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 《匠韻瓊藝》:數年砥礪磨一劍

2020-11-20 南海網

  一部紀錄海南手工技藝的35集人文紀錄片《匠韻瓊藝》近日首發,將50多位海南傳統手工藝匠人的傳承故事、技藝變遷以及人與物所承載的歷史,多視角呈現。讓我們走近匠人,傾聽他們的匠心故事。

  《匠韻瓊藝》:數年砥礪磨一劍

  在植物染料種植園拍攝絣染手藝人符永英勞作。

  文\海南日報記者 習霽鴻

  編者的話

  人文紀錄片《匠韻瓊藝》近日首發,作品通過走訪50多位海南傳統手工藝匠人,將海南民間匠人的傳承故事、技藝的變遷故事以及人與物所承載的歷史故事,用影像予以精彩呈現。海南都有些什麼傳統的民間手工技藝,匠人們又是怎麼守護與傳承手藝的,請跟隨本期《海南周刊》一起走近匠人匠心,去讀懂他們的故事。

  你眼中的海南是什麼樣的?浪漫?愜意?奮進?近日,由海南大學、海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海南省歷史文化研究基地、瑞視傳媒等單位耗時數年聯合攝製的《匠韻瓊藝》給出了他們的視角和答案。

  在這部記錄海南手工技藝的35集人文紀錄片中,觀眾通過攝製團隊的鏡頭,看到了一個別樣的海南,一個文化底蘊豐厚、本土特色濃鬱的海南,一個讓人恍然大悟又心潮澎湃的海南。

  產學研用相結合

  用影像講述50多位匠人的傳承故事

  拍攝昌江玉石雕手藝人楊偉勇。

  在《匠韻瓊藝》中,50多位民間匠人的傳承故事、技藝的變遷以及人與物所承載的歷史故事,被多元化、多視角、真實系統地呈現在受眾面前。

  「高校除了教學、科研工作,還需要為地方、社會服務,因此,高校的科研成果應當在大眾層面傳播,為社會所用」。出於這個想法,2015年,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教授、該片總編導張軍軍邀請並組織起了一支影視製作團隊,其中包括史學、傳播學、社會學、文學、法學、語言學、影視學等多種學科的30位專家學者,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一百多位影視創作人員,共同創作《匠韻瓊藝》。

  張軍軍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匠韻瓊藝》有許多專家學者參與,基本每一集都會由各方專家學者討論、評議,所有觀點都有歷史依據,「我們將《匠韻瓊藝》的創作定性為研創,希望通過它達到產、學、研、用結合的目的。」

  「三年多的拍攝、製作過程中,我們得到了包括省委宣傳部、省文聯、省社科聯等主管單位的大力支持。」張軍軍說,《匠韻瓊藝》涉獵範圍廣,是海南參與人員多、時間跨度長、跨學科範圍廣的一部人文紀錄片。

  經過精心打磨,《匠韻瓊藝》最終呈現出了圖片、視頻、著作文字等三種形式的成果,目前紀錄片已在傳統媒體、新媒體等多個平臺播出,廣受業內外好評。在首發式上,海南出版社有限公司總編輯譚麗琳盛讚這部紀錄片,她表示,作為首部反映海南傳統手工藝匠人的《匠韻瓊藝》,其出版填補了海南手工藝出版方面的空白。

  自帶帳篷拍攝

  為了搶救那些瀕臨失傳的手藝

  拍攝傳統絣染的脫棉籽。

  作為一部旨在搶救即將失傳的民間技藝,且又「死磕」嚴謹性的大型紀錄片,《匠韻瓊藝》的拍攝難度可想而知。

  許多傳統手工藝作品在市面上難覓,攝製組自然也難尋手藝人的蹤跡。例如骨簪手藝人。由於骨簪製作起來步驟繁瑣,現階段也並不具經濟價值,這門手藝已經瀕臨失傳。幾經輾轉,攝製組才通過省民間藝術家協會聯繫上了一位骨簪手藝人。

  然而,這位手藝人一開始並不願意配合拍攝。張軍軍向記者解釋:「很多人都不理解這個項目的意義所在,而配合拍攝又需要他們付出許多時間和精力,所以很多人一開始都不願意。」為了說服這位手藝人,攝製組來來回回溝通了大約一個星期。

