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過生日有些什麼樣的習俗

2020-12-27 上遊新聞

我們現在過生日,一般都是吃蛋糕、吹蠟燭外加唱生日快樂歌,漸漸的成為了我們的習慣,而這些習慣,充滿了西方的習俗,而缺少了中國的文化傳承。

關於過生日吃蛋糕,有這麼一段傳說。在公元前的歐洲,人們堅信生日時,靈魂會被邪魔入侵,所以在這一天會邀請親朋好友吃飯聚餐,而這個時候會拿出蛋糕來招待客人。在那個時候,蛋糕還屬於奢侈品,比較名貴的,只有在這種聚會上才會享有,而大多也是皇室貴族才會有這個資本。

點蠟燭,也是起源於古希臘的一個傳說。人們都信奉月亮女神阿耳特彌斯,一到她的生日慶典,人們都會在祭壇上供放很多蜂蜜餅,並點亮蠟燭,用蠟燭的光來代表月亮的光輝,營造一種神聖的氛圍,以表示對月亮女神的崇敬。而這種習俗逐漸傳到了過生日時點上蠟燭,將美好的願望賦予孩子的身上。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是,在生日蛋糕上要點上與歲數相同的蠟燭,然後再由壽星一口氣吹滅蠟燭,據說,這是因為古時的歐洲人相信煙是能夠升入天堂的,許願後一口氣吹滅蠟燭,那麼自己的願望就隨著煙一同升到了天堂,這樣願望便可實現了。

至於生日快樂的歌曲也是起源於一首原本與生日無關的樂曲裡。有這樣姐妹倆,一個叫瑪德裡德·希爾,是路易思維爾市的一名幼兒園教師,一個叫柏蒂·希爾,是該校的校長。姐妹倆曾經一起寫過一首歌,歌名為「大家早上好」。這首歌由於其歡快的旋律,迅速在兒童中間流傳開來。

1893年,兩姐妹發表了一部歌曲集,題名為「幼兒園的故事」。31年後,一個名叫羅伯特·H.科爾曼的男士未經姐妹倆的允許,私自出版了這首歌。更糟糕的是,他在這首歌后又加上了一段,即大家熟悉的「祝你生日快樂」,科爾曼先生增加的第二段歌詞使這首歌很快就十分流行。最終,姐妹倆的第一段歌詞消失了。「祝你生日快樂」,這首惟一的生日歌完全取代了姐妹倆原來的歌曲。

瑪德裡德於1916年逝世後,柏蒂與其另一個妹妹傑西卡出面將科爾曼先生告上了法庭。最終這首歌被賦予了版稅。

好像感覺今天我們在進行的生日禮節,基本都脫不開西方的影響。那麼,我們中國的古人在過壽時,又有哪些習俗呢?恐怕現在很少有人知道了吧。

在我國古代,生日即誕辰、誕生日,老人的生日叫壽誕。古代生男孩要在門左邊懸上一張弓,所以男子的生日又稱「懸弧日」、「懸弧之辰」。

南北朝以前沒有過生日和祝壽的風俗。《詩·小雅·蓼莪》載:「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生日那天,要思念父母生養的艱辛,作哀戚狀,是不能宴樂慶賀的。

不過,先秦兩漢盛行隨時隨地向人獻酒、獻金上壽的禮俗。《詩經》中有許多上壽的記載。如在《詩·大雅·江漢》中:「虎拜稽首,天子萬年。」又《詩·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詩·豳風一七月》:「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這裡是分別向天子、貴族、主人上壽。

戰國時期燕國太子丹為了刺殺秦始皇,請荊軻喝酒,「酒酣,太子起壽」。鴻門宴上,範增為刺殺劉邦,召項莊「人前為壽」。

祝壽時,往往會伴隨著送壽禮。戰國嚴仲子請聶政刺殺俠累,「奉黃金百鎰,前為聶政母壽」。戰國時期齊國人魯仲連幫助趙國解邯鄲之圍,趙國平原君「以千金為魯連壽」。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都是獻酒祝壽的習俗。祝壽、獻酒和獻金上壽,雖有祝願健康長壽之意,但都不是在生日這天進行,只是單純地上壽,而不是慶祝壽誕。

