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農業
近年來,南崑山旅遊業穩步發展,讓南崑山居民嘗到了旅遊產業帶來的甜頭。南崑山上良好的生態環境孕育了具有藥用價值的南崑山珍貴特產——南崑山毛茶,當地人稱之為「百歲茶」。
在去年「高質量發展縣區行·問策龍門」期間,調研採訪組走訪了解到,龍門因為有溫泉、南崑山等旅遊點,遊客不少。但作為「大山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龍門的農林產業存在「月亮不亮,星多不光」的現象,許多農產品諸如南崑山毛茶,「藏在閨中無人識」。目前,南崑山生態旅遊區管委會聯同縣毛茶協會正積極為當地毛茶申報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逐步將南崑山毛茶打造成能代表龍門的農林業IP。
聞香識茶
廣東名嘴 南崑山上「嘆」毛茶
4月16日下午,南崑山生態旅遊區黨委書記譚炳陽做客網絡直播間推廣毛茶。正在南崑山採風的廣東「名嘴」鄭達,路過拍攝現場,對南崑山毛茶產生好奇心。茶藝師於是向鄭達敬茶,鄭達欣然接杯。
「鄭達聽到南崑山管委會正在幫茶農推廣毛茶,於是免費在宣傳片出鏡,推廣毛茶。」南崑山管委會一名工作人員介紹,風趣幽默的鄭達還與譚炳陽坐下品茗交流。茶農們表示,希望藉助名人效應,提升毛茶名氣。
此外,3月25日,龍門南崑山毛茶文化節線上推廣活動啟動,該活動將持續到5月。人們可以通過網絡看到南崑山毛茶的宣傳片、茶園風光以及聽到毛茶故事、專家評論、龍門當地歌手錄製的原創歌曲等信息。活動旨在吸引更多人來到南崑山品嘗毛茶和選購毛茶。
發展產業
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
南崑山毛茶究竟是什麼品種?記者從南崑山生態旅遊區管委會了解到,南崑山高達11萬個/立方釐米的負離子含量以及98.2%的森林覆蓋率醞育了一種具有藥用和飲用價值的南崑山珍貴特產——南崑山毛茶,也被當地人稱之為「百歲茶」。
據介紹,南崑山毛茶原是高山中的野生茶,產於南崑山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山雲霧處。以前,當地人要喝毛茶就要在每年清明時節進入深山中尋找。後來,當地人把毛茶移植到居住的村莊山上種植,實現了南崑山毛茶的規模種植。
1981年,我國著名植物學家張宏達教授在龍門南崑山一帶發現這種野生茶樹資源。因該茶樹中咖啡鹼含量極低或不含咖啡鹼,且可可鹼含量高,是目前世界上其他國家尚未發現的一種天然無咖啡鹼的珍稀茶葉資源,故命名為「可可茶」。
南崑山擁有豐富的毛茶資源,在當地政府與相關部門的重視與支持下,南崑山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種植。現階段,南崑山規劃毛茶種植園共2000畝,共有10000株毛茶,年產量2500公斤。
「目前,大多數農戶都是自家種植毛茶,大家增產、提質意識不強,而且缺乏品牌意識,導致南崑山毛茶鮮為人知。」譚炳陽坦言,針對南崑山毛茶麵臨的困難,南崑山管委會將大力支持毛茶產業發展,著力打造南崑山毛茶特色品牌。
為進一步推動南崑山毛茶產業發展,2019年,龍門縣成立毛茶協會,積極組織茶農規範種植,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種植模式的同時,大力培育綠色生態產業,發展林下經濟,力爭實現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發展,聯合南崑山生態旅遊區積極為當地毛茶申報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
「農產品地理標誌,是指標示農產品來源於特定地域,產品品質和相關特徵主要取決於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人文因素,並以地域名稱冠名的特有農產品標誌。」據龍門縣有關負責人表示,當前,南崑山毛茶是龍門縣十大特色農產品之一。龍門縣毛茶協會將挖掘南崑山毛茶好的品種、好的資源、好的品質,打造南崑山毛茶品牌,拓展市場,將毛茶產業做強做大。
提質增效
強化毛茶品牌包裝打造高端優質產品
早前,龍門縣委書記陳偉良帶隊到南崑山生態旅遊區調研茶葉種植情況時提出,要提高產品質量,強化文化和品牌包裝,提高產品附加值,不負龍門生態優勢所賦予的優質產品。
「立足龍門優質的生態資源和生態優勢,龍門的茶葉產業大有可為。」陳偉良指出,特別是毛茶種植產業具有紮實的發展基礎,供不應求。就接下來如何更好地提高毛茶價值、做大做強毛茶產業,陳偉良表示,要按照「品質高、價格優、銷售快」原則和「抓拳頭、上規模、創品牌、建渠道」標準,立足高端定位發展毛茶產業。縣毛茶協會要把各類散小茶企統一起來,通過協會統一定價,統一產品品牌、包裝、宣傳和銷售,促進抱團發展;深入挖掘毛茶價值,植入產品文化打造品牌,通過策劃、包裝和宣傳,進一步提高龍門毛茶價值;培養好毛茶種植帶頭人,通過帶頭人輸出毛茶種植技術,帶動更多農民加入種植行列;充分利用南崑山的竹山發展林下經濟,擴大毛茶發展規模,促進龍門縣毛茶產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致富。
新農人
毛茶種植銷售專業戶張偉輝利用「綠青改紅」工藝改良毛茶口感獲市場認可