  雖然最終應承了下來,但面對鏡頭時,這位手藝人卻緊張得手指發抖,說不出話。攝製組只能放下已經布置好的場景,停下來,幫助這位手藝人進入狀態。數日後,這位手藝人依然無法自如面對鏡頭。無奈之下,為了減輕手藝人的壓力,攝製組最終決定收起大搖臂,用針孔攝像機代替常規攝像機進行拍攝。「拍這位手藝人花了一個多月,比一般的拍攝對象多出了一半時間。」張軍軍笑道。

  由於不少手藝人都是少數民族,對於攝製組而言,在語言溝通上也存在一定困難。製片人胡夢毅還清楚地記得,在瓊海市的一個苗族村落拍攝苗族蠟染時,手藝人是一位苗族人,她只能使用苗族語言。「現在,做苗族蠟染的人已經很少了,做得好的人更是鳳毛麟角。」胡夢毅告訴記者,為了追求最好的拍攝效果,攝製組沒有選擇更換拍攝對象,而是在另一位苗繡手藝人的幫助下,通過其來回翻譯,艱難地完成了拍攝。

  常在深山裡找素材,拍攝條件十分艱苦。攝製組有時自帶帳篷,有時則全組擠在拍攝對象家裡和衣而睡,凌晨三四點就起床幹活也是常有的事。在高溫天氣下,受制於條件,攝製組成員有時一連三四天都無法洗澡,渾身起痱子。

  建立海南文化記憶基因庫

  「通過傳的方式,達到承的目的」

  攝製組在苗村拍攝植物染頭髮。

  拍攝過程雖然艱難,但只要心無旁騖地朝著目標進發,總能有收穫,甚至碰上意外驚喜。

  在拍攝黎族人做biang酒時,兩位拍攝對象配合攝製組拍攝了一個多星期。拍攝後期張軍軍才無意得知,其實其中一位拍攝對象本要外出打工,另一位拍攝對象則要下田農作。張軍軍表示希望作出經濟補償,卻被拍攝對象拒絕了,不但如此,因為這段時間的拍攝,兩位拍攝對象更加懂得了技藝傳承的重要性。他們告訴攝製組,拍攝結束後,他們打算辦一個傳習所,免費教授老百姓這門技藝。張軍軍說:「通過我們的創作,帶動一些人共同傳承技藝,恰恰就是我們的創作初衷」。

  在製作樹皮衣那一集裡,攝製組拍攝了定居昌江的一位國家級傳承人和定居保亭的兩位縣級傳承人。拍攝尾聲,同為拍攝對象的雙方已經建立起了交流、學習機制。對於這個意外之喜,張軍軍十分欣慰:「這就達到了傳承的目的。」

  「這個片子挖掘的部分技藝是搶救性的,意義深遠。」胡夢毅告訴記者,在召開《匠韻瓊藝》首發式前,團隊原計劃邀請骨簪手藝人來到發布會現場,聯繫時才得知這位手藝人已經去世了。「他是我們已知做骨簪的一位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手藝人。」惋惜、心痛之餘,胡夢毅又覺得慶幸,慶幸通過《匠韻瓊藝》項目,骨簪這門手藝留下了充分的影像和文字資料,以供後人研究、傳承。

  張軍軍告訴記者,除了《匠韻瓊藝》外,這個涵蓋了學術專業和影像專業的團隊打算用10年時間建立起一個海南歷史文化記憶基因庫,「我們希望聚合文獻解讀、口述歷史、影像紀錄、舞臺呈現、科技引領等多元化表達,將具有海南特質的優秀文化傳播給世界,通過『傳』帶動『承』,形成文化的活態傳播,更新海南故事、傳遞中國聲音」。

  (本版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匠人手中的海南黃花梨 人藝天成琢花梨

  文\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郭暢

  近日,海南省傳統手工藝人文紀錄片《匠韻瓊藝》首發式暨海南文化傳承與發展高端論壇在海南省博物館新聞發布廳舉行。《匠韻瓊藝》系列影像作品將海南民間匠人的傳承故事、技藝的變遷故事及人與物所承載的歷史故事,多元化、多視角、真實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在《匠韻瓊藝》系列影像作品中,與「海南黃花梨」相關的匠人故事不在少數,他們與海南黃花梨的感情,不僅跨越了時間的長度,更具有「三分人藝七分天成」的韻味。

  黃花梨根雕:

  歲月沉澱的根藝美

  看上去毫無生機的樹根,幾經雕琢,化為令人驚嘆的藝術品,這是怎樣的工藝,又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技巧?

