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劇不應只關乎愛情

2020-10-23 中國網

青年是當下流行文化消費的主力人群,青春題材的影視劇或靠偶像言情吸睛引流,或憑青春懷舊引爆集體情緒,或依都市故事集聚社會共情……屏幕上的青春劇直接呼應著當下青年的社會際遇。

青年人如何在生活中自我定位,青春劇藉由影像實現對當下青春群像的描摹、復刻、延展,電視藝術化的敘事記錄個體成長的困惑,反思兩性的關係結構,追索個人與時代的關係。本文試圖從幾個維度來梳理青春劇的敘事策略與得失。

「女性向」趨勢成就了職場女性的多重空間

近日,由關曉彤主演的《二十不惑》和江疏影主演的《三十而已》分別在湖南衛視與東方衛視先後播出。以女性的年齡作為劇名,折射出社會的年齡焦慮,而「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的詞組搭配又分別傳遞出對女性年紀鮮明的價值導向——二十歲時就有了對人生、事業一定的理解和把握,三十歲時也可以擁有屬於自我的樂觀與灑脫。

近年來的都市青春劇,紛紛將鏡頭對準職場女性白領,青年女性的愛情生活成為其主要敘事策略。女性作為客體化的審美對象,在其作為「母親」「妻子」「女兒」「媳婦」的社會性別角色之外,青春劇選擇正面展示女性個體本身。之前的《歡樂頌》《青春鬥》等熱播劇均採用五個女主人公平行敘事的方式,展現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和追求的年輕女性群像。正在熱播的《二十不惑》以四個即將畢業的女大學生的視角展開敘事,敘事結構與前兩部劇類似:四個性格迥異,生活態度與目標也各有不同的年輕女性,從校園邁向社會的這一年中在職場和愛情裡的迷失,醒悟與堅守。在思考中創造青春力量的無限可能,傳遞出樂觀與希望。

女性視角在青春題材中被賦予了特別的關注。不僅表現主人公職業「歷險」時彰顯出的個體能量,還將其置於多重社會關係中展現女性身份的「複合性」,思考她們「媽媽」「妻子」等角色所承擔的責任、面臨的挑戰。為此,《三十而已》在嘗試引導我們思考,給予我們答案。在三十歲這個節點性的年紀,三個不同階層的都市女性如何兼顧家庭與事業。奢侈品櫃姐王漫妮面對職場危機和情場失意,如何忠於內心重新出發;全職太太顧佳本面對丈夫出軌,如何守護婚姻、尋找人生;公務員之妻鍾曉芹歷經流產、離婚變故,如何在新歡舊愛之間抉擇。面對矛盾頻出的生活,女性個體遵循內心堅守的選擇將有哪些得失引人深思。

以女性角色為主要視點的「女性向」現實主義青春劇,通過描述個體職場的奮鬥歷程,呈現其所處的家庭與職場之間拉鋸的困境,用浪漫化的情感敘事予以調劑,從而形塑了多元家庭背景、性格迥異的女性形象。個人生命歷程的成長敘事構建了奮鬥青春的個體神話,從職場新人向職場達人的轉化中也表達了這個群體的夢想與希望。

虛幻懸浮的浪漫愛情導致消費主義的審美趣味

如果說現實題材青春劇中的女性視角正面回應女性群體的主體建構,那麼時尚青春劇、霸道總裁劇、言情甜寵劇等在力求滿足女性對童話愛情的幻象,投射其對兩性關係的欲望。《談判官》《完美關係》《奈何boss要娶我》《親愛的,熱愛的》《冰糖燉雪梨》等,將青春劇之「青春」與「愛情」演繹到極致,直接將其概括為愛情劇。俊男美女之間無論是至死不渝的真愛,還是悵然若失的分手,青春都成為愛情的揮霍之地。

從受眾接收的角度看,影視藝術作為溝通人與人、人與社會關係的媒介,具有說服力的不在於話語的道理、邏輯、事實和證據,而是內心深處彼此融通的一種情感的感受性。觀劇是一種情緒消費,從生產的角度看,青春劇與青春片一樣,本質是一種「情動經濟」。它要求通過製造或調動消費者強烈的情感體驗,使之自願投入觀劇的情感體驗之中,包括購買播出平臺會員追劇、豆瓣留言評分、即興彈幕留言等。

