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的尺度——關於《伏爾泰之友》中的名言

2021-01-18 財新網

  名著的啟示】(財新文化專欄作家 米琴)《查理周刊》慘案發生後,在推特上哀悼被打死的穆斯林警察時,不少穆斯林用這句話來總結他的作為:「查理嘲諷了我的信仰和文化,但我為捍衛他如此做的權力而死。」 (詳見《經濟學人》的《伏爾泰能否是穆斯林》[Could Voltaire be Muslim?]一文。)此話脫胎於流傳甚廣的「伏爾泰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在報紙和網絡上關於《查理周刊》慘案的眾多評論中,很多人引用了這句話。

  一般學者都知道,這句話並非是伏爾泰的語錄,而是英國女作家霍爾(Evelyn Beatrice Hall)在《伏爾泰之友》(The Friends of Voltaire,1906)一書中總結伏爾泰態度時說的一段話。書中描述,伏爾泰不喜歡法國哲學家愛爾維修(Helvétius)所寫的《論精神》(De l』esprit,1758)一書,但當法國議會譴責此書攻擊宗教和道德而將其公開焚毀時,伏爾泰出來為作者辯護。霍爾對此事總結道:「『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從此便成了伏爾泰的態度。」

  伏爾泰(1694-1778)是歐洲啟蒙運動的領袖之一,集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於一身。他的著述包括哲學和歷史著作,以及史詩、抒情詩、諷刺詩、哲理詩、哲理小說,50多部悲、喜劇和1萬多封信札。伏爾泰被譽為法國思想之父,其思想對18世紀歐洲及其後的歐美社會改革產生巨大影響。但在當時,他受到很多人的攻擊,因為他的作品涉及社會上很多忌諱和敏感的話題。在批評者眼裡,伏爾泰是個語言帶煽動性和挑釁性的危險作家。他的作品以尖刻的語言和諷刺的筆調而聞名,據稱其笑聲比盧梭的哭聲破壞性更大。

  伏爾泰身處封建專制時代,審查制度十分嚴厲,但他經常突破禁區,公開抨擊天主教會,支持社會改革。1717年,他因寫諷刺詩影射宮廷淫亂生活,被投入巴士底獄關押了11個月。1726年,伏爾泰又遭某貴族誣告,而被投入巴士底獄達一年。出獄後,伏爾泰被驅逐出境,流亡英國。1734年,他因發表《哲學通信》(Lettres philosophiques sur les Anglais) 抨擊教會和專制政體而遭通緝。書信集出版後即被查禁,他逃至朋友莊園隱居15年。

  伏爾泰一生執著地追求自由。他「主張人從一開始便生存於社會之中,並同時享有各種自然權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由權利。這種自由權利主要表現在人身及財產自由,出版及言論自由,宗教及信仰自由以及商業及資本自由四個方面」(黎曉玲,《伏爾泰自由思想研究》摘要)。

  《伏爾泰之友》這本關於伏爾泰的經典著作,直到 2003年仍繼續在發行,可見其影響之大。此書問世後100多年來,關於言論自由的那段話,作為「伏爾泰名言」得到廣泛傳播,甚至連為伊斯蘭極端主義分子辯護的律師,都引用這句話為依據。2009年,在英國盧頓鎮,七名伊斯蘭極端分子因用惡毒語言咒罵遊行的士兵而遭起訴。辯護律師引用了「伏爾泰名言」,但當地法庭仍然給其中五個人判了兩年有條件釋放和罰款。這使英國一些左翼政論家頗為不滿。在一篇題為《我們能否讓伏爾泰歸來》(Can we Have our Voltaire Back Please?)的文章裡,作者認為,西方主流社會已經拋棄了伏爾泰關於言論自由和寬容的理念。2008年,《查理周刊》的編輯瓦爾(Philippe Val)出版了一本書,捍衛漫畫諷刺宗教禁忌的權利,書名就叫《回來吧,伏爾泰,他們都變愚蠢了》(Reviens, Voltaire, Ils Sont Devenus Fous)。

  與上述政治人士對言論不夠自由的擔憂相反,某資深媒體人則認為,西方人使用「伏爾泰名言」已到了泛濫成災的地步。在《從伏爾泰的一句「名言」談起》一文中,作者澄清了名言只是誤傳,並論及此名言的危害:「正是在這句『名言』的掩飾下,法國近年來一些離經叛道的話,一些驚世駭俗的話,特別是一些排外、仇外、具有種族主義色彩的話,都得以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在電視、電臺、講座、沙龍、報刊上風行無阻。……一些過去不能說的話,今天卻在這句『名言』的掩飾下紛紛出籠,衝擊並影響著法國社會向極右方向急轉。」作者認為,「名言」將言論自由絕對化,而實際上各國都有法律對言論自由進行限制。「甚至就是『伏爾泰分子』也承認,言論自由不包括『主張暴力和煽動對個人的仇恨』的自由。」

