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萬
摘要:巴頓是二戰時期美國陸軍的著名將領,他的最高軍銜才只是四星上將,他的知名度卻可以說是所有美軍將領中最高的,甚至都超過了大多數五星上將。為什麼西星上將巴頓會比大多數五星上將還出名?
巴頓是二戰時期美國陸軍的著名將領,他的最高軍銜才只是四星上將,他的知名度卻可以說是所有美軍將領中最高的,甚至都超過了大多數五星上將。為什麼西星上將巴頓會比大多數五星上將還出名? 這就是宣傳的力量了!這裡我們就不討論巴頓在北非,還有在歐洲的戰績,因為這些東西其實與今天的主題無關,喜歡的人可以自己去了解,不喜歡的人你就是說上半天也不耐煩聽。關於巴頓的超高名氣,都不用說在美國,從我們中國,對他的了解就能看出他名氣大大超越了很多五星上將的根本原因。我們國家有專業的軍事情報收集和分析人員,有國際戰史軍史研究人員,有研究國際關係方面的專業人員,這些專業人士對二戰這個大題目當然挖掘的很深,也不可能漏掉巴頓,不過在普通人群當中,大家可以很熱烈的討論古德裡安、朱可夫、蒙哥馬利,對了,還有一位名氣絕對比巴頓大的美國陸軍五星上將——麥克阿瑟。
但是八十年代以前幾乎沒人知道巴頓,或者也有知道有這麼一個人的,但不會多麼關注。那麼巴頓將軍在中國的名氣是怎麼才鵲起的呢?小編認為大多數人是在八十年代初,因為《高山下的花環》,從而得知有巴頓這麼一個美國將軍。在八十年代初,《高山下的花環》這本小說的爆款現在可能很難理解,我來說幾個數據,小說最初發表在文學重刊《十月》上,這本雙月刊在當時文學刊物「四大名旦」裡有「刀馬旦」之稱,發表《高山下的花環》那期,銷售幾十萬本,引發最初的轟動,然後是單行本發行一千一百多萬本。被改編成電視電影不說,還被各劇種改編成舞臺劇,最高峰時同時有三十二家劇團在排演此劇,然後是當時受眾最廣的廣播電臺,幾十家電臺把這本小說做成廣播劇或者小說聯播,這部小說當中,有一個重要的情節,就是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戰前動員大會,沒有給廣大指戰員放主旋律電影,而是放的《巴頓將軍》!
從那以後,在跟人吹牛吹二戰,不吹巴頓怎麼好意思見人?!這就是巴頓在中國知名度突然爆棚的緣由。那麼在西方主流世界呢?我們都知道在西方世界,專業人士固然很高端,但是普通人群當中,對於文史地理類的知識,絕大部分就是白痴水準,二戰當中的美國將軍,在民眾中知名度最高的,原本也依然是最會作秀的五星上將麥克阿瑟,畢竟人家還能自己發表點老兵不死的演說什麼的,還差點去競選美國總統了。影響很大,名氣很大,可是後來也是被四星巴頓給拍了下去,原因就是電影《巴頓將軍》,這部1970年出自好萊塢的戰爭影片,在美國主旋律電影裡也是頂級作品,在奧斯卡上拿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在內的七項大獎,70年是什麼時候?