  根雕,是以樹根、樹身、樹瘤等自生形態及畸變形態為藝術創作對象,通過構思立意、藝術加工創作出的藝術形象作品,又被稱為「根的藝術」或「根藝」。

  海南黃花梨根雕匠人梁鎮師是海南萬寧人,在《匠韻瓊藝》中,梁鎮師介紹自己玩根雕30多年了,根雕的魅力在於可以「化腐朽為神奇」。

  梁鎮師

  「我喜歡設計具有中華文化底蘊的根雕作品,作品『金陵十二釵』就是充分融合了傳統文化,這類作品歷久彌新,不會過時,反而隨著歲月的沉澱,會越來越有韻味。」梁鎮師說。

  鍾振中

  同為海南黃花梨根雕匠人的鐘振中是東方市新街墟人,獨具慧眼的他上世紀80年代就與花梨結緣,他一邊潛心收集民間陳年黃花梨樹根,一邊刻苦鑽研根雕藝術。

  鍾振中介紹,選材是根雕製作的第一步,他選材遵照稀、奇、古、怪四個特點,而一般只有生長在惡劣環境中的根材才能滿足這些特點。如背陽生長或懸崖峭壁石縫中,由於光照不足缺土少水乏養分,久長不大,漸漸變形,年愈久,質愈堅,造型也愈奇崛遒勁,是根藝的理想用材。

  有了合適的根材,鍾振中還不能馬上加工,這個時候需要用審美的眼光整體考慮,根據根的形狀進行構思。經過對根材角度的全面觀察,鍾振中反覆揣摩,深思熟慮,憑藉多年的創作經驗,一個七枝八杈、形態複雜的根體,在他心中確定好主題。

  接下來就是打坯了,由於根材的質地堅硬,打坯工序的難度較大。鍾振中會用錘子和鑿子把隱藏在樹根表面的石沙清理乾淨,擬定雕刻部位的大體位置,用粉筆勾勒出形體的大致輪廓,然後用電鋸切除多餘的部分。

  鍾振中的作品師法自然,突出主題意境,將一種「天人合一」的藝術和諧展現得淋漓盡致,他曾不止一次帶著他的作品漂洋過海,將海南黃花梨的美妙絕倫展示給世人。

  海南還有一位黃花梨根雕匠人名叫彭錦平,養花品茗,彭錦平的生活方式很純粹。

  彭錦平

  「我喜歡大自然的一切,山河小溪,一草一木。我雕的東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匠韻瓊藝》紀錄片中,彭錦平說,前兩年雕的東西,當時認為完成雕刻工作了,但近日再拿出來,覺得還有改動的餘地,所謂的餘地,就是不會把一件東西做滿,希望加入新的想法,作品變得比之前更完美。

  鑑於每件作品的雕刻時間通常都以年計,因而彭錦平對選料極其講究。在海南黃花梨日漸稀缺的情況下,找到一塊適合雕刻的材料,往往需要幾經輾轉。選料是一方面,對於彭錦平來說,在選料的過程中與自然的親密接觸,才是他真正在乎的。

  選料歸來,彭錦平就會投入創作中,將自然枯萎的木頭,通過藝術,通過雕刻,使其涅槃,令其重塑。一件出色的根雕作品,就像生命的又一次誕生,彭錦平用十年如一日的淡然之心,守護自己的根雕創作夢,這一切對他來說都是值得的。

  黃花梨家具製作:

