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因為一個熱搜:楊迪暴打蔡徐坤,去看了一下奔跑吧第四季。不得不說,小蔡同學作為一個目前頂級流量明星之列的人來說,綜藝感還是相當不錯的。
但作為一個原版running man的鐵桿粉絲,國內版的跑男,我大概只看了第一季。只能說差強人意,別人用爛的遊戲梗拿來用,卻沒有原版的綜藝感。改版第四季的奔跑吧,請了小蔡同學當嘉賓,無非就是節目組也想吃粉絲紅利,靠著小蔡同學強大的粉絲團撐起收視率,結果可能也不如人意。
到底是為什麼,當今中國綜藝市場會造成如此狀況,製作費高,卻精品少。
我想原因有以下幾點:
縱觀現在各大衛視以及網站播出的綜藝,基本沒有原創的綜藝。基本都是全部從國外引進或者抄襲國外的。遊戲環節之類的基本都是別人玩剩下的拿過來生搬硬套。於是就極其容易形成四不像。以下這些節目的原版基本都是9分以上的評分,而在反觀中國版的卻4、5常見。
《嚮往的生活》--韓國《三時三餐》;
《歌手》--韓國《我是歌手》;
《明星大偵探》--韓國《犯罪現場》;
《奔跑吧兄弟》--韓國《running man》;
《青春有你》《創造營》--韓國《PRODUCE101》;
《妻子的浪漫旅行》--韓國《妻子的逃離浪漫》;
《極限挑戰》--韓國《無限挑戰》;
《極限挑戰第六季》--韓國《新西遊記》;
《中餐廳》--韓國《尹餐廳》;
《密室大逃脫》--韓國《大逃脫》
以上列舉了一些現在各大電視臺網站相對較火的綜藝節目,清一色的沒有原創。
無論製作人如何宣稱自己的節目是原創,都逃不過廣大觀眾的眼睛,如果真的是原創,那就不會有那麼多相似的情節。中國的綜藝都是季播,於是播出幾季以後改個相似的名稱是常態,在經過一包裝,就變成了原創節目,不知道能好稱自己是原創的製作人們,會不會覺得臉紅。
我一直思考過一個問題,為什麼韓國的綜藝,經常出一個火一個,而中國就算搬過來同樣的,總是會顯的生硬。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市場所造成的。
韓國是一個造星工廠眾所周知,幾乎成了流水線作業,而偶像明星不是一個特別遠離大眾的職業,而韓國的明星也是個高危行業,抑鬱症頻發。明星的片酬之類的,並沒有那麼高。而在韓國一個節目的PD是大佬。明星參與到節目中,並沒有很強的優越感,所以偶像包袱沒有那麼重。
而在中國,動不動請個明星上節目,就是幾百萬甚至千萬。這也就導致了,節目的大部分經費都並不是用於節目製作。而明星是節目組請的大爺,得供著。於是一些偶像包袱重的明星,就無法接地氣,更無法融入綜藝本身,缺乏綜藝感。
現在中國的很多綜藝,都會請一些一線的流量明星,吃粉絲紅利。但這樣帶來一個問題,就是流量明星基本都是靠粉絲撐起來的,都是被粉絲美化的形象,很難去說放棄偶像包袱。於是在一個節目中很容易成為花瓶的存在。
而一個節目的成功與否,除了靠節目的新穎程度以外,如果節目缺乏靈魂人物也是不可取的。
例如《嚮往的生活》《極限挑戰第一季》雖然都不算是原創節目,但還是不得不說很好看,為什麼?因為缺少了黃小廚和何老師的《嚮往的生活》就失去了靈魂,而《極限挑戰》失去了黃老邪、孫漂亮和青島貴婦黃渤就難以成大器,看了後面換人的幾季以後就有明顯的變化。而《王牌對王牌》缺少了賈玲和沈騰的搞笑,那肯定無法成就。
韓國的綜藝為什麼總是很看點?那與他們的製作流程是分不開的,在韓國一個成熟的綜藝編劇至少需要10年的歷練,從新人打雜到市場調查再到成為編劇,淘汰率近130:1。而在中國基本成熟的綜藝編劇很少。
而且韓國三大電視臺的競爭很激烈,一檔新節目的淘汰周期大概至於兩到三周,如果兩到三周的時間收視率不高或者口碑不好,基本就直接被淘汰,所以也就刺激著節目製作團隊不斷的頭腦風暴,想出新的點子。而中國的綜藝大部分都是有贊助商,屬於各大衛視,基本砸錢製作,不管節目效果如何,只有要粉絲買帳,就不會去考慮收視率和口碑。
目前中國的綜藝都是以季播為主,多的都出到了第七季。而這些節目有個最大的弊端就是難以推陳出新。
不論節目是不是原創,能季播的綜藝,基本上都是在第一季和第二季的時候有很高的收視率。製作電視臺或者網站得到了紅利,就想繼續去製作第二季,第三季甚至更多,而大多數時候,在第三季過後,時代在發展,觀眾的口味在變化,而節目卻沒有新的更新,坐吃第一季的口碑,只會讓節目收視率越來越差,口碑下降。例如《極限挑戰》、《奔跑吧》、《歌手》……只能越來越消耗節目本身的口碑和敗壞觀眾緣。
中國的綜藝該何去何從,是不是僅僅只能靠借鑑別人的創意去發展,還是能開闢出屬於自己特色的市場,是每個節目製作人應該去考慮和思考的,而不是僅僅把一個綜藝當作一個資本化的商品。如何去引領綜藝市場,才是每個製作人需要去考慮的,而不是被短期的資本紅利給蒙蔽了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