生日這天就不慶祝了嗎?也不是,但一般給孩子在兒童時期居多。《漢書·盧綰傳》記載了盧綰的父親與劉邦的父親同住一裡,交情極深。倆人的妻子在同一天分別生下了盧綰和劉邦,裡中父老備羊酒為他們祝賀。文曰:「及高祖(劉邦)、綰壯,學書,又相愛也。裡中嘉兩家相愛,生子同日,壯又相愛,復賀羊酒。」這「復賀」的時間也就是指的兩個孩子的出生紀念日。

南北朝的江南地區,有著「試兒」的風俗,應該算是過生日的雛形。在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風操篇》有這樣的記載:

江南風俗,兒生一期,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刀尺針縷,並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試兒」。親表聚集,致宴享焉。

其實,也就是我們現在俗稱的「抓周」。唐宋時,這種「試兒」風俗傳到北方。北宋初大將曹彬周歲時,父母把各種玩具、器物、幹戈、弓矢、紙筆等放到他面前,任他自己抓取。曹彬左手執幹戈,右手提一祭祀用的俎豆,一會兒,又拿了一枚做官的大印,其他連看都不看一眼,在場的人都大吃一驚。

《顏氏家訓·風操》記載周歲試兒後,接著說:

自茲以後。二親若在,每至此日,常有酒食之事爾。無教之徒,雖已孤露,其日皆為供頓,酣暢聲樂.不知有所感傷。梁孝元年少之時,每八月六日載誕之辰,常設齋講。自阮修容薨歿之後,此事亦絕。

當時過生日只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雙親在世,生日那天設酒慶賀,父母去世後,就不再過生日了。另一種是所謂的「無教之徒」,亦即民間,父母去世後仍置酒樂,慶祝生日。所以,顧炎武的《日知錄》卷十三講:「生日之禮,古人所無。至齊梁間,乃行此禮。」

《隋書·高祖記》記載隋文帝曾下詔:「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宜令海內為武元皇帝、元明皇后斷屠。」這裡的「武元皇帝」和「元明皇后」是楊堅的親生父母楊忠和呂氏。楊堅在生日當天要求舉國吃素以此追思雙親,哀戚如此,燕樂更無從談起。

把生日搞成慶賀活動的習俗起源於南方地區,以儒學為根基的中原地區對這種習俗是相當排斥的。此外,據史書上記載,唐太宗堅持不搞生日慶賀,他提倡「感傷」反思,這說明即使是在隋唐大一統的歷史條件下,雖然生日祝賀的習俗禮儀已從江南傳遍全國,但依然有許多人維護傳統,不搞生日慶典。

而唐太宗的後人們則不這麼認為。據清代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19考證,封建帝王確定在生日舉行大型祝壽活動始於唐代中期。729年農曆八月,唐玄宗置酒宴招待群臣,慶祝自己的生日。宴會後,尚書左丞相源乾曜、有丞相張說率文武百官上表,請以玄宗生日八月五日那天為「千秋節」。

此後,唐代皇帝不但在生日祝壽,而且除唐德宗外,都為生日取了專用的名稱。如唐肅宗生日叫「天成地平節」,唐武宗生日叫「慶陽節」,唐宣宗生日叫「壽昌節」,唐昭宗生日叫「嘉會節」等等。

唐代自唐玄宗始,每逢皇帝生日全國都休假3日舉行慶祝活動,「朝野同歡」。在京城,群臣向皇帝祝壽,獻上甘露、醇酎和「萬歲壽酒」。各道節度使為博得皇帝歡心,則獻上大量珍物寶玩。京城以外的官吏百姓也要做壽酒宴,來慶賀皇帝生日。

由於封建帝王的倡導,上行下效,各級官僚借送生日賀禮之機拉關係、交權貴,在宋代成為普遍的風氣。南宋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載,在奸臣秦檜擅權時,「四方皆以其生日致饋。其後州郡監司率受此禮,極其僭侈」。以至於1156年,為剎僭侈之風,宋高宗還曾下詔,禁止在職官吏過生日收賀禮。但從各種文獻記載看,這道禁令並沒有起太大作用,其後送生日賀禮之風仍然盛行。