  融古雅之風與純淳之華

  符集玉

  符集玉的家鄉在海口市龍泉鎮佔符村,那兒盛產海南黃花梨。「我從小接觸黃花梨,對它有很深的感情。上世紀90年代初期,我參加工作後有些小積蓄,開始走村串巷收花梨木和花梨老家具,那時候100元就能買到一個黃花梨木箱。」符集玉說,最初收藏黃花梨,是為了生計。

  上世紀90年代末,黃花梨走俏市場,符集玉將事業做到了北京,但最終,他決定回到海南,將事業紮根故鄉。符集玉認為,隨著社會變遷,那些原始的、古樸的黃花梨老物件越來越少,作為土生土長的海南人,自己有義務把海南黃花梨文化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從為生計奔波到留存傳世,符集玉的黃花梨收藏理念在不斷提升。

  雖然如今黃花梨貴比黃金,但符集玉認為,任何木料都是為人服務的,除此之外別無任何用處,黃花梨也不例外。

  前些年,符集玉在海口開設了一家名為降香緣的黃花梨文化藝術館,館內的黃花梨老物件,按照不同的用途、風格劃分片區陳列,年代跨越明清至現代。造型簡約的涼榻、花紋華麗的供案、代表黎族特有農耕文化的舂米桶……這些器具,都反映著當時的海島文化、生活。

  藝術館中的近千件藏品,在符集玉看來,是海南的特有文化,失傳了便不再有。這些年,他多次將這些物件送至各大博物館陳列,展示海南花梨文化。

  藝術館內陳列了不少明代風格的黃花梨家具,海南黃花梨在明代有過高光時刻,成為進貢之品被送往朝廷。而說到黃花梨家具,不得不提到另一位海南工藝美術大師王明珍。

  黃花梨明式家具,崇古雅質樸之風,求自然純淳之華,是東方文化之臻品。在《匠韻瓊藝》中,王明珍說,黃花梨家具的製作,差之毫厘,謬之千裡。黃花梨明式家具,素淨簡樸,講求方中有圓,圓中有方,其結構橫者為梁,豎者為架。

  王明珍1989年開始接觸黃花梨,30年間,黃花梨的價格發生了變化,黃花梨製作而成的家具也成了藝術品。前些年,王明珍在老家建起了黃花梨家具工廠和展廳,想為當地經濟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們鎮的定位是『人文龍泉花梨小鎮』,家家戶戶在房前屋後種花梨,希望把它當作一個產業來打造。王明珍闖出了花梨致富道路後,沒有忘記鄉親們,回鄉帶動產業發展,讓更多的農戶參與到花梨產業中。」海口市龍泉鎮鎮幹部王興旺說。

  照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樂奏弦詩山野間

  文\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郭暢

  近日,海南省傳統手工藝人文紀錄片《匠韻瓊藝》與觀眾見面,呈現了海南民間匠人的傳承故事、技藝的變遷故事等。除了黎錦苗繡、黎銀鍛造、黎陶古簪、花梨沉香等海南少數民族手工藝的傳承故事,在這座包容開放的熱帶島嶼之上,也從不缺乏傳統器樂製作演奏的曼妙藝術。

  黃照安在演奏黎族傳統樂器。 李幸璜 攝

  椰胡製作與演奏師王仕國

  弓拉絲弦間,擦奏樂弦詩

  海南八音器樂是海南的本土器樂,因採用弦、琴、笛、管、簫、鑼、鼓、鈸八大類樂器演奏而得名,具有濃鬱的海南特色,用椰子殼製作的椰胡就是其中一種。

  椰胡,因其材質選用椰殼而又與板胡形似而得名,音色柔和渾厚,過去被廣泛用於廣東音樂、潮州音樂和廣東各種戲曲、曲藝,同時也用於福建龍巖靜板音樂,永定、上杭等地的十班音樂等,現也用於民族管弦樂隊。

  海南島盛產椰子,椰胡製作技藝,在海南得以傳承的重要原因除了有椰子這種天然原料之外,另一個原因主要是有家族式的傳承,在瓊海最長的椰胡製作技藝傳承時間有五代人百餘年。

  王仕國在製作椰胡。

  王仕國曾是瓊海中原鎮八音樂隊中的一員,十幾歲時就開始做椰胡。他是地道的農民,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又會製作椰胡,於是村裡人都親切地稱他為二胡王仕國。

