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冉冉,很多人翻看自己過去的朋友圈或者QQ空間時,大多都會覺得難堪和尷尬,滿屏的「黑歷史」難免會讓人感慨到,自己當年是有多麼幼稚。而假如車企翻看自己當年的「朋友圈」時,會發現哪些自己的黑歷史呢?
時間回到2014年,大眾在成都車展推出了一款,定位於朗逸和帕薩特之間的緊湊型新車。在當時,緊湊型車主打的都是舒適、運動、配置、顏值等關鍵詞,但這款新車卻帶來了一個全新概念——「首款寬體轎跑車」。
在當時朗逸、寶來還是採用PQ34平臺,速騰採用PQ35平臺、甚至連邁騰、帕薩特還在用著PQ46平臺的時候,凌渡就已經用上了MQB平臺,並且還搭載了EA888這樣跨級別的發動機。
但當時這臺「狠角色」最後卻成為了當時大眾的「諧星」,各種黑大眾凌渡的段子層出不窮。如名字被人翻譯成「辣饅頭」、寬體轎跑的概念被網友無情調侃。加上當時動則近20萬的落地價,已經接近B級車的售價了,這也讓凌渡銷量一直達不到預期值。
不過,如今凌渡經過數次改款後,早已擯棄了此前「寬體」的概念,而是定位轎跑運動風格。同時,價格上也有2萬多的優惠,讓自身性價比得到了不小的提升,回到了這一級別該有的價位。這些改變,都讓凌渡如今的風評好了不少。
吉利GE並非是目前吉利在售的博瑞GE,而是在2010年在北京國際車展上鎖展出的一臺車。而這臺車之所以成為黑歷史,原因在於這車很不「吉利」。是的,這臺車不但不「吉利」,還很「勞斯萊斯」。
從外觀看,這輛車除了車標是吉利英倫的以外,汽車外殼基本與勞斯萊斯幻影相差無幾。車身尺寸達到了5290*1860*1570mm,軸距為3100mm,是一輛名副其實的D級豪車。
後排同樣也與幻影的豪華風格一致,採用中置單座布局,還帶有冰箱、吧檯、雪茄盒等奢華配置。不過儘管內外能模仿,但這臺GE的動力系統只採用了3.5升V6發動機,與原版幻影的V12相差甚遠。
儘管這臺車最終沒能量產,但這種1:1仿製的車型也算是吉利的一大汙點了。相較於早期「逆向研發」這樣的模仿,把外觀設計照搬過來無疑更容易招人反感。不知道如今已然成為國產品牌龍頭的吉利,回首再看這臺車是什麼樣的心情呢?
即使是對保時捷車型非常了解的人,對於C88這個型號的保時捷也容易一臉懵逼。這臺產於90年代中期的車型,從頭到尾幾乎完全看不出任何保時捷的影子,甚至連車標都是「中國特供」。不過,它卻是出自德國斯圖加特保時捷總廠,原裝進口的保時捷,也可以叫「德原保」。
這臺為了打開中國市場而造的車子,一改保時捷所追求的性能和豪華,反而走起了家用車路線。但售價僅要8萬8千的C88並未如約而至,隨著次年(1995年)中國取消了進行中的「中國家庭轎車計劃」,這臺車也隨後出現在了保時捷博物館內,被收藏起來了。
這臺車之所以成為保時捷不堪回首的記憶,很大原因是因為連保時捷自己都不太認這車。一方面,這車外觀雖然延續了保時捷的圓潤風格,但當時人們的審美卻是以方正為美,這款車外觀也是被吐槽最多的地方。
並且,這車當時打造的唯一標準就是要足夠便宜,保時捷工程師也只花了4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這一任務,這也讓這車在質感上還不如當年的捷達、富康神龍等。如果當年這款車引進國內的話,恐怕如今在中國人心目中,保時捷是與大眾、豐田是同一檔次的品牌了。
作為百萬段子手的貢獻者,大家總拿納智捷來當做笑柄,但納智捷被黑得最慘的其實只有一款車型——大7 SUV。其他如優6 SUV去年賣了4256多輛, U5 SUV 則賣出了4379輛,表現並不算也別差,唯獨這款納智捷的旗艦SUV銷量口碑兩撲街。
