果、水柿、提子等水果。
4、少食辛辣刺激、香燥、燻烤
此外,在飲食上還應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燻烤等類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銀耳、蘿蔔、番茄、蓮藕、牛奶、百合、沙參等有滋陰潤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
內容綜合自網絡
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