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男籃##籃球分析##籃球訓練#
籃球世錦賽「預選賽」失利後,「咱們CBA到底能不能鍛鍊本土球員」成了球迷討論的熱點。期間立陶宛作為歐洲籃球中「弱聯賽、強球員」的代表,被很多人不斷提起。下面簡單說說立陶宛的籃球。
立陶宛(Lithuania),位于波羅的海東岸,與北方的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並稱為波羅的海三國。它是一個擁有輝煌文明的歷史古國,公元1240就成立了大公國,後與波蘭成立聯邦,國力衰退後被俄羅斯吞併,後被德國佔領,再被蘇聯吞併,1990年獨立並加入歐盟和北約。
立陶宛除了森林和水資源,基本上其它石油、礦產等等資源都貧乏。但屬發達國家,人均GDP很高,生物技術產業發達。立陶宛國土面積為6.53萬平方公裡,(2020年估計)人口280萬,人均GDP約4萬美元。
對比北京的數據(有點不對等哈,其實這樣才真正對等):截至2018年,全市下轄總面積1.64萬平方公裡,人均GDP16.4萬人民幣。2019年末,常住人口2153.6萬,其中海澱和朝陽都超過300萬人口。可以說,立陶宛籃球隊的人口基數其實就相當於朝陽體校。那他們為什麼這麼強?榜樣傳承和民族獨立兩個主要原因。
1、榜樣傳承
立陶宛的國球是籃球,歐錦賽三次冠軍、三亞軍、一次季軍,男籃目前世界排名第三。上個世紀30年代引入現代籃球後,立陶宛花了90年,打造出一個籃球強國,產生了一眾籃球巨星。中國球迷熟悉的前中國男籃國家隊教練老尤-尤納斯就是立陶宛人。此外,立陶宛的籃球名人不勝枚舉,
1)、Vydas Gedvilas 前任議長。
1996年到2002年,他任立陶宛女籃國家隊主教練,並帶隊獲歐洲冠軍。2004年從政,2012~2013年任議長。科普一下,立陶宛政壇體系中,議長與總統和他提名的總理是掌控全局的政壇三巨頭。
順便提一句,現任議長Viktorija milyt-Nielsen是也是體育圈的,她曾是西洋棋職業棋手,獲得過國際大師稱號。
2)約納斯·瓦蘭丘納斯(Jonas Valanciunas)
2011年、2012年,約納斯·瓦蘭丘納斯均當選立陶宛籃球先生。2011年選秀進入美國NXX聯賽猛龍隊,入賽季最佳新秀二陣,2019年被交易至灰熊隊。2020年3月1日,灰熊常規賽主場以105-88大勝湖人。約納斯·瓦蘭丘納斯出場31分鐘,15投10中,得到22分20籃板2助攻,成為灰熊隊史首位連續兩場比賽得到至少20個籃板的球員。基本就是立陶宛的「姚明」。
當然還有薩博尼斯父子等等一眾優秀籃球運動員。有這麼多優質榜樣,青少年能不熱愛籃球嗎?就像我們的桌球,1959年中國有了第一個世界冠軍-榮國團。有了榮國團和此後的眾多世界冠軍為楷模,桌球運動才成為了國球。
2、民族獨立
另一個有特色的原因是民族獨立,這點很可惜不具有普適性,所以簡略提一下。
前面說過近代立陶宛屢次被各個強國所佔領,上世紀90年代才取得獨立,因而近代立陶宛民族非常強調獨立。籃球運動是在立陶宛被佔領時期開展起來的,因此成為立陶宛民族獨立的象徵——「在立陶宛籃球賽就是戰爭!我們是為了民族解放而打籃球,而你們是為了熱愛!」—來自立陶宛一個基層籃球老教練。
最後,簡單介紹一下立陶宛的籃球運動體系以及「中立」籃球體系的差異。
籃球上升為民族的象徵、自由的代表之後,立陶宛十分重視籃球運動發展。
1936年,立陶宛籃球聯合會成立,被稱為LKF。初期曾代表美國出戰柏林奧運會獲得金牌的弗蘭克·盧賓歸國,成為立陶宛籃球運動發展的主要奠基人。隨後在長達近半世紀的發展中,立陶宛籃球聯合會組成國內不同級別的五大籃球聯賽。除去LKL(男子籃球聯賽)外,NKL(中級男子籃球聯賽)、LKAL(二級男子籃球聯賽)、LSKL(學生籃球聯賽)、MKL(小學生籃球聯賽)等均是青少年參加的籃球聯賽,因此可以說立陶宛青少年籃球運動員成長階段的比賽經歷十分豐富。全國上下有將近200多所籃球學校,大城市中更是隨處可見。不管免費還是收費,每個城市、鄉鎮都有籃球學校。
1)、在組織形式方面,立陶宛青少年競技籃球人才培養的組織形式包含體育學校(公立和私立)和俱樂部兩類,中公立體育學校在數量和生源上佔主導地位。而中國相關培養的組織形式較多,結構化明顯,呈「塔型結構」,主要包括教育系統下屬的傳統體育學校,體育系統下屬的省、市級專業隊和私企俱樂部三類。
2)、在賽事組織方面,立陶宛青少年競技籃球人才培養的賽事組織主要有立陶宛學生籃球聯賽和立陶宛大學生籃球聯賽兩類,比賽大多在周末進行,其不僅覆蓋面廣、賽時長、場次多,而且組別劃分精細:以每一歲劃分一個組別,再按能力劃分兩個級別,使不同年齡、不同能力的青少年都能在合適的比賽中磨鍊自己。而在中國的相關賽事組織種類雖然較多,包括全國青少年籃球聯賽,全國俱樂部青年隊籃球聯賽,各省、市的青少年籃球聯賽,全國中學生籃球聯賽和大學生籃球聯賽五類,但存在覆蓋面窄(參賽隊伍固定)、賽時短和組別劃分簡略(僅粗略以年齡劃分)等問題,所以我國青少年無法大規模地得到合適的比賽鍛鍊,還可能由於賽程安排過緊導致超負荷運動。
(3)在人才輸送方面,立陶宛青少年的文化課學習和籃球訓練在時間和地點上都分工明確。白天在普通學校學習文化課,下午放學後在體育學校進行籃球訓練。而在中國,青少年通常文化課學習和籃球訓練在同一學校進行,難以避免時間衝突,存在「學訓矛盾」。
4)鼓勵私人俱樂部發展,促進籃球市場進步。立陶宛為代表的歐洲籃球人才培養的主要渠道是業餘體育俱樂部模式。他們為青少年提供一個高水平的訓練和比賽平臺,是優秀運動員培養的主要力量。同時,立陶宛在小學、初中以及高中沒有常駐校隊,所有訓練任務都幾乎由俱樂部完成。因此俱樂部的主要經營模式就成為了培養-銷售-再培養的發展模式。
注1:立陶宛目前對中國在國家層面並不友好,你可以稱它為歐洲的「澳大利亞」。本文只談歷史由來和制度設計,不說友好。
參考文獻:
《中國與立陶宛青少年競技籃球人才培養方式比較研究》2019 李師蕾《在立陶宛當籃球交換生:青訓體系和中國一樣 為啥結果差那麼多?》騰訊體育(採訪侯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