  王仕國自製的椰胡在當地很出名,他能演奏幾十首古今名曲,也製作了近百把各類胡、琴,無論是高胡、南胡、中胡,還是吊胡、板胡、椰胡,他都耗費心力,一絲不苟地去製作。

  椰胡的製作步驟相當繁瑣,凡是王仕國製作的椰胡都是經過時間錘鍊而出的精品。《匠韻瓊藝》中描述,王仕國製作的椰胡以原生態材料為主,純手工製作,製作的主要材料有:椰子殼、梧桐板、紅木、海螺殼、魚泥竹子等,製作工序由七大部分的30多道小工序組成。

  「椰胡的共鳴筒即胡筒的選料最為重要,它決定了整把椰胡的音色,做胡筒的椰殼必須生長在萬泉河兩岸邊,形狀以橢圓形或桃形為佳,殼以稍大和老為最佳。」王仕國說。

  王仕國對於椰胡製作的熱愛,源於一份家族血脈的延續,這一門手藝養育了四代人,如今機械化的時代降臨,機器製作的椰胡越來越多,既廉價又省工,所以,很少有椰胡製作的藝人能夠堅持下來,大多數椰胡手藝人不得不為了生活放棄椰胡製作改投其他工作。

  王仕國在拉椰胡。 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

  然而,在王仕國看來,無論世事如何變遷,社會如何發展,椰胡這門手藝在他手裡絕不能被丟棄。隨著椰胡製作技藝入選2009年海南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王仕國的心稍稍輕鬆了一些,但尋找徒弟來傳承這份手藝的心結,卻依舊存在,如果沒有傳人的話,椰胡製作,可能就真的成了遺產,不復於世。

  如今,王仕國的大兒子終於決定接受父親的手藝。王仕國說將傾盡所有教授兒子製作椰胡,讓精湛的技藝得以延續,令悅耳的胡聲在海島迴響。

  黎族竹木樂器製作師黃照安

  歌行山水中,樂奏竹林裡

  在海南島的中部山區,生活著許多黎族同胞。黎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在表演歌舞時所用的伴奏樂器都是取材於大山裡的竹木資源,被稱為「黎族竹木樂器」。

  在《匠韻瓊藝》中,我們聽到了恢宏厚重的獨木鼓聲,鏗鏘悅耳的叮咚聲,聲輕委婉的鼻簫聲,聲細纏綿的口弓聲,音純嘹亮的唎咧、嗶噠聲,闊廣悠揚的口拜、灼吧聲。這8種黎族傳統竹木樂器,已於2008年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黃照安(左)在演奏黎族樂器。 海南日報記者 李英挺 攝

  黎族竹木樂器製作師黃照安,經常出現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黎族竹木樂器傳習所裡,這裡就像是一個小型的黎族傳統竹木樂器博物館,收藏著近兩百件各式各樣的傳統樂器,絕大多數都是由黃照安親手製作。

  「10歲時,我看到父親在做黎族樂器,我就跟著他做,那時候心裡便種下了一顆種子。」黃照安說,從1989年開始,自己開始利用業餘時間奔波於山川鄉野,行走於黎村黎寨,潛心收集、整理和創作樂器、民歌。

  「剛開始做這件事情的時候,身邊總有人給我潑冷水,說我幹這件事情沒有意義,這些樂器也已經不流行了,但是我想來想去,我不做誰來做,我是一個黎族人,又懂一點音樂,我必須繼續做下去。」黃照安說。

  多年來,黃照安利用節假日和業餘時間搜集、挖掘、整理出黎族傳統樂器四五個大類200多種。像王仕國一樣,黃照安也希望有人能傳承製作黎族竹木樂器。王健是黃照安收的徒弟,「我對黎族傳統文化很感興趣,黃老師跟他的父親學做的第一件樂器是鼻簫,他也先教我製作鼻簫,這是一件很有紀念意義的事情。」王健說。

  如今,王健也學會了很多樂器的製作方法,且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希望能跟著黃照安學藝。正如紀錄片最後所說,時光會改變一個人的樣貌,但改變不了他的至誠之心,正如有匠人的地方,就有倔強的生命,執著地堅守,真誠地付出。

