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賽的東方視角與國際攝影文化交流
文|趙德潤
編者按
2014年3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鑑的重要思想: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華賽的東方視角與國際攝影文化交流》一文,回顧了中國攝影人創辦國際新聞攝影比賽(華賽)的經歷。毫無疑問,這是文明交流互鑑的成功探索與實踐。
世界的東方和西方,總是以不同的視角,反映人類共同的智慧和文明。
第七屆國際新聞攝影比賽(華賽)評選發布會
影像反映事物記錄歷史的長期探索
2400多年前,中國傑出的思想家、科學家墨翟(公元前468-376)和他的學生做了世界上第一個小孔成像的實驗,科學解釋了光影原理。《墨經》是世界上最早對幾何光學進行系統論述的典籍,涉及到影、小孔成像、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成像。此後幾十年,古希臘哲學家、科學家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觀察到物體可見光和針孔成像並做出詮釋。
人類在用影像反映事物、記錄歷史方面進行了長期不懈的探索。然而直到1839年,法國的舞臺藝術家達蓋爾(l.j.m. daguerre)發明了能保留影像的「銀版攝影術」,現代攝影術才正式誕生。
100多年來,攝影事業日新月異的發展,催生了世界攝影文化的交流和合作。
1957年,首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荷賽)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辦;2005年,首屆國際新聞攝影比賽(華賽)在中國深圳誕生。從此,世界攝影文化形成兩個重要的交流與合作的平臺:一個在西方,世界新聞攝影比賽,簡稱荷賽;一個在東方,國際新聞攝影比賽,簡稱華賽。
中國新聞攝影與世界新聞攝影的交流始於荷賽創辦的第一年,中國著名攝影記者呂厚民、侯波等45人的45幅作品參加比賽併入選展覽。30年後的1988年1月,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和中國日報社聯合將荷賽30年獲獎作品選引進中國革命博物館展出,中國觀眾第一次集中看到了世界新聞攝影水準。當年10月,以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會長蔣齊生為團長、13人組成的中國新聞攝影代表團出訪荷蘭,在阿姆斯特丹展出《中國新聞攝影50年(1937—1987)。這是中國新聞攝影作品第一次集中在西方展示,同樣引起了強烈反響。
時任中國新聞攝影學會主席華賽組委會主席於寧
現任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會長、華賽組委會主席徐祖根介紹第十二屆華賽獲獎作品
華賽在與荷賽交流合作中迅速成長
經中共中央宣傳部和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批准,由中國新聞攝影學會主辦的國際新聞攝影比賽(簡稱華賽),成功舉辦12屆。每年大約有來自五大洲70多個國家和地區3000多位攝影記者和攝影師3萬多幅作品參賽,成為世界最有影響的新聞攝影賽事之一。
2005年3月首屆華賽在深圳舉辦,荷蘭攝影家、荷賽基金會委員文森特·門澤爾出任華賽評委。此後,每一屆華賽都邀請荷賽的一位評委出任評委,而荷賽也經常邀請華賽評委參評荷賽。世界新聞攝影的一流專家以其國際專業水準和高度負責精神參加國際賽事的評選。華賽創辦以來,每一屆都有荷賽評委出任華賽評委,曾擔任荷賽評委會主席的阿根廷攝影家迭戈·哥德堡、美國《時代周刊》前圖片總監米歇爾·史蒂芬森和瑪麗安·戈倫,分別出任華賽第四、第五和第八屆評委,為華賽的成長做出貢獻。
華賽以從容開放的國際化心態來觀察世界。因此,實現中國新聞攝影價值觀念與國際新聞攝影評判標準的協調、自主創新精神與國際先進攝影文化的統一,便成為華賽的不懈追求。華賽評委會13位評委中,歷年外國評委一直佔8個席位,5位中國評委中有一位由港澳臺地區輪替;外國稿件參評和獲獎數量分別約佔70%左右;華賽的評選規則符合國際攝影賽事通則。華賽的國際化、專業化和公信力使它迅速成長為國際攝影文化的新品牌。
