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身特工》博愛?文本中的意識形態與電影文化政治分析

2020-10-09 知識

無論怎樣,《變身特工》並不超脫於「傳統邦德電影」這一定義,即使加入了變身鴿子和政治觀點作為文本基底,我們也只能說這不過是一個古老故事的全新變奏。然而作為一部合家歡動作喜劇動漫電影,製作團隊對電影節奏的把握臻於完美,使得觀者完全沉浸其中,而透過影片所傳達的意識形態也在電影機器運作過程中得到了觀者認同,其中的觀點也經由這種認同實現了他者的客體化。換句話說,美國動漫電影工業的優良水準修飾了觀點的表達,使其具備了文化分析的價值。影片中不乏一些經典議題:種族,性別,取向。儘管這些議題是美國主流社會中的主流議題,但它們在影片中的表現並不優秀。以性別議題舉例,影片主要涉及其中的女性議題與跨性別議題。然而特工電影作為一種傳統男性本位的類型片,女性往往佔據「被動位置」:在一次事件中,女性要麼作為邪惡的敵對分子,要麼作為附庸男性行動的幫助者,要麼作為等待男性拯救、同時展現情慾奇觀的「物件」。本部影片同樣如此:幹員馬茜在影片前段作為企圖逮捕威爾史密斯的敵對分子,後段則變成協助其對抗反派的幫助者。而新好萊塢以來對女性主義的庸俗吸納,本片也難免流俗,馬茜最終還是被塑造成了一個典型的動作片女配角:機智幹練,少許的幽默感,以及俗套的勤勤懇懇。另一方面,影片在探討跨性別概念的時候,自發性或許要大於自覺性。鴿子版本的威爾史密斯同時受傑夫和咕咕的青睞,而最終以男性外表示人,以男性身份自居的他卻因為一枚鳥蛋被指認為女性,這一切究竟是出於娛樂目的亦或是製作團隊自覺為之,並不清楚。而在這一系列經典議題之外,影片主要討論的問題或許更具有價值。這個觀點可以概括為兩句話:1. 沒有絕對的壞人或好人2. 傷害任何人都是錯誤的這兩點是影片反覆強調的核心觀點,而其博愛立場同樣歸因於此。為了維持意識形態的自足,影片文本確實做到了「不動聲色地講道理」,結合文本內在的邏輯與外在的感情渲染,以確保觀者並不感到出戲。發生在電影故事之前的某一事件:吉爾吉斯斯坦。這次事件使威爾史密斯堅信「以暴制暴」才能使得利益最大化,同時也直接導致反派的誕生。電影不忌諱指名道姓地批判美國在世界所有已知領域,尤其是在中東地區對武器與暴力的濫用。而這一批評給予我們影片邏輯體系的線索:是否還記得阿富汗戰爭?昔日的受害者因為仇恨而成為傷害者,而原本的傷害者在這場無止境的報復中淪為受害者,維護世界和平的白頭鷹環抱著這個世界越緊,反恐戰爭的敵對方也就越強壯。好人和壞人的身份不斷地相互轉換。或許因為某一理念,或許因為所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於是一切都被訴諸武力,仇恨被播種,人類彼此的傷害一再發生。好人/壞人的二元表述因為立場與利益的不同而不再可靠,善惡成為一個辯證的過程而非一個絕對的概念。因此選擇一視同仁,因此選擇博愛。祛除了「象徵秩序」對個體的異化,我們得以重新定義道德:一切傷害,都是錯誤。而只有非暴力的博愛,方能消弭撒旦在我們之間劃開的仇恨的裂痕,才可以阻止兄弟姐妹間一輪又一輪的報復和殺戮。完成了文本內在邏輯的編織架構,影片使用富有象徵性的修辭從感情層面博取觀者認同。俯瞰National Mall的綠地,池塘,華盛頓紀念碑與賓夕法尼亞大道,觀者或許會聯想到七十年代聚集到華盛頓特區的那些年輕的嬉皮士:圍坐在綠地上唱歌,暢飲啤酒,反戰抗議,口號和做愛。這無疑是鮮明反戰的歷史標記。而將特工基地設置在國家廣場之下,或許有一種惡趣味的諷刺:暴力就在和平進步的表象之下悄然進行著。