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信

2021-02-13 聽歸化城老韓講過去的事情

我們經常看見香港、好萊塢警匪片中的經典鏡頭:警察如臨大敵,握槍大吼:請出示你的身份證!

  幾十年前的中國人還不知道身份證是什麼東西,只曉得國民黨時期有住民證、日偽時期有良民證。現在,每個人都知道,出門必須帶好身份證,以證明自己身份。

  中國俗語:私憑文書官憑印。改革開放前中國人出門,都必須要開一張介紹信。介紹信是官方出具的具有個人身份的證明原件,自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初期,它一直是個人出差旅行、單位外調、購買特殊物品等等的唯一合法憑證。介紹信曾經在中國大地上漫天飛。沒有一張介紹信,你將寸步難行。

那時去北京,購買火車票必須有省級的進京介紹信才行。到了北京,還要持這個介紹信去外地來京人員住宿登記處排隊,等人家分給一個旅店。而且住宿人數必須與介紹信所寫人數相符才有資格被分配,人數超過10人想去一個好一點的地方門兒也沒有。排隊的人都是誠惶誠恐地陪著笑臉面對接待人員。回想起來很有意思。

那時,農民進城買化肥要介紹信;領結婚證要介紹信;結婚購買家具、熱水瓶要介紹信……除了大小便和挨批鬥不要介紹信,購買新華書店內部發行的書籍都要介紹信。

在上世紀60年代,燙髮也得憑介紹信。直到打到「四人幫」之前,普通人是不能隨便燙髮的,只有歌舞團演員和工會組織文藝演出時才會特批。介紹信上得寫明「該同志因工作需要燙髮」,我一個同學的父親是個理髮師,就因為給朋友私自燙髮,被單位處以警告處分。

那年頭,我們這裡的小偷,暗語管介紹信叫「腳」——沒有介紹信,流竄作案都不方便。

那時,就連女人「流產」也需要介紹信。從四十多年前「流產」的稀奇和羞於見人,到今日未婚女人把「流產」當家常便飯,真令人感嘆。

介紹信是一張比16開還小的紙,存根在左面,約佔五分之一。右面佔五分之四的地方是介紹信的正文,內中列有姓名、日期、事項、介紹信號碼。存根與正文的內容一樣,但「空間」壓縮,特別在「事項」一欄上。公章分兩處蓋,一處蓋在存根與正文之間的虛線上,叫騎縫章;另一處蓋在正文的下方。

介紹信是無產階級管理中國的手段,是防止反革命分子及地主、資產階級流竄作案的必要手段。介紹信是跟蘇聯老大哥學來的,我們曾經使用了數十年。其實,這東西在中國也有點年頭了,看過革命傳統影視節目,對兒童團員在村頭手持梭標,檢查人行道條的情景應該不陌生。早期叫路條,以後才是介紹信。

毛時代禁止百姓自由謀生、更不許百姓自由流動。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區的地卻嚴禁隨意走動的。文革武鬥期間,有的城市,路上也有紅衛兵攔路檢查。四川就曾經發生過有人走親戚串門,遇到紅衛兵半路檢查,因丟失介紹信撒腿就跑,被紅衛兵持槍擊斃的事情。

那些年,你到公社辦事,得有村裡的介紹信;你到縣裡辦事,得有公社的介紹信;你到省裡辦事,得有縣裡的介紹信;你到北京辦事,得有省裡的介紹信。就連外出要飯,都要去生產隊開介紹信。但絕大部分農民是拿不到要飯介紹信的,所以只好就地餓死。1960年,我曾經看過一個乞丐的介紹信,上面寫著:「茲有本村王老漢到你處討飯,多給幹的、少給稀的。此致革命的敬禮!」 網上說,當時蘭考縣農民一到討飯季節,都要去生產隊開出門要飯的介紹信。

1984年,我去舅舅家,看過他收藏的一張1968年來呼市看望我母親的介紹信。這張由他所在的生產大隊開具的介紹信上,寫有舅舅的姓名、性別、年齡、出身、政治面貌、所屬生產隊、出行目的地、出行原因、出行時間等。那時的中國農民,只有懷揣一紙這樣的證明,才能離開自己的家門。

據史料記載:明末關中大旱、饑民外逃,先為流民、後為流寇,最終局面不可收拾。中國多少朝代毀於流民之手:李自成、張獻忠、洪秀全……。限制農民到處亂竄是治國的根本,介紹信是偉大領袖是吸收了歷史經驗教訓,採取的英明措施。