口感變一變 售價翻一番
在政策利好的環境下,南崑山茶農看到了市場前景。但新制毛茶的入口苦澀感讓不少茶客難以接受。為了優化毛茶飲用口感,當地一位茶農用「綠青改紅」的方法,在保留南崑山毛茶原有品質的同時,消除了入口的苦澀感,獲得了市場的認可,銷售價格是普通毛茶的兩倍。
這位茶農就是張偉輝,是南崑山毛茶種植銷售專業戶,種茶已有20多年。早年,他成立了南崑山南舍茶葉農民農業合作社,共種植100多畝毛茶。
說起南崑山毛茶,張偉輝如數家珍般向記者娓娓道來。他介紹,南崑山毛茶的傳統做法是在清明時節尋摘茶樹葉片,經去澀、炒幹、搓揉,製成茶品。但用傳統工藝製作後的南崑山毛茶有一個弊端:如果不是放置七八年以上的陳茶,泡水後入口比較苦澀,只有改善入口口感,毛茶潛在的經濟效益才能完全釋放出來。2013年,他通過扦插等辦法,在原有10畝的基礎上擴種了40多畝,並開了一間雜貨鋪向遊客推介「綠青改紅」後的南崑山毛茶。
張偉輝介紹,「綠青改紅」的方法,能在保留南崑山毛茶原有品質的同時消除入口的苦感。他製作了除毛茶綠茶以外的紅茶、白茶兩個茶品,獲得市場認可。
記者看到,改良後的毛茶外觀上和普通毛茶差不多,聞起來有股濃鬱的茶香。張偉輝拿起一小撮,用玻璃杯泡了一杯茶。茶葉在杯子裡慢慢舒展開來,直立在杯底,杯中的水漸漸呈現出金黃色。拿起來品一品,茶水帶有一股清香,入喉甘甜順滑,與普通毛茶的苦澀口感截然不同。
張偉輝說,所謂「綠青改紅」,就是通過技術創新,將南崑山毛茶製成具有紅茶口味的茶葉。在業內人士的指點下,張偉輝曾到江門市學了10多天「綠青改紅」工藝製法,又請回資深師傅全程指導毛茶的轉制過程。經過多番試驗,他終於掌握了毛茶製作成精品紅茶的技術。
「利用紅茶工藝製成的南崑山毛茶沒有破壞對人體的有益成分,只是改變了口感。」張偉輝解釋說,普通毛茶苦澀感強是因為毛茶裡面茶多酚含量高,採用紅茶技術製作後,過量的茶多酚就轉化成糖和水分,從而消除了毛茶的苦澀感。
2016年,隨著種植和生產規模的提高,張偉輝購置了一套齊全的制茶設備,通過機械化生產,大大提升了毛茶成品的質量與產量。目前,該合作社出售的毛茶新茶均價為每斤800元。
站在自己的茶園裡,張偉輝說,接下來他還要繼續做大做強南崑山毛茶產業,最大限度地發揮南崑山毛茶的經濟效益。目前,他已經和南崑山當地多戶毛茶種植戶達成協議,通過訂單收購方式再擴大種植30畝南崑山毛茶。
南昆茶事
來,喝好這杯「致富茶」
龍潭鎮馬嶺村大力發展種茶產業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龍門生態環境好,好山好水好空氣是種出好茶的最重要因素。
位於南崑山腳下的龍潭鎮馬嶺村,豐富的自然資源、便捷的交通網絡,促使當地旅遊業的發展勢頭良好。再加上竹木加工業的蓬勃發展,「單樅茶」「毛茶」種植的大力推廣,讓貧瘠的小山村燃起了致富新希望。
據馬嶺村毛茶種植大戶陳藝房介紹,當地毛茶一般不是當年賣的,儲存的時間越久價值越高。目前他種了20畝毛茶,年收入大概20萬到30萬元,還想繼續擴種二三十畝。通過種植茶葉,他住上了新房子、過上了好日子。
與毛茶相比,單樅茶在龍門縣的種植規模、知名度等都要比毛茶稍遜一籌,但馬嶺村茶農黎新房卻對單樅茶的種植情有獨鍾。他種植的單樅茶樹已有27年茶齡。他認為,單樅茶的經濟效益並不比毛茶差,市場佔有額不比毛茶少,還可以與毛茶共同種植,錯峰銷售。
黎新房種茶已有30多年了,單樅茶有其獨特之處,按照當地傳統製作成綠茶,口感好、有蜜味,售價從之前的幾十元一斤漲到現在的兩三百元一斤。目前,他種了幾分地的單樅茶,一年約有兩三萬元收入。與他種植的5畝水稻相比,種茶的經濟效益要好很多。「我跟其他種植毛茶的村民討論過,單樅茶與當季毛茶的經濟效益是一樣的,而毛茶經過存放後經濟效益要更高些,所謂各有優勢。」黎新房說。
近年來,馬嶺村依託土地資源和自然生態優勢,立足本地農業資源,綜合考慮區位優勢、產業基礎和市場條件等因素,鼓勵村民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發展特色種植業。當前,馬嶺村已有200多畝茶園,發展種茶產業已成為該村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助力脫貧攻堅、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有力抓手。
馬嶺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黃勇明告訴記者,該村閒置土地比較多,所以村裡把土地盤活起來,帶動村民種植毛茶、單樅茶。通過「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土地+農戶」的模式,推動鄉村振興,帶動村民發展種茶產業,讓村有產業扶持、村民生活水平有提高。
南崑山毛茶
●南崑山毛茶原是高山中的野生茶,產於南崑山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山雲霧處。現階段,南崑山規劃毛茶種植園共2000畝,共有10000株毛茶,年產量2500公斤。
●南崑山毛茶茶樹中咖啡鹼含量極低或不含咖啡鹼,且可可鹼含量高,是目前世界上其他國家尚未發現的一種天然無咖啡鹼的珍稀茶葉資源,故命名為「可可茶」。
本版文字 惠州日報記者黃宇翔 侯縣軍
通訊員龍門縣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