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等優秀古裝歷史劇走紅的背後:清宮戲沒落的開始?

2020-11-12 618的forever

《長安十二時辰》、《清平樂》、《大明芳華》等一系列優秀國產古裝歷史劇的迅速走熱,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有趣現象和信號,某種程度上標誌著古裝歷史劇發展走向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影視行業開始的自我優化和調整。

從上述眾多電視劇,不難發現:古裝歷史劇題材方面,時代的範圍更加廣泛,涉獵更廣;服裝道具方面,更注重考究和還原歷史現狀;劇情方面,更加緊湊和多元化;觀眾的觀感體驗方面,也更加新穎和舒心!


這不禁讓我想起,前幾年電視螢屏和視頻網站上到處充斥著滿屏幕的清宮辮子戲,《大玉兒傳奇》《宮鎖心玉》、《步步驚心》、《美人無淚》、《還珠格格》、《山河戀》等等,讓人頭疼不已!需要說明的是我並不是對這些電視劇持有偏見,不否認這其中不乏有一些優秀的電視劇,比如穿越題材的《步步驚心》和童年回憶《還珠格格》等,我所討論的是這一類清宮戲層出不窮的整體現象和對其的討論。

清宮戲的走紅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末,一部《鐵齒銅牙紀曉嵐》張鐵林、王剛、張國立鐵三角開始家喻戶曉,迅速掀起了人們對於清朝歷史的興趣和熱情,《宰相劉羅鍋》也是在這一市場發展下應運而生的。《還珠格格》三部曲更是徹底點燃了清宮戲的市場和前景,隨後更是掀起了清宮戲熱,熒幕上開始出現了大量清宮戲。


進入新世紀後,根據二月河「落霞三部曲」改編的電視劇《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的火爆更是將清宮戲推向了更高的巔峰,此時市場上的其他類型的古裝歷史劇真是慘絕人寰,古裝歷史劇要想贏得收視率,那基本必須是清宮戲,要是其他的,那你有可能連投資商都找不著,這絕不是一句誇張的話。

此時的清宮戲從質量上還是不錯的,除了一些對於清朝和皇帝的美化外,作為一部電視劇它還是可以算是合格的。

2010年後,隨著鮮肉經濟的崛起和新興資本對於電影市場的湧入,清宮戲開始走向了一個更加奇怪的模式:小鮮肉+偶像愛情+清朝=清宮戲。什麼意思呢?就是披著清朝的殼子上演一部霸道總裁愛上我的狗血劇,什麼《宮》、《美人無淚》等等一步步爛俗套的劇情,浮誇的服裝道具和詭異的顏色,讓人無法直視。


但是沒有辦法,在當時的影視市場的發展狀況下,即使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依然獲得了不錯的收視率和收益,這個也不是僅限於古裝歷史劇,整個影視市場到處都充斥著劣幣除良幣的現象。

在這二十多年的古裝歷史劇發展的進程中,說嚴重一點,我更願意稱之為清宮戲的發展進程,因為我們幾乎很難看到其他的歷史題材類的。

上面的分析我更多的是從市場和資本的角度簡單談了一下為什麼清宮戲會走紅螢屏,我個人認為還是有一些人為的因素,某些影視文化相關人士的刻意為之。

我國影視文化圈相當一部分的專業人士,由於他們自身的背景,在無形中讚美和美化清朝,從而給人造成清朝時人民生活幸福美滿,從而消除人們對於清朝的客觀認知,可以說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是估計連他們也沒想到,最後發展成了愛新覺羅家的後宮相互綠的狗血故事,可謂偷雞不成蝕把米。

今天我們並不是針對清宮戲進行吐槽和批判,我們更多是對過去的一種回顧和總結反思,了解未來古裝歷史劇的發展走向。


從現在的一系列優秀古裝電視劇的火爆現象來看,緊湊新穎的劇情、精緻的服裝道化、尊重歷史的適當改變是市場衡量的最基本標準。市場的不斷優化、資本的良性競爭、優秀的內容創作這三個方面形成一個閉合迴環,必然是未來古裝歷史劇乃至整個影視行業的未來追求。

很多人對清宮戲這十幾年的不斷霸屏甚是不滿,甚至憎恨,甚至有很多人呼籲禁止清宮辮子戲。我個人對於這種觀點不是十分贊同,太過偏激。

不可否認的是,清朝是中華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離我們最近的封建王朝。我們有必要和責任去了解和它的歷史,總結過去、著眼腳下、展望未來。它有助於我們對於今天美好生活來之不易的珍惜。