華賽一共舉辦了12屆,我有幸擔任第四屆到第八屆評委會主席,每一屆同來自五大洲攝影專家共同評選世界各地數千名攝影師數萬幅攝影作品。正如華賽組委會主席於寧所說,在短短幾天的評選中,中外評委攜手在繽紛的影像世界中暢行,對眾多的佳作進行評說,以公正的眼光作出裁決,迅速縮短了彼此間的距離,本來言語不通、膚色各異、素不相識的專家通過坦陳己見,切磋交流,加深了理解,建立了友誼。正是由於他們卓有成效的辛勤勞動,打造了華賽不容置疑的國際性、專業性和權威性,使華賽成為世界新聞攝影大賽熠熠生輝的新品牌。每舉行一次華賽,我們就交一批新朋友。這些朋友回到各自的國家和地區以後,把友誼的種子播向四面八方,使更多的人了解華賽,關心華賽,踴躍參加華賽。
第九屆國際新聞攝影比賽(華賽)頒獎典禮在杭州舉行
華賽在討論和爭論中取得共識
國際新聞攝影比賽不像奧運會等國際體育賽事那樣可以用比賽規則簡單衡量,新聞攝影比賽既有尊重影像一般規律,又有不同價值觀、不同意識形態背景專業判斷上的差異。實踐證明,尊重影像規律是重要的價值取向,一張照片打到投影上,沒有文字說明,4秒鐘決定取捨,就是看影像效果。在評委用表決器進行多輪表決過程中,越接近出獎、特別是越接近出大獎的時候,往往是討論和爭論最激烈的時候。
我曾在墨爾本「中華文化世界論壇」介紹華賽的東方視角和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引起與會專家關注。奧地利和澳大利亞專家在提問中關注華賽評選是否有爭論、爭論些什麼問題。實際上,每一屆華賽都有密集的討論和爭論,執行秘書黃文是最忙的角色。評委們總是耐心細緻地對參評作品反覆比較,彬彬有禮地傾聽同行發言,直截了當地發表各種不同意見。評委發言有時演變為激烈的學術爭論,這種爭論既發生在中外評委之間,也發生在外國評委之間、中國評委之間。每到這時,評選現場的媒體記者都睜大眼睛,錄音機、照相機、攝像機一起對準焦點人物。我經常「寬容」甚至鼓勵這種爭論,因為爭論得面紅耳赤之際,往往正是評選出彩的時刻,不僅對一幅照片的取捨經過比較作出公正判斷,而且爭論中擦出的思想火花整理出來就是一段很有學術價值的文字。比如關於PS容忍度的爭論,關於編輯過程中改變圖片方向同圖片真實性關係的爭論,都涉及新聞攝影界新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對推動國際新聞攝影事業健康發展很有意義。
華賽組委會於寧、徐祖根、胡穎等研究確定,從第五屆起將頒獎晚會改為簡約而隆重的頒獎、首展典禮,把主要精力放在組織華賽論壇上。華賽論壇請國內外華賽金獎得主、攝影家和攝影理論家在論壇上面對面地與攝影工作者、攝影愛好者交流,拓展華賽的學術平臺。華賽和荷賽已有多年友好合作,加大同世界著名攝影賽事的合作交流,努力爭取華賽獲獎作品到國外巡展,為外國評委和獲獎者來華參加評選和領獎提供方便;以國外評委和獲獎者為媒介,加強同國外攝影組織、媒體視覺中心、圖片社、畫報社聯繫,對於中國新聞攝影走向世界,進一步擴大國際攝影文化交流合作有著重要意義。
華賽審美取向人文訴求的東方視角
華賽所秉承的「和平與發展」的主題,華賽所倡導的先進攝影理念,即「最開闊的新聞視野、最敏銳的洞察目光、最高超的攝影技巧、最快速的客觀反映、最強烈的視覺衝擊。」以及歷屆華賽獲獎作品,得到了中外新聞攝影界的廣泛認同。但華賽在審美取向、價值觀和人文訴求方面的東方視角,或與荷賽不盡相同。以2010年度的評選為例,荷賽年度新聞照片《割鼻女孩》反映了阿富汗少婦被塔利班丈夫割掉鼻子的慘劇,給人以震撼。華賽年度新聞照片《玉樹痛別親人》則反映了中國玉樹地震災害中一對年輕的藏族夫妻,在遇難親屬火花現場的悲傷。後者重在表現人在災難中的命運與感受,給人更多思考。和平與發展是華賽永恆的主題,參賽照片著重表現當今世界諸多領域中的成就、衝突和解決矛盾的過程,表現人類生活的變化和進步,表現人的命運、情感、意志和力量。
