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者」是美國經典科幻動作電影系列,著名電影雜誌《電影周刊》在評選20世紀最值得收藏的一部電影時,此片以最高票數位居第一。
詹姆斯·卡梅隆也因1984年第一部「終結者」一戰成名。1991年的系列第二部「終結者2:審判日」更是贏得了1992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音響效果、最佳化妝與造型、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效剪輯四項大獎。
此番詹姆斯·卡梅隆重新收回創作版權,親任製作人及編劇,召回老搭檔阿諾·施瓦辛格和琳達·漢密爾頓組成黃金三角重回戰場,立志要讓這部影史科幻動作經典重燃熱血。
就像施瓦辛格的經典臺詞「I will be back」此次由莎拉·康納嘴裡說出,情懷依舊,卻多了更多不可思議的新冒險。
2019年最炸科幻動作大片,勢要點燃今冬電影市場!
「終結者:黑暗命運」作為今年全球影迷熱盼的年度壓軸鉅獻,中國觀眾也將在11月1日第一時間欣賞到它的「廬山真面目」,同步北美公映,由於時差原因甚至比美國本土觀眾更早看到。影片也將發行IMAX、4DX等多種頂級格式版本,讓影迷更加身臨其境感受《終結者》的魅力。
驚心動魄的逃殺;
新形態的終結者;
必不可少的火爆槍戰和驚險飆車;
從未缺席的施瓦辛格與時隔近30年才首度回歸的莎拉·康納;
以及那段僅僅是前奏就讓人滿身雞皮疙瘩的經典BGM——
看完預告,再次認定:
這部電影絕對是今年秋季檔一道值得期待的硬菜。
當然,期待之餘,也有懷疑。
《終結者》是電影史上最經典、最偉大的科幻電影系列之一。但在這些榮耀背後,它更直觀的意義,就是當年給作為影迷的我們,帶來的那種震撼,直到現在還記憶猶新。
這種震撼,不僅來自冷酷的風格和火爆的場面,更重要的是超前的故事內核。
想想在90年代,電腦還沒普及,人們還不知道手機是何物的時代,這樣一套充滿寓言性和顛覆性的電影所帶來的衝擊。
憑藉對機器人的關係的探討與反思,這個系列無論是在當時還是放至現在,都堪稱神作。
1991年問世的《終結者2》可以說是整個系列的最高峰。
目前為止,它在豆瓣上仍然保持著8.6的高分,好於96%的科幻片。
在這之後,系列就開始走起了下坡路,《終結者3》《終結者2018》《終結者:創世紀》,無論是續集、外傳還是重啟,每一部作品都在原有的世界觀設定基礎上試圖尋求突破,但最終的結果,卻都讓人感到失望。
原本的一手好牌,被打的稀爛,這也是我們對《終結者:黑暗命運》的懷疑:
它會不會又一次讓人失望?
它能不能打破狗尾狐貂的魔咒?
