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是否會因法赫裡扎德之死再燃戰火:美國無力對伊開戰

2020-12-27 人民資訊

11月27日,伊朗高級核物理學家穆赫辛·法赫裡扎德突遭暗殺,國際輿論頓時譁然。

伊朗國防部聲明稱,在途經伊朗首都德黑蘭市郊的阿布沙德村時,法赫裡扎德所乘車輛遭到不明恐怖分子爆炸襲擊、開槍射擊,法赫裡扎德本人傷勢嚴重,送醫後不治身亡。

暗殺具體經過仍破朔迷離。有伊媒稱,整個行動全部由遠程電子設備遙控完成、現場未見一人;但英媒報導稱,共有62人參與暗殺行動,其中12名殺手,50名後勤支持人員。

敏感的人物,敏感的地區,敏感的時間節點。圍繞此次暗殺,中東烏雲勢必再起。

暗殺現場(圖源:法新社)

這是一次高難度暗殺。可以簡單對比美國定點刺殺伊朗革命衛隊「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的行動——

刺殺蘇萊曼尼時,美軍用無人機搭載「地獄火」飛彈,在伊拉克機場行刺,整個行動處於美軍佔主導優勢的地區;

暗殺法赫裡扎德,則是在伊朗首都德黑蘭附近進行,掌握目標人物行蹤、警衛力量強弱、偷運人員和武器進入德黑蘭……可想而知,每個環節都相當困難。

因此,承擔本次暗殺任務的,必然是一批「精通此道」的人員,經過專門設計、反覆密集演習方可做到。即便是擁有眾多亡命徒且不乏深諳戰術之輩的ISIS,若沒有相當的情報搜集能力及外部力量支持,也斷無可能成事。

考慮到近期的國際形勢,事發後,伊朗政府第一時間指責以色列應當對暗殺負責。

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沙姆哈尼表示,目前伊方認為參與此事的有伊朗反政府組織「人民聖戰組織」、以色列和摩薩德(以色列情報組織)支持的「犯罪分子」;伊朗國家電視臺報導,伊方已獲得以色列參與暗殺的必要證據,襲擊現場找回的武器確認印有「以色列軍工標誌」。

耐人尋味的是,過去幾年內,伊朗核科學家連續遭到暗殺,每次伊方均指責系以色列所為,以色列官方則一概沉默,既不否認,也不承認;但此次,一位以色列情報部長公開否認以方參與其中,稱對有關事件「毫不知情」。

現實是,不管以色列承認與否、伊媒所謂「被生擒的刺客」是否招供,伊朗舉國上下已經群情激憤,要求政府「用戰爭作為回復」。在法赫裡扎德葬禮上,伊朗國防部長阿米爾·哈塔米發表電視講話,誓言進行報復。

年初蘇萊曼尼遇刺後,數十枚伊方飛彈砸向駐伊拉克美軍基地;此次伊朗將採取何種行動、是否會引發新一輪地區衝突,也讓世界緊密關注。

畢竟,法赫裡扎德是國際原子能機構2015年對伊朗核計劃進行「最終評估」時唯一被點名的伊朗核物理學家,有「伊朗核計劃之父」之稱。

伊朗國防部長阿米爾·哈塔米在法赫裡扎德葬禮上發表講話。 圖源:伊朗國防部官網

伊朗為何會將矛頭對準以色列?

這要看地區局勢。近年來伊朗崛起,相對於周邊阿拉伯諸國,雖同屬穆斯林國家,但伊朗屬什葉派,周邊大多是遜尼派;伊朗是波斯文明繼承者,與阿拉伯文化差異明顯;伊朗的綜合國力也更強,有相對完備的工業體系,可以獨立製造噴氣戰鬥機、主戰坦克和各式飛彈,且人口數量和人口素質均佔優勢。

這讓作為美國盟友的阿拉伯國家倍感壓力。更重要的是,在中東「教」比「國」大的氛圍中,伊朗對部分阿拉伯國家內的少數什葉派也能形成號召力。

即便是美國在中東的「鐵桿盟友兼代理人」以色列,對付工業基礎薄弱的阿拉伯國家可以「速戰速決」,但面對工業體量龐大、民族凝聚力全然不可同日而語的伊朗,也得有壓力。

況且,今天伊朗「暫居下風」與美國的長期制裁密不可分。倘若制裁消失,力量的天平恐怕也會發生傾斜。

儘管本屆美國政府一直希望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抱團」對抗伊朗,甚至不惜撕毀伊核協議、發動單邊極限制裁,但伊朗畢竟是「核門檻」國家,有前述諸多優勢,抗壓能力明擺著。

在美國政府即將迎來交接真空期的時間節點,一些勢力抱著「時不我待」的心態鋌而走險,是符合邏輯的。畢竟,美國政府新任團隊已釋放出重啟伊核談判的信號,到時變數更多。

11月30日,人們在伊朗德黑蘭參加法赫裡扎德葬禮。圖源:新華社

中東是否會因法赫裡扎德之死再燃戰火?

