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分享幾個早年出現率比較高的的班得瑞音樂,經典bgm們,
十多年前比較喜歡的清晨
最傷心的2011年經常聽的童年記憶
出現率很高的安妮仙境
影視傷感bgm
在網際網路還不是很發達的千禧年代,我還在上小學,班得瑞的CD或者DVD擺在音像店或者圖書城音箱架醒目的位置。去電器城商場裡放的bgm,或者打開電視,裡頭播的院校宣傳廣告、加盟廣告、甚至不孕不育和人流廣告,我的記憶裡儲存了那些很熟悉的旋律。在某天我打開當時還是免費的百度音樂,點擊輕音樂分類,看到一個像老外名字的班得瑞,點進去再播放,發現這些音樂和我的記憶存儲對上號了,於是我又給它們貼上了名字,繼續存著。
當時百度一下,百度告訴我這是個歐洲的樂團,不知道百度百科的修改門檻其實不高並且將百科視作權威答案的我,一直對此深信不疑,同時在那之後的許多年,太年輕的我在跟別人顯擺我知道很多bgm輕音或裝逼寫推文時,我都介紹班得瑞是個發跡於歐洲的樂團。直到今天。
某張專輯上有這麼一句話,「輕舞的風,沿稜線向下滑行,滋養大地的溫暖,沁入心中空谷」,其實班得瑞的每張專輯介紹那面上都有這麼句類似風格的,反正挺有美感和意境。也沒啥毛病,那時候家裡也管得嚴,每周末只給我一小時玩電腦,其他時間沒法上網,於是我把這些班得瑞音樂下載為本地歌曲在平日裡放著聽。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班得瑞似乎逐漸變得低調,現在也沒什麼專輯發布了。反正它也不是走流量路線,但好歹在各種場合的出現率很高啊,我尋思提到班得瑞時大家的反應也該跟雅尼的《夜鶯》差不多呀,就能想到一兩個經典作品,但是好像真的沒什麼人關注班得瑞。以及到比較時髦的微博和b站看了看,我也沒看到什麼在討論的。那麼我再找找有沒有官網,發現也沒有。它的音樂似乎只是在我國比較廣為流傳,雖然比較多的還是聞其聲不知其名的情況,而在國外,它的發源地瑞士,幾乎是無人問津。此外,作為一個高產的樂團,它竟然沒個商演??也找不到成員的合照。
這裡我好奇了,班得瑞到底是何方神聖?
來看看班得瑞的CD,上面標註了AVC和臺灣金革唱片,
那麼AVC這家瑞士音像公司應該就是班得瑞的正主了吧。但是從這個公司的官網看,班得瑞好像只有寥寥數語。
所以,班得瑞的曲子可能是外包業務?(!)
真相大白後,我知道了「班得瑞」是瑞士商人彼得博薩的一個idea,博薩是AVC音像公司的創始人,這個idea它可以視作一個曲牌名。。。
博薩說,「班得瑞」一詞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但它應有「音樂和頻率效果」,任何人都可以響亮地發出這個音,讓人過目不忘。那我們可以理解為,「班得瑞」是一個創意,不會做音樂的博薩本人聘請了其他著名音樂家,德國音樂家奧利弗·史瓦茲作為主力,這位德國音樂家又邀請了十餘位他們國內同行,瑞士的創意+德國的團隊,班得瑞標題下的音樂就這樣誕生了,到現在大概有兩三百首原創曲目了。同時他們也用和原曲不同的樂器、編曲方式演奏了百來首非原創著名曲目,比如比如神秘園、雅尼、喜多郎的作品。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我高中時用配樂時找到一個班得瑞版本的《響宴》,時長兩分多種(原作喜多郎的《響宴》七分多鐘),和原作選用的音色也不一樣,原作採樣了很多器樂、人聲的原聲,班得瑞版本這個像電子合成音色。但是現在我已經找不到這個兩分多鐘的版本了,可以說是把全網翻遍了,不僅是搜索音樂,以及各種可能相關的線索,都沒能再讓我找到它。它真的像從未出現過一樣在網上消失了,網際網路的記憶和人的記憶裡都沒有這個版本了。