為此,「情動經濟」利誘的最直接的方式便是製造視覺奇觀,營造夢幻的愛情,懸浮的青春,粉飾或消解現實,導致創作上捨本逐末的敘事偏差。時尚青春劇著力表現都市麗人或時尚小資的「瀟灑」,如對金融商務區、高檔酒店、大型商場、輕奢咖啡吧等地理空間的影像拼貼,職場關係或行為虛化為人物關係發展可有可無的背景,男女主人公流連於這些空間展開的情感遊戲成為最大的噱頭。所有流光溢彩的都市意象,去階層化的敘事,都旨在追求奢華的物質,服務於消費主義的審美趣味。

不論是去年熱播頻上微博熱度榜的《親愛的,熱愛的》,還是前段時間的「流量黑馬」穿越劇《傳聞中的陳芊芊》都讓人陷在男女主之間甜膩的純愛關係之中無法自拔。甜寵劇將「顏值即正義」的景觀原則貫徹到底,通過男女主角的耍酷扮靚、盛世美顏或景觀符號的爽感製造來填充劇情;或將穿越、仙俠、玄幻等因素引入其中,架空歷史,天馬行空地嫁接愛情敘事。至於戲劇的主題立意、價值引導、人物性格往往被忽略了。

敘事偏差既是情動經濟利誘的結果,又是實現情動經濟價值的手段。兩者互為因果,在產業邏輯之內,如何讓「青春」與「愛情」在青春劇中具有現實或歷史的根基,這是創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返鄉創業視角開啟了青春劇的新模式

有別於以往青春敘事中都市霸屏而鄉村遮蔽的局面,今年一系列扶貧題材的劇集以「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立意,讓城市知識青年走進鄉村,藉助棄城返鄉的創業青年或紮根基層的青年村官的視角,讓農村的青年勞動者形象走進屏幕審美序列,開啟城鄉之間的對話。

不論是扶貧劇《綠水青山帶笑顏》還是《我們在夢開始的地方》,從都市到鄉村,故事場景的置換,也意味著敘事框架的變化。在融合青春視角的鄉村扶貧劇中,「大學生返鄉創業」、生態旅遊開發、農業產業升級、土地流轉、並村移民等一系列脫貧攻堅戰的鮮活事實被演繹。劇中,返鄉青年的個人創業奮鬥經歷、大學生村官帶領鄉民致富的傳奇與普通基層民眾的日常生活黏合起來,進而構建完成民族復興與「脫貧攻堅」的雙重敘事。這是之前現實主義題材都市青春劇常常被忽視的部分。

除此而外,青春期的際遇,還有原生家庭問題都在人的性格與命運中留下了「痕跡」。親子之間的代際衝突帶有普遍性。比如《小歡喜》宋倩與喬英子之間、《青春鬥》丁蘭與母親之間,還有李進步與李青桐之間的關係都值得思考。

青春劇的敘事通過建構一種風格、節奏、結構來使青春的意義獲得展示,在潛移默化中將某種感覺方式或思維結構固定下來,塑造我們認識青春的記憶力。一部優秀的青春劇需要將個體的青春在嵌入時代浪潮與社會結構之中予以認知。在「個人—群體—社會—國家」的關係模型中,以個人為軸心,以家長、朋友、老師、同學為半徑展開的敘事中,呈現個人在時代中的青春奮進形象。

(作者:張凱濱,系浙江師範大學華人華僑與文化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國網娛樂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相關焦點

