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神一樣的餐桌美食家LIVE SHOW來知味中國味道論壇了!
[ Live Flaver]
活的味覺我不太喜歡給餐飲寫差評,
原因是,
每一頓飯就是一場演出,
演員與觀眾都有即興表達的權力,
你得接受所有鮮活的可能性,
而且不同的觀眾各有臧否。
這才是一頓飯有趣的意義所在。
當然,
一直表現很差的餐廳,
我一定會寫一寫,
為了表彰壞出品的穩定性。
一直很好的餐廳,
我會批評下,
這樣才能訂得上...
以上是玩笑,是某次在美食家飯局時,我臨時說的笑話。而我身邊的人,真的比我有趣太多了!
陳曉卿老師曾說「最好吃的是人」,以此為靈感,我才做了美食家訪談節目《神一樣的餐桌》。拍個VLOG的初心,結果我做了個毛毛的紀錄片,只能厚臉皮解釋為「活」。我其實很焦慮,眼看著導演越來越胖,快拍到第三季的時候,還沒拍到陳曉卿老師眼中「杭州最繁忙的客廳」,心裡的萬匹羊駝都下了鍋。
我並不是偷窺狂,但可以滿足一點點大家對美食家餐桌的偷窺欲。🙃
去美食家的客廳有什麼神奇體驗? 精神到胃的秘密通道。在杭州,有一條從精神到胃的秘密通道,那是通向陳立老師的客廳的。
對資深吃貨來說,那一定不是逃生通道,而是深淵的入口。記得有一天,我吃了陳老師的「蓴鱸歸客」,一個月後還和導演聊起,想無論如何也要拍出來,留下來。於是和陳立老師打了一通「偷師」電話,雖然詳盡記下,但還是覺得這道菜難到「飄著仙氣」。導演問,神婆你為什麼那麼迷?我想了想,也許跟那天著名主持人曹滌非哥與鳳凰網狗哥來杭,跨界藝術家眉毛老師作陪,他們吃完蓴鱸歸客,曹哥深情款款朗誦了陳立老師當年追師母時確鑿翔實的報導有關。
廚房中的陳立老師
我們聽完一陣嘖嘖讚嘆,蓴鱸勾不來歸客都難!再後來,陳立老師的「客鬥」點上老師自養的菸絲,那煙霧太繚繞,山河湖海的神秘訪客循著,從後半夜悠遊而來。我已經沒腦子思量蓴鱸的思,眼嘴鼻喉全是難忘。
陳曉卿老師說:「陳立兄是個雜家,研究領域覆蓋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藥學以及兩岸關係。」網易的老闆丁磊是陳立先生的粉絲,稱陳立是「行走的百科全書」。陳立老師博學就算了,聲音好聽,導致《圍爐夜話》攬獲無數老中青女粉絲,他每周更新,漫談中國的食物和風土。女粉絲的腰圍粗了,一些出版社的路道也越來越粗,不久前,陳立老師邀來著名作家寶爺對談,為《滋味人生》開了新書發布會,聽得我口水一地。
新書部分目錄:
「中國吃雞地圖」
「渾身是寶的德州驢」
「為什麼廣東人什麼都吃」
「你永遠不知道山東人的煎餅裡卷了什麼」
……
箇中滋味,可見不一般誘人。
《滋味人生》書中插圖