宋代除生日送財物外,還有生日獻詩詞的風氣:大文學家蘇軾《東坡全集》中就有多首祝賀生日的詩,如《表弟程德孺生日詩》等。南宋朱熹在母親60歲生日時,為母親寫了一首祝壽詩《壽母生朝》,民間的祝壽活動自此盛行起來。

壽誕那天,要設壽堂,掛壽聯、壽圖,擺宴慶賀。壽聯上寫「壽比南山松不老,福如東海水長流」之類的聯語。壽圖有《壽星圖》、《王母獻壽圖》、《八仙慶壽圖》、《麻姑獻壽圖》等。麻姑是傳說中的長壽女仙。

東晉葛洪的《神仙傳》說,他能指米為珠,曾見東海三次變為桑田。東漢桓帝時,麻姑降蔡經家,年似十八九歲.說近日蓬萊海水又變淺了。

壽宴中不可缺少的是湯餅和壽桃。湯餅即麵條,生日麵條叫長壽麵。生日吃麵條的風俗盛行於唐朝。唐朝詩人劉禹錫的《贈進士張盥詩》講:「憶爾懸孤日,餘為座上賓,舉筋食湯餅,祝辭添麒麟。」南宋王明清的《揮麈前錄》講,生日「必食湯餅者,世所謂長壽麵者也。」所以,唐朝去慶賀生日的人,還自稱「湯餅客」。生日湯餅有長壽之意,壽誕上自然不可缺少。

桃是長壽果,傳說,漢武帝好長生之道,西王母將三千年一熟的蟠桃送給他,漢武帝食後欲留核種之。西王母說:「此桃三千年一實,中土地薄,種之不生。」西王母還向漢武帝傳授了長生之道和修煉長生的符書。《西遊記》中,孫悟空偷吃蟠桃、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說法,更加強了人們對壽桃的重視。民間慶壽的壽桃,一般用白面製作,尖部染上紅色。

現代人一聽做壽,以為都是給老人的,實際上在古代,做壽就等於過生日。一些地區小孩10歲的生日由外婆家給做,稱「愛子壽」;青年20歲的生日由嶽父家做。民間還有「做九不做十」的說法,即逢整十時在虛歲數九的那年做壽。有的地方「男不做十,女不做九」,「十」、「九」和當地方言「賊」、「鳩」諧音,故不做。40歲不做,因「四」與「死」諧音。

還有做冥壽的,也叫作陰壽,指祖先亡故以後,每逢整十,子孫就設神像或神位於堂中,對之行禮,設壇延僧,誦經禮懺,以此表示後人的孝念。冥壽親戚朋友有送紙紮錠者,也有登堂拜祝的。

古人相信行善積德延年益壽,扶貧濟弱、修橋補路都可以積德。不過,這做起來並不容易,所以就產生了可以積壽、增壽的象徵性行為,諸如誦經禮懺、焚香禱告、廟觀施捨、放生動物、抄寫經卷等。

我國民間習慣以百歲為上壽,80歲為中壽,60歲為下壽。從60歲開始,各地風俗每逢五、逢十,或者逢九就為當事者舉行祝壽活動。

按照舊俗,每個人並不是生下來就可以有資格做壽的,做壽是一件極其重要而慎重的事,所以第一次做壽就更是慎之又慎。

在許多地方,第一次做壽都是由丈母娘來操辦的。在四川西部,這叫做「開壽」;在福建、浙江一帶則叫作「女婿壽」。大體情況是,在女婿婚後第一次過生日或女婿滿30歲生日時,嶽父嶽母帶著禮品到女婿家去賀壽。所帶禮品有黃魚、豬肉5千克,米酒2瓶,麵條5千克,衣服2套以及桂圓、棗子、橘子等。

如果是百歲大壽,那則是街坊鄰裡的大事,不管親疏遠近全都過來給他祝壽。大家要給壽星刻碑立傳,宗族也要將此事記錄到族譜裡。

傳統壽禮有一套儀規。先要設壽堂,擺壽燭,掛壽幛,鋪排陳設,張燈結彩,布置一新。到了生日那天,壽堂正中設壽星老人之位,司儀主持儀式,親友、晚輩都要來上壽。輩分不同,禮數有別。