1970年在美國國內正是反戰最高潮的時候,這部電影有這樣的表現,其影響自然可想而知。而好萊塢無論你喜歡不喜歡,它對世界的影響力就擺在那裡,麥克阿瑟靠自己歸屬上流社會,個人會作秀,跟新聞界關係很好這些都沒用,這種影響裡跟好萊塢的影響力還不是一個層次,如此,美國最知名的五星上將都被巴頓拍趴下了,別的當然就更不用提出來比。這事軍迷不服氣沒用,軍迷的的世界跟普通人群的世界不太一樣,這些名將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關鍵不在軍迷群體,而是在普通人群裡的知名度有多廣。
中國有十大元帥,美國有十大五星上將。我們糾結於粟裕是否應該封帥,也同樣糾結於巴頓是否應該當上五星上將,但在美國自己的軍政兩界卻沒有這個看法。小布希在2001年追晉斯普魯恩斯為海軍五星上將,也沒有人提議給巴頓追晉五星上將,就說明了這一點。 小喬治·史密斯·巴頓(1885年-1945年),美國著名的軍事將領。巴頓19歲時考入西點軍校。因為巴頓的外語、數學成績較差,還曾經留級一年。從西點畢業後,26歲進入陸軍參謀部任職。巴頓作為潘興的副官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隨後以旅長的身份參加聖米耶勒戰役和馬斯一阿貢納戰役,但戰績平平。在二戰爆發的1939年,54歲的巴頓晉升為準將,終於躋身將軍之列。隨後受命組建美軍第一支裝甲旅。第二年,美國參謀部改組,經馬歇爾提議,巴頓晉升為少將。
珍珠港事件以後,巴頓升任第1裝甲軍軍長。參與指揮了北非登陸戰役,升任美國第7集團軍司令。在二戰中戰績顯著,1944年59歲時晉升為四星上將。在對德戰爭結束以後,巴頓出任巴伐利亞軍事行政長官,在1945年12月,外出打獵時突遇車禍而受重傷,幾天後傷重不治在德國去世,具體死因至今依然是個謎。
有人說巴頓為戰爭而生,又因戰爭而死。作為一個優秀的軍人,或者說一位戰功卓著的高級將領,他首先應該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然後才是其他,巴頓將軍稱得上是偉大的將軍,但卻不是一名完全合格的軍人,他不懂得政治,他當眾宣揚自己的反蘇言論,甚至說可以聯合德國打擊蘇聯,這顯然是極端錯誤的。這就註定了他只能在戰場中的勝利,戰爭結束後也只能謝幕退場。 而巴頓之所以沒有晉升五星上將和他當時的職務有關,巴頓最高的職務只是集團軍司令,不是戰區司令,也沒有進入美軍的中樞核心決策層。美軍晉升五星上將是要有一個硬性指標,那就是必須擔任過盟軍戰區一級的指揮官職務。巴頓顯然沒有達到這個門檻。
1944年美軍晉升第一批四名陸軍五星上將和海軍五星上將的時候,巴頓軍銜僅是三星中將。而四名陸軍五星上將分別是馬歇爾、麥克阿瑟、艾森豪和阿諾德,注意到了嗎,這四人中,馬歇爾是陸軍參謀長,美軍沒有陸軍總司令,陸軍參謀長就是陸軍最高軍職。阿諾德是陸軍航空兵司令,等於是空軍司令。麥克阿瑟是太平洋戰區的,在歐洲戰場的只有艾森豪一人。 巴頓1945年4月才晉升四星上將。當時美軍在歐洲戰場共有12個集團軍和3個集團軍群,這些集團軍司令不僅僅只有巴頓,這些集團軍司令、集團軍群司令都沒有授予五星上將,後來只有第12集團軍群司令布萊德雷成為五星上將。而當時布萊德雷和巴頓一樣也不過只是三星中將,他晉升四星上將時比巴頓還晚。但布萊德雷在1950年晉升五星上將。我們只能說,巴頓如果不死或許有可能晉封五星上將,但不是絕對的。
但就憑巴頓的職務、性格、為人、作風,以及與同僚的關係,晉升五星上將基本上不可能。巴頓沒有晉升五星上將也不足為奇。巴頓在美國名聲不算太好,名氣大主要和後來那部電影有很大關係。這就有點像德軍的古德裡安,他就比很多德國陸軍元帥出名,但最終軍銜也僅僅是上將一樣。 巴頓的資歷還是很老的,1941年巴頓成為美軍第一個裝甲師少將師長的時候,布萊德雷和艾森豪才只是中校。當巴頓受命在北非戰役中擔任第10軍軍長時,布萊德雷是他的副軍長,當巴頓擔任集團軍司令進攻西西里島時,布萊德雷是他手下的第2軍軍長,是他的老部下。