說到這,還有首純音我印象深刻,名為《綿雪》,我第一次聽是前一分鐘的前奏截取,是09年時在初中教室裡聽到初三市質檢英語科目的聽力試音,被這純淨空靈的前奏驚豔了一把。於是上網搜,竟然有人在百度知道裡就同樣的問題提問,大概就是問福州中考市質檢英語聽力的試音音樂是什麼曲子(那個時候百度知道和貼吧還是很火的,很多問題都會有人在短時間內來回答),就這樣我又找到了一首心儀曲目。可是現在,還是同樣的搜索方式,搜索《綿雪》,作者「深町純」,在網易雲和QQ音樂上出現的名字還是這個名字,打開音樂完全是兩碼事。現在這個新的綿雪聽起來甚至有點像《不能說的秘密》電影中好幾首ost的雜燴。要麼是當年信息不夠發達,錄入這些曲目的人錄錯了,要麼這首曲子它也是「消失」了,究竟是怎樣我也不得而知了。所幸我這兒還有十多年前聽到的那版~
那麼來個班得瑞的官方介紹,
班得瑞(Bandari)是瑞士音樂公司Audio Video Communications AG(簡稱AVC)旗下的一個音樂項目,其作品以環境音樂為主,亦有一些改編自歐美鄉村音樂的樂曲,另外還有相當數量的是重新演奏一些成名曲目。1990年發跡於瑞士的班得瑞是一個音樂計劃,集合了一群愛好生命的作曲家,演奏家及音源採樣工程師等等青年才俊。主心骨奧利弗·史瓦茲是一位多才多藝的音樂人,不但專長各種樂器,更熟稔先進的錄音工作。他特別率先採用先進的數字採樣技術,將自然界的聲響,運用後期母帶24bit數字錄製,鉅細糜遺地記錄下清晰無比音質。
班得瑞從不在媒體曝光,一旦開始策劃新的音樂便深居在阿爾卑斯山林中,直到母帶成品完成。置身在山林之中讓班得瑞擁有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也最具有自然脫俗的音樂風格。每一聲蟲鳴、流水都是從大自然中記錄的,他們為了採集自然的聲音,歷盡千辛萬苦,有時候守候數月之久。正因為如此他們才能將這些音效栩栩如生地呈現在專輯中。
班得瑞的音樂唯美、寧靜,在「世界花園」瑞士孕生而出的夢幻抒情演奏中,將屬於瑞士的湖光山色,在音樂中予以唯美地具象。簡單流暢的旋律,加入大自然意向與流行元素,使人悠然神往。沒有艱澀難懂的曲風,沒有生硬的個人風格,不落俗套的編曲、精簡的配樂,呈現出清新的自然氣息,完整忠實呈現美侖美奐的仙境風光。
班得瑞的音樂強調輕柔的絕對性,奧利弗·史瓦茲展現他獨特的編曲手法,以清爽的配器構架出沒有壓力、沒有負擔的樂曲,加之高超的錄音技術,使得音樂具有空靈感,溶入耳朵的不只是山林溪水的清新感受,更可以明顯放鬆緊繃的神經,是難得一見的音樂珍品。奧利弗·史瓦茲說:「我的音樂是兼具視覺、觸覺與聽覺的,從大自然所得到的創作靈感將一直延續到世界各地聽眾的心中。它不只是新世紀音樂,更是取自大自然的心靈營養劑。
隨著音樂版權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音樂可能會因為版權問題而下架,還有可能從此查無此曲,而我通常在它們消失後好久才發現我真的再也找不到它們了。就像我前幾天發現十幾年前的百度貼吧帖子也已經完全被抹掉了一樣。
我揚言要聽的班得瑞現場版,其實也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