平輩往往只是一作揖,子侄輩則為四拜。有的並不設壽翁,客人只是到壽堂禮拜,而由兒孫輩齊集堂前還禮。

當然平常人家也有不設壽堂,只設壽案的。舊時北京這情形時,多是到香蠟鋪請一份木刻水印的「本命延年壽星君」的神馬兒,夾在神夾子上,頭前擺上壽桃、壽麵,點上一對紅蠟,壓一份敬神錢糧而已。

壽筵是壽禮的重要一環,主家往往大開宴席,款待來客。宴席的饌餚不外乎雞鴨魚肉、山珍海味,但少不了的是面,俗稱「長壽麵」。

賀壽的來客都要攜帶壽禮,諸如壽桃、壽糕、壽麵、壽燭、壽屏、壽幛、壽聯、壽畫、壽彩、萬年傘等。這些禮品中但凡能綴飾、點畫圖案的,一般都要有象徵長壽的圖案。

可惜的是,隨著晚清的西學東漸,生日蛋糕、吹蠟燭這種西方的習俗漸漸融入到社會中。開始只是一些上層開放人士給孩子過生日時會學習西方,後來逐漸在民間也流行開來。及至如今,雖說在一些老人壽辰上也有過傳統習俗的痕跡,但是大多人對此知之甚少。

