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是孫儷和鄧超結婚9周年的紀念日。孫儷發了一篇長長的微博,評論點讚量瞬間近200萬:
文中她感嘆兩個人能在一起生活很不容易,列舉了兩人在生活習慣、個人喜好、性格上的種種不同:
一個是夜貓子,一個喜歡早睡早起;一個無辣不歡,一個飲食清淡;一個愛說話,一個愛安靜,一個隨性沒計劃,一個喜歡規律的生活……
孫儷總結,差異如此巨大的兩個人認識14年,結婚9年,育兒兩個孩子,生活幸福,是因為鄧超為愛改變自己。
他住到了上海,吃起了清淡健康的食物,儘量做到早睡早起,還買了本子,做生活和工作的計劃……
面對這條微博,鄧超既深情又搞笑地回覆:
你改變了我的內心,我改變了你的容貌。
其實,他們這對夫妻是相互影響,孫儷和鄧超在一起後,也受到鄧超不羈又搞怪性格的影響,從之前比較緊繃的一個人變得放鬆和幽默。
鄧超還把孫儷從一個好安靜少說話的人,慢慢變成了逗比,兩個人在微博上的互動常常是自黑、互黑,發各種有趣的段子,讓人忍不住笑出聲來。
他們在事業上也共同進步與成長,一起拍電影《影》,一起提名金馬獎。
孫儷鄧超這對夫妻的幸福,隔著屏幕你都能真切地感受到。
從他們身上,我看到性格差異大的夫妻如何擁有幸福的婚姻?
1、接受伴侶的影響,為愛改變自己
鄧超"為愛改變自己"其實是非常智慧的做法。
他和孫儷性格差異大,但他們彼此互補,他願意做到取長補短,向孫儷的優點和長處學習,彌補自己生活習慣和性格中的不足,和孫儷維持了一個相互融合、互相包容的幸福家庭。而「家和萬事興」,幸福的家庭促進彼此更好地發展。
在我看來,"為愛改變自己"這一點是很多性格差異巨大,但婚姻幸福的夫妻都有的共同特點。
為愛改變自己,心理學大師戈特曼把它叫做:接受伴侶的影響。
約翰•戈特曼教授被譽為「婚姻教皇」,他從事家庭關係方面的研究長達40年,是20世紀最後25年來,美國心理治療師眼中最有影響力的10位心理治療大師之一。他在西雅圖建有愛情實驗室,研究如何使婚姻幸福,得到婚姻幸福的法則之一:「讓配偶影響你」。
他特別強調在婚姻中,男性要接受妻子的影響。他在研究中發現,在接受伴侶影響方面,男女之間是有一些性別差異的,女性更願意接受丈夫的影響,男性則相對更不願意接受妻子的影響。
「與那些抗拒妻子影響的男人們相比,接受配偶影響的男人們擁有更幸福的婚姻,他們離婚的可能性也比較小。當男人不願意同他的配偶分享權力時,他婚姻破裂的可能性是81%。」
「與那些丈夫不反對妻子對自己施加影響的婚姻相比,丈夫不願同妻子分享權力的婚姻早晚會終結,不幸福的可能性是前者的四倍。」
什麼叫同妻子分享權力呢?就是重視妻子的意見和感受,家庭中的一切決定,和妻子一起商量著來,直到兩個人都同意再作決定。戈特曼說:「你們倆越是接受對方的影響,你們的婚姻就會越融洽。」「高情商的丈夫弄明白了一件大事:如何傳達敬重和尊重。」
這要求一個男人不是大男子主義,而是將妻子看成同自己一樣平等、重要的個體,學會尊重妻子的想法,重視妻子的需要(當然,一個女人也要學會尊重自己的丈夫)。
孫儷鄧超這對夫婦接受伴侶的影響,學習彼此身上的優點,不斷完善自我。這是很值得我們普通人學習和借鑑的婚姻經營之道。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也有自己的優點。在婚姻裡面,如果能夠讓自己做一個敞開的人,看到伴侶身上的優點、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然後向對方學習,接受對方對自己的影響,這樣我們彼此都可以成為更好的人,哪怕彼此差異巨大,也一樣可以擁有幸福的親密關係。
2、對彼此差異的接納和欣賞。
親密關係中,兩個人生活或者性格上的差異從來不是真正的問題,對這個差異的不接納不欣賞才是真正的問題。
「你和我不同,我就不喜歡,我就不認可,覺得你就是錯,你就不好,你就要改變。」這樣的不接納差異,要求對方變得和自己一樣,與自己保持一致的態度,容易導致問題和衝突的產生。
一段能夠長期維繫下去且高質量親密關係,一定是離不開相互的接納、欣賞和認可的。
接納,就是看見對方的不足,而不試著去改變ta;
接納,是尊重對方與自己不同,而不是排斥和打壓這個不同;
接納,是愛一個人,如ta所是,而非如我所願。
孫儷、鄧超這對夫妻雖然彼此生活、性格差異巨大,但是他們對彼此的差異是持接納和欣賞的態度。
鄧超在微博上,綜藝節目中多次談到孫儷看劇本的認真,拍戲的認真,雖然會吐槽:「一天了沒正眼看過我。」「那年花開月正圓,好長。」 「偷拍一張孫同學在家的工作照。她就這般數十年如一日。同學們,和這樣一個人生活在一起真的太無趣了。好吧,你贏了,羋月!」