要回答這個世界關注的問題,可以考慮幾組利害關係。

首先,英、法、德等歐洲國家仍堅持伊朗核協議,若美國新政府想修復被本屆政府撕裂的盟友關係,在相關問題上會持何種態度?

其次,伊朗政府已在高壓下挺過4年,再有數十天國際環境即將迎來變化,此時會挺不住嗎?

再次,美國現在還有餘力發動針對伊朗的戰爭嗎?伊朗國土面積比伊拉克大3倍,其國內反對勢力斷然沒有當年伊拉克庫德人和什葉派般強大,此時發動戰爭,對美國意味著什麼?

不過,事已至此,伊朗政府無論如何都要給國民一個交代——

《紐約時報》稱,「伊朗可能會增加對哈馬斯或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組織的支持」;伊朗保守派報紙《世界報》呼籲對以色列第三大城市、北部港口海法發動報復性襲擊;伊朗國家利益委員會秘書穆赫辛·雷扎伊稱,伊朗將重新考慮《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及其附加協議書,「不再允許國際原子能機構對伊朗核工程進行監督,是對刺殺法赫裡扎德的『最小回應』」。

無論以色列是否承認與本次暗殺相關,以方都應理性考慮兩國各自利益關切。對付伊朗,儘管眼看著要過美國本屆政府這個「村」了,是否一定得在這個「店」落腳?一再將自身國家民族命運與影響力日趨衰弱的美國捆綁,長遠來看恐怕並非明智之舉。

