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匯世界的客家 展示客家的世界
我們致力於客家文化傳承和產業發展
講述客家故事,帶您領略絢麗客家風情
本文源自情況就是這個情況,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天上的星星不說話,地上的娃娃想媽媽,夜夜想起媽媽的話,閃閃的淚光魯冰花……」1月20日,在臺灣著名作家鍾肇政91歲生日慶祝會上,他的客家鄉親們為他唱起了以其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插曲《魯冰花》,現場一片溫馨熱烈的氣氛。
這首歌傳唱20多年來,影響已遠遠超出臺灣,打動了海峽兩岸無數人的心,也藉此讓大陸更多人認識了鍾肇政。
鍾肇政著作等身,一生筆耕不輟,出版有《鍾肇政全集》38部,《魯冰花》只是最有知名度的一部。他以臺灣鄉土文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備受矚目。
1月20日,鍾肇政在眾星捧月中開心度過了91歲生日。除了有耳疾,他看不出是邁向期頤之人,思維清晰,聲音洪亮,表達流暢,講話中還不時露出幽默本色。
桃園客家文化館,是鍾肇政籌集建立的,館內專門闢有鍾肇政文學展示。
欣然接受「臺灣文學之母」稱號
在接受完各界人士的祝福後,壽星發表了生日感言。鍾肇政說,我你們叫我「鍾老」,雖然有個老字,可我不服老,雄心還在。有人統計了一下我的作品,大概是2000萬字,這麼多字,是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的,我不會打字,辛辛苦苦用筆寫了一輩子,但樂在其中。
對於文學界和媒體冠在他名上的「臺灣文學之母」,他笑著說,「臺灣文學之母」會有種種解釋,真正的意義,是因為客家文化館已經有了一個「臺灣文學之父」,他就是彰化的賴和。他也是客家人,但不會說客家話。他職業是醫生,只是業餘從事小說創作,雖然作品不是很多,可是字字珠璣,很了不起。在日本人佔領的時代,人們都是講日語寫日語,可他堅持用漢語創作,還文白參半,留下了優美的作品,留下可以作為臺灣文學典範的作品。我尊重他。我是個老頭,但在文學活動中也培養了很多弟子,作品有一些影響,被說成「文學之母」,沒什麼關係,我還要感謝,這是對我的恭維。
對擺脫日本人統治歡欣鼓舞
鍾肇政1925年生於日據時代的臺灣桃園縣。少年時受日語教育,畢業於師範學校,1945年被徵召入伍,兵役期間因高燒不退造成聽力障礙。臺灣光復後就讀臺灣大學中文系,又因聽力障礙,只好輟學。
鍾肇政從小生活在日本人佔領下的臺灣。他曾對記者回憶道:在日本統治下,臺灣人被日本人欺負。抗日戰爭結束後,日本無條件投降而離開臺灣,這個歷史事實讓我們歡欣鼓舞,我們不必再被日本人欺負了,這是一種很切身的感覺。同時,我們有一個祖國──中國,臺灣就要回到祖國的懷抱,這也是很切身的感覺。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那麼祖國大陸豐厚的資源,加上臺灣進步的科技,將可建立一個強大的中國,不再被日本人、西洋人欺負。我們這一輩的年輕人,當時所關注的就是如何以進步先進的臺灣,帶動整個中國走向強盛之路。但這個美麗的夢想因臺灣發生二二八事件破滅了。
坐在鍾肇政兩旁的兩個女人都是臺灣狠角色
臺灣大河小說開創者
救國理想破滅之後的鐘肇政一頭埋在漢語的學習中。他在臺灣受到的是日文教育,讀寫和思維都是用日語。臺灣光復時,他已經20歲了,以堅強的毅力,從頭學習中文。初步掌握了中文後,他開始涉獵一些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和五四以來的新文學作品。通過閱讀,他慢慢有了自己的寫作欲望。
鍾肇政1951年發表處女作《婚後》。1960年寫成第一部長篇小說《魯冰花》。此後又寫了長篇小說《濁流三部曲》。1966年至1976年寫成了《臺灣人三部曲》等小說八部。一舉奠定了他在臺灣大河小說創作的開拓者地位。
《臺灣人三部曲》記述了臺灣人民抗擊日本侵略的英雄史,字裡行間洋溢著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和濃鬱的鄉土氣息。評論家稱,鍾肇政的作品植根於臺灣的土地,具有深厚的民族感情和濃烈的鄉土色彩,為臺灣鄉土文學創立了清新淳樸的民族風格和本土風味。
鍾肇政還是位奮進不息的作家,他並不滿足於自己駕輕就熟的現實主義表現手法,還大膽吸收借鑑包括西方現代小說在內的各種表現技巧,以豐富文學的藝術表現力。其在2002年更以七旬高齡著手寫作《歌德激情書》,以描繪德國文豪歌德內心的情慾世界。
花布是臺灣客家人的標誌性裝飾
臺灣客家人的「大佬」
鍾肇政的文學成就令他獲過臺灣多項榮譽,包括最高文藝獎項。
但他的影響力遠不止於文學界。
鍾肇政曾任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理事長、臺灣最高當局「資政」。他本人為客閩混血,父親為桃園龍潭客家人,母親為臺北大稻埕河洛人,幼年並曾在臺北度過一段閩南人的生活。但年長後客家意識崛起,除寫作外並極力爭取客家族群權益,包括「還我客家母語運動」,以及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寶島客家電臺的設立皆與其大力推動有關。20多年來他一直是客家運動的精神領袖,成為臺灣客家人的符號和代言人,令客家人的語言文化在臺灣獲得舉足輕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