  鼻簫演奏師黃海林

  也曾徘徊時 痴心未曾改

  17歲那年,黃海林進入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歌舞團,成為一名舞蹈演員。

  在那兒,她認識了國家級黎族竹木器樂傳承人黃照安,也正是因為受這位器樂大師的影響,黃海林在沒有任何樂器基礎的情況下,決定放棄舞蹈,轉學鼻簫。

  黃海林。

  「很多年輕人喜歡吉他、小提琴等一些熱門樂器,可我就是喜歡傳統文化,也願意把快失傳的鼻簫演奏技法『撿起來'。」黃海林說。

  學習鼻簫,也為黃海林的生活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2009年,從來沒有出過國的黃海林跟隨歌舞團前往俄羅斯演出,借著手中的鼻簫,黃海林從小山村走向國際舞臺,觀眾們聽得如痴如醉,她也感慨萬千。「俄羅斯天氣嚴寒,窗外白雪皚皚,但我的心很暖。」她說。

  鄉親們都說,女人總是要回歸家庭的,不可能總是在外奔波演出。黃海林的女兒出生後,她也有過徘徊。「一是沒有太多精力,二是因為經濟壓力,藝術是理想,但人也離不開柴米油鹽。」黃海林說。

  孩子漸漸長大,生活理順了一些,黃海林從未停止懷念天天練習鼻簫的日子。「既然學了這門樂器,就不應該半途而廢。」黃海林說,自己決定重新回歸藝術,讓內心更豐盈。

  2016年,黃海林註冊成立了「五指山之聲」樂團,專門演奏筒勺、灼吧、鼻簫、口弓、拜、哩咧、叮咚和獨木鼓等黎族傳統竹木器樂。

  「團員們來自各行各業,年齡最大的近80歲,最小的只有15歲。」由於都不是職業樂手,有些團員甚至不會看樂譜,「合奏的時候,每個人節奏不同,也不知道該怎麼配合。」一個接一個的困難讓黃海林一度想要放棄,但她最終為了夢想堅持了下來。

  經過學習和磨合,樂團漸入佳境,除了演奏傳統曲目外,還自行創作了不少新曲目,境內外演出邀請紛至沓來,從學徒變成老師,黃海林每一步都走得很紮實。

  2019年12月6日,中央民族樂團大型民族音樂會《樂起新海南》在海南國際會展中心舉行。黃海林也應邀參演,她與眾多知名音樂家同臺獻藝,展示了海南極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魅力。

  「所有的辛苦沒有白費,這次音樂會非常順利,我也將為傳承弘揚五指山以及整個海南的民族文化繼續努力奮鬥。」黃海林說。

  黎族器樂都有相通之處。除用鼻簫演奏之外,黃海林也努力創新竹木器樂的演出形式,過去叮咚一直以輔助樂器的角色出現在舞臺上。「傳統的演奏中,演奏者是站在一人高的樂器背後的,觀眾看不見他們長什麼樣。」黃海林試著讓學生根據音樂變換點位,舞臺頓時靈動了不少,叮咚這門樂器由此從舞臺的角落走向了中央,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專門曲目。

  這些年,黃海林致力於將黎族傳統樂器的演奏方法傳授給孩子們,為了方便孩子們練習,黃海林還在自己家騰出了空房間,讓住得偏遠的孩子們免費吃住、學樂器。她還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在村民素質提升與民族文化傳承培訓班裡,常常能看到黃海林授課的身影。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訪者提供)

