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我和女兒晚上散步,天清氣朗,群星閃耀,我不由自主地抬頭仰望星空,轉頭問女兒:「你喜歡星空嗎?」女兒的眼睛開始泛光,略作沉思後,她好像自言自語,又好像在回答我:「星空裡有星星。我好喜歡星星。尤其是星光閃爍時,就好像眨著眼睛回應我……我剛上小學時,曾經也喜歡仰望星空,跟星星訴說我心中的秘密。」
聽了她的話,我想起了女兒剛上學的一件事。因為上學早一年,再加上本來動作就有點兒慢,女兒在班級裡和別的小朋友相處起來有點兒困難,甚至有時候會「受氣」,但她從來不告訴我。
有一天下小雨,女兒放學回來時褲子後面一屁股的泥。我問她怎麼回事,她說自己不小心摔了一跤,坐到地上了。後來,侄女對我說,是一個小男孩把女兒推倒在地上的,但她不敢讓我知道。
當時我心裡很不舒服,但還是沒有把情緒表露出來,而是進到女兒房間,心平氣和地問她:「摔了一跤,疼不疼?」她說:「剛開始有點兒疼,現在好多了。」「到底怎麼了?我怎麼聽說不是你自己摔的?」她嚅囁地說:「是一個男同學推了我一把,我沒站穩,坐到了地上。」「他為什麼推你?」「我穿雨衣時碰著他了,但我不是故意的,也跟他道歉了,可他還是推我。」「那你為什麼不跟媽媽說實話呢?」「我怕說了您會生氣,還怕您告訴老師,老師肯定批評他,我怕他之後還會欺負我。」我又問:「那你之前『受氣』為什麼不告訴媽媽?」她把頭低下來,聲音變得很低,說:「看見您那麼忙,不知道該怎麼跟您說。您有時候不在家,我也沒法跟您說。」
聽了女兒的話,我深感自責和羞愧,並且不斷反思:當侄女第一次告訴我女兒在學校被欺負時,我就應該多關注女兒,讓她感到無論什麼情況下,媽媽都會和她站在一起。她正處在對小學學習、生活和環境的適應期,而我正攻讀碩士學位,對她的關注度減少了很多,甚至不能在孩子需要的時候陪伴在她身邊,自然增加了孩子的無助感。我是一名教師,竟然忽略了孩子在這個時期的心理需求。孩子就是孩子,她需要一個和她心靈共通、共鳴的人陪伴著她一起成長,這樣她才有安全感、歸屬感。
反思之後,我拉著女兒的手,滿懷歉疚地對她說:「媽媽向你道歉,沒有及時關注你的情緒,沒有更多地陪伴你,讓你受了這麼多的委屈。關於今天的事情,媽媽想告訴你的是:要學會保護自己、學會勇敢面對、合理解決問題。今天的事情我會告訴老師,必須找個解決的辦法,不僅是為了你,也為了其他同學不再受欺負。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很多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成長的過程,不要因為這件事影響你的心情。」女兒再次點點頭,語氣十分堅定地跟我說:「謝謝媽媽,我記住了。」
從那以後,當女兒面臨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時,就會告訴我。我除了從容地接納孩子的問題,還和她一起面對、一起想辦法解決,讓她在參與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獲得成長。最主要的是,讓她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一種存在感、被關注感,無論什麼時候都能感覺到:媽媽一直都在,從未走遠。
再次仰望星空,它依然是那麼迷人、那麼深邃。我真想努力地做女兒生活中的一顆星星,讓她在黑夜裡看到星光閃爍而不迷失方向;當她抬頭眺望遠方時,能因為星光指引而對生活充滿希望;當她用心靈與星光對視時,能找到自己心中的光;讓她帶著這份光去生成能量、發出熱量,並帶著這光和熱,奔向她更加美好的未來。
(作者單位: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中國教育報》2019年11月28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