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主角都有各自的性格標籤。
鄭多多,富二代,在北京有獨立住房,可以讓孫同免費住進來,可以幫他找工作,一句話的事兒就讓經理特地為實習生孫同配了新電腦,本來經理對孫同媽媽的禮物是不屑於收的,了解到孫同是多多的朋友後,經理反而主動請孫同的媽媽吃飯。
pua男,渣得讓人耳目一新,對莫默撒謊一個接一個,被戳穿時,當著未婚妻的面還能面不改色心不跳的撒謊,連基友都騙。
控制欲極強,自己沾花惹草花天酒地,卻不讓未婚妻去健身房,因為教練都是男的。即使莫默不是女朋友,也不讓孫同跟她在一起。
莫默,大齡愁嫁女青年。開頭去見多多時特地塗口紅,展現出她其實挺想談戀愛。
耿直,倔強。不肯幫行長辦違規事兒,被相親男吐槽「你是行長還是他是行長」,莫默在酒吧說「我都快三十了,當然知道世界是怎樣的,但我就是不想,我就想撞一下南牆,只要沒撞死我就接著撞」,她相信撒一個謊,就會要撒更多的謊去圓第一個謊,永遠要對自己誠實
孫同,善良,溫馴。為了不讓高璐傷心幫多多打掩護,給被騙的莫默煮麵安慰,去酒吧唱歌之前會餵養流浪貓。
上進,有理想。復讀三年考來北京,研究生畢業的高材生,白天上班,晚上兼職去酒吧唱歌,還創作歌曲
自卑。他是喜歡過高璐的,但從不敢說明。當他喜歡上莫默時,也不敢大大方方的表白,只敢說「咱兩能不能試試」。
聽話。明知道媽媽是裝病的,還是會陪她演戲。
而考察他們的階層,我們也會更加明白這些性格的形成。
鄭多多是有錢的土著。
有房有錢,老爸在公司有權。他初中時候就非常沒禮貌地搶學姐的書包,讓女生追了半個操場都不還他,隨後又把書包棄之如敝履。很可能父母是企業高管,忙著賺錢,沒空管他,家教並不嚴。他自私而虛偽,以自我為中心。表面上跟孫同稱兄道弟,實在有利益衝突時,完全不管兄弟想法,跟對狗一樣。或許他接濟孫同的一部分原因是,孫同是高璐的好朋友,高璐對他非常信賴。
他「夠意思」,沒有經濟壓力,父母已經把前途都打點好了,所以對兄弟顯得格外大方。
他不潔身自好,可能父母是企業高管,工作忙疏於陪伴,內心空虛,所以即使愛著高璐也控制不住自己出去浪。
孫同,小城鎮過來的北漂人。
她媽不讓他找爸爸要錢,可見父母應該早就離婚了,母親一個人把他帶大,一路上應該吃了很多苦,除了鄭多多,在北京可以說是無依無靠。他應該明白自己和鄭多多這種「兄弟」關係,其實是依附關係,他媽媽不止一次的提,指望多多幫他解決戶口和工作的問題。但是他潛意思裡還是會自我麻痺,得過且過,用「好兄弟要互相幫助」這種藉口,把依附關係合理化,因為他也很無奈,並沒有更好的選擇。
他對媽媽的付出也一直懷有愧疚,所以溫馴聽話,儘量不惹媽媽生氣,顯得格外懂事兒。
他有著大多數普通北漂人的影子,平凡、安分而自卑。從高璐的婚禮來看,高璐也是土著,家世不比多多差。孫同一直暗戀高璐,也在暗中保護高璐,但是內心上覺得自己沒房沒錢,夠不上人家。在跟莫默告白時,也只敢說「要不要處著試試」,其實也很怕被拒絕。如果他家世好一些,或許不會這麼謙卑,緊張
莫默是普通的土著。
莫默也有房,不差錢,但她有說自己「也想過更好的生活」,可見算不上特別富裕。她敢懟行長,而後啥事兒沒有,大概家裡還是有些關係的。高中畢業就被送去國外讀書,可見經濟情況不差,父母也很重視教育。這也解釋了她不肯撒謊,不隨大流的性格,家裡沒真窮過,所以得罪人也不怕事兒,受到良好教育,敢於求真,追求內心。
莫默和孫同在醫院的爭吵,是全劇的第一次高潮。孫同對莫默說「你生在天上,我生在泥裡,你下來看一下就什麼都明白了」。莫默不能理解孫同為什麼要說謊,為什麼不肯直面內心,事實上中產階級確實很難體會草根階級的無奈和艱難。孫同也不能理解為什麼莫默連一次都不肯幫他,草根階級也很難貫徹中產階級伴侶的精神追求。
孫同在婚禮上揭穿多多渣男的真面目,是第二次高潮。拋開階層這種標籤,回歸本心。孫同只是一個普通人,希望好朋友高璐幸福,所以要揭穿多多虛偽,渣男的真相。孫同還愛著莫默,所以厚著臉皮膩著莫默,想繼續跟莫默在一起。
為什麼是喜劇?因為愛情和人性高於一切階級,回歸本心的孫同只是做了一個普通人想做的事,最終收穫了愛情。
為什麼喜劇只有半個?因為階級是厚重的牆壁,草根的孫同,做一個最簡單的決定,都要克服來自母親,兄弟,自我,戶口,工作等等那麼多困難,需要在莫默的引導和鼓勵下,反反覆覆的糾結中完成轉變,那千千萬萬個沒能遇見莫默的孫同,他們是否要一直懦弱下去呢?
電影的結局是幻想中給現實苦悶的一扇出口,電影裡離開了多多的孫同,還有同樣有房的莫默接納他。現實裡,別說有房的莫默,草根的莫默也未必會有。那剩下的一半,還能是喜劇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