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攝影百年簡史,你必須要知道的中國攝影歷史

2020-11-24 光繪藝術攝影

說到中國攝影的發展史,就不得不提到一個關鍵詞——商業化,實際上攝影技術自傳入中國就被賦予了濃厚的商業色彩,這種情況的出現與當時中國的社會環境密切相關。雖然中國攝影發展史最早可追溯到墨子的小孔成像,但真正來說中國攝影的發展要從鴉片戰爭時說起。

攝影與繪畫的關係

1839年攝影術在法國正式誕生,不久後鴉片戰爭爆發,清政府與英國籤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中國被迫開放5個通商口岸。隨後大批商人傳教士來到中國,攝影術也隨之於19世紀40年代傳入中國廣州香港等地。在當時並沒有「照相館」這一說法,而當時的人們要想把自己的相貌留存下來只能求助畫師,用繪畫的方式把人的容貌描繪在紙上。

雖然攝影和繪畫有相同之處,但相對於畫像來說,照相不僅價格便宜,而且形象逼真,這就給畫像行業造成了巨大的衝擊。畫師為了生存想方設法學習攝影技術,並開設了像「宜昌畫樓」「輝來影相」等這樣一批中國最早的照相館。

在當時一方面由於照相技術和設備尚不成熟,另一方面傳統繪畫又被注入了新的內涵,在很長一段時間畫樓影鋪同時經營攝影和繪畫業務,加之攝影術剛剛傳入中國的幾十年裡,中國人最感興趣的是人像攝影,因此當時的照相館也稱「像館」。

中國攝影的商業化歷程

攝影術剛傳入中國時,最先被畫樓影鋪用於人像攝影及繪畫。而無論是畫樓、影相鋪,還是像館、照相樓,都是商業化的經營實體。在當時香港皇后大道、廣州十八甫等地,畫樓、影相鋪林立,其中有不少是美國和歐洲國家的畫像業務搬入。這種貿易活動不僅加深了中國攝影的商業化程度,無形中也提高了中國畫樓、影像鋪攝影師的攝影技術水平。

香港皇后大道

到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攝影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照相業對大眾的影響逐漸超過了畫像業,畫像業逐步萎縮,而照相業的商業化體系更加完善。在中國東南沿海的廣州、福州、廈門、上海等地,照相館發展蓬勃。

1880年前後,玻璃乾片問世,照相館得以大規模印刷照片並向外兜售,攝影的商業色彩更加濃厚。最具代表的就是出現了「照相號」,與銀號、商號一樣,照相號重視規模化的商業銷售。例如大型專題攝影集《京張路工攝影》就是上海的同生照相號於1909年攝製的。

《京張路工攝影》

而這些商標是見證和研究中國攝影發展的實證資料。

現代中國攝影發展

1956年中國攝影學會成立,1957《中國攝影》創刊。1958年《大眾攝影》創刊。

1976年,一批青年攝影愛好者在「四五」運動中拍攝了許多記錄現場的照片,這些照片成為了中國攝影寶庫中的珍品。

1979年中國攝影學會更名為中國攝影家協會。1960年停刊的《大眾攝影》復刊。新創辦了《國際攝影》,新華社創辦了《攝影世界》雜誌。

《大眾攝影》雜誌

1983年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成立。

1987年中國攝影家協會創辦了《中國攝影報》。

1992年蘇州虎丘照相機廠生產的HQ-220P彩色負片衝洗機在美國舉辦的第8屆匹茲堡發明、新產品國際展覽會上被評為金獎產品。同年,中國樂凱膠片公司研製的第三代彩色膠捲樂凱GBR100誕生。

1996年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正式成立。

北京電影學院

1998年,國產第一部數位相機由上海海鷗照相機有限公司正式推向市場。此款海鷗DC-33數位相機的最高解析度為:640*480像素,24位彩色。

海鷗照相機

其實優秀的國產相機不光有海鷗,還有青島、牡丹等這些品牌,而在如今的中國相機市場還有像老蛙、適馬這樣的優秀鏡頭副廠。此外還有許多官方或民間的攝影協會,以及成千上萬的攝影愛好者,其中不乏許多佼佼者。這些共同促進了中國攝影的發展。本文圖片皆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馬上刪除。