《終結者》系列的版權再一次回到了卡神的手裡,而他也再一次得以以主創的身份,參與到創作當中了。
這一次,詹姆斯·卡梅隆不再只是掛名,而是身兼製片人和編劇,深入前期創作,也參與了劇本和故事的構思討論。
用卡神自己的話來說:
這部電影,才是《終結者2》的正統續集。
而影片的故事,也將承接著第二部的結尾,繼續展開。
籌拍初期,卡神先是請來了《死侍》導演蒂姆·米勒,隨後又立下一個flag:
如果施瓦辛格不回歸,那麼他也不會加盟影片。
——片方和施瓦辛格本人,當然也滿足了這個要求。
緊接著,就到了莎拉·康納——對於一部正統續集來說,原班人馬能否回歸,也至關重要。
為此,卡神給飾演莎拉·康納、同時也是他前妻的琳達·漢密爾頓,打了四次電話。
前三通對方沒有接到也沒有回覆,他打到第三通的時候趕緊解釋說,「我是來找你談工作的」,這才收到了琳達的回覆。
儘管「四顧茅廬」,琳達在接到邀請後,還是考慮了好幾周,最後才決定回歸。
除了施瓦辛格和漢密爾頓兩位老將,卡神還送給老粉絲一個更大的驚喜:
《終結者2》裡飾演約翰·康納的愛德華·福隆也將會再次出演這個角色。
總之,為了搭起一個令人滿意的主創班子,卡神真的親力親為地費了不少力氣。而通過影片最新的預告可以發現,卡梅隆的回歸,也帶來了《終結者》系列的「原汁原味」。《終結者》前兩部,充斥著令人窒息的壓迫和緊張感。這,得益於影片的核心情節:機器對人類的「獵殺」。
正是因為人機雙方的力量懸殊,才讓故事更加刺激,更加驚悚,也更加牽動人心。而後來的三部續作,在嘗試突破原作的過程中,卻也都多少偏離了這一主題。從《終結者:黑暗命運》預告來看,影片又再度拾起了「獵殺」的老路。
雖然具體角色發生了變化,但它仍然遵循了「強大的終結者追殺一名看似普通、實則關鍵的人類」的基本情節模式。
預告裡,終結者的強大隨處可見:
一句「我們根本打不過它,除了逃,我們別無選擇」,更意味著,新的終結者恐怖到你無法和它無法正面對視:
隨之而來的,也是在前兩部中似曾相識的絕望。
終結者的步步緊逼,人類的無處可逃,每一次的狹路相逢都讓人手心冒汗。
而最後那場無法避免、你死我活的終極大戰,也被賦予了更大的懸念:
人類在被動逃亡的過程中,能否戰勝看似不可能戰勝的可怖對手,又能否改變自己的黑暗命運?
《終結者》1和2擁有的窒息感,也來自於詹姆斯·卡梅隆對動作場面的完美調度與驚悚情節的極致呈現。
特別是《終結者2》中的飛車鏡頭,堪稱教科書般的追逐戲份,即使放到現在也足以秒殺一眾商業大片。
卡梅隆也毫不避諱呈現機器人的血腥和殘暴,《終結者2》裡就多次出現了終結者的利刃直穿人類頭部的恐怖畫面。
《終結者》故事的內核,是冰冷與生猛的:
終結者過濾了一切感情與人性,對他人的血腥暴虐,才能凸顯出機器的無情;而人類在毫無情感可言的虐殺鏈條裡,也被激發出了本能而原始的獸性與求生欲。
《終結者》後三部續作,雖然不輸動作戲份,可是大多是無休止的槍戰追車,以及機器之間硬碰硬的粗暴互搏,缺少了最初的那種兇猛、狠戾、冷酷徹骨的驚悚感。
而到了這部續作,我們可以在它的預告裡看到與原作相似的殘酷:
新型的終結者不再過度依賴機槍彈藥,它本身就是令人畏懼的強大武器,執行獵殺任務中,更是神擋殺神、佛擋殺佛。
同樣,它的雙手能夠像T1000一樣,隨意化作尖銳的利刃,在預告其中一幕,毫不猶豫地刺穿凡人的肉身——
溫熱身體噴濺出猩紅的鮮血,與閃著冷光的金屬之間的強烈反差,就構成了一種觸目驚心、來勢洶洶、具像且實體化的暴力與恐怖。
事實上,《終結者:黑暗命運》在原版基礎上進行創新的同時,也一直努力呈現出系列原有的魅力,回歸故事原本的基調。
正如詹姆斯·卡梅隆說的,「這部電影粗糲、迅猛、緊張、刺激——找回了系列最初的『調調』」。
作為《終結者》系列的續作,預告裡也少不了致敬前作的彩蛋:
冰冷的末日世界,滾落下的頭骨,似乎下一秒鐘,一隻金屬腳就會將其踩碎;
麥肯茲·戴維斯手持散彈槍的英姿,讓人聯想到了第二部中的T800;
而這一次手提重型機關槍的,換成了女戰士莎拉·康納;
還有她說完那句經典的「I』ll be back」,引爆炸彈後頭也不回的勁頭,簡直酷到沒朋友。
而這才是我們記憶中的,身為一代女性icon的莎拉·康納啊!