在我眼裡,陳立老師是個活體博物館。食物是大自然對人類最偉大的饋贈。而陳立老師是真正的「識食物者」,在《滋味人生》這本書中,他以散淡從容的文字,為讀者徐徐鋪開一幅飲饌江山圖,書中既有古今中外的飲食文化、天南海北的俚俗掌故,又有關於故鄉、土地、人情和生活的真味。
史無前例的美食論壇。 你會看到一場活生生的美食家Live Show!我想把陳立老師家這個美好場景搬到現場,和觀眾們一起談天說地。
第二十一屆中國(杭州)美食節&第二屆中國(杭州)國際美食博覽會的知味中國·味道論壇這次我來張羅,很榮幸。這同時也是《神一樣的餐桌》論壇特別版。 這次論壇為什麼叫美食家Live Show呢?那得先從論壇上會出現一些老物件開始賣關子,幾乎全是百年來在新新旅館各個餐廳使用過的餐具。
杭州新新飯店始於1913年,是浙江省至今唯一存世的百年現代飯店。百年時光裡無數名人雅士曾在這裡眺望過西湖,胡適與曹誠英,史量才與沈秋水、徐志摩與陸小曼,魯迅與許廣平、以及豐子愷、李叔同、陳寅恪、吳昌碩、鬱達夫、張愛玲、林徽因、巴金、艾青、梅蘭芳、杜威、芥川龍之芥等。那時候西湖博覽會被指定為接待外賓的酒店,所以有這些西餐的設備。
那口銅火鍋的白銅來自材質是30-40年代手打的。銀碟勺收集自民國時期上海有名飯店的餐具,分別是五福樓、老正新館、中興、陳國記等。那民國時期新新旅館咖啡廳白銅咖啡爐、麵包機實在太美,我也會帶自己現磨的咖啡去。
當年,新新旅館內設有西餐廳、書樓間、彈子房、跳舞廳、露天電影場等,頂層是舞廳酒吧。這次舞臺上出現的家具選用的都是民國年代海派中西文化合璧的經典款式,上有能工巧匠的彩繪與雕花。復古摩登的氣質讓人有時空穿梭的感覺。 這也是陳立老師家的客廳、龐穎老師的茶席、眉毛老師的宋宴與Alan老師的開放式廚房,還有神婆的咖啡館和1913客廳先生的書房。 我們雖然在西溪天堂藝術中心棲劇場的舞臺上,卻有近距離觀看美食家們在百年前新新飯店客廳裡喝茶聊天的感覺,一場舌尖上的中西合璧談古論今等你來。
味道論壇形式與組成:
1、每位嘉賓有5分鐘自由演講時間。
2、講演間隙劈出時間留給其他嘉賓有穿針引線的對談與點評溝通。
亮點:首次採用「今夜不設防」式樣的對談形式,中西合璧的美食場景裡有演講與對談,交叉進行。
美食特別論壇美食家LIVE SHOW
——《神一樣的餐桌》中國胃,世界味。
時間:9月19日下午3:30-5:00
邀請嘉賓與分享主題:
陳立:《風味人間》總顧問、《舌尖上的中國》顧問
分享主題:傳統味道,與現代食材。
上周末,全中國超會吃並懂吃的「寶藏教授」——《滋味人生》作者、《風味人間》總顧問陳立教授,來到國大一小時舉辦新書首發會!這本書獲網易CEO丁磊、《風味人間》導演陳曉卿、著名主持人汪涵、作家阿城等一眾大咖的聯袂推薦。
現場聽聽裡面究竟藏著什麼樣的珍饈美味?