  不論「名言」是否準確地表達了伏爾泰的思想,也不論有多少人曾濫用過,似乎現當代有很多人,早已將其作為自己對待言論自由和寬容的一種信念。恐怖分子血洗《查理周刊》的結果之一,是使這段關於言論自由的「名言」重新得到廣泛傳播。

  在一篇題為《從「我是查理」到「我是伏爾泰」》(From 「Je Suis Charlie」 To 「Nous Sommes Voltare」)的文章裡,作者指出:很多人堅持自己冒犯他人的權利,但不能容忍他人冒犯自己所珍視的想法。「言論自由」主要就是指給我們所憎恨的想法得以表達的自由。只有冒犯他人的言論,才有必要用「言論自由」來捍衛。

  在BBC新聞的採訪中,一位歷史學家回顧了1766年7月發生的一起褻瀆罪事件。那位名叫Lefebvre de la Barre的法國貴族青年,罪行包括在十字架上撒尿,往聖像上唾吐沫,以及在教會隊伍經過時沒脫帽。對他處死的過程是先割舌再砍頭,最後焚燒屍體。和屍體一起燒毀的,還有在他書房內發現的一本伏爾泰的哲學著作。正在瑞士避難的伏爾泰聞之大為驚駭,宣稱「迷信點燃了整個世界」。這位歷史學家說:兩個半世紀後,有人因為批評了某個宗教的信條而被處死,這對西方社會大多數人來說,是令人震驚的褻瀆。伏爾泰一生為之奮鬥的言論自由和寬容,已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成為體現大多數歐洲人對自身文明珍視的一種準則。(詳見《為言論自由而戰的根基》[The Roots of the Battle for Free Speech]一文)

  一些頗具善心的評論者批評《查理周刊》傷害了穆斯林的感情,其諷刺與幽默對穆斯林而言,只是挑釁與羞辱。有評論者指出:「比起基督教與時俱進的世俗化進程,伊斯蘭教一直匱乏一個與歐美文化所主導的現代文明融洽相處的蜜月期。……穆斯林對歐美這兩大革命所推進的現代文明,不但有拒斥心理,還有抵抗行徑,何談調侃被極度神聖化的宗教信仰?」因此,這位評論者認為,「需要重新反思全世界媒體的倫理尺度。……發表諷刺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無異於將法國本土文明與伊斯蘭教文明推向彼此對立、怒目相向、敵意仇恨的兩極。這樣的言論自由,更近乎煽風點火」。(詳見《沙爾利周刊漫畫:歐美文明羞辱伊斯蘭文明》一文)

  然而,在西方社會,如果沒人像那位被割舌砍頭的青年一樣,敢於冒死挑戰宗教禁忌,又哪可能有「基督教與時俱進的世俗化進程」呢?那青年並非突發奇想,在他的家鄉豎有他的雕像和紀念碑。他的故事還在2014年被拍成電影《三個騎士的生命》(Les 3 Vies du Chevalier)。

  而如果沒有像伏爾泰那樣的思想家「煽風點火」,又怎麼會出現那些敢於挑戰宗教禁忌的青年呢?在《哲學通信》裡,伏爾泰號召「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駭人聽聞的宗教狂熱作鬥爭」。

  而在歐洲18世紀的封建專制時代,如果沒人敢突破言論禁區,又怎麼可能產生一大批伏爾泰那樣推進現代文明的思想家呢?