在第八屆華賽評選期間,我與執行秘書陳立群一道,同荷賽執行秘書、美國七人圖片社執行長史蒂芬·梅爾斯進行了一次具有廣泛共識的交流。梅爾斯先生認為,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攝影大國,直接輻射亞洲和世界東方。東方的華賽與西方的荷賽遙相呼應,相互影響各成體系。他從一名深度參與荷賽評選的資深攝影人的角度指出,華賽有很大的國際推廣的資本和空間,並介紹幾十個著名攝影媒體和協會的聯絡名單與華賽共享,以助華賽的國際推廣計劃。華賽對和平與發展主旨的堅持奠定了人文關懷的基調,評出的作品體現的國際眼光和人性關注,顯示了華賽作為一個立足東方的國際化賽事的獨特角度。將華賽提升為世界頂級新聞攝影賽事,有助於加強中國與世界的文化交流,有利於展示中國對外開放的國家形象,有助於傳播和平與發展的價值理念。
歷屆國際新聞攝影(華賽)年度最佳和金獎作品欣賞
《地震中的母女》(母愛地震) MOTHER LOVE IN EARTHQUAKE(年度最佳)
鄒森 (中國 )
《地震中的母女》(母愛·地震) MOTHER LOVE IN EARTHQUAKE
2008年8月30日16時30分,四川攀枝花市、會理縣交界處發生6.1級地震,造成36人死亡,675人受傷。圖為消防官兵在倒塌的土牆下刨出兩名罹難者的遺體。
馬達加斯加反對派提出進駐政府部門新策略 UNREST IN MADAGASCAR
瓦爾特阿斯特拉達(阿根廷)
馬達加斯加反對派提出進駐政府部門新策略2月16日,在馬達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兩名馬達加斯加反對派領導人拉喬利納的支持者在一個掩體後面躲避警察的催淚瓦斯。馬達加斯加反對派與政府的公開對抗始於去年12月,自今年1月26日大規模騷亂和2月7日拉喬利納宣布出任「總統」至今,馬達加斯加政治危機愈演愈烈。由於反對派堅持拉瓦盧馬納納辭職、組建臨時政府、提前舉行大選等要求,兩派陣營的首輪秘密會談無果而終。
求救 Hanging on for Life
路透社 Adrees Latif(阿德裡斯拉蒂夫)
2010年8月7日,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受災民眾試圖抓住分發救援食品的軍方直升機。2010年7月下旬始,巴基斯坦部分地區遭遇特大洪澇災害。
清洗遺失的面孔 Clean the photos in the disaster
Toru Hanai透儒漢納伊
2011年4月12日,在日本巖手縣本州島志願者中心,一名志願者正在清理一張家庭照片。
被打死的小女孩 a young girl who was killed
戈蘭·託馬舍維奇Goran Tomasevic
2012年8月15日,在阿勒頗北部的阿扎澤,一名男子在清除一個在敘利亞空襲中被打死的小女孩遺體旁的瓦礫。
震後餘生 An Earthquake Survivor
王苡萱 Wang Yixuan
2013年7月23日,中國甘肅岷縣人民醫院,剛從地震中死裡逃生的永光村19歲女孩宋旭霞獨自坐在醫院走道的臨時病床上等待治療,驚恐與不安寫滿她臉上。7月22日07時45分,在中國甘肅省定西市岷縣、漳縣交界發生6.6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此次地震傷亡重大,死傷者多為老人小孩。
最後一刻
瓦列裡· 梅爾尼科夫
2014年7月2日,在烏克蘭東部盧甘斯克的一個村莊,人們逃出空隙中被轟炸的房屋。
加沙的衝突 The gaza conflict
貝爾納特·阿爾明Bernat Armangue
2012年11月18日,濃煙從加沙城上空升起。
歐洲難民之《彼岸》
波諾馬爾維斯
照片中,一艘滿載移民的土耳其巡航船抵達萊斯沃斯島斯卡拉村附近。據了解,這艘土耳其船的主人曾將大約150個希望逃離土耳其的難民送往希臘海岸,後來,他卻在土耳其水域被捕。戰爭新聞衝突類
作者:趙德潤(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主編:黎斐 執行主編:陳亮
版權聲明:《中國封面》在推介傳播過程中難免出現部分文章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的情況。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謝謝!郵箱:zgfmgz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