責任編輯:王思暢

相關焦點

  • 什麼淨水器比較好 八年磨一劍TA是最好答案
    方太八年磨一劍,用切身經驗告訴你用什麼淨水器比較好,畢竟今年雙十一淨水器的銷量較去年同期增長近4倍,可見大家對健康飲水的重視。什麼淨水器好 方太八年磨一劍用實力交出滿意答卷中國人對一杯好水的需求絕非一朝一夕,淨水器市場連續多年的高速增長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 海南周刊| 火山石生活器具:開啟海南火山文化的一扇窗
    海南石雕文化藝術源遠流長,種類繁多,石門、石狗、石井,不一而足,從事研究者也不乏其人,而高永南這些年收集的火山石秤砣就有上百個,除此之外,還有不少火山石鎖、火山石硯、火山石牌。  高永南在羊山地區玉符村  高永南:用腳步丈量海南古村  文\海南日報記者郭暢  「這些年,我都是先乘公共汽車到各鄉鎮,再步行探訪古村,記得有一次,一天內走了25公裡。」高永南說,探訪海南村坊文化遺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雖已年逾花甲,但會繼續走下去。
  • 平水韻(仄韻)
    ]諱毅既衣[著衣,動詞]蜚溉[隊韻同]翡誹去聲六御:    御處[處所]去慮譽[名詞]署據馭曙助絮著[顯著]箸豫恕與[參與]遽疏[書疏]庶預語[告也]踞倨蕷淤鋸覷狙[魚韻同]翥薯去聲七遇:    遇路輅賂露鷺樹[樹木]度[制度]渡賦布步固素具務霧鶩數[數量]怒[麌韻同]附兔故顧句墓慕暮募注住注駐炷祚裕誤悟寤戍庫護屨訴妒懼趣娶鑄絝傅付諭喻嫗芋捕哺互孺寓赴冱吐
  • 三年磨一劍,這部劇就要開播了,主演都是老戲骨
    三年磨一劍,這部劇就要開播了據悉,《人民的正義》目前已經改名為《正義頌》,主角為于和偉、吳剛、三年磨一劍,這部劇就要開播了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最近火爆網絡的「接著奏樂接著舞」的于和偉老師,各類短視頻網站上都是關於他跳舞的視頻
  • 利物浦30年磨一劍,先歐冠後英超傲視歐羅巴大陸,紅軍歸來
    利物浦30年磨一劍,先歐冠後英超傲視歐羅巴大陸,紅軍歸來 不知道全世界和中國有多少利物浦球迷,繼續
  • 曹軒賓音樂即命:十年磨一劍
    曹軒賓,華語樂壇著名音樂唱作人,他是近幾年少有的獲得有公眾普遍認知的音樂唱作人。2013年底推出的專輯《參宿七》可以說是曹軒賓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張專輯,專輯一經推出,主打歌《你不在北京》《還記得嗎》便囊括了各大音樂排行榜的冠軍,整個專輯風格多元,《耀出色》的舞曲和《魂不吝》的R&B風格打破了大眾對於他情歌王子的認知,看到他音樂的另一面,所以這張專輯算是他十年磨一劍用心製作的作品。
  • 二十年磨一劍 張嘉譯來得正是時候
    主持人和張嘉譯合影  搜狐娛樂訊 他曾經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如今卻是炙手可熱的男演員,從《半路夫妻》到《我是業主》,從《你是我兄弟》到《借槍》,張嘉譯二十年磨一劍,張嘉譯,來得正是時候。
  • 留學為你來 | 崑山杜克大學 「十年磨一劍」
    留學為你來 | 崑山杜克大學 「十年磨一劍」 2020-12-27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冼杞然:竇驍人帥英文好 新作十年磨一劍
    電影《終極勝利》將於7月1日(本周五)全國公映,導演冼杞然十年磨一劍,只為一曲英雄讚歌。作為奧斯卡經典影片《烈火戰車》的後續之作,香港著名導演冼杞然十年磨一劍,只為一曲英雄讚歌。這份老一輩電影人的責任與擔當,這份時代情懷與底線堅守,讓許多圈內人欽佩敬仰。  談創作:十年磨一劍 不忘初心  當年因《西楚霸王》而聲名鵲起的導演冼杞然,談起《終極勝利》這部電影的創作仍然歷久彌新。
  • 海南周刊 | 海南熱帶雨林:爬行動物棲樂園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地球上從沒有任何生物能像爬行動物一樣,一度稱霸整個海陸空世界。它們曾統治地球長達數億年之久,不料卻於「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中慘遭滅頂之災,僅剩一些小型且堅強的爬行動物存活至今——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有三分之一的爬行動物被登記為易危、瀕危,甚至極度瀕危。