這臺起初作為納智捷走向高端的一款車型,頂配版售價已經接近30萬元了。而符合高端定位的,還有接近2噸重的車身,和2.2升的排量。這也預示著,這車油耗自然低不到哪去,從而導致這輛車與各種加油站、加油車扯上關係。
其實優6 SUV百公裡9.1L、U5 SUV百公裡8.3L的油耗並不算高的離譜。也就是大7 SUV百公裡14L的油耗,成功讓納智捷和高油耗掛鈎了,從而衍生出各種網絡段子。
除了油耗問題外,這款車在質量上的可靠性同樣存在問題,發動機和車身電子設備的故障問題被人詬病不少。加上自身的高價位,與同級別的途觀、RAV4榮放等車型對比下就捉襟見肘。因此這臺車可以說是納智捷旗下最失敗的一臺車,既沒有打下高端的市場,還落得一身罵名。
自主品牌在07、08年那會,有過一段短暫的「大躍進」時期。在當時跑車還是屬於遙不可及的珍惜物種時,自主品牌卻湧現了一批國產跑車,如吉利美人豹、吉利中國龍、中華酷寶、華晨M3等等,比亞迪S8也是其中一員。
這臺自主品牌的第一輛敞篷跑車,確實承載了比亞迪年少時的一腔熱血。從硬頂式敞篷設計,到一鍵進入、一鍵啟動、語音電子導航系統、車載電視等配置,都能看出這款車花了比亞迪不少心思打造。
不過2.0L排量140匹的馬力+CVT變速箱的組合,讓這臺車的百公裡加速時間高達14秒,加上家用車的底盤架構,不足以支撐這輛車的跑車夢。此外,後排空間小、維修保養困難等問題,讓這輛車和當初那一批國產跑車的下場一樣,上市沒多久就停產了。
以而比亞迪S8為代表的那一眾國產跑車,其實身上一直背負著兩種聲音。一種認為他們心懷夢想,想要打破合資車在跑車領域的壁壘。而另一種更普遍的聲音,則是認為他們好高騖遠,不踏踏實實先做好家用車,妄想一步登天。
不管怎樣,至少比亞迪在碰壁後發現了自身的不足,後面成功轉型到電動車領域。當初求知若渴的動力問題,在如今百公裡加速4.5秒的唐DM面前,已經完全不是問題了。
如今當雅閣都已經變成本田的旗艦轎車時,有誰能想起曾經本田在國內也有一款40萬以上的B級車。歌詩圖作為雅閣平臺上的產物,很難定義它是一款怎樣的車型,說是轎車嘛,車身高度和坐姿又偏向SUV。但如果說是SUV,又缺乏四驅系統和足夠的離地間隙。
歌詩圖在這尷尬的定位,讓它在當年幾乎找不到競爭對手。雖然車型很有個性,但這套掀背的概念在國內卻不太行得通,畢竟當時人們對轎車的概念還停留在轎車必須要「有屁股」的時候,而且雅閣的底盤也沒有讓這車達到和寶馬X6一樣出眾的視覺效果。
但最讓歌詩圖受傷的,還是其高達40萬的定價,雖然第二年推出了2.4L排量的版本,把價格拉低至25.98萬起步,但還是要比同排量的雅閣高出幾萬元。加上新車型沒有雅閣這樣響噹噹的「金字招牌」,歌詩圖銷量一直頹靡不振,也終於在去年正式停產。
雖然歌詩圖稱得上是本田在中國的一款「黑點滿滿」的車型,不過這臺車型其實還是非常具有超前主義的。目前如沃蘭多、啟辰T90、帝豪GS這樣的跨界車已經逐漸興起,不知道本田回頭再看這臺車型時,會不會有種想要復活它的感覺呢。
登山途中所羈絆自己的絆腳石,可能成為失敗者的眼中釘肉中刺,那塊石頭也被認為是萬惡之源。但成功登頂之人,卻會非常坦然看待自己曾經被絆倒的不堪。把曾經絆倒自己的石頭,看作是自己成功路上的見證或是裡程碑。
因此,就如人到中年回過頭來看翩翩少年時的幼稚和荒唐一樣,車企如今再來翻看這些黑料的時候,大多都已經釋懷了。這些「黑歷史」所提供不僅是笑柄,更多的是的經驗和反省,為車企成功路上點亮了一盞盞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