目前的清宮戲,最大的問題就是改編和過度美化,才會引起大家的反感和抵制。這種不僅僅是對觀眾的侮辱,而且是對清朝歷史的不尊重。


《甄嬛傳》中雍正天天后宮談戀愛、最後被綠氣死了,這種劇情稍微有點歷史常識的人估計會笑死,雖然影視作品需要藝術處理和改編,但是還是要尊重一些基本的史實,估計雍正要是知道自己被這樣玩,棺材板都蓋不住了。

更讓人受不了的是清宮戲對乾隆的讚美,乾隆本身就是一個很普通的皇帝,建樹一般。清宮戲動不動乾隆愛民如子、乾隆時期國泰民愛、人民幸福,這也太扯淡了,文字獄和修《四庫全書》等打壓人民的殘忍手段數不勝數。某種程度上,連他的爺爺康熙都算不上「千古一帝」,都有些過譽了,看看和他同時代的彼得大帝,人家接過的俄羅斯是一個農奴制的國家,人家把俄羅斯建成了什麼樣,大清是什麼樣?


還有什麼多鐸之類的都能洗白成這樣,真是大跌眼鏡!一個搞了揚州嘉興屠城的劊子手都可以通過電視劇搖身一變成了好人。

總而言之,我對於《清平樂》、《大堂十二時辰》等古裝歷史劇的出現和爆火持樂觀程度,極大豐富了我們的古裝歷史劇市場,促進了中華歷史和傳統文化的傳播和交流,也給了清宮戲、市場和資本一定的警惕和啟示。

隨著觀眾素質的不斷提高、市場制度的不斷完善、資本的合理競爭等,我相信未來的國產古裝歷史劇會越來越優秀和完美,希望清宮戲也能逐漸摸索出一套符合歷史和市場的嶄新道路,創作優秀作品。


##討論話題

對於目前的古裝國產劇或者清宮戲,您有什麼看法,評論區談談你的看法!