風波遠未結束。當最終有人決定「算總帳」那天,中東風暴恐怕將是前所未有之規模。

相關焦點

  • 美轟炸機直撲中東地區,專家:美不敢開戰,還差三個決定性條件
    就在剛剛,美轟炸機直撲中東地區,專家表示,當前的美國不敢開戰,還差三個決定性條件。12月11日,據美國《防務新聞》網站報導,當地時間周四,美國空軍兩架B-52H戰略轟炸機從美國本土起飛,繞過北印度洋之後在中東的一片狹長地帶飛行,覆蓋中東地區多個國家。
  • 中東局勢或將改變?以色列喊話美國,一旦易主對伊朗開戰將成定局
    有分析認為,美國之所以會和伊朗交惡,也有以色列在背後推動,因此以色列是全球少有的希望美國維持現狀的國家,然而近期美國鬧得轟轟烈烈,隱隱有「變天」的意思。目前,「押錯寶」的以色列國內一片哀嚎,十分擔心美國國內的局勢變化會牽動到其在中東的戰略部署,甚至直接削弱對以色列的支持,這對以色列來講,並不是一個好消息。
  • 中東地區再現亂局!摩薩德指揮官被殺,是伊朗報復還是美國挑事?
    最近伊朗發生了一件大事,核科學家在首都德黑蘭附近當街被暗殺,嫌疑最大的就是美國和以色列。而根據伊方的調查,襲擊現場使用的武器是以色列製造,並且以方情報機構摩薩德早在幾年以前,就已經將這位核科學家加入暗殺黑名單。以色列想要甩脫嫌疑顯然沒可能,而伊方也表示會對兇手進行嚴厲報復,就在近日,伊朗的報復似乎終於出現了。
  • 核專家屍骨未寒,伊朗又一重要人物遇襲身亡,誰在逼迫伊朗開戰?
    目前西方媒體普遍認為,伊朗核專家法赫裡扎德之死是以色列所為。但沙赫丹在敘利亞境內遭遇襲擊又是誰幹的,暫時還未有準確的定論。然而伊朗重要人物接連遭遇暗殺,使得中東局勢也變得風聲鶴唳,甚至戰爭一觸即發。究竟是誰在對伊朗下手,想要逼迫伊朗開戰?答案其實並不難猜測,那就是美國以及以色列。  此前美國和以色列似乎並沒有像如今這般急不可耐地對伊朗動手,中東地區局勢為何突然急轉直下,伊朗到底做了什麼?想要了解其中內情,要從大局上看清美、以兩國為何突然想要對伊朗開戰,但又試圖逼迫伊朗主動動手。
  • 副省長剛死,阿富汗軍事基地就遭襲13人死亡,還想開戰?
    畢竟這位美國總統已經下令從阿富汗全面撤軍,留下這個國家的安全部隊根本無力對付塔利班武裝,現在不但副省長沒了,如今又死了13個人,已經歷經數十年戰火的阿富汗,難道還想繼續開戰嗎?圖為塔利班武裝所以在阿富汗戰場上,美軍開始陷入治安戰,在當地巡邏的美軍士兵,經常會遭到路邊炸彈的襲擊,而武裝分子也常常來無影去無蹤,總是被他們打埋伏,這也是為何美軍要發展多種反地雷車與反伏擊車
  • 菲律賓準備從兩伊撤僑,杜特爾特下命令,中東事務特使即刻出發!
    杜特爾特命令其中東事務特使西馬圖即刻趕赴中東,菲律賓武裝部隊隨時待命,一旦美國與伊朗爆發武裝衝突,軍隊將協助僑民撤離。杜特爾特 新華社圖延伸閱讀:五問中東局勢:美伊鬥,歐洲慌,川普將陷「消耗戰」?中東「火藥桶」會被點燃嗎?事態將如何發展?中新網為您解讀。一,伊朗宣布退出伊核協議,將引發何種後果?中國前駐伊朗大使華黎明表示,2018年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後,伊朗因照顧歐洲反應,仍舊遵守協議,但隨著美國恢復制裁,協議本身已不存在。如今蘇萊曼尼被殺,伊朗認為沒必要再遵守協議。
  • 美國2架轟炸機飛往中東,普京態度發生轉變
    二:就在11月底,伊朗核科學家法克裡扎德遇害身亡,目前,德黑蘭給出的說法是——以色列是主要推手,美國CIA及其他外部情報機構也有參與其中。言下之意,法克裡扎德之死,已經惡化了美伊關係,二者是有一定機率爆發直接衝突的。
  • 激戰中東三:阿以第二次中東戰爭
    以色列孤懸於伊斯蘭世界,一面靠海,三面皆敵,乃兵法所云之「死地及圍地」。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攻擊西奈半島的埃及軍隊,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開戰前,以色列軍隊共有10萬人、坦克400輛、火炮150門、作戰飛機155架。
  • 絕非戲言:美伊若戰,人類要麼毀滅要麼大同
    一旦完全掌控中東,美國的巨額債務和國內危機必由中東買單。全球政治經濟命脈亦將被其控制,亞、歐、中東和俄羅斯都將成其刀下之俎,任其宰割。純粹的單極世界將由美國建立,人類將墜入萬劫不復的黑暗世紀。因此,伊朗的存亡,絕非伊朗一家之事,唇亡齒寒!保衛伊朗就是保衛自己。所以,伊戰一開,必定引發群毆。
  • 美國要置伊朗於死地?B52轟炸機快馬加鞭,一路瘋狂「殺到」中東
    一直以來美國和伊朗就是水火不容的狀態,在今年年初的時候中東地區目前最有影響力的戰地指揮官蘇萊曼尼在巴格達國際機場附近直接被美國的三枚飛彈炸死了!這件事情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因為蘇萊曼尼可是伊朗的頂尖軍事戰略家。
  • 同是中東宗教國家,為何沙特是美國盟友,伊朗卻是美國宿敵?