相關焦點

  • 《中國攝影簡史》誕生記-邢千裡分享會今晚舉行
    《中國攝影簡史》誕生記-邢千裡分享會今晚舉行 2020-11-16 14: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攝影買賣知多少 《中國攝影》雜誌出品
    1896年,美國史密斯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收藏1.2萬件攝影工具以及20萬張與攝影歷史相關的照片,首開美國博物館收藏並展出攝影作品的先例。1937 年,紐約現代美術館舉辦「攝影 1839-1937」展覽,標誌著攝影作為一門藝術正式被以美術館為代表的藝術權威領域所接納。
  • 【故事】百年攝影與業態發展 趙珩
    第一張真正成像的照片是在1826 年誕生的,但是攝影技術的最後推進應歸功於法國畫家達蓋爾(Louis JM Daguerre,1889—1851),是他創造的銀版攝影技術,開啟了現代攝影的先聲。嗣後近二百年中,攝影業在迅速發展。法國畫家達蓋爾創造的銀版攝影技術攝影傳入中國的時間並不很晚,那時都是叫照相,還沒有攝影這個名詞。
  • 中國攝影金像獎
    要努力提高評獎的科學性和權威性,正確的導向和示範作用,有利於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繁榮社會主義攝影藝術事業。它已經連續辦了五屆,在攝影界乃至整個文藝界具有巨大的影響。開展中國攝影金像獎評選活動,目的是鼓勵廣大攝影工作者和愛好者鑽研創作,推出更多攝影精品;同時更好地發揮中國攝影家協會品牌效應,推動理論研究和評論,凝聚和培養優秀的攝影人才,繁榮我國的攝影文化事業,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做貢獻。2獎項設置編輯1988年2月,中國攝協第四屆五次常務理事會決定創立「中國攝影金像獎」。1989年10月,第一屆金像獎舉辦。
  • 中國風景攝影的回顧與反思
    上海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翻譯家協會會員、藝術策展人。已出版攝影理論和技術專著以及畫冊100多本,發表攝影文章數十萬字,獲第五屆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評論文章二等獎。1999年和2001年分別獲得由中國文聯和中國攝影家協會共同評選的中國攝影國家最高獎:第四屆、第五屆中國攝影金像獎,2004年9月獲得由全國高校聯合會評選的「中國攝影教育優秀理論獎」。
  • 【攝影技巧】攝影要練「攝影眼」
    人到閒處,你我他。賞曇花能讓人變得清明與寧靜。如果地球與宇宙相比,地球只是「太平洋上的一粒沙」。曇花雖然弾指芳華,轟轟烈烈,但也是剎那美麗,瞬間永恆!人呢,以百年記,也不過是三萬六千五百多天,在歷史長河中,能有雪爪鴻妮,實是不易。有一付對聯說得有意思:若不撇住終有苦,各能捺住即成名。橫批:撇捺人生。撇不出即苦,捺收得住是名,一撇一捺是人字。人生幾何?我欣賞曇花。
  • 中國攝影界在生病
    他們自以為是攝影界的權威和最高水平的代表性人物,架式不小,口氣挺大,其實不過是一些靠一點兒小才氣加年資、加那些年海內沒人,再加慣會見風使舵混了個一官半職的小小的既得利益者。因為這個緣故,他們還經常成為國內國外一些攝影展覽或者是什麼攝影比賽(鬼才知道為什麼中國攝影界會有那麼多的破比賽!)的評委。他們總覺得自己出道早別人不少年,相機擺弄過好幾茬兒,見多識廣,手裡掌握著攝影的真理。
  • 李英傑:紀實攝影,必須有自己的風格
    我也是那時才意識到攝影的記錄功能應該是它的最大特長,對於新聞和紀實攝影,首先要尊重鏡頭前事物的真實面貌,只有內容真實才能被歷史所接受。第二階段,應該是從改革開放前後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那時我年輕有魄力,敢於探索,對我影響最大的是1979年我和一些攝影朋友一起發起創辦了「四月影會」,開展了「自然·社會·人」藝術影展。
  • 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郭建設談攝影
    那時候都是膠片,相機都是不帶測光的,都要靠技術,沒有紮實的技術功底,很難完成拍攝。王文瀾是我的戰友,又是我攝影的啟蒙老師,在部隊,我跟他一起拍照,共用同一個暗房。可是沒多久,他就轉業了,到籌建中的《中國日報》當攝影記者。我穿著軍裝跟他在《中國日報》拍了一年多,1981年,我正式復員,成為《中國日報》攝影部的一員。
  • 第十三屆中國攝影藝術節暨中國攝影金像獎頒獎典禮異彩紛呈
