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許多人開始「拼爹」,有些人憑著自己父輩的功名自詡為「官二代」,有些人憑著自己祖上留給自己的財富自封為「富二代」,現在又有另一個豪橫的「皇二代」——愛新覺羅·州迪因自己是清朝皇室愛新覺羅的後代,卻搶不到火車票便痛斥眾人為奴。昔日的輝煌已不值一提,立足當下低調生活
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統治王朝,從15世紀30年代到18世紀初總共佔據了兩百九十六年的政權。所有12位皇帝都來自滿洲的愛新覺羅氏。由努爾哈赤開基立憲,到康乾盛世的發展,再到嘉道年間的衰敗,清朝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內憂外患中走上了革命的覆滅之路。
為避免差異,他們便把自己比較麻煩的姓氏簡化了。舉個例子,《甄嬛傳》中:熹貴妃鈕祜祿氏一族便改姓「郎」,皇后娘娘烏拉那拉氏一族改姓「那」,祺貴人瓜爾佳氏改姓「關」,等等。實際上滿清貴族中有許多人都在我們身邊,只是他們低調而謙虛,不以自己的身份作威作福,而是腳踏實地地做好本職工作。例如我國著名鋼琴家郎朗,實力派女歌手那英和「四小旦之一」關曉彤。
誠然,是否改姓也是個人自由,許多滿清皇室成員「愛新覺羅氏」有的想要過普通人的生活,便大多改姓為「金」姓,有的卻仍然沿用原來的姓。
例如,北京師範大學藝術系畢業的努爾哈赤的第十三代孫女愛新覺羅·啟迪演唱了一系列電視劇的主題曲,英國現代音樂學院作曲系畢業的女兒愛新覺羅·媚。看見她們的名字我們就會眼前一亮,想到清朝皇室,可是她們在娛樂圈也是不冷不熱的,只是為了追求夢想,做自己喜歡的事,而不是藉助媒體來炫耀自己家族的地位。
霸道的「皇室後裔」在火車站大鬧,愛新覺羅家卻出了一個仗勢欺人的「敗類」,讓祖上蒙羞,這就是前不久鬧得沸沸揚揚的——清朝皇室後裔在火車站罵人為奴。
愛新覺羅·州迪因為個人計劃要遠行,所以來到火車站,準備買票進站,等了好長時間他也沒能在第一時間買到票,於是怒氣衝衝,直接衝到車頭,堵住售票窗口,開始無理取鬧。
那時車站人很多,匆匆忙忙趕回家上班的人看到這種情況都很不滿,列車員無可奈何只能先給這個髮型怪異,衣著奇特的男人買票。當愛新覺羅·州迪看見有人對自己怒目而視,甚至竊竊私語和指指點點時,更是不爽,以為自己是皇族,本該萬民為自己讓路,於是毫不留情地責罵百姓——你們這些狗奴才,還敢對我指指點點,信不信我砍你們!
那時車站的百姓第一個反應就是覺得這個人怕是有病了吧,本來穿的不正常,而且還大放厥詞,真以為自己是皇族?大清王朝滅亡了多少年啊!
反面人物愛新覺羅·州迪出生在廣州,自小就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優越感,常常對周圍的人說:我是大清皇室的後裔,我是多爾袞的第十代孫子,那麼我就是末代皇帝溥儀的表弟,你們都是我的臣子!
同伴們基本都像是在開玩笑,那個時候大家都是幾歲的孩子,還不太懂君臣的概念,都像是在玩笑話,互相開玩笑罷了。但隨著年歲的增長,知識的豐富,愛新覺羅·州迪的氣焰愈來愈盛,人緣愈來愈差,許多人不願與他太親近。
進了千禧年,為了使更多人相信自己是滿清貴族後裔,便因循守舊,開始留長辮黃衣。起初還是會有人懷疑,但是隨著近幾年 cosplay的興起,很多人已經習慣了。愛新覺羅·州迪卻不明白自己遭到冷遇的關鍵所在,原因不在於別人不相信他是王室後裔,所以不會以禮相待;而在於現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裡,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也沒有必要因歷史的發展而重提。
當然,這與愛新覺羅·州迪家族對他的教育也是密不可分的,父母親所生的十個孩子都是按照「清封建」式的教育——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能背祖忘宗。衣服的顏色也儘量與黃色接近,不過現在看起來確實有點土。
父母親究竟也算是有過社會性質轉變的經歷,所以他們二人還是比較低調的,用了改姓後的漢名,只在家裡對孩子們說著自己家族曾經的輝煌,在外面幾乎是一概不提。但是愛新覺羅·州迪卻是個例外,「金州迪」這個名字他不願用,相反,他喜歡「愛新覺羅·州迪」。
請人到他家裡做客,並不說「請到寒舍來」,而是說「勉強讓你來看我的王府」。這個「王府」當然也算實至名歸,即便是現代建築,也被他古色古香的裝飾得淋漓盡致,特別是牆上掛滿了書畫,與乾隆皇帝的書房真有幾分相似。但是即便如此,也有許多學者質疑「愛新覺羅·州迪」的真實身份——廣州市滿族歷史文化研究協會主席汪宗猷便首當其衝,認為這個名為「州迪」的人很可能並非滿族一族。
第一,正史記載生於1612年,卒於1650年的多爾袞,有六妻四妾,只有一個女兒愛新覺羅·東莪,沒有兒子。而不管怎麼推算,他也不可能是第十代人,看著愛新覺羅·州迪按照一朝為一代這一土法來計算。
第二,愛新覺羅·州迪的輩分與家族的傳統倫理完全背道而馳。清廷重視家族世系這一點,嚴格要求世系排列,他說自己是末代皇帝溥儀的表兄,那他為什麼要做「世系」呢?怎樣說也應該是"毓迪"啊。
回溯就是歷史,看得見的就是未來,而現在,就是我們要真正做出來的。沒有天上掉餡餅的事,秘訣至多只是遲到,不可能缺席,所以比起炒作博人眼球,還是身體力行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