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燈迎客,白鵝展翅,雄雞啼聲……位於興寧市東部的永和鎮,距興寧市區僅10公裡,205國道、梅河高速、興畲高速貫穿其中,地理位置優越。在這裡,不僅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花燈,還能領略到別具一格的自然風光。
豐富的文旅休閒業態,讓市民和遊客在這裡邂逅、徜徉和眷戀。而熙和灣·客天下花燈文化特色小鎮的建設,更進一步推動了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讓幸福永和「景」上添花。
近年來,永和鎮緊緊圍繞「花燈小鎮·幸福永和」發展目標,加速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深入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
小鎮大戰略 引領新發展
進入九月,炎熱的暑氣開始慢慢消去,天氣變得格外舒適。位於永和鎮藍排村的熙和灣·客天下花燈文化特色小鎮也做好了迎接四方賓客前來遊玩的準備。
漫步在花燈小鎮內,形態各異的花燈點綴裝飾著人們的視野,濃厚的花燈文化撲面而來。興寧是「中國花燈之鄉」,興寧花燈起於明朝,盛行於清代、民國時期,歷經600多年,未曾停滯和斷絕。近年來,中國、廣東省花燈文化節的成功舉辦,讓八方遊客盡情領略「火樹銀花滿街舞,簫鼓喧鬧到天明」的熱鬧景象,深切感受到了千年客邑·文化興寧的獨特魅力。
熙和灣·客天下花燈文化特色小鎮。(吳騰江攝)
據介紹,熙和灣·客天下花燈特色小鎮項目致力打造為花燈小鎮、美麗鄉村和新農村建設「三合一」的特色小鎮示範區,成為興寧市文化旅遊、城市提質擴容的「新名片」。此外,花燈特色小鎮的建設還在扶貧、就業等領域起著重要的帶動作用。
「整個項目意向總投資80億元,分三期開發。目前一期已經完工,二期建設正在籌備中,預計明年上半年動工建設。」花燈小鎮建設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花燈文化特色小鎮項目依託當地資源稟賦,結合花燈文化、圍龍屋等客家文化元素,按照「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理念,正打造一個文化休閒和田園風光特色明顯的精品項目,成為永和鎮特色經濟發展的一面旗幟。接下來,永和鎮將大力發展服務業、旅遊業和生態農業,加快產業集群發展、產業鏈延伸、服務業配套,推動特色小鎮建設與文旅康養產業、生態農業融合發展,打造「特色小鎮示範區、生態旅遊名鎮」。
旅遊資源多 農旅迎契機
綠樹掩映著白牆紅瓦,村間小道乾淨整潔,道路一旁一畦畦嫩綠的時令蔬菜和寬敞明亮的溫室大棚在陽光映襯下顯得格外顯眼。
風衣谷鄉村體驗基地。(羅瑋攝)
「大棚是去年建成的,有了它,我們種植蔬菜就能減少氣候不適和病蟲害影響,提高了蔬菜產品生產的穩定性。接下來,我們將更有信心往採摘遊和戶外拓展方向發展……」說起這些年「梅一客風衣谷農耕體驗園」的變化,負責人陳耿文言語中滿是喜悅與期待。2016年底,以蔬菜為主題的「梅一客風衣谷農耕體驗園」開始在永和鎮新寨村建設。僅僅幾個月的時間,昔日的灘涂荒地悄然變身。一片片土地被規劃地整齊劃一,種上了水果、玉米、板慄南瓜、有機高端蔬菜等農作物,還吸引了一批批遊客慕名而來。
村民正在梅一客風衣谷農耕體驗園裡查看蔬果的長勢。(羅瑋攝)
這幾年,該體驗園通過承接親子遊、自駕遊,帶動鄉村旅遊,實現基地與村民及村集體共同發展、共同增收。2018年以來輻射帶動周邊農戶53戶,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我現在在這裡幹活每個月能拿到3000多元,收入不錯,挺好的。」今年48歲的劉華榮高興地說。她告訴記者,之前她在工廠做工,離家遠,收入也不是很高。「現在從家裡來基地騎摩託僅需10分鐘,有收入,又能照顧家庭,我很滿足。」劉華榮補充說道。
雞鳴山上的標誌性雕塑「金雞報安」。(羅瑋攝)
距離新寨村7.9公裡外有一座鵝峰,因山形似一隻公鵝,又被稱為「鵝公山」。近年來,它也成了永和鄰鎮和興城人喜歡遊覽和休閒的地方。然而,十幾年前,鵝公山還是一座荒山,荊棘叢生,連一條像樣點的上山小道都沒有。在各級黨委、政府和熱心鄉賢的大力支持下,2003年,鵝公山建設了永和鵝峰健身休閒場。此後,景區先後開通了七條水泥硬底化道路,安裝了路燈,興建了風雨亭、八角亭、文化活動中心樓宇、標誌雕塑、文化長廊等,公共基礎設施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文化底蘊深厚的永和鎮,不僅有鵝公山、雞鳴山等自然景觀,還有張瑾瑜烈士故居、古驛道等紅色、古文化景點。永和鎮幹部表示,接下來將以產業園、古民居、烈士故居、古驛道為載體,把文化建設融入美麗鄉村建設之中,做好「紅色、綠色、古色」文章,重點打造「樂享農耕·新寨人家」「瑾瑜故裡·紅色大成」「驛道古風·夜明勝境」等10個鄉村旅遊特色村,推動全域旅遊發展。
特色產業興 助農奔小康
「蒲公英一年可以收割9次,10月我們又將播種了。」夜明村黨支部書記吳新文拿著手機給記者展示了幾個月前他拍攝的蒲公英種植基地場景。照片上,漫山遍野的蒲公英競相綻放,黃燦燦的一片,煞是令人欣喜。
夜明村遠離圩鎮和城區,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務工,常住人口僅200多人,有9戶貧困戶。鄉村要振興,特色農業是關鍵。近年來,夜明村瞄準中草藥特色種植,大力發展蒲公英種植基地,並通過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讓昔日田地裡搖曳的小小蒲公英搖身一變,成了村民的「致富花」,走出了一條產業振興、鄉村蝶變的路子。