然而不可忽略的是,無論影片怎樣強調博愛非戰的立場,其文本本身仍然是一個傳統的正義戰勝邪惡的故事,有所改變的也僅僅是徵服的手段有所緩和。但暴力最小化的徵服仍然是徵服,正如人員損失最小化的現代戰爭仍然是戰爭一樣。敘事層面認同現代科技與武器的非殺傷性,卻忽略不曾改變的暴力徵服本質,以至於賣力貫徹的非暴力意識形態成為現代戰爭的一層幌子。試想一下,被特工方面捕獲的反派將會處於何種境地?特工方面是否會為了貫徹程序正義將其送上聯邦法庭而不是私刑獲取情報?要記住,破壞若干法律的威爾史密斯最終仍然被組織原諒而回歸,可見法律並非是電影意識形態中最高的法則。即使反派確乎依照法律程序進行審判,那麼犯下「滔天罪行」的反派真的可能在美利堅這樣一個死刑仍然普遍的國家獲得生存的權利嗎?這樣一個反派最有可能的結局或許和傳統正邪對抗中的場景並無不同:被以社會安全的名義處決——暴力帶來和平。此外,為博愛而犧牲是一個無比浪漫的概念,這種浪漫在面向白人精英階層,或者說,「白左」時,便突顯了其不切實際的一面。博愛真的可以拯救天下黎民百姓嗎?反戰在這個經濟完全不公平的世界真的可行嗎?科技的發展真的可以在人類善的控制下進行,而不會徹底失控成反派方的殺人機器嗎?理想在邏輯架構中的完全正確,並不意味著它可以在現實世界得到踐行:我們這個瘋狂的世界已經太過於複雜,而那些童話式的夢想很多時候並不足以改變它的荒謬與殘酷,它們往往最終被吞噬,消化得無影無蹤。然而可行性,性價比並不在荷蘭弟的考慮範圍內,這個全世界最為真誠,最為純潔的男孩子以浪漫理想主義的姿態,只認定一件事情:何為對錯。他的理念不可避免地帶有一種先驗的善良,首先認定什麼是錯誤的,什麼是正確的,接著以思想和實踐為其辯護。他模糊了傳統的善惡二元對立,模糊了好人與壞人之間的界線,以此保留一種人類原始的道德衝動,對一切生命保有普遍的悲憫與同情。在他構想的理想社會中,因為暴力傷害的不復存在,仇恨與仇恨的報復,也就隨之永恆消失。反觀敘事層面為了安排這樣的角色進入一場現代戰爭所做出的努力:一位殉職的警察母親,一個15歲麻省理工畢業的超級腦子以及一個絕對功利實用主義的天才殺手威爾史密斯,我們確實體認了個中矛盾卻難免感到牽強。相比較敘事層面為非暴力幌子下的暴力戰爭的辯護,也許荷蘭弟的角色形象,有著超越文本桎梏的至真至潔。

相關焦點

  • 看好萊塢電影裡的政治:主流意識形態無所不在
    看好萊塢電影裡的政治:主流意識形態無所不在 時間:2013.06.07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 《變身特工》變身特工
    電影在拯救世界的這一過程中,也藉此醞釀了兩個正能量的內核,夢想與博愛,作為少年科學家的沃爾特,發明的很多東西都是看似可有可無的雞肋,被人嘲弄,然而正是這些道具,最終成功化解了危及,而也是在沃爾特的身上,他善良的秉性,使他希望通過不血腥的方式來取得勝利,甚至在最後甘願犧牲自己也要拯救敵人。夢想與博愛這兩個內核隨著歷險展開的構建,確實對孩子來說是具有正向教育意義的。
  • 《特工》:韓國諜戰電影中的政治想像
    正因為此,在韓國電影始於1999年的強勁起飛進程中,就出現了一大批反映重大政治事件、社會矛盾及時代思潮的電影——《生死諜變》、《共同警備區》、《實尾島》、《太極旗飄揚》無不是如此——乃至發展到近幾年,這一題材更是長盛不衰——《高地戰》《義兄弟》《柏林》《鐵雨》等片依舊層出不窮。就在近日,一部於今年坎城電影節午夜單元首映的韓國電影《特工》就再次引發影迷們的關注。
  • 電影鑑賞:《追風箏的人》中的意識形態分析,長知識了!