  • 日劇推薦:《野豬大改造》 沒有愛情的青春校園劇依舊能成為經典
    說起早年的青春校園劇,相信《十八歲的天空》、《紅蘋果樂園》、《流星花園》等一系列經典影片會浮現我們的腦海中。毫無意外,愛情是這些劇最大的爆點,各種磨難是他們基本的情節設定。難道,所有的青春校園劇都是這樣?不,今天就介紹一部[古早]日劇——《野豬大改造》。
  • 日劇推薦:《野豬大改造》沒有愛情的青春校園劇依舊能成為經典
    說起早年的青春校園劇,相信《十八歲的天空》、《紅蘋果樂園》、《流星花園》等一系列經典影片會浮現我們的腦海中。毫無意外,愛情是這些劇最大的爆點,各種磨難是他們基本的情節設定。難道,所有的青春校園劇都是這樣?不,今天就介紹一部[古早]日劇——《野豬大改造》。
  • 愛情不能只靠嘴,幾部連吻戲都少的純愛青春劇,不狗血接地氣
    現在的青春劇動不動就是靠某些敏感動作表達愛意,10部劇中有9.9部劇都逃離不開,所有電視劇都是這樣,很難遇見一部電視劇作品,沒有吻戲。沒有吻戲的青春劇可謂在眾多劇中算是一股清流。這種克制類的愛情劇,沒有吻戲的劇情,卻也通過演員們的表演表達出了甜蜜的愛情。
  • 「偶像製造」青春劇,愛情不再是唯一
    青春劇中,奔跑、白襯衣、校園、單車、愛情、友情、校服、天台、成長等是常見元素。  《匆匆那年》所帶起的國產青春劇創作風潮並沒有匆匆而過,綿延了7年到現在也未見消退。  今年播出的國產青春劇,IP改編劇的佔比大幅下降,豆瓣8分以上的5部作品,只有一部是IP改編。劇評人「太陽以西」分析,青春劇連續高產了四五年,消耗的是青春網絡文學差不多十年的積累,基本上有品質有人氣又便於影視化的青春小說都被改編過了。而此前很多跟風IP改編的影視劇證明,空有IP在手不好好做內容,觀眾和原著粉都不會買帳。「與其買IP,不如花時間和精力自主研發劇本。
  • 推薦五部校園青春劇...
    《普通人》Normal People《普通人》是由BBC和Hulu聯合出品的新劇。
  • 一言不合就飆車,這五部劇青春美劇,太過癮了
    這次是五部校園青春劇,上次錯過的劇迷注意了——《普通人》Normal People《普通人》是由BBC和Hulu聯合出品的新劇。而且這部劇,也不只是停留在愛情。它更多的是關乎於成長,關乎於自我的建立...
  • 《百歲之好》青春愛情甜劇,青春就是要虐狗的戀愛
    說到青春愛情甜劇的經典作品,一定少不了《微微一笑很傾城》,故事就是系花兼學霸在遊戲世界是女俠「蘆葦微微」,遇到了肖奈大神,沒想到現實中也見面,相知相戀步入婚姻,都是天作之和,掩藏不了的甜。這部甜愛故事,一時掀起了多少人對愛情的憧憬,找對象目標都要朝著肖奈大神靠攏,也難怪還是那麼多人還單著。
  • 《月代頭布丁》一個關乎愛情,關乎成長的故事徐徐道來,撫慰心靈
    影片以「布丁」為名,但是布丁在片中只呈現了三次。第一次是安兵衛初到弘子和友也家裡,飯後,友也拿出冰箱中的布丁給安兵衛。儘管僅僅超市中販賣的速食布丁,但從未嘗過的甘旨現已讓來自於180年前的安兵衛讚賞。第2次呈現布丁,是友也患病。發燒的友也吃不進安兵衛熬的粥。房間的門再次翻開的時分,安兵衛的手中拿著自己剛剛烤好的布丁,他用刀將布丁從模具中剝離,將盤子反扣。
  • 《如此可愛的我們》青春不散場
    用了一個周末兩天時間追了一部小清新的青春劇《如此可愛的我們》,故事大背景發生在2007年,講述了職工大院的五個孩子,他們從小一起玩耍,一起上學,一起成長,一起經歷時光裡最美好的年華——青春。這部網劇一共16集,每一集都有一個主題,有關乎親情的「聽媽媽的話、其實我想更懂你」;有關乎友情的「新年好呀新年好、北京歡迎我」;還有關乎愛情的「暗戀的山路十八彎、最可愛的人就在眼前」。
  • 越看越上癮,這五部校園青春劇,別再錯過了
    這次是五部校園青春劇,上次錯過的劇迷注意了——《普通人》Normal People而且這部劇,也不只是停留在愛情。它更多的是關乎於成長,關乎於自我的建立...目前國內看的人不多,豆瓣 9.2分。這裡有兩種學生:惹是生非、遊手好閒的怪胎,以及軟弱無能、只知道讀書的書呆。
  • 《戀空》:這部新垣結衣的青春愛情劇,不僅僅講述愛情啊