Alan Yu:米其林星級廚師、美食家
分享主題:中西文化間美味洞察。
22歲就當上世界級餐廳行政總廚,打理過李嘉誠三家私人會所的餐飲,給大S的婚宴設計晚宴,在謝霆鋒的《十二道鋒味》中擔任廚藝顧問……
Alan從業25年,曾任米其林三星餐廳8½ Otto e Mezzo BOMBANA香港、上海餐廳行政總廚。與友人在上海成功開設創意餐廳「很高興遇見你」,並成為了城中「文藝青年們」的熱門聚集地。
業界評價Alan代表了」區別於烹飪界佔主流地位的新舊法式廚房的一種新模式和新潮流」,如今,這位全方位發展的年輕且資深的大廚已經完美轉身,向更高的高度行進。
Alan的職業發展一直很順利,22歲就成為了一家高級餐廳的行政總廚。但是他覺得——要做最牛的人就要跟最牛的人學。於是有了他職業生涯中很重要的八年。
1995年,Alan選擇了放棄40餘萬美元年薪的行政總廚職位,來到世界著名廚藝大師米歇爾(Michel Richard)的廚房,競爭時薪15美元的幫廚小弟。米歇爾要求面試者在20分鐘內,用現有的材料烹飪一道自己最拿手的菜品。一個合格的廚師,首先能精確計算處理和烹煮食材的總時間,才能合理挑選菜品和料理方式。最終,Alan以一道「香煎地中海鱸魚」獲得了進入餐廳工作的機會。 在九個面試的人當中,他是唯一一個亞洲面孔。
2003年後,Alan在紐約、華盛頓和丹佛之間往返,坐鎮多家著名餐廳;為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的餐廳當美食顧問;到李嘉誠的餐廳和上海8 ½ Otto E Mezzo餐廳當行政總廚。2017年起,為了兼顧家庭和工作,Alan開始在上海和廣州兩地經營起自己的餐廳。
現在作為一個經營者,要考慮的東西更多也更複雜了。但這位Chef界的技術流在專業上的追求其實一直很簡單——「把菜做好吃!」
Alan目前是Li Chateau & Alan's Kitchen的創始人兼主廚。
作為廚師,為了保持靈敏的味覺,會對自己要求很高。日常生活中Alan的飲食清淡而健康,標配是牛奶泡穀物,零食就是新鮮水果,平常極少吃口味重的菜品。在進入廚房前3個小時肯定不進食巧克力,因為巧克力會降低舌頭的靈敏度,特別是對鹹度和鮮度的把握。此外Alan提到一點廚師的共性——「不吃自己做的菜,因為在烹飪的過程中太清楚各種食材、調料搭配產生的味道,沒有驚喜了,缺少未知的樂趣。
健康克制的飲食習慣讓48歲的Alan Yu 依然保持年輕的氣質。早上吃得比較簡單,牛奶和蘋果,如果沒有飯局,晚上一般不吃飯,不吃宵夜,朋友聚餐的話就自己帶啤酒過去,配兩盤花生米。相比之下,他更喜歡吃蔬菜,口味比較清淡。
說起自己的菜單源源不斷的創意, Alan遵循兩個原則,一是根據時令挑選食材;二是因應當地人口味調整菜品的搭配,在這兩大原則下再演化不同的菜品。Alan表示:「其實並沒有太特別的入廚技法,用最好的食材,最簡單的方法來呈現味道,僅此而已。」
光聽他在美國的廚房故事都美妙絕倫,再中西一對比,全是好吃的寶藏!
龐穎:杭州和茶館創始人,茶文化學者
分享主題:茶賦予美食的神話。
龐穎,就是那個《龐穎講茶》的龐穎,主持人汪涵說她是「禪門一枝梅」,美食家沈宏非最愛她泡的茶,每到杭州必訪之,收藏家馬未都也是她的座上賓,這還是些家喻戶曉的人物,至於那些深藏不露或民意不足的文人、畫家、設計師、藝術家……更是數不勝數了,都愛去龐穎的和茶館喝茶。
她是個十足的奇女子。
和茶館創始人,受聘於中國茶葉學會、中國茶葉博物館,在各院校茶文化專業傳授茶生活經驗。曾為世界知名品牌愛馬仕、奔馳等舉辦茶會,宣傳中國茶文化。