    後現代文化發展到今天,當一切標準都可以用娛樂性和消費性來劃分的時候,電影早已不僅是一種文化,一種藝術,更多時候我們將它當做是一種產業或機制來研究。既然是一種產業,就必須要從事生產和銷售。那麼電影生產的是什麼,銷售的又是什麼呢?
  • 《特工》民族大義高於國家和政治
    我最喜歡看的電影類型,就是特工片,以馬特達蒙飾演的傑森伯恩為主角的《諜影重重》系列,反覆看了不下十遍,還有阿湯哥的碟中諜系列, 2018年還在西安看了碟中諜6全面瓦解;除了系列劇,什麼特工紹特, 王牌特工學院啥的,能看的特工都看過了。
  • 007系列電影分析
    作為特工電影的招牌作,007系列的詹姆斯邦德成為了英國紳士特工的代表,其優雅的風度更是讓他在所有特工中獨樹一幟。當然,007系列在跨越將近60年的歷史中,一直以來被許多觀眾和電影學者所批評。在這篇文章中,我會從政治、經濟、文化等角度對007系列進行分析,尋找其在商業成功的背後所被人詬病的原因。
  • 似曾相識鴿歸來——《變身特工》
    《變身特工》。《變身特工》上映,由史皇和荷蘭弟領銜主演,主打特工元素。,《變身特工》整體笑果平平,無非是在人變鳥的基礎上,把以往的老梗重新排列組合一番,談不上有多少創新。最讓人有懷舊感的是,這部特工題材動畫電影給人感覺十分類似《蜘蛛俠:英雄遠徵》。其實就是把真人版的《蜘蛛俠:英雄遠徵》換了個殼子,變成動畫片,重新包裝一下,完工。
  • 《變身特工》:鷹派變身鴿派
    《變身特工》是美國藍天工作室的一部動畫電影新作。一位頂級特工蘭斯在一個技術少年杜蘭特的發明幫助下,變身成了「鴿子」,兩個人最終成為搭檔完成了特工任務。表面上看,變身成為鴿子仿佛只是一種噱頭,發生了不少搞笑的事情。但細一想,或許也並非這麼簡單。由威爾史密斯飾演的這個超強特工,原本是為了達到任務目的不惜手段的,每每總造成大規模傷亡,堪稱「鷹派」人物。
  • 《電影理論研究(中英文)》| 「主體—位置」轉向中的精神分析女性主義電影理論
    [1]陳犀禾,當代電影理論新走向[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7. [2]趙一凡.西方文論講稿——從胡塞爾到德希達[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203. [3][美]達德利·安德魯.經典電影理論導論[M].李偉峰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5:207.
  • 「變身特工」中 荷蘭弟把史皇變鴿子了
    《變身特工》對於孩子來說,是一部非常優秀也具有娛樂性的動畫喜劇,但是其中有些成人笑話並不適合孩子,甚至超越了他們的理解範圍。這些笑話有些尷尬,對於成人來說,只會讓他們覺得不合時宜,並非好笑。真正的亮點是電影對經典間諜電影系列,比如《007》或者《碟中諜》的惡搞和致敬,同時它還傳遞了友誼與合作的主旨。
  • 《變身特工》電影蘊含著內涵
    電影包含著很多需要我們深層理解的東西。 我們看到的內容比如「特工 鴿子」是有深層含義的。看到特工我們往往聯想到的是戰爭或是其他暴力手段,而鴿子這個詞彙代表的是和平。電影中特工變的是鴿子而不是其他動物,而特工在電影的前半部分一直堅信著自己心中相信的「正義」,他的目的沒有錯只是方法對自己眼中的「壞人」造成了傷害,而相對「壞人」來說 誰又是壞人呢?