相關焦點

  • 《清平樂》的「野心」與古裝歷史劇的困局
    不過在我看來,《清平樂》是有「野心」的,在它身上也的確折射了古裝歷史劇面對當前市場和觀眾審美需求的種種糾結。  「清明上河圖」的打開與古裝歷史劇「宮鬥化」的逆轉  《清平樂》改編自網絡IP《孤城閉》,但把原著中梁懷吉與徽柔公主的情感主線,改成了以宋仁宗為核心的故事結構。
  • 《燕雲臺》是歷史劇?它還不如《清平樂》呢
    但觀眾想要看一部反映遼代的歷史劇。那麼肯定會失望的。它還不如《清平樂》呢!除非它後續劇情能夠扶搖直上,否則可以定義是部古裝言情劇。為什麼這麼肯定呢?它背後就是兩岸三地古裝劇的一種歷史繼承吧!特別是和又長又矯情的後宮戲份結合。最終造成了一種朝堂沒重點,後宮非常擰巴的「兩不像」即視感。一言以蔽之:《清平樂》和這類古裝大劇的問題。就是服化道越來越精良,卻講不好一個故事!不過——觀眾如果根據角色和劇情,前去挖掘找真實歷史上的事件和細節。
  • 《清平樂》古裝劇的一個裡程碑
    第一,古裝劇和歷史劇的融合:古裝劇和歷史劇是兩個有較大重合的範疇。古裝劇可以不是歷史劇,只是把歷史做為背景,請一眾明星、講一個故事。比如《射鵰英雄傳》便是古裝劇的傑出代表。但像這樣優秀的作品並不多,大多古裝劇歷史背景非常模糊,模糊到只知道是古代,不知道道是哪代。
  • 《清平樂》首播質量撲街,宋代戲的面子,卻依舊清宮戲的裡子
    文/馬慶雲4月7日晚間,電視劇《清平樂》湖南衛視兩集首播。如果以一般衡量準則來論,這部電視機畫面精良、節奏悠緩,演員們的臺詞乃至於導演的鏡頭調度都較為不錯,算得上質量過關的作品了。不過,若是以「精品劇」的標準來論,《清平樂》離真正的優秀,差距還是蠻大的。
  • 野心」與古裝歷史劇的困局
    不過在我看來,《清平樂》是有「野心」的,在它身上也的確折射了古裝歷史劇面對當前市場和觀眾審美需求的種種糾結。 「清明上河圖」的打開與古裝歷史劇「宮鬥化」的逆轉 《清平樂》改編自網絡IP《孤城閉》,但把原著中梁懷吉與徽柔公主的情感主線,改成了以宋仁宗為核心的故事結構。
  • 綜述:清宮戲唱罷秦宮戲登場 歷史劇時空大挪移(圖)
    清宮戲在螢屏上已經幾度造成收視熱潮。《宰相劉羅鍋》達到了「戲說」歷史的高峰,它創造了性情幽默、有平民色彩的劉羅鍋形象,把君臣關係、政治鬥爭和民間傳說熔為一爐,為後來的清宮戲開闢了一條道路。後來的《康熙微服私訪》、《鐵齒銅牙紀曉嵐》都不同程度地繼承了這種思路並有所發展。大紅大紫的《還珠格格》走的是另一條路子,它大呼小叫、一驚一乍的輕鬆搞笑風格贏得了年輕觀眾的心。
  • 《清平樂》是偽歷史劇?我們為什麼再也拍不出《大明王朝》
    從《清平樂》宣傳的歷史劇的失敗,再到市場上剩下的極少數歷史劇。未播歷史劇最知名的兩部,大概是《大秦帝國之天下》和《山河月明》,其它比較傳統的歷史劇已經很稀少。實際上背後的原因非常的複雜,伯光決定從中國電視劇產業平臺,再到消費者審美上面出發,分析一下中國歷史劇的興盛衰落。
  • 穿上古裝一騎絕塵,她卻不演清宮戲,網友說穿越大清後宮完敗所有
    歷史劇也一直受大家歡迎的題材,然而近幾年歷史清宮劇真的是備受歡迎,從最早的《金枝欲孽》到《宮鎖心玉》再到《甄嬛傳》《步步驚心》再到去年熱播的《延禧攻略》和《如懿傳》每一部都是收視長虹。其中的女演員穿上清宮古裝個個都是美輪美奐,,像李純,劉詩詩,蔣欣等。穿上清代的戲服,頭上梳著一個清代的髮型,造型倒真是蠻不錯的。
  • 歷史劇創作中的新氣象與老問題 ——以電視劇《清平樂》為例
    的確,較之此前一些同樣熱播的宮鬥劇、戲說劇或玄幻劇,該劇有不少可圈可點之處,而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它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展現出嶄新的氣象。新氣象:生動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部優秀的歷史劇對歷史文化的再現和表現,有兩點至關重要:一是對特定歷史階段進行藝術化的呈現;二是以高度的客觀真實展現出作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精神標識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
  • 《清平樂》再犯《知否》的錯,但它們都在這贏了
    尤其在《清平樂》中,每個場景都會出現長時段密集對話,且對話內容文白夾雜,非常考驗觀眾的耐心。開頭兩集幾乎沒有交待什麼劇情,而只是在交待人物和事件的背景。比起往日大家熟悉的宮廷劇,《清平樂》確實讓人不夠「爽」。隨著後續劇情好轉,朝堂對手戲也逐漸變多,慢慢出現了大量的人名、制度的解說。
