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就目前六期正片來看,最大的變化就是張亞東老師長期處於隱身狀態。他本應該是樂夏的鎮店之寶,華東說重塑把節目level提升了是自吹,真正讓樂夏成為樂夏的第一步是張亞東老師的加盟。不是不允許你扯有的沒的,第一季馬東拉郎配同樣令人厭惡,但憑藉張亞東老師大量輸出節目一樣好看。
專業樂迷打分離譜?那最好繼續離譜,離個十萬八千裡。一個丁太升坐下了,一堆丁太升站起來,前兩周每周獻祭一個專業樂迷炒話題。
此外,導演組過度消費音樂人的生活,剪輯出一些令人看了尷尬的形象和故事線,就是不跟你聊音樂。這一季亮相的樂隊有後朋,有Rockabilly,有噪音搖滾,還沾一點City Pop,你把這些好好講講剪進節目裡能不香?
或許這一季缺少「光芒萬丈」這樣的樂隊。(唯一耀眼的是五條人)
上一季的成功跟四個魅力十足的樂隊有關,九連,刺蝟,新褲子,痛癢。少了click#15都沒事,這四個少一個就會少很多話題度。
比如刺蝟吧。刺蝟的能量爆發,跟子健向死而生的那個勁頭分不開,他是真的走到絕路上了,結果絕處逢生。他跟石璐的關係就是一部文藝片。樂夏的意外翻紅,又是一部。刺蝟的音樂本身,是特別真誠的那一類,一點矯飾沒有,所以不只是給困境裡的城市青年聽,我這種過來人也喜歡。這一類樂隊特別依賴核心人員的狀態。後鯊也是這路,但是付菡沒有那個勁頭了。
九連的就不用說了,音樂本身好,受眾廣,還正值上升期。
新褲子和痛癢本身就有一大堆鐵粉。
今年談的上光芒萬丈的,目前只有五條人。
野孩子已經過了巔峰期,像是來暖場的。別的樂隊基本都是城市青年自嗨型的。我能聽彭磊罵沒文化的人不傷心,雖然那是我二十多的心態。可是我一四十的人,聽著男歡女愛就噁心,聽到舞曲就頭疼,這真的無解。我這個年齡的觀眾是註定失去了,回想去年我的朋友圈都爆了。haya好,也就是去年的嗚呼那種,有人為了她們看節目嗎?我覺得沒有。
去年的火爆就是個偶然,節目組也知道,只能儘量平衡商業和可看性,能玩一年是一年吧。
《中國有嘻哈》、《聲入人心》、《舞蹈風暴》等小眾文化第一季火爆後的宿命:第二季不再巔峰。(舞蹈風暴還沒到第二季)
原因:
1)第一季的不確定性,讓參與者的初心更純;
2)觀眾的熱情往往都被第一季耗盡;
《樂隊的夏天》第一季點燃觀眾的核心是:作品,以及配合作品的樂隊故事。
可見,作品才是關鍵,而第二季似乎有些本末倒置:娛樂大於作品(專業)。
以及,第一季出圈的幾乎都是老牌樂隊,而第二季目前看,老牌樂隊似乎不太給力。
別的不說,樂隊知名度高就給長達半個小時的藝術人生式的回憶錄,樂隊籍籍無名就把人唱的好好的歌剪的七零八落的,超級樂迷專業樂迷的專業點評剪掉,引戰對線的長篇大論循環的播放。音樂上毫無亮點,熱搜上話題不絕。不是節目組的問題,就一定是樂迷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