  • 《變身特工》被低估的電影
    1月3日,好萊塢的特工動畫《變身特工》上映了。這部電影讓1萬多的觀眾在豆瓣上打出了7.7分的高分成績,比同期上映的電影《寵愛》和《親愛的新年好》高出了1.5分左右。在故事中,一個是超級炫酷迷人的間諜,一個是負責發明各種炫酷道具的科學怪咖正太,他們在困難的關頭,一起攜起手來,拯救世界。是一部很標準的好萊塢特工電影的模式。
  • 《變身特工》和斬首行動
    《變身特工》和斬首行動昨晚,我和孫闊去看了電影《變身特工》,回到家後,我在微信上看到伊朗某個高官、將領被美國炸死了,好像前天就已經看到這個消息,我也看了一下,大概了解了一下死者的身份、事件的來龍去脈等,但看過也就忘記了只有一個大概的印象,我認為所有的政治事件是不值得仔細了解和記憶的,另外我腦力有限。如果具體信息出錯了不要怪我。
  • 美國式意識形態、政治認同與公民宗教
    在美國霸權加速衰落過程中,這種美國式意識形態會如何演化,是個頗值得關注的現象。在美國之外的世界各地,特別是在知識階層與「精英」群體中,存在著大量認同美國、熱愛美國甚於本國者,他們不憚於公開表達這種認同與熱愛,這是美國式意識形態化作國家實力最明顯的表徵。
  • 電影《變身特工》科幻動畫片
    ◎譯  名 變身特工 / 偽裝間諜 / 變身特務(臺) / 變雀特工(港) / 百變間諜王 / 間諜偽裝 / 飛鴿特工隊 / 鴿中諜
  • 《變身特工》:首周票房僅3000萬,這部被低估的好電影
    今天,我們就通過製作背景、優秀的劇本這兩部分來分析一下這部內地票房和全球票房差異巨大的動畫電影《變身特工 製作 由幾部前輩之作來反看這部影片,《變身特工》確實保持著藍天工作室的高製作水平,並保持著類似《冰河世紀》的無釐頭搞怪風格,電影中隨處可見藍天工作室創造笑點的能力,尤其是在電影情節中高大神秘的「特工」變身成可愛普通的「鴿子」後,更是引發了一系列的意外,讓人笑點不斷。
  • 動畫電影《變身特工》今日上映
    《變身特工》是由尼克·布魯諾 、特洛伊·奎安執導,威爾·史密斯、湯姆·赫蘭德配音的動畫片,從轟動一時的創意短片《鴿中諜》(Pigeon
  • 《抱歉打擾》:政治密謀家的甜甜圈
    近年幾部由黑人導演所拍攝的反映種族問題的電影,相比於以往的現實主義創作,似乎讓我們看到了一種新的政治電影形態: 在理論與藝術作品完全商品化的當代, 這些影片利用流行的類型載體 (如 B 級恐怖片、惡搞喜劇片)包裹了激進的政治表達。這也反映了在後現代「墮落」 的文化語境下,革命話語和商業文化之間的界限已經變得模糊。想在今天搞革命,切·格瓦拉也得先學會使用抖音。
  • 美媒造謠「中國追蹤美特工」,中方表示:純屬意識形態的偏見
    美國:中方對美方進行情報和政治等方面的滲透根據美國《外交政策》雜誌所發表的文章來看,美國情報機構認為,中國對美國的情報監視和滲透活動,已經開始了數十年的時間。而中國的某種監視甚至已經處於了公開化的狀態,有不少美國情報專家認為,中國是想要通過全面的監視行動,來掌控美國特工的相關身份,以擾亂美國情報組織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情報行動。
  • 《美國自由的兩面性》:美國定居主義政治意識形態內涵及嬗變
    它是一種美國政治意識,也即一種美國政治文化或一種美國政治意識形態。【1】因為政治意識「既包括民族和個人的政治心理(政治文化),又包括社會集團的意識形態。政治文化反映的主要是民眾的政治心理,而意識形態則是一種居統治地位的政治意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