  米琴為財新網專欄作者,比較文學博士,曾於美國的大學教世界文學,出版過《愛情十九譚》等中文著作,閱讀更多專欄文章,請移步此處 

相關焦點

  • 伏爾泰、中國與英國的言論自由 | 兩屆列文森獎得主,首部中文專著出版
    因為在那時,施政權力在英語中的 標準詞語是「貴族身份」。主張貴族並不比平民更有資格擁有權力,這對整個社會體系都是一個威脅,因此,不出意料的是,這種宣言是藉由伊達梅之口來表達的。 對於伏爾泰來說,平等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就像白居易將平等視為重要的問題一樣—— 在中國的政治體系中,最被伏爾泰仰慕的一個平等原則,就是對施政權力任人唯賢的任命。
  • 【真相】「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話伏爾泰沒說過
    伏爾泰從來沒有說過這樣的話,甚至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思想。言論自由不應超出法律的範圍,但究竟是誰一直在誤導中國人?文/鄭若麟「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據說是伏爾泰的「名言」。這句話流傳如此之廣,甚至在伏爾泰的祖國法國也被奉為「至理名言」!
  • 伏爾泰傳記之新信仰
    在真正稱得上人願意做的事情中,重要的是思想、信仰和表達(即言論、出版)的自由. 它們是直接從人是理性存在這個事實引伸出來的,它們源自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因為有理智才算保有了人之所以成為人的特性. 或者說,只有能自己去思想、信仰和表達,人才不致廢棄了自己的本質.伏爾泰不遺餘力地伸說這種權利. 但他也知道,這種權利對於意識到它的人來說極端重要,而對未意識到它的人來說則似乎無關痛癢. 因此在現實中它實際上是一種「賢者的自由」。⑤然而這種自由可以把國家穩定地引向安寧與發達.英、法都曾有過長時期的殘酷內戰.
  • 世界上極諷刺人類的名言,被伏爾泰說出來了,很多人感覺被罵了!
    要知道在宇宙星空中,人類渺小到一粒微塵都算不上,何等之渺小和不足。而今天想要給大家分享的名言是我見過世界上極諷刺人類的一句名言,倘若不是富有哲理,我肯定也感覺他在罵我。很多人更是讀完,就感覺在罵自己。因為這句名言真的是很刺耳,把人類比作成了狗,還比喻的生動形象,很多人還學的有模有樣,所以躺槍了,感覺在罵自己。是什麼樣的名言,這麼明目張胆,還富有哲理呢?
  • 伏爾泰很刺耳的名言,讓人看到歷史醜陋的一面!
    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伏爾泰的名言,他回答很刺耳,將歷史解釋出了新高度,讓人對歷史有了新的認識,更看到了歷史醜陋的一面!文字如下:歷史僅僅是一幅幅犯罪和不幸的圖畫。——伏爾泰《天真漢》讀完伏爾泰的名言,無不讓人感嘆,這真是真話,真是一針見血,歷史真的是如此,是很沉重的,都是需要代價的,更是如伏爾泰很刺耳名言所言一樣,是一幅幅犯罪和不幸的畫圖,是醜陋的。
  • 伏爾泰的一句名言教你如何應付,值得謹記!
    那麼遇到這樣的壞蛋我們該怎麼去應付,如果你也不知道怎麼辦,不妨一起來讀一下伏爾泰的一句名言,教你如何應付,值得謹記!文字如下:我們沒有太多時間存在於世界上,不值得匍匐於可鄙的壞蛋腳下。——伏爾泰讀完伏爾泰的名言,可以說讓人明白了該怎麼去應付了,就是不屑跟壞蛋們去計較,更不屑匍匐於可鄙的壞蛋腳下。為什麼要這麼做呢?我們不妨深入分析一下,探討一下,反省一下。
  • 【評論】伏爾泰的椰子:不同的人在發明不同的英國
    同年問世的英文版《關於英國的通信》(Letters Concerning the Eng1ish Nation, 法文版Lettres Philosophiques 晚一年出版) 裡有一封信專論商業。伏爾泰發現,「商業已使英國的公民富裕起來了,而且還幫助他們獲得了自由,而這種自由又轉過來擴張了商業;國家的威望就從這些方面形成壯大了。」
  • 伏爾泰:一個恰到好處的哲學家
    伏爾泰決定對這個「理性之島」進行一番調查。他先從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開始。他請了一個年輕的公誼會教徒給他上英文課,並由此而發現了這個特別的教派。他的第一封哲學書信中的對話者安德魯·皮特是一個真實的人物;後來,他與這個人保持了聯繫。幾個星期之後,他學會的英語足夠讓他去看戲了,並由此而感受到了莎士比亞這個天才的「蠻子」帶給他的震撼。有人在王宮裡引見了他。
  • 伏爾泰傳記之費爾奈長老
    大概這些事讓他記起了加爾文陰鬱而兇惡的氣質和加爾文派在燒死異己方面絲毫不比天主教手軟的事實,他感到了在這「自由之邦」的不自由和不安全. 他從教訓中總結出經驗:「在這個地球上,哲學家要逃避惡狗的追捕,就要有兩三個地洞.」 於是,他一氣買下靠近日內瓦的法國邊境的兩塊地產:多奈伯爵的食邑和費爾奈古堡.