龐穎老師為得到一款好茶,跋山涉水尋茶、訪茶,從茶產地的生態環境到茶消費地的飲食、生活習慣、從茶的歷史文化到每個時代茶的生活方式,從茶與器、水的關係,到泡出一壺好茶.....身體力行、知行合一地學茶,梳理了古人喝茶的智慧並總結出來。
和茶館是她先生施國勤最早創辦的傳統茶館,施國勤是個設計師、藝術家,龐穎是個IT理工女,在大學裡了15年教書。一朝和茶館經營不下去了,龐穎出來頂上,雖然當時完全不懂茶,卻憑努力勤奮與豁達性情,成了中國最懂茶的女人之一。
2007年秋天,她接到一個需求,要給愛馬仕布置一場茶會。「愛馬仕是什麼?」那個年代,奢侈品大牌還不像今天這樣普及,雖然並不十分清楚來賓們喜歡什麼,但龐穎讀過梁實秋,他說「喝一杯西湖龍井,等於是把西湖山水喝到肚子裡了」。
茶會地點就安排在郭莊,西湖龍井伺候,茶點是桂花慄子糕,伴以桂花點綴。看似貌不驚人,幾口下肚,龍井的慄子香和炒米味被徹底調動起來,愛馬仕中國大區經理們被徵服了,從此迷上了中國茶。
後來,在「愛馬仕中國風尚100人」評選裡,其中一席留給了龐穎,品牌給她送了100周年紀念冊,她也在冊上寫下了自己的人生願望:「我今後的人生將和茶一起旅行,希望能更多的解讀祖先的生活情趣,用茶表現健康時尚的生活方式」。
為了持續推廣茶文化、正確的喝茶方法,龐穎開了欄目《龐穎講茶》,在公眾號講、在茶館講,也到處受邀去外面講。和茶館裡有專業的茶道課,是從源頭教你認識茶、不裝逼的那種硬幹貨課。龐老師也喜歡在店裡,儘管她喝茶陪聊也要收取不菲的費用,但你如果哪天湊巧撞到她在,能攀談上幾句,她也會毫無保留地跟你講解。
吃龐穎老師的茶,如沐春風,從歷史談到人文,深入淺出。講到回甘為止!
眉毛:藝術家,美食家
分享主題:宋宴及宋朝飲食對杭州美食的影響。
有一個人以一碗「黯然銷魂」的炒飯徵服了全杭州。這個人既不是廚師,也不開餐廳,而是一個好美食美酒美女的藝術家——旅美畫家眉毛老師。
他是不折不扣的飯醉分子,橫跨「飯飽思淫慾」界,「陪君醉笑三千場」界和藝術界,三界通吃。
他的炒飯被各色名流追逐、要挾和乞討(包括女人)。吃喝都是藝術,鮮有人知道:眉毛老師品酒與酒品更了得,跟他喝頓酒比吃到炒飯更高興(包括酒量不好的女人)。
眉毛在千串屋炒飯顛鍋
對於眉毛來說,做飯也是一門藝術。他常常和他的廚師朋友們說,以前燒飯的地位很低,現在廚師成為藝術家的年代來了,在家裡燒飯也是一樣,一個簡單的食材做得很好吃,這也是一種生活藝術。
可以把一道簡單的炒飯做到極致,從這一點上來講,大概沒有人比眉毛更懂生活的藝術,以至於全杭州真正懂吃的人都把吃一次眉毛老師的炒飯視作人生一大追求。
杭城名人都以吃過眉毛老師的炒飯為榮。他的炒飯有多好吃?據說不管多大的鍋,都會被一搶而空。
鍋要熱鍋,飯,未必要隔夜冷飯。這便是眉毛炒飯的厲害之處,他可以用剛蒸出來的米飯,任意的食材,做出一碗讓你拍案叫絕的炒飯。
他師從「三百年來第一人」篆刻家陳巨來先生,易學大師潘雨廷先生。這兩位先生再往上就是:唐文治、馬一浮、薛學潛這些學術泰鬥。
聽他聊天,勝過吃十碗炒飯,聽到由餓到飽再到餓,如此循環。
神婆(主持):美食作家,公眾號「神婆愛吃」創始人,知味(中國)中國國際美食博覽會官方顧問
我說過,尊重、依賴,就會迷戀,人與自然的交集,也遵循「愛」,這個偉大的法則。一個月前,我出了本不太正經的書,希望大家都能愛自然,從珍惜盤中餐開始。
作者:神婆愛吃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內容簡介:
《海錯圖》是一部收藏於故宮的古代海洋生物圖鑑,筆墨呆萌,妙趣橫生。而美食作家神婆愛吃在「年年按季節迎著鮮溼海風大吃大喝後,發現海洋生物洄遊、交配和產卵與美味息息相關」,便以這本帝王枕邊書為線索,「挺著吃撐的小腹」,饒有興致寫下了《海錯圖愛情筆記》這本專以「餐桌上的水生鮮物」為主題的美食文集。
《海錯圖愛情筆記》一書以《海錯圖》生物為線索,感性解讀了30種水生鮮物的愛恨情仇、飲食風味及名廚秘技,不僅乾貨多,而且有趣有梗好看。
《海錯圖愛情筆記》插圖
19篇隨筆、12份手帳、30幅靈動「情愛圖」
一本有趣有梗有乾貨的海錯圖漁鮮的「愛與美味」筆記
《愛錯圖的愛情筆記》之龍頭魚手繪筆記
全書雙色印刷,另贈全彩萌壞別冊《魚水之歡》,偷偷洩露那些精靈的愛情秘密。
《海錯圖愛情筆記》別冊:魚水之歡插圖
我愛吃許多年,但許多年之後食物還未能完全治癒我,譬如一緊張就餓這件事,令我耿耿於懷。不論是談戀愛,還是發布會和論壇,都屬於同款。越吃,就越不能割捨。現在,我吃著銀魚燉蛋,心裡滿滿感恩這美味。
現在我還是不能相信,上海三聯出版社與SFC上影影城,竟然給我這次機會做這個有點怪怪的但還蠻好玩的首發秀。
影院裡的新書首發秀
——SFC上影影城與上海三聯書店攜手跨界
介紹文字全是溢美之詞——這是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的新書《海錯圖愛情筆記》的首發秀,是兩家文化企業聯手的跨界嘗試。這是一本以《海錯圖》這本帝王枕邊書為線索的關於水生鮮物的美食圖文書。作者是美食大V「神婆愛吃」,自稱處女座A型變態技術流吃貨,因為她在「年年按季節迎著鮮溼海風大吃大喝後,發現海洋生物洄遊、交配和產卵與美味息息相關」,便挺著吃撐的小腹,饒有興致地寫了這本書。不走尋常路的她與出版方早就商定要做一場別開生面的新書發布會,喚起更多人對魚類生命的珍惜之心。汪文偉是她的朋友,也是非常傳奇的音樂家,他的音樂隨著情緒不斷地發展、延伸,能為魚兒的愛情提供完美的載體。在他答應擔綱現場即興音樂創作之後,她又邀請了國際新銳設計師呂青,通過服裝設計呈現魚兒瞬間相聚又瞬間消逝的感覺,跨界藝術家眉毛和戲劇家方依蘭則從肢體語言以及與音樂的融合方面對舞者做了充分的指導。
新書首發秀之後放映的電影《大魚海棠》,也生動展現了人類與魚類的「情事」,樂、舞、書、影四位一體的首發秀讓與會嘉賓印象深刻,書與電影的內容邊界在無形中都得到了拓展。
去年,2019知味中國·中國(杭州)國際美食博覽會上的5場杭州宴席,也是我親歷的,陪著粉絲隨美食家的足跡吃文人墨客、樓臺煙雨、江南畫舫...
今年這場舞臺上的盛宴,更值得期待,畢竟人好吃!
神 婆 問
一份圓滿的快樂,
和一場未完待續的故事,
哪一個會讓我們印象更深刻?
根據「契可尼效應」,一般人對已經完成的故事極易忘懷,
然而對那些中斷了的、未完成的事情卻總是記憶猶新。
於是念念不忘,於是必有迴響。
我們這次帶來的,
不僅是延續6月被中斷的故事,
更是來製造小美好與小確幸。
希冀成為在2020年裡我們的精神自留地,
支撐起我們更美好的生活。
Tasty China知味中國,
在西溪天堂,
想點亮人間煙火,
將獨屬於食物的溫暖與力量傳遞到你的身邊。
2020知味中國·第二屆中國(杭州)國際美食博覽會
來咯!
「即使能活上三千年,
甚至三萬年,
你也應該記住:
人所失去的,
只是他此刻擁有的生活;
人所擁有的,
也只是他此刻正在失去的生活。」
——馬可·奧勒留
Food Bless You!
中國國際美食博覽會顧問
《神一樣的餐桌》製片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