實際上,雖然過生日的形式多種多樣,即便現在我們習慣了過生日吃蛋糕吹蠟燭,但是也不妨礙我們了解古人的文化,畢竟那是中國人自己的文化。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你知道民間生日習俗,男過虛女過實,是怎麼來的嗎?
    我們西南地區民間,一般過生日是有講究的,滿十大辦,大酒大席,廣請賓朋,平時小辦,炒兩菜幾戶親人圍一桌慶祝一下。而滿十呢,男過虛也就是沒到十就辦酒,滿九生日就大操大辦,女過實,就是要到達十歲整數生日才操辦。
  • 潘金蓮初九過生日,初八擺壽酒,暴露古人過生日的一個習俗!
    玉樓道:「初九日又是六姐生日,只怕有潘姥姥和他妗子來。」月娘道:「初九日不得閒,教李大姐挪在初十罷了。」《金瓶梅》故事裡,潘金蓮在家排行第六,人稱「六姐」,因為是西門慶的第五個小妾,又稱「五娘」,「六娘」是李瓶兒。《金瓶梅》故事裡,潘金蓮初九過生日,初八擺壽酒,暴露古人過生日的一個習俗!什麼習俗呢?
  • 正月初二有什麼習俗?「回娘家」、「吃開年飯」忙得不亦樂乎
    宋代大政治家和大詩人王安石,曾寫過一首傳誦千古的佳作,「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首詩其實描寫的其實就是,古代人過新年時的熱烈氣氛。吃過年夜飯之後新的一年,在人們的希望中鋪展開來。
  • 農曆二月初二為什麼叫做龍抬頭節,為什麼還要給土地爺過生日
    這個節日主要以漢族為主,滿族、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也過這個節日。二月二的食俗就是吃麵條,又叫吃龍鬚麵,人們把麵條比作龍鬚,以示吉利。其實,這個節日不僅和龍有關,它的另一個主題是土地。因此,農曆二月初二還是土地神的生日。有地方在這一天舉行一場特別的儀式,叫做「打囤子」,打囤子就是用草木灰在農家院子裡撒成圓圖形,圈起來代表儲存糧食的糧囤子。
  • 過生日的前天晚上要吃一碗長壽麵,你知道這習俗其中的寓意嗎?
    過生日的前天晚上要吃麵條這個習俗源於西漢年間,其實說起來還是誤會所致。據民間相傳,漢武帝崇信鬼神又相信相術。一天與眾大臣聊天,說到人的壽命長短時,漢武帝說:「《相書》上講,人的人中長,壽命就長。若人中1寸長,就可以活到100歲。」坐在漢武帝身邊的大臣東方朔聽後就大笑起來,眾大臣莫名其妙,都怪他對皇帝無禮。漢武帝問他笑什麼,東方朔解釋說:「我不是笑陛下,而是笑彭祖。
  • 古代生活冷知識:漢朝人過生日有什麼講究?為何每十年做一次壽?
    現在小孩子過生日都吃生日蛋糕,家庭條件好的還會買禮物,並且去遊樂場所一日遊。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現代社會中,孩子過生日遠比大人還熱鬧。幼兒園的小朋友和小學生,在分享理念的影響之下,都會在學校和同學一起慶祝生日。相比於現代社會而言,古代人過生日的時候,其實有很多說道和講究。
  • 新娘子「三天回門」,這習俗有什麼緣由?古人的心思是相當周到
    在古代舉辦婚禮是很隆重的,有許多禮節需要遵守,新娘子三天回門的習俗也是一直延續到今天,仔細想來,古人的心思是相當周到的。但也不乏有些恩愛合適的情侶十分樂意步入婚姻的殿堂。婚姻是人生中的轉折點,所以人們十分看中,對於婚姻的儀式要求也很高,雖然刪減了很多古代成親複雜的程序,但有些好的東西還是傳承了下來,比如婚禮儀式上喝合巹酒。
  • 中國古代婚禮流程以及婚禮習俗
    在我國,結婚不僅僅是兩個人的事情,更是兩個家庭的事情,中國傳統的婚禮習俗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了,在這麼多年的積累中,我國逐漸形成了一套特有的婚禮流程,各地也形成了獨特的婚禮習俗。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我國的一些新人結婚的時候也開始採用西方結婚的流程了,但是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中式的婚禮流程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我國古代在結婚的時候有著什麼樣的婚禮流程以及婚禮習俗。
  • 長輩經常說的過(擔)生日,你知道多少?
    過生日在我們這個土地上算是非常受歡迎的事情,還有很多朋友一年過兩次的生日,即是新曆生日和農曆生日都輪一下,一年可以拿到兩次生日禮物,也是美滋滋的。但是有些年齡的人倒不適合過生日,或者說酌情搞,那麼今天就給大夥說說裡面的緣由。
  • 2020鼠年,今天是老鼠過生日,民間習俗:嚼老鼠眼、燒老鼠洞……
    2020年為鼠年,今天是農曆正月十二,民間傳說,這天是老鼠娶親娶媳婦兒的日子,也有的說是老鼠的生日。在老鼠節這天,老百姓們都針對老鼠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比如有「捏老鼠嘴、嚼老鼠眼、燒老鼠洞、吵老鼠耳、藏剪刀、收舊鞋、搭燈棚」等。當然,也是中國傳統農曆節日之一。