那時,各城市每個居委會都有治保主任。他們充滿「革命警惕性」、牢牢緊繃階級鬥爭這根弦、緊盯每一個可疑分子。如果哪家哪戶有親戚來住,如果這家成分再不好些,街道戴著紅袖章的治保主任會就立刻聞風而來,闖進門就要檢查介紹信。最典型的是,知青回家也要有大隊開具的探親介紹信。出身不好的人,治保主任就會親自上門查看,看你是不是逃回來的。

我心中一直有個疑團:雷鋒冒雨夜送的那位老大娘不知帶沒帶介紹信?也不知道雷鋒有沒有盤問過她,萬一是逃亡地主婆怎麼辦?

1976年冬,我調到包頭電力修造廠工作,暫住在包頭東河賓館。一天妻子來探視我,她剛進屋坐下,賓館服務員就擅自開門進來了。問我們什麼關係,我說是兩口子,她就要我們出示結婚證。我說,她只是來看看,不一定會住。那個服務員冷冷地說:沒有結婚證,絕不容許同居!然後臉色難看地走了。那時,許多旅館的客房門上都有小窗,服務員或公安人員隨時可以窺視旅客,怕你在房裡「搞事」。

1980年我到北京出差,在前門附近找了個普通酒店。登記時,遞上介紹信,就聽前臺問道:是黨員否?我一愣,以為聽錯了。再問,沒錯,我於是如實答,但非常驚愕。

我的同事老王有一次出差丟了介紹信,按說他是個很謹慎的人,每次開好介紹信,都用塑料紙包好,然後和錢一起放在貼身的口袋裡,時不時用手摸一摸,看看還在不在。那次出差,他不知道怎麼搞得,把介紹信弄丟了。結果,前去接洽的單位不接待,旅館不讓住,也沒法買火車票回家。無奈之下,他只好給單位打長途電話,讓單位再開一張介紹信寄來,他無處可去,當晚只好在地下通道裡安身。

70年代,我的一個同事去瀋陽出差,住在一個小旅館裡。那天,從晚上六點警察開始檢查介紹信,到夜裡十二點已經查了十遍。後來同事乾脆把門敞開,將介紹信蓋在臉上。警察再次進來查介紹信時,見狀自己也笑了。

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有了第一代居民身份證,介紹信才不再緊要了。1980年,我的一位朋友在電建公司人力資源部工作。那時他們登報招聘一名員工到他的辦公室做事。約有五十多人前來應聘,但他只挑中了一個男孩。

我曾問他:「你為何選擇那個男孩?他既沒帶一封介紹信,也沒任何人推薦。」「你錯了」他說:「他帶了許多介紹信。當他走進辦公室後,輕巧地把門關上,說明他做事小心仔細;看到那位殘疾老人進來時,就立即起身讓座,顯示他有禮貌又懂得體貼他人。當我和他交談時,我發現他衣著整潔,頭髮梳得整整齊齊,指甲修得乾乾淨淨。難道你不認為這些小節就是最好的介紹信嗎?」

就像美國大詩人朗費羅說的:「我們以自己能做什麼來衡量自己,而別人則以我們做了什麼來評估我們。」我們的所作所為就是最好的介紹信,說明自己是怎麼樣的人。

原來,細節折射出人的本質,言行堪稱最好的介紹信。

 

後記:

1797年夏,法國革命家康斯坦丁·沃爾涅拜訪美國總統喬治·華盛頓。沃爾涅為了獲準週遊美國各地,請求總統開一張介紹信,華盛頓想:不開吧,讓沃爾涅碰個釘子;開吧,又叫我為難。於是他在紙上寫道:「康·沃爾涅不需要喬·華盛頓的介紹信。」

 

相關焦點

  • 男子求職被單位要求開無犯罪證明 派出所反需單位介紹信
    近日,市民周先生向黨報熱線反映,他在求職時被一家單位要求開具「無違法犯罪記錄證明」,但前往戶籍地派出所辦理時,卻被告知該種證明一般不對個人開具,如需開具需要申請者工作單位出示介紹信。經歷了一波三折,周先生雖如願以償,但記者了解到,這類被「禁開」的證明仍廣泛「被需求」。  市民周先生近日參加某單位招聘,該單位通知他,要想入職需先去派出所開具「無違法犯罪記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