但是,透過語氣,你感受到的其實是鄧超對孫儷認真的工作態度和超強業務能力的欣賞和認可。
同樣的,孫儷對鄧超想當導演的追求,搞怪的性格這些有別於自己的部分也是非常欣賞和認可的。同時,看見並且認可鄧超為愛為家庭做出努力和改變的部分。
當我們具有敞開和開放的心態,懂得欣賞差異之美,能夠跳脫出「永遠恪守一個標準」來衡量對方,我們對伴侶與我們不同的部分就會更多一份欣賞和認可,關係也會多一些和諧與幸福。
3、內在靈魂的相似可以超越外在的差異。
羅蘭•米勒《親密關係》這本書在吸引力一章提到:相似性對於我們的關係至關重要,我們喜歡與我們相像的人。
「研究表明,雙方的共同點越多,伴侶就越喜歡彼此。根據伯納德·默斯坦的刺激一價值觀一角色 (stimulus-value-role) 理論,我們會從伴侶那裡得到三種不同類型的信息,它們會影響親密關係的發展。
當伴侶第一次相遇,彼此的吸引力主要建立在「刺激」信息基礎上,包括年齡、性別、長相等明顯的外部特徵。
隨後就進入「價值觀」階段,吸引力取決於彼此態度和信念的相像程度。
再往後,「角色」的相容性才變得更重要,此時伴侶們最終發現他們在養育方式、事業、居家等基本的生活要務上是否一致。」
相似性更多的伴侶婚姻更容易幸福。
對於這個觀點,可能會有人反駁,那很多差異很大的夫妻也依然過得幸福。
其實,如果你往深處看,你會發現,他們雖然外表差異大,內在卻具有驚人的相似性。
在親密關係中,當兩個人具有內在靈魂的相似性時,那些生活習慣、性格等方面的差異反而不是什麼大問題,而是成了可以調和和解決的小問題。
還是拿鄧超和孫儷舉例。
他們雖然生活習慣和性格差異很大,但是內在具有很多的形似性。
他們都來自父母離異的家庭,但是又都達成了與原生家庭的和解;
他們在沒有成名之前,都經歷過很多人生的磨難和低谷;
他們都是對個人成長有要求,對事業有追求和超越的人。
這裡重點講講原生家庭的相似性。
孫儷12歲時,不斷爭吵的父母,選擇了離婚。父親只給了母親2000塊撫養費。
那段時間,孫儷跟著母親,過了七年居無定所的生活。
孫儷曾用整個青春怨恨著父親。她總會幻想一個畫面:「我有錢了,開著跑車行駛在上海街頭,路邊的爸爸正在看著我,我卻開著車揚長而去……這樣想著,感覺特別解恨。」
後來,孫儷跟父親和解,跟自己和解,重獲內心的自由,並且和父親一家相處融洽。
鄧超出生在一個再婚重組家庭。
少年時期的他,染頭髮,扎耳洞,打架甚至離家出走,是個不折不扣的叛逆小孩。
雖然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但父親卻對他非常嚴格,然而,越是管束越是叛逆,他與父親的關係也一直僵持不下。
直到工作後,因為父親生了一場病,才讓鄧超重新認知到父愛的力量和親情的珍貴,父子間的關係,才得以修復。
都來自離異家庭,經過個人的成長和努力,都與原生家庭達成了和解,這個內在的相似性會讓他們更加重視婚姻的經營,珍惜身邊的愛人。
我在諮詢中,遇到很多這樣的夫妻,他們看似外表差異很大,但是卻有一種命中注定要在一起的感覺。
比如兩個人在童年都遭遇了原生家庭的忽視和拋棄,成年後遠離父母,與父母的關係十分淡漠。儘管一個性格冷,一個性格熱,一個追求進步,一個追求安逸,外表差異巨大,但在一起也過得幸福。因為這是兩個內在的孤兒走到了一起,彼此惺惺相惜,互相療愈。就像茫茫大海的兩艘小船,獨自漂流了很久,終於遇見了彼此,也遇見了內在的自己,於是內心充滿了感激、歡喜與珍惜。
高質量的親密關係,可以治癒原生家庭的傷痛,讓兩個都經歷過童年不幸的人,一起創造出一個幸福的家庭,然後把愛與幸福向下傳遞。
「你的親密關係伴侶,都是用來幫助你更加認識自己,進而療愈你的創傷,最終找回真正的自己,因此,它是通往我們靈魂的橋梁。」
「兩個相愛的人,在地球上創造了一座伊甸園,並開啟了天堂之門。當你說話時,要讓你的話語發自於愛;當你沉默時,要讓你的沉默發自於愛;當你罵人時,要讓你的責罵發自於愛;當你與伴侶相互保護時,你們彼此的保護也應該發自於愛。讓愛在你的生命裡生根,美好的事情就會發生。」
時間飛逝,唯有愛是永恆。
願我們在婚姻裡,可以遇到也能自己做到那個為愛改變的人。
這篇文章中我提到的幾本書:
羅蘭•米勒的《親密關係》
克裡斯多福.孟《親密關係:通往靈魂的橋梁》
約翰•戈特曼《幸福的婚姻 : 男人與女人的長期相處之道》《愛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