  • 女友過生日,男子卻送「火鍋底料」,剛要扔掉,才發現有些不對勁
    女友過生日,男子卻送「火鍋底料」,剛要扔掉,才發現有些不對勁!現在我們的生活條件也是越來越好了,人們的生活也是開始懂得享受起來,以前生日的時候,別說吃蛋糕了,有好吃的就不錯了,但是現在不同了,蛋糕已經成為生日的標配,不管家裡誰過生日,都是要買一個大蛋糕來慶祝的,現在蛋糕的種類也是非常的多,近年來,蛋糕的造型做的也是越來越逼真了。
  • 坍塌飯店老人80大壽:生日不能隨便過,知道這些禁忌過生日才安心
    事故發生後,網上很多網友認為:作為老年人,不應該過整數大壽,過生日是一門很有講究的學問,不能亂過。今天就來聊一聊,關於過生日的一些民間習俗。一在有的地方,生日不可以推後過,但可以提前過。一是因為生日本身就是慶祝生命到來的一種紀念形式,如果推後過生日就失去了其本身的寓意。
  • 正月初六有哪些習俗?為何被定為「送窮」日?
    正月初六有哪些習俗?為何被定為「送窮」日?在很多中國人的心目中,「六」和「八」是非常吉利的數字。很多人在選擇電話號碼或者車牌號的時候,對於「六」和「八」兩個數字都毫無抵抗力。事實上在眾多過年習俗中,正月初六也一直是人們,比較青睞的大吉大利的日子。
  • 生日不能隨便過,這些人最好不過生日!
    過生日似乎是大部分人熱衷的事情,許多朋友還一年過兩次生日,即陽曆生日和陰曆生日都過,一年得兩次生日禮物。    但是有些年齡的人是不適合過生日的,今天就來說說什麼年齡的人不能過生日。我們都可以給孩子過生日,哪怕是大張旗鼓都不為過。    2、人從17歲到59歲,已經從「神」轉變為人,可以過生日,但是要根據當地習俗過生日。比如通常逢十過生日要提前一年,比如30歲過生日通常在29歲完成;而且很多地方「過三不過四」,即三十歲生日可以過,而四十歲生日不能過。
  • 正月初八是「閻羅王」誕辰,這天眾星下界,有擺108盞燈花的習俗
    正月初八這天是十殿閻王之一「閻羅王」的誕辰,人們也將這一天稱之為「順星節」,民間更是認為這天是穀子的生日,所以也被稱之為是「穀日」。十殿閻羅中第五殿的閻羅王的生日就是在正月初八。本來閻羅王應該是第一殿的殿主,但是因為可憐枉死的冤魂,數次讓其還陽去昭雪,於是被降職為第五殿閻羅。原本在中國的神話中,東嶽大帝是主宰人間生死的。但是,隨著佛教的傳入和道家的發展,到了明清時期,民間十殿閻王的說法盛行,到了各殿閻王誕辰的時候都有香火供奉!
  • 給孩子過陽曆生日還是陰曆生日,看完這3點,相信你不會再糾結
    其實,過生日是為了慶祝來到這個世界的一種儀式感。更多的是對過往生活的紀念,以及對將來的美好期許。家人們保持和睦幸福的氣氛,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真正的快樂,享受生日帶來的愉悅感。所以,如果家庭成員在生日日期的選擇上有些矛盾發生,不如大家冷靜的好好商量。
  • 山西一城市「真奇葩」,婚禮習俗「令人詫異」,這是地方特色?
    我想我聽說過「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樣的話。 有些人可能因為結婚而有很大的壓力。 婚姻在我們的人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不輕率。 因此,婚禮歷來是每個家庭都非常重視的一天,很多地區的風俗習慣也不同,在這樣的重要時刻,每個人都夢想著圓滿地舉行自己的婚禮。
  • 寶寶過陰曆生日還是陽曆生日?可能多寶媽理解錯了,不妨一看
    每個人在每一年中都有幾個相當特殊的日子,不過側重點不同罷了,有些人喜歡過紀念日,比如訂婚紀念日,結婚紀念日等等,而有些人單純就覺得過年就行了,但是對於年紀比較小的孩子來說,他們的選擇是多樣性的,也可以這麼說,但凡能不上學 不寫作業能玩,就是很好的日子,比如過年,比如自己的生日,比如一些節假日,
  • 生日過陽曆還是陰曆?差別不大,可孩子三次的生日要重點操辦
    文 | 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原創不易,請勿抄襲)為了紀念出生,我們會在每年的同一天過生日,可是由於習俗和認知觀念差異,有的人過陽曆,有的則是過陰曆,兩者有什麼不同呢?在我國傳統習俗中,生日通常都是以陰曆(農曆)為準,因為這種紀年方式蘊含著古人的智慧,選擇這種方式也是對文化的尊重,諸多老輩人都會以此為準。隨著時代的發展,陽曆生日開始湧現,部分人以身份證上的登記信息為基準過生日,這是因為多數年輕人對陰曆缺少概念,並不清楚自己陰曆生日是哪一天,為了圖方便,就按陽曆日期來。
  • 七夕的習俗民俗有哪些盤點
    七夕的習俗民俗有哪些盤點  2017年七夕情人節是幾月幾日,2017年8月28日星期一,是中國的情人節。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是我國最浪漫的傳統節日。在古代,人們對「七夕」的重視程度更勝於今天。無論皇宮還是民間,乞巧活動都非常隆重,不同地區也各有趣味。古人是怎樣過七夕的,各地的七夕傳統習俗,您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