    1.美國在中東的左右護法現在大家說到美國和伊朗的關係,往往會想到經濟制裁,覺得雙方是死對頭。其實,在上世紀70年代之前,伊朗與沙特一樣,都是美國的盟友,常常被認為是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兩大「代理人」。在歐佩克成員國的集體行動下,原油價格翻了兩番,極大的影響了美國國內經濟的發展。然而,石油禁運對沙特等歐佩克成員國來說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險招,減少石油供應量自然也會給沙特和其它歐佩克成員國帶來巨大的利益損失。在美國的支持下,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取得勝利。
  • 外媒稱慕安會聚焦全球安全熱點:美俄開戰風險創新高
    中東地緣危機、軍備控制、核問題等成為會上各方關注重點。慕安會主席沃爾夫岡·伊申格爾在開幕講話中表示,國際社會當前發展與風險共存。世界各國交往日益密切,但也存在更多的矛盾和衝突。慕安會警告美俄開戰風險創新高法國國際廣播電臺網站2月16日報導稱,聚焦全球安全問題的慕尼黑安全會議16日開幕,伊申格爾警告,美俄彼此間不信任的程度「不能更糟」,雙方開戰的風險達到冷戰結束以來最高點。
  • 美軍最高將領:不想與中國開戰,但與美國開戰的國家會輸得很快
    自從川普落選之後,一直有聲音猜測川普為了連任,很有可能會對外發動戰爭,而在近日根據環球網報導,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在研討會上指出一個重點,那就是不想跟中國開戰。米利清楚地意識到跟中國開戰並沒有什麼好處,但是米利表示如果對手國家想要向美國開戰的話,那麼將會輸得很慘,這也是在對中國放狠話。美國不願開戰出於利益考慮米利直接表示如果跟美國開戰的國家會輸得很慘,既然可以贏,那為何美國不向中國開戰呢?
  • 伊核靈魂人物被暗殺後,伊朗吹響了復仇的號角
    死者是伊朗首屈一指的核科學家穆赫森·法赫裡扎德,是伊核的靈魂人物,更是以色列和美國情報部門的「眼中釘」。暗殺者是誰,帶著怎樣的動機?如果說,年初伊朗革命衛隊司令蘇萊曼尼之死已讓伊朗人出離憤怒,那年末的這場暗殺,又將如何再燃伊朗的怒火?
  • 伊朗軍官之死引發美國分裂 川普仍有信心與伊談判
    中新網1月7日電 綜合報導,美國擊殺伊朗指揮官行動,使美伊矛盾升級,也引發美國內部分歧:民主黨和共和黨在相關問題上出現「不一樣的聲音」;美國防部長也推翻此前傳出的美軍將撤出伊拉克的傳聞;據民調顯示,選民對行動的態度形成兩級分化。另一方面,伊朗在伊核協議上展示克制態度,白宮表示,美總統川普有信心讓伊朗重回談判桌。
  • 伊朗對美以態度大轉變,中東國家陷入恐慌,報復行動正在醞釀
    伊朗怒火中燒,以色列和美國均成為被嚴重懷疑的對象,之後的中東地區將會經歷什麼? 另一邊,伊朗民眾在首都德黑蘭舉行遊行示威活動,強硬派高喊「向美國開戰」,呼籲政府不要什麼所謂的談判,也不要投降,堅決與美國抗爭到底。
  • 美國大亂,戰爭風險劇增,轟炸機直飛中東,伊朗高度戒備以防不測
    畢竟,按照美國歷屆總統擺脫危機的一貫手段,發動海外戰爭就是一種最好的選擇。另外,近段時間以來,美國在中東的軍事動作頻繁不斷,導致中東地區的火藥味越來越濃。1月7日,美國空軍兩架B-52H戰略轟炸機從本土起飛,目標和前幾次一樣都是中東。更要命的是,中東頻頻出現大事故,先是一艘伊拉克油輪被貼上一枚智能水雷,接著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又扣押一艘韓國油輪。
  • 伊朗如果擁有核武器,中東地區會和平嗎?美專家:想都別想
    「伊核協議」一直都是國際社會討論的熱點話題,而這個協議的主要內容就是限制伊朗地區擁有核武器,但大多數人都將其解讀成了美國遏制伊朗發展的協議,所以有很多人都認為,如果伊朗真的硬氣起來,擁有了核武器,那麼這個世界上就會多出一個與美國抗衡的勢力,也許整個中東地區就不必在美國的攪動下戰火不斷,可這個想法真的是成熟的嗎?
  • 中東面面觀2020丨2020年卡在尷尬節點上的駐伊美軍
    為什麼曾在伊拉克長期駐紮,甚至「賴著不走」的美國在2020年態度大變,2021年駐伊美軍是否真能撤,而一旦撤軍成真,伊拉克又將是什麼樣?駐伊美軍在伊拉克引發了很多的爭議和社會問題,很多伊拉克民眾都盼著美軍快點撤走,而美軍則遲遲不動。那麼,是什麼原因讓美軍在這時突然決定撤離了呢?△美國駐伊拉克大使館(圖片來自當地媒體)美國總統川普的中東政策是一個重要原因。
  • 中東究竟有多亂?手無寸鐵的女子被貼上標籤,500美金可隨意挑選
    此舉可謂是驗證了那句「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因為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成為了眾矢之的,被西方國家盯上,隨後以各種藉口來發動戰爭,比如說當初美國將一包洗衣粉稱之為化武,直接出兵攻打伊拉克。隨後還以各種藉口,限制了中東石油大國伊朗核武項目的研發,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伊核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