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2016是直播爆發年,現在應該沒人會質疑。短短半年多,移動直播平臺從200多家激增至驚人的2000多家,直播內容花樣翻新,也養成了一批熱衷於直播互動的新型觀眾。
從普通人到明星,從小電商到企業,直播的順風車上搭載了各路英雄。然而,作為直播形式的起源地,電視媒體卻似乎一直沒有找到與移動直播對接的埠。
如何連結電視的大屏幕和直播的小屏幕?如何在傳統媒體中嵌入新媒體的形式和內容?很意外,這些難題在湖南衛視今夏推出的一檔女團綜藝節目《夏日甜心》中,找到了答案。
直播是個罐兒,什麼都能裝。可以是梁宏達「說話的生意」,也可以是傅園慧非專業的賣萌,還可以是55開秀的電競神技,更可以是普通人的聊天說笑,甚至吃飯睡覺……
就像某直播平臺廣告所說的那樣,直播是「直播真我」。而這個「真我」是多樣有趣的,同時也是生活化、隨意性的。這其中前者是電視綜藝的甘露,後者則是毒藥。
先說甘露。
《夏日甜心》演播廳裡,由31個直播間層層疊起的舞臺就像一座遍布寶藏的山。每打開一個直播間,由大張偉、張翰、李維嘉、黃宗澤、張大大組成的助播兄長團和現場400名觀眾,都不知道將會面對怎樣一個腦洞大開的世界——這裡面有直播插花的溫婉少女,有倒立吊環的雜技新人,有直播實驗的理科學神,還有犀利毒舌的美妝博主,當然,也有賣萌聊天的蘿莉。
應當說,直播很難得地為綜藝帶來主題多樣化的可能。
過去,對於棚內綜藝,我們不會指望在音樂選秀中看到有人說相聲、秀雜技,更不會想到女團選秀中會有人徒手開西瓜、或是比吃貨。但是《夏日甜心》做到了,在三十一個直播間中,節目組結結實實地為大家裝了三十一款甜心。個性迥異的主播和觀眾互動得歡愉,碎片化得有趣。
雖然,直播暫時還算是圈子文化,而綜藝面對的是相對傳統的電視觀眾(比如我),但幾期《夏日甜心》看下來,生於90前的筆者有了這麼一個感觸:真的沒有必要正襟危坐地說,「我對中二少年喜歡的直播理解無力」。畢竟梁宏達走近直播間還是梁宏達。直播,不看看怎麼知道你就不喜歡呢?
再說毒藥。
打個比方,同在一條馬路上走,普通真人秀中參加節目的素人、明星像是路上的行人,直播像是方向靈活、節奏自由的自行車,而電視綜藝則像節奏規矩、路線固定公共汽車。
過去我們的選秀綜藝節目是邀人上車,坐在公共汽車上按照它原有的路線和節奏往前推進。但《夏日甜心》則不同,它讓主播帶著自己的直播間來到節目,就好像要求自行車跟著公交車向前行駛一樣,速度、節奏、方向都需要控制、調整,難度可想而知。
不過,《夏日甜心》選擇培養、訓練為主題,把這種可能對節目有毒的無序性,變成了成長中的自然。
《夏日甜心》挑了一個有矩可循的「硬槓」對直播主播進行衡量——不是娛樂標準,而是作一個合格綜藝主播的標準:是否具有多樣的綜合才藝,是否具有良好的溝通互動能力,能否駕馭組織直播的內容和節奏……與這個標準對照,看似無門檻的直播事業,實則學問甚多,各位主播的能力也是高下立現。
把直播與綜藝類女團融合,《夏日甜心》選擇了一個大膽的創新模式。正像擔任助播兄長的維嘉在節目中說的那樣,「綜藝節目和直播不同,節目要有內容、要有節奏,直播則看重應激、即興的表現,如何從內容把兩樣捏合起來是個難題。」
《夏日甜心》播出到今天,已經經歷了第一輪走出直播間的初選,進入到兩隊競技的淘汰賽。在這裡不妨細數一下《夏日甜心》究竟如何以樣式之刀裁直播之料的。
首先,在首輪的直播賽中,現場直播票選的模式,充分發揮了直播的即時互動優勢。
在影視劇中,我們常說「起、承、轉、合」要草蛇灰線,不著痕跡,即使是在綜藝節目中,詳細的臺本和環節設計也是不可或缺的。但直播不同,這種一個人的秀場,往往會因為觀眾一個的要求扭轉表演方向。一個直播吃飯的美食秀,很有可能應要求唱起歌來,有些直播乾脆就是和粉絲即時對話的單人脫口秀。
首輪直播賽把直播這種即時互動的特點展現到極致。主播如果能夠把握節奏,就可以通過互動給自己的直播填料增彩;如果無法形成有效互動,則很可能因為觀眾票選的甜甜圈數不夠而直播失敗。
可以說,通過直播走出直播間的節目制式讓《夏日甜心》在今年的女團節目中脫穎而出。
其次,兄長助播、明星主播讓節目起節奏,而真人秀訪談片段,則有效縫合了內容碎片。
實事求是地說,網絡直播過於生活化的節奏和散漫的結構,並不適合電視收看,即使是《夏日甜心》精選的優秀主播團,讓她們組織適應電視形態的內容,也是難以勝任。
為了讓節目料足湯厚有起伏,《夏日甜心》不僅在三十一人的主播團中邀請了如SNH48費沁源、明星美妝博主穆雅斕等明星主播,還設置了兄長助播環節。看著大張偉、張大大這樣的話嘮直播段子,或是張翰、黃宗澤這樣的男神拋下偶像包袱賣力掙甜甜圈,也是一種不同的直播享受。
對於直播的碎片化,《夏日甜心》也找到了很好的縫合辦法。各位導師的評價體與直播相結合,填補直播的縫隙、形成對話,保證了直播+綜藝的整體感。
最後,直播+兩隊競技的模式,讓票選女團的養成性更強。
今年,養成類的女團選秀綜藝走熱。與傳統選秀以奪魁為目的的強競爭性不同,養成類選秀節目的價值不在於結果,而在於各有所愛的過程。輸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聚攏一個以你為中心的穩定粉絲群。
《夏日甜心》在兩隊競技前的直播環節主播各顯身手,正是放大了這麼一個「各有所愛」的過程:你可以喜歡帥氣中性的喊麥少女,可以喜歡吃最辣麵條的喜劇演員,也可以喜歡出身科班的播音學生……偶像並不是導師選出,而是你親自互動、票選,甚至面見的,後續的粉絲經濟開發便不再是難題。
【文/鐵皮小鼓】
微信公眾號【影藝獨舌】的所有原創文字,版權均屬【影藝獨舌】及原作者所有。歡迎分享評論,但如有其他媒體複製轉載,須徵得我們同意並註明出處及作者。(請回復「轉載」,了解具體要求!)
微信ID:yingyidushe
對影像和藝人做最恰如其分的評價
【影藝獨舌】
由資深媒體人、影視產業研究者李星文主編。有新聞追新聞,沒新聞評電影。堅持大眾化路線,趣味化表達。
點擊「閱讀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