    攝影藝術節開幕式暨金像獎頒獎典禮開場主題歌舞《光影禮讚》是首次為金像獎專門創作譜寫的歌曲:「用美好擎起一尊金像,用希望凝成一尊金像,用信念築成一尊金像,用光榮捧起一尊金像」,優美的旋律,動聽的歌聲,活潑的歌舞表演形式「讓新時代的腳步在歷史中迴響,張開誠實的眼,向著生活的波瀾深情凝望」。
  • 《中國攝影》2018全年總目錄
    ,但我告訴你的都是真的 1-122金向怡:歸來的流亡 1-128唐晶:美麗新世界 1-130周仰:漫長的告別 1-134吳鄭鷗:今天你會不會來 1-134以新銳的名義 文/胡昊 1-136對「新銳展」的二次觀看 文/黃東黎 1-138「TOP20·2017 中國當代新銳攝影展」交流論壇摘要 1-140
  • 當代攝影"為什麼是他們代表中國",對話朱炯 韓國大邱國際攝影雙年展
    這些,其實都是攝影最主要要表現的。在選片的時候,我其實對二十一世紀以來的中國攝影做過一個整體研究。在2009年之後,我認為中國攝影有一個特別重大的轉變,可以說是當代影像的真正開啟。這個開啟,很重要的一方面是中國攝影所關注的社會現實。
  • 西配講堂 | 攝影系特邀收藏專家路萬江進行《古典相機收藏與攝影器材發展簡史》專題講座
    為加強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攝影系學科建設,推動理論教學與創作實踐的有機結合,戲劇影視學院攝影繫於2020年秋季學期推出系列攝影專題講座,邀請攝影領域數位知名專家
  • 中國10大攝影獎,哪個含金量最高?
    在世界範圍內,攝影獎的品種琳琅滿目,其中影響力較大的有:中國作為攝影大國,攝影獎的品種當仁不讓,其中影響力較大的有(以獎項名稱聲母為序):10.中國新聞攝影金鏡頭獎那麼,中國10大攝影獎,哪個含金量最高呢?含金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評委的「專家眼光」。下面,一起來看一下中國10大攝影獎的評委組成:
  • 2015「影像的力量」中國(大同)國際攝影文化展盛裝啟幕
    「影像的力量」中國(大同)國際攝影文化展是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所打造的「鏡美華夏」系列經典影像文化品牌活動之一,旨在貫徹落實「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推動沿途文化經濟合唱,創新宣傳「美麗中國」,真實傳遞影像力量。本次活動的主題為「影像世界,大美大同」。
  • 中國·張家界首屆世界遺產攝影大展開幕
    中國·張家界首屆世界遺產攝影大展張家界開幕。 楊華峰 攝   中新網張家界11月16日電(記者 楊華峰)以「交流共享 保護傳承」為主題的中國·張家界首屆世界遺產攝影大展16日在湖南張家界市開幕。為期7天的大展主要活動包括陳復禮銅像揭幕儀式、中國義大利自然遺產地對話、三場攝影名家攝影講座、大展榮譽盛典、攝影訓練營等。
  • WEGO/唯格攝影雙師課堂:中國10大攝影名家公開課,非常時期/非常學習/非常公益!
    編輯了數十萬張圖片,用圖文並茂的報導形式為海外圖片社和媒體提供關於中國的故事。被認為是中國最重要的報導攝影編輯,被業內傑出的攝影家們引為同道。什麼才是好作品?陌生的、新鮮的、意想不到的,能一下吸引眼球的,肯定要比那些司空見慣的、習以為常的、看了一點就知道下文的,更有意義,更有傳播力度,更能引起反響。
  • WEGO/唯格攝影雙師課堂:中國10大攝影名家公開課/第2季!
    2、全民攝影的時代,必須再顛覆過去的思想,過去的創作方向、方法,才能被這個時代不能淘汰。3、搞藝術出作品,人品最重要,作品人品是並舉的。在全國新聞攝影優秀作品評選中獲金、銀、銅獎及中國新聞獎,榮獲全國十佳攝影記者、全國十佳體育攝影記者、全國人像攝影十傑稱號,多次擔任全國影展、國際影展、新聞影展及中國攝影金像獎評委。當你舉起相機,你就開始用照片說話,就像作家用筆,畫家用顏料,作曲家用音符,舞蹈家用形體一樣。
  • 紀實攝影的歷史文獻值
    紀實攝影在國際上是含糊不清的,在中國也沒有一個嚴格的定義。但大家對紀實攝影卻都有一個共識,即只要是對一些有價值的事件和人物活動的記錄,並且具有相當的歷史文獻價值就可以歸入紀實攝影的範疇。由此可看出紀實攝影必須強調它所具備的文獻性,偏離這一點,紀實攝影的生命力也就被大大削弱,或者說難以被稱為嚴格意義上的紀實攝影。
  • 2020,中國攝影網的足跡
    但正是這場「戰疫」,讓我們看到了祖國的強大與人民團結的力量,在此期間,攝影人也沒有缺席,不畏恐懼,深入一線,為歷史留影,為天使造像。我們也適時調整宣傳重點和活動形式,克服重重困難,緊跟時代步伐,牢記責任使命,適時推出了「抗擊疫情,守護平安」全國紀實攝影作品展徵稿及網上展覽等一系列活動,在中國攝影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