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國攝影的發展史,就不得不提到一個關鍵詞——商業化,實際上攝影技術自傳入中國就被賦予了濃厚的商業色彩,這種情況的出現與當時中國的社會環境密切相關。雖然中國攝影發展史最早可追溯到墨子的小孔成像,但真正來說中國攝影的發展要從鴉片戰爭時說起。
攝影與繪畫的關係
1839年攝影術在法國正式誕生,不久後鴉片戰爭爆發,清政府與英國籤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中國被迫開放5個通商口岸。隨後大批商人傳教士來到中國,攝影術也隨之於19世紀40年代傳入中國廣州香港等地。在當時並沒有「照相館」這一說法,而當時的人們要想把自己的相貌留存下來只能求助畫師,用繪畫的方式把人的容貌描繪在紙上。
雖然攝影和繪畫有相同之處,但相對於畫像來說,照相不僅價格便宜,而且形象逼真,這就給畫像行業造成了巨大的衝擊。畫師為了生存想方設法學習攝影技術,並開設了像「宜昌畫樓」「輝來影相」等這樣一批中國最早的照相館。
在當時一方面由於照相技術和設備尚不成熟,另一方面傳統繪畫又被注入了新的內涵,在很長一段時間畫樓影鋪同時經營攝影和繪畫業務,加之攝影術剛剛傳入中國的幾十年裡,中國人最感興趣的是人像攝影,因此當時的照相館也稱「像館」。
中國攝影的商業化歷程
攝影術剛傳入中國時,最先被畫樓影鋪用於人像攝影及繪畫。而無論是畫樓、影相鋪,還是像館、照相樓,都是商業化的經營實體。在當時香港皇后大道、廣州十八甫等地,畫樓、影相鋪林立,其中有不少是美國和歐洲國家的畫像業務搬入。這種貿易活動不僅加深了中國攝影的商業化程度,無形中也提高了中國畫樓、影像鋪攝影師的攝影技術水平。

到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攝影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照相業對大眾的影響逐漸超過了畫像業,畫像業逐步萎縮,而照相業的商業化體系更加完善。在中國東南沿海的廣州、福州、廈門、上海等地,照相館發展蓬勃。
1880年前後,玻璃乾片問世,照相館得以大規模印刷照片並向外兜售,攝影的商業色彩更加濃厚。最具代表的就是出現了「照相號」,與銀號、商號一樣,照相號重視規模化的商業銷售。例如大型專題攝影集《京張路工攝影》就是上海的同生照相號於1909年攝製的。

而這些商標是見證和研究中國攝影發展的實證資料。
現代中國攝影發展
1956年中國攝影學會成立,1957《中國攝影》創刊。1958年《大眾攝影》創刊。
1976年,一批青年攝影愛好者在「四五」運動中拍攝了許多記錄現場的照片,這些照片成為了中國攝影寶庫中的珍品。
1979年中國攝影學會更名為中國攝影家協會。1960年停刊的《大眾攝影》復刊。新創辦了《國際攝影》,新華社創辦了《攝影世界》雜誌。

1983年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成立。
1987年中國攝影家協會創辦了《中國攝影報》。
1992年蘇州虎丘照相機廠生產的HQ-220P彩色負片衝洗機在美國舉辦的第8屆匹茲堡發明、新產品國際展覽會上被評為金獎產品。同年,中國樂凱膠片公司研製的第三代彩色膠捲樂凱GBR100誕生。
1996年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正式成立。

1998年,國產第一部數位相機由上海海鷗照相機有限公司正式推向市場。此款海鷗DC-33數位相機的最高解析度為:640*480像素,24位彩色。

其實優秀的國產相機不光有海鷗,還有青島、牡丹等這些品牌,而在如今的中國相機市場還有像老蛙、適馬這樣的優秀鏡頭副廠。此外還有許多官方或民間的攝影協會,以及成千上萬的攝影愛好者,其中不乏許多佼佼者。這些共同促進了中國攝影的發展。本文圖片皆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馬上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