一直以來,詹姆斯·卡梅隆都善於塑造強大的女性。他也說過,在大銀幕上,五六十歲還所向披靡的人不少,可是還差一位女性——莎拉·康納的回歸,就打破了這種空白。
這在一定意義上,的確顛覆了好萊塢動作女性的固有形象,甚至打破了動作明星的版圖。確實啊,施瓦辛格和史泰龍頂著70歲的「高齡」,仍然以打星的身份活躍在銀幕上,為什麼琳達·漢密爾頓這樣堅韌、強大的女性不可以呢?
影片對《終結者》系列的另一大突破在於,女性在電影裡的比重,也得到了提升。麥肯茲·戴維斯塑造的保護者,是女性的形象;而娜塔利婭·雷耶斯飾演的被保護者,同樣也是一位女性;。
就這樣,《終結者》系列的劇照或宣傳照上,第一次出現了三位女性主角並肩而立的畫面。
而娜塔利婭·雷耶斯和麥肯茲·戴維斯的角色,也象徵著著莎拉·康納的不同維度:前者是第一部中被保護的莎拉,而後者是第二部裡強化後的莎拉。麥肯茲·戴維斯飾演的格蕾絲,也是預告中相對更出彩的角色,擔當者類似T800的功能。
不過,她不是機器人,而是肉身與機器合成的強化人。蒂姆·米勒提到過,格蕾絲這個人物的起源也是影片嘗試挖掘的重點,而這也是影片非常重要的一個看點。我們知道,角色刻畫和人物弧光,是《終結者2》得以成功的關鍵要素:一個冰冷的機器因為人類而擁有了情感,而一個對機器存在偏見和恐懼的人類也在並肩作戰中,卸下了心防。
機器一定是冰冷無情的嗎?人心一定是溫暖善良的嗎?
這是《終結者》系列在探討人與技術關係之外,另一層科幻哲思。
如果一部關於拯救人性的電影系列,缺乏對人性真實的探討和真摯的刻畫,那麼這些影片只會是徒有其表卻毫無靈魂的空洞作品。
這也是系列後三部所面臨的困境:它們雖然都做過類似的嘗試,可是卻都存在著人物心理轉變太過突兀,也缺乏立體可信的性格呈現的問題。
在《終結者:黑暗命運》的預告裡,我們可以看到格蕾絲在機械地執行命令與出自情感地保護人類之間的掙扎,也能看到莎拉·康納對機器人懷疑、憎恨與妥協、互助之間的掙扎。
而這種內心掙扎所帶來的與人性相關的辯證性思考,才是《終結者》這一科幻系列最核心的精神奧義。
這支新預告,在帶來更多看點之外,也引出了更多的懸念:
《終結者2》裡莎拉阻止了審判日的到來,為什麼又會出現新的終結者?
遭到追殺的女孩又是誰,她是未來反抗軍的統領,還是和莎拉一樣,是未來領導者的母親?
而施瓦辛格飾演的T800的出現,同樣帶來很多疑問:
身為機器人,他為什麼會變老,影片會延續《終結者5》給出的解釋——機器人擁有的人類表皮也會隨著年歲而變老——嗎?
T800對莎拉說的那句「你相信命運嗎」,似乎暗示著這臺機器人和莎拉早就認識,甚至很有可能就是《終結者2》中那臺已經「終結」的機器人;
那麼他與莎拉·康納經過並肩作戰後,為何仍然劍拔弩張?
所有的疑惑,還得等到電影上映之後才能得到答案。
我也相信,影片還有更多的驚喜,等著我們去發現。
畢竟,永遠堅持創新,永遠讓人猜不透,永遠製造驚喜,才是我們熟悉的詹姆斯·卡梅隆啊!
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意味著一場革新,一次壯舉。而這部新作,不止是對初版的延續與繼承,也開啟了系列全新三部曲的版圖。
是的,《終結者:黑暗命運》無疑是部承上啟下的電影,它將構築新的世界觀,新的時間線,創造新的角色,新的故事。
而我們卻始終期待,它能夠帶來系列最初的震撼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