到1944年諾曼第登陸戰役時,艾森豪已經成為了盟軍歐洲遠徵軍總司令,布萊德雷則升任美軍第1集團軍司令,負責指揮登陸的美軍,而巴頓雖然也是集團軍司令,但卻被雪藏起來,作為預備隊。而要注意,布萊德雷和艾森豪是西點軍校的同班同學,他們倆比巴頓整整低了六屆! 簡單點說,巴頓的這倆位西點師弟之所以晉升迅速後來居上,艾森豪靠的是馬歇爾的賞識和器重,而布萊德雷憑藉的是艾森豪的提攜,美軍的裙帶關係也很厲害。但是就軍界資歷而言,巴頓仍然是歐洲戰場最老的一個,這是他名聲在外的第一個原因。當然,在軍隊裡不是資歷老就一定能夠職務和軍銜高的,至於名聲蓋過布萊德雷等人,實在是美軍將領在歐洲沒幾個能打的。
美軍主力深入法國後的1944年8月,擴編為擁有40萬兵力的第12集團軍群,布萊德雷水漲船高成為集團軍群總司令,下轄霍奇斯的第1集團軍和巴頓的第3集團軍,巴頓就此淪為布萊德雷的下級。而從布萊德雷到霍奇斯,乃至於後來增編的集團軍司令辛普森等人,都是巴頓的學弟,很多時候新聞界也是為巴頓鳴不平的,因為布萊德雷雖無明顯的錯誤,也沒有很出彩的表現。
這就是原因之二的能力問題,作為美軍裝甲部隊的創始人,巴頓在北非、西西里戰場均有不俗的表現,深得裝甲作戰精髓,成為美軍最富能力的機械化兵團指揮官,在北非戰場已晉升三星中將。尤其是在西西里戰役中,第7集團軍司令巴頓搶在英軍之前攻進首府巴勒莫,風頭明顯蓋過了英國第8集團軍司令蒙哥馬利,早已是美國國內的明星將領,人氣很高。
諾曼第登陸之後,盟軍地面部隊雖然在登陸海灘站穩了腳跟,但隆美爾指揮包括7個裝甲師在內的德軍拼死抵抗和反擊,實際上盟軍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都無法完成縱深突破,戰局處於僵持膠著狀態。 此時的巴頓,卻正在加萊的對面坐著冷板凳看熱鬧,擔任用來欺騙德軍情報機關,根本就是子虛烏有的「第1集團軍群」總司令。這是盟軍戰略欺騙計劃「剛毅行動」的一部分,為了將龍德施泰特和隆美爾的目光吸引在加萊,盟軍在海峽對面組建了一個只有司令部和無線電通信人員的集團軍群,作為影子部隊來掩護諾曼第登陸。而這支影子部隊的司令就是盛名顯赫的巴頓。 可惜前線將領不長臉,艾森豪不得不於8月1日命令巴頓率領新組建的第3集團軍投入戰鬥,從德軍防線的側翼完成突破,從而一舉改變戰場形勢。客觀的說,美軍憑藉絕對的空中優勢和充足的後勤補給能力,一幹將領打得並不咋的,阿登戰役更是被德軍打得灰頭土臉,最後給巴斯託涅的101空降師解圍的,還是巴頓。所以完全可以說,巴頓是當時美軍將領中唯一的亮點,也是美國新聞界最能夠吹噓的代表人物,名聲在外自然不足為奇。
可惜巴頓有著跋扈的性格以及一張啥話都敢說的「大嘴巴」,多次被馬歇爾和艾森豪懲戒,最嚴重的一次「毆打傷兵」事件,幾乎終止了他的軍旅生涯。所以這也是巴頓名聲在外的第三個原因,愛惹事和瞎說話,通常來講這樣的八卦將軍更容易引起公眾的好奇心,誠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比如在公開場合信口評論戰後政治格局,以及盟軍和蘇軍會師後的口無遮攔。
某種意義上,巴頓的反蘇情緒也是美國人刻意包裝他的理由,算是第三個原因吧,因為這符合戰後美國的政治立場和全球利益。捋一下文中三個主要人物晉升四星上將的時間,便知道巴頓是有多麼「生的偉大,死的憋屈」:艾森豪1942年連續晉升中將和四星上將,1944年12月升五星上將;布萊德雷1945年3月晉四星上將,1950年晉升五星上將。 而巴頓比曾經的部下布萊德雷還晚了一個月,直到1945年4月才晉升四星上將,此時距離歐戰結束只有一個多月的時間了,當年12月便因車禍離世。事實上就算巴頓沒有過早去世,將來也沒有可能得到五顆將星,他只是一員善戰的驍將,卻是一個不懂政治的武夫,難以成為陸軍參謀長或者參聯會主席這樣的軍政大員,而當不上這樣的頂級軍職,在和平年代要想晉升五星上將基本沒有可能。 加上巴頓的行為讓馬歇爾和艾森豪十分頭疼。雖然知道他是一個優秀的將領,但絕非一個合格的軍人。對於一個統帥來說,能力是一方面,為人處世也是很重要的。巴頓顯然是一個情商欠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