  • 國產古裝歷史劇!請按《大秦賦》和《長安十二時辰》這樣拍吧
    歷史劇這個題材在現在的國內非常的稀少,《大秦賦》開播可以說是繼《清平樂》過後。又一次在歷史劇上,還有古裝大劇上的一次全面回歸。近年來,在偏歷史題材的古裝影視劇當中,絕大多數動作設計都談不上太好。《清平樂》戰爭場面就不多,《燕雲臺》等劇還是古偶的拍法。《大明風華》與奇幻劇《九州縹緲錄》一樣,在大戰爭場面上保留了2010年左右時期(整體《大明風華》更好一點)。
  • 更新過半,《清平樂》又開始了懸疑推理的劇情,張茂則的戲回來了
    在偶像劇、後宮劇、歷史劇及權謀劇,刷了一波存在感的精品爆款古裝劇《清平樂》,收視率沒有了開播時的衝勁,反而下滑了。雖然集結了王凱、江疏影、葉祖新等實力派演員,還有喻恩泰和譚希和這樣的「老戲骨」,但想要把一個悲劇至極的故事,真實生動的演繹出來,卻不是件容易的事。
  • 為何無人拍元朝歷史劇,而清宮戲卻泛濫?不是不拍而是根本無法拍
    為何無人拍元朝歷史劇,而清宮戲卻泛濫?不是不拍而是根本無法拍為何無人拍元朝歷史劇,而清宮戲卻泛濫?而元朝和清朝不同的地方在於清朝是以宮廷戲為主,元朝大家都知道在整個歷史上都是在南徵北戰,拍攝元朝必須涉及到戰爭,戰爭的拍攝成本當然和宮廷戲的成本不是一個數量級的,這就導致拍元朝的電視劇十分的少。
  • 江湄|當代歷史劇的文化功能:談《大明王朝》和《清平樂》
    沒承想主辦方囑咐我談談歷史劇,我受命之後,腦海裡便開始閃回看過的劇,而且不能停播。我本來正在寫論文,現在也寫不下去,這簡直就像過去的士大夫,祭祀的時候一定要帶上夫人,但心裡記掛的是年輕貌美的小妾。張黎導演、劉和平編劇的《大明王朝1566》(2007)是我看過最好的歷史劇,講國運講民本政治講官僚體制講政治人物,有真實的歷史感,又直擊現實,怪不得豆瓣評分高達9.7。
  • 歷史劇的「三重山」
    日前,國內首部跨國追逃經偵題材劇集《獵狐》、首部以宋仁宗為主角的歷史劇《清平樂》雖褒貶不一,但畢竟引起廣泛關注。觀眾口味在變化,市場變得愈發挑剔,要滿足觀眾味蕾,要的是經得住品評的創作、拍得出精品的功夫,還需有敢於打破慣例與套路的氣概。  螢屏上的宋代歷史劇並不多見。
  • 劉亦菲為何從未接過清宮戲?看到她「甄嬛裝」時,一出現就結局
    劉亦菲這個女生,可以說是娛樂圈中不可多得的美女,她從出道開始就因為清純的外表,被稱為神仙姐姐,再加上最近幾年的熱度越來越高,所以幾乎是很多男生心中的女神。眾所周知,劉亦菲是憑藉姑姑這個角色走紅網絡的,身穿古裝的她真的是驚豔全場。
  • 南北朝、清、明、宋後,歷史劇迎來了「大唐盛世」
    而在此之前,歷史劇《大秦帝國之天下》開播的消息已經傳了好幾輪。因此,南北朝雖然在古裝劇中很吃香,但更多是一種投機和走捷徑,所以沒留下有分量的作品。目前來看,真正能給南北朝歷史劇一錘定音的,還是劉和平正在創作中的季播劇《北鬥南箕之歌》。南北朝熱降溫之後,清、明、宋依次粉墨登場。
  • 抗日神劇要不得,古裝偽歷史劇也不是好貨色
    圖/《康熙王朝》打著正劇旗號,裡面卻一堆史實錯誤,史觀也不靠譜的歷史劇,比抗日神劇好不到哪裡去。文/箋語 這兩年流行小鮮肉,更流行老戲骨怒懟小鮮肉。圍觀者群情激昂,開始了扣帽子、貼標籤、大家來找茬的活動,紛紛猜測這次是哪個鮮肉和小花被打了臉…… 不過,看著《康熙王朝》長大的人也知道,道明叔自己演過的歷史劇,也躲不過「偽歷史」的審問。就拿《康熙王朝》來說,小說家言的成分遠遠超過史實,改名叫《戲說康熙》才名副其實。
  • 為什麼baby不拍清宮戲?看到她的造型,網友:這樣拍早火了
    長相出色,又肯努力的她目前已經拍攝了不少作品,雖然口碑還達不到標準,可卻也開始有了進步。她的作品中類別很多,但清宮戲卻沒有,令人感到非常疑惑。,不少演員就是通過拍攝清宮戲走紅的。近日她在綜藝《遇見天壇》中首次嘗試清宮戲,與馮紹峰搭檔出演了小片段帶來的反響也說明了這點。不少網友看到她的造型之後,都忍不住感慨這樣拍早就火了。
  • 《清平樂》中的宋朝宮廷稱謂,展現了宋朝文化之美
    中國有24個朝代,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給歷史劇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但是電視螢屏上的歷史劇,清宮劇佔據了主導地位,其數量有一半之多。最主要的原因是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王朝,離我們距離較近,受到觀眾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