    這部在豆瓣評分不低的青春愛情電影,是由今井夏木執導,是新垣結衣、三浦春馬合力演繹。這是純愛劇?這明明是校園霸凌,一個包裹著青春愛情的校園霸凌。這時候不是應該報警、取證嘛?將壞人繩之以法嘛?好不容易走出人生黑暗時光,竟然發現自己懷孕了。好不容易父母同意這門婚事,弘樹卻生病了。
  • 從《我只喜歡你》看國產青春劇的創新途徑
    很少有人能夠擁有這樣「從一而終」的愛情,但「喬默」CP做到了。《致我們暖暖的小時光》剛完結,由吳倩、張劍雨主演的《我只喜歡你》又再度撒糖,平凡女孩趙喬一與學霸言默,從高中到職場、從校服到婚紗、從初遇到婚姻,這部校園甜寵偶像劇為觀眾們營造了一出愛情美夢。
  • 愛情和顏值很重要?你,落伍啦丨青春劇30年
    青春總是伴隨著愛情的萌動,不少國產青春劇都以「撒糖」(甜蜜的戀愛戲份)為噱頭來吸引觀眾,足見愛情元素的魅力。很多體育競技題材的青春劇,剝開其內核,依然是談戀愛。但創作者們越來越認為,愛情不是青春劇唯一要表現的內容,青春劇的範圍開始延伸;同時,選角時合適於角色的考量要優於演員的人氣、顏值。
  • 希勒:應立即出臺處理腦震蕩的對策,這關乎球員的生死
    直播吧11月30日訊 在阿森納對陣狼隊的比賽中,路易斯和希門尼斯相撞倒地,隨後巴西中衛經過治療重回球場,但他經過包紮的頭部仍然有血滲出,阿蘭-希勒對此表示,足球運動應重視球員的腦震蕩問題,這事關他們的生死。
  • 《風犬》不只是青春,更關乎成長…
    誰能想到呢,繼在b站追綜藝後豆子又開始在b站追起了劇。b站和歡喜首映獨播的青春勵志劇《風犬少年的天空》。少年人稚嫩,可當他們說起喜歡,就是一往無前,不計較現實和得失。老狗喜歡上了同桌的安然,可安然喜歡的是自己的好兄弟劉聞欽。備胎的老狗為了讓她開心,甚至把安然推向情敵,為他們策劃了一出浪漫偶遇。
  • 今年的愛情劇只看這一部就夠了
    年少的不自信,青春期的叛逆;人際的不安全感,容易感到的孤獨;渴望愛與認同,對性的好奇,以及同學之間的歧視和競爭…也許你看過很多狗血的青春愛情劇,但這部卻絕對不像它標題所說的那樣「普通」——但千萬不要以為這只是為了吸人眼球的噱頭。要知道這部劇一經上映深受好評。
  • 青春愛情劇《遺失的1/2》
    該劇開篇用倒敘的方式講述了女主蘇顏在即將走入婚姻殿堂前遭遇意外昏迷不醒,她周圍的人卻收到了一封封神秘的密碼信,從而引發了眾人關於青春歲月的回憶。既有溫柔似水的瑾瑜boy陸瑾瑜,也有智商高身材好的人形荷爾蒙孫毅,眾多劇迷也分為兩派支持不同的男主,有人覺得暖男陸瑾瑜就像大學時代暗戀的學長模樣,一定要選他;而另一派則覺得只有霸道總裁型的孫毅才能帶給女主安全感,還有一個二哈屁孩蘇名揚,三款不同的型男,三種不同的撩妹風格,同時也帶給了觀眾不同的心動。
  • 被「唱衰」的青春劇 :我們佛喪的青春,和劇裡不一樣
    最近,青春劇不太好。好不容易擺脫了前兩年「分手墮胎出國」的狗血套路,湧現出《最好的我們》《你好,舊時光》《一起同過窗》等一批良心好劇,青春劇卻又陷入了新的泥沼,許久沒有佳作出現。即便是大牌如趙寶剛加上流量如鄭爽,合作出來的《青春鬥》,也像是一記啞彈,消失在零星的批評聲中。
  • 蝸牛與黃鸝鳥:逆風而行,青春劇紀年的裡程碑
    其實,與之相似的音樂題材影視劇也有不少前例,比如一群熱愛民樂的少女們,共同組起民族樂器隊,大戰西洋樂隊的勵志青春影視劇《閃光少女》,此類題材的重難點在於不落窠臼地表現青春愛情,還要在音樂專業上下好製作功夫,否則很容易被質疑行業缺陷的弊病。從目前開播的幾集來看,《蝸牛與黃鸝鳥》從情感演繹和音樂展現上,算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穿插其間的很多鋼琴名曲的片段演繹也很有代入性。
  • 蝸牛與黃鸝鳥:逆風而行,青春劇紀年的裡程碑
    其實,與之相似的音樂題材影視劇也有不少前例,比如一群熱愛民樂的少女們,共同組起民族樂器隊,大戰西洋樂隊的勵志青春影視劇《閃光少女》,此類題材的重難點在於不落窠臼地表現青春愛情,還要在音樂專業上下好製作功夫,否則很容易被質疑行業缺陷的弊病。從目前開播的幾集來看,《蝸牛與黃鸝鳥》從情感演繹和音樂展現上,算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穿插其間的很多鋼琴名曲的片段演繹也很有代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