  • 六年磨一劍,800年古村落驚豔重生
    該項目由張錦林先生耗費六年心血匠心打造,將40餘棟800年歷史的絕境古村重築,旨在把廢棄的鄉村建築及失落的鄉村文化喚醒,變為更有生命力、有思想的山居修行空間。村子四處無路,雲煙縹緲,仿若自山林深谷之中誕生,無人知曉,亦無人問津。也正因無外人踏足,這片古村依然保留著近千年前的風貌,澄淨純粹,宛若仙境。
  • 黃美金:習建窯之匠 承建盞之韻
    40餘載 殫精竭慮 備嘗艱辛 是恢復宋代金油滴建盞燒制技藝的第一人 如今已過六旬的黃美金仍然堅守在建盞技藝研究和燒制的第一線培養了一批出色的中青年傳承人學習傳統文化 樹立匠心精神相約福建電視臺綜合頻道《時代先鋒》之《黃美金:習建窯之匠
  • 《繁花》胡歌將擔任主演,三年磨一劍!
    這個還是值得期待一下的,畢竟距離他上次主演的電視劇播出已經是2017年的事兒了。自從三年前的戲拍攝結束,胡歌就很少出現在觀眾的視野中,他說自己需要沉澱,他利用很多時間去積累,這一次終於出來營業了。三年磨一劍,期待胡歌在這部電視劇中的呈現。《繁花》主要以10歲的阿寶開始,以中年的小毛去世結束,起於20世紀60年代,終於20世紀90年代。重點描寫了兩個時間段的上海,一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一是八九十年代,尤其是這兩個特殊歷史時期上海人的生存狀況。不知道在影視劇中的改變是否很大,不過還是值得大家期待的。
  • 十年磨一劍 友阿奧萊10年總銷售額破130億
    十年磨一劍,終有梅花飄清香。12 月 22 日,友阿奧萊十周年盛典在長沙現代凱萊大酒店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近 200 個品牌齊聚於此共同慶賀。作為友阿奧萊的 " 十年朋友 ",他們中已有 18 個品牌跨入了億元俱樂部,獲得最高人氣獎、拼搏獎的不在少數,真是拿獎拿到手軟。
  • 藍軍 誰願意十年磨一劍?
    蔡英文緊握時任臺南市長賴清德的手的確,2016年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蔡英文在臺南市囊括67.5%的得票率,是全臺得票率最高的城市,而國民黨的朱立倫僅得到22%的選票。2008年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民進黨的謝長廷在原臺南市的得票率不到47%,還臣服在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之下。2012年國民黨派出蘇俊賓扮「刺客」,其實是打得漂亮。
  • 從看火影到做火影,黃成希的經歷告訴我們,十年不一定能磨一劍
    與此同時,從2012年初次涉足日本動漫行業的摸爬滾打,到2020年成為國漫頂級動漫IP質量保障的小有成就,相信再過兩年,黃成希終將十年磨一劍,鋒芒必現。而這一切,絕對不是偶然。01 小男孩的夢與幻想小孩子的夢想可以簡單實在、可以天馬行空,甚至可以荒誕、多變,但不管怎麼說,這都是他們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 【必看】十二年磨一劍,優質中國動漫電影傳奇
    精選視頻,轉自:一條大魚海棠十二年磨一劍的驚豔  從沒一部國產動畫像
  • 培育孩子們的工程素養,這個活動要「三年磨一劍」!
    培育孩子們的工程素養,這個活動要「三年磨一劍」!「工程創意漂流」項目誕生於2011年,一開始是上理工附中發起的一個志願實踐活動項目。如今十年過去了,該項目作為高中生社會實踐課程,已經面向青少年開展了大量的創新實踐活動,廣受師生和家長們的好評。
  • 卡梅隆大神十年磨一劍 《阿麗塔:戰鬥天使》
    原標題:卡梅隆大神十年磨一劍 《阿麗塔:戰鬥天使》由二十世紀福斯出品、電影大師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攜手鬼才導演羅伯特·羅德裡格茲打造的科幻動作電影《阿麗塔:戰鬥天使》日前首曝預告片,女主角阿麗塔(Alita)、導師戴森·艾德博士(Dyson Ido)、大反派薩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