「當初只種植了2畝,慢慢擴大到10畝,如今已有65畝種植基地,計劃明年再擴大到100畝。」吳新文高興地跟記者介紹說,在幫扶單位武警廣東省總隊的支持下,還新建起了加工廠,註冊了野生蒲公英茶品牌。「發展蒲公英種植,能有效帶動村民就業,擴大村民穩定增收渠道,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去年,我們村的9戶貧困戶就全部退出了貧困行列。」吳新文補充說道。
「這裡以前荒廢了十幾年,地上的野草長得都快跟樹一樣高了,單是清理雜草我們就花了一個星期。」永星村黨支部書記潘輝指著眼前70、80畝的池塘告訴記者,今年,為改變現狀,在永和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該村盤活閒置土地,引進小龍蝦養殖,提高村民收入。「發展小龍蝦養殖產業不僅能給村民帶來收入,也增加了村裡的就業崗位,讓村民能夠在家門口就業。」潘輝說道。
近年來,永和鎮以「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為抓手,突破傳統農業瓶頸,破解傳統農業附加值不高、產業鏈單一、標準化程度不高等問題,持續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發展。目前,永和鎮新寨村的蔬菜種植產業、三楓村和林場村的茶葉種植產業項目成效顯著,還入選了首批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名單。
基礎設施優 鄉村顏值升
一邊是發展興盛的產業,另一邊是城鎮面貌煥然一新:美麗鄉村提檔升級,農村新房錯落有致,垃圾分類智能化推進……永和呈現著一派新農村新氣象。
鄉村產業有特色,人居環境有顏值。日前,記者一行進入永星村內,映入眼帘的便是位於興江河永星段以「孝廉文化、人文永星」為主題的黨建文化長廊,圖文並茂地展示了傳統文化,並以孝廉故事教化村民培養好家風。據介紹,永星村在興寧市紀委監委的幫扶下,以黨建為引領,按照強化基層組織、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基礎設施、強化鄉風文明的思路,充分發揮村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助推美麗鄉村建設。
「目前我們正在打造『一河兩岸』綜合工程,工程已經完成70%左右,預計11月能夠全部完成,結合綠化亮化工程的實施,以後也將會成為村民休閒散步的好去處。」潘輝告訴記者,下一步,他還準備在村裡推行垃圾分類工作,讓垃圾分類成為農村新時尚,真正讓村民生活質量的「裡子」和農村環境的「面子」都好起來。
「以前村裡條件沒那麼好,村道都是坑坑窪窪的泥路,出行極為不方便。」 吳新文告訴記者,夜明村在去年完成了7條村道硬底化、5公裡綠化帶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村容村貌也跟著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近年來,永和鎮狠抓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不斷深入開展「兩美」行動,鎮容鎮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沿著圩鎮街道行走,道路乾淨衛生、平整有序;美麗的休閒步道、健身設施完備的文化廣場已是「標配」;靚麗乾淨的公廁等也不再少見;家家戶戶門口都有了路燈……村民的日子越過越舒坦。
去年,永和鎮更是投入700多萬元推進鎮村汙水處理管網建設工程,整改衛生站、養老院汙水排放問題,切實維護永和良好生態環境。環境整治,道路修繕,綠化亮化美化工程實施,河湖「清四亂、五清」專項整治進一步落實……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和提升,不僅改善了鎮容鎮貌,更是為永和鎮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記者手記
立足優勢,發展才有強勢
如今,行走在永和鎮各鄉村的村道上,處處能見到越來越有精神氣的村民,感受到強勁的發展脈搏。
就永和鎮而言,文旅資源豐富且獨特,而且目前還在創建花燈小鎮,有全世界最大的花燈。因此,永和鎮發展旅遊具有優勢,也定位了自己的發展優勢——花燈小鎮·幸福永和。而當下,隨著人們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的轉變,越來越多的人更願意在美麗鄉村中放慢腳步,進行深度體驗。再加上各地交通等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當此之時,瞄準市場、立足資源優勢、以旅遊帶動產業發展,是趨勢。這也是永和鎮正在走的道路。
在永和鎮,各村發展產業也並沒有眉毛鬍子一把抓,而是立足當地自然稟賦,挖掘地方特色資源,著力在「特」字上做文章。通過不斷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打造特色產業集群,拉長特色產業鏈條,讓發展後勁不斷增強。如今,永和鎮發展「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已呈現出「萬紫千紅春滿園」的局面,「產業興,鄉村旺,百姓富」的美好圖景正在變為現實。
本報記者:葉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