  • 言論自由的邊界究竟在哪裡?
    自由是一個社會當中重要的價值,可是它一定不是唯一的價值,我們一直要為自由劃定邊界,在不同的價值當中去做出取捨與衡量。美國標榜自己是一個自由的國度,它是以自由女神的形象作為這個國家最顯著的標識之一的,可是關於言論自由,它也走過起起伏伏、大起大落的一條路。一代一代的大法官,隨著時代的流轉,不停地重新劃定言論自由的邊界,也不停地嘗試為這個社會衡量不同價值。
  • 這些經典的名人名言,居然都是假的……
    書中,伊夫林·霍爾講述了一段往事:1758年法國哲學家愛爾維修出版了自己的《論精神》一書,認為自私與享樂是人類行為的主要動力。該書被輿論攻擊,被當局禁版焚毀。伏爾泰對焚書之舉感到驚訝和難以認同。然後,伊夫林·霍爾用自己的話總結了伏爾泰當時的立場: 「他現在的態度是:『我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 盧梭與伏爾泰:哲學史上的兩朵奇葩
    關於這個有獎徵文,當其他競賽對手都在文中回答「是」並列舉一二三點試圖證明時,盧梭劍走偏鋒地回答「不是」!盧梭認為,藝術與科學根本不能敦風化俗,相反,正是科學和藝術的出現,人類的自由遭到了扼殺。盧梭的反其道而行之,果然吸引眾多眼球,他的論文立刻拔得頭籌,一夜之間,盧梭聲名大噪。
  • 【極限健身】關於健身勵志名言
    健身的勵志名言  1. 從鍛鍊角度看,躺著不如坐著,坐著不如站著,站著不如走著。——盧梭  2.
  • 【海盜灣】為了言論自由,他們建了全球最大的黃片網站
    伏爾泰 「我並不贊成你所說的話,但是我可以用我的生命來保護你說那些話的權利。」磁帶與十字骨頭來自八十年代一個古老的反版權運動——Home Taping Is Killing Music創始人Pirate Bay 的最終目標 「實現真正的言論和文化傳播自由」而服務的。
  • 網上95%的名人名言都是瞎掰的.——魯迅
    有時候假名言,真不是我們故意為之我們也是被逼無奈的!>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句關於言論自由的名言一直被認為出自伏爾泰但其實是英國女作家Evelyn Beatrice Hall對伏爾泰觀點的總結其實很多名言我們一眼就能認出來是假名言比如「海燕吶,你可長點兒心吧——託爾斯泰」「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郭敬明」「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霹靂
  • 領袖用典丨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出自《論語·第十六章·季氏篇》,這段話的意思是,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面奉承而背後誹謗 的人,結交善於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可見,孔子的擇友標準是正直、寬容、見多識廣。
  • 從《查第格》看伏爾泰與道家思想之關聯
    明天啟四年(162年) ,因言論得罪上司而蟄居長洲(今江蘇蘇州)鄉裡的馮夢龍編撰梓印了《警世通言》[1] ,此為繼《喻世明言》(舊題《古今小說) 後馮夢龍編撰的第二部擬話本小說,為「三言」之二,分四十卷,每卷均為一篇完整的擬話本小說,其中第二卷為「莊子休鼓盆成大道」。
  • 盧梭和伏爾泰:史上最能互掐的兩個哲學家
    在盧梭看來,一個嬰兒從出生之日起,就處在不自由的奴隸狀態,大人們拿競爭、虛榮、猜疑、貪婪、嫉妒等這些孩子們尚未形成的慾念去刺激和教育他們,孩子們每被灌輸一次,心靈中就種下了惡的禍根。在書中,盧梭以小說的形式講述了一個被隔離開來的孩子的故事。愛彌爾是一個被城市文化隔離的自然人,他的老師是大自然。
  • 媒體之「魔戒」說——論媒體自由與法律尺度
    特別自媒體的發展,擁有很多粉絲的民間大V有很強的社會影響力,這裡發布的信息和評論擁有很強的魔力,已經不再是個人觀點的思想交流,而是發展成為社會話題的導向。法律不懲罰思想犯,也不能以言定罪,這是法律自由的價值取向。但是,當誤導性的信息故意依託龐大粉絲的平臺,有意發生錯誤導向,引起社會危害。該以怎樣的方式界定呢?自由和社會秩序的尺度應該在哪裡呢?
  • 從迷信到理性——伏爾泰為什麼寫《歷史哲學》?
    咱們的聖人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伏爾泰講的也是這個道理。「關於世界最早是怎樣形成的,沒有什麼是我們所能確知的。凡是知道的,莫不自造物主所賜示。因此眼界所及,就有相當大的限度。如我們知道,巴比倫早於羅馬,敘利亞的城址在耶路撒冷之前已相當強大;還知道埃及諸王早於雅各布和亞伯拉罕,以及後來還出現了怎樣的社會等等。但是要想確知最早的人是什麼樣子,只有靠老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