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在年初臺灣地區兩項選舉中敗選後,黨內出現所謂「『九二共識』過時、欠缺彈性」「臺灣需要重新平衡兩岸定位」等論調。國民黨針對敗選進行檢討本無可厚非,但萬萬不可找錯病灶、開錯藥方,病急亂投醫,尤其「九二共識」對兩岸關係影響深遠,不能不慎重對待。
「九二共識」是兩岸受權團體協商達成並經過兩岸雙方認可的共識。1992年,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受權就在兩岸事務性商談中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事宜進行協商。在協商的過程中,臺灣海基會代表先後拿出8種表述方案,其中第八種(口頭)表述方案是:「在海峽兩岸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但對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並建議「以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述」。此後,海協會致函海基會,同意以各自口頭表述的方式表明「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的態度,並提出海協會口頭表述的要點為:「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含義。」
該函以附件的方式,將海基會提出的第八種表述方案附在函後,作為雙方彼此接受的共識內容。海基會回函對此未表示任何異議。至此,雙方都認為經過協商達成了共識。這一共識後來被臺灣人士蘇起概括為「九二共識」,並被兩岸各界接受。
「九二共識」是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達成共識的方式是各自口頭表述,兩會都表明了「謀求國家統一」「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本態度。在兩岸之間固有矛盾一時難以解決的歷史條件下,「九二共識」的達成,體現了兩岸雙方擱置爭議、求同存異的政治智慧,確立了兩岸商談的政治基礎,成為兩岸談判進程中一個重要的裡程碑。
「九二共識」是確保兩岸關係行穩致遠的關鍵。2008年5月以後,國共兩黨和兩岸雙方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開闢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局面,進入1949年以來的最好時期。
兩會先後舉行11次會談,籤署23項協議,解決了諸多關係兩岸同胞切身利益的問題。兩岸同胞期盼已久的全面直接雙向「三通」實現,極大便利了兩岸同胞往來,兩岸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聯繫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兩岸籤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開啟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進程,ECFA早期收穫效益顯著。臺灣方面以適當名義連續8次出席世界衛生大會、1次列席國際民航組織大會,與新加坡、紐西蘭籤署經濟合作協議,對外活動空間得以拓展。國臺辦與臺灣方面陸委會建立常態化聯繫溝通機制和「兩岸熱線」,開展兩部門負責人互訪,及時就兩岸關係重要問題溝通處理。兩岸領導人實現1949年以來首次會晤,開創了兩岸領導人直接對話溝通的先河,將兩岸關係和政治互動提升到新的高度。和平發展碩果纍纍,廣泛惠及兩岸同胞,受到兩岸同胞和國際社會廣泛歡迎。
然而2016年5月民進黨上臺執政後,由於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堅持「臺獨」分裂路線,破壞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兩岸關係形勢變得複雜嚴峻。兩會協商機制停擺,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聯繫溝通機制和「兩岸熱線」中斷,臺灣方面已連續3年無緣參加世衛大會,也無法參與國際民航組織大會,且已有7個所謂「邦交國」與臺「斷交」。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兩岸關係能夠實現和平發展,「關鍵在於雙方確立了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政治基礎。沒有這個『定海神針』,和平發展之舟就會遭受驚濤駭浪,甚至徹底傾覆」。
國民黨切勿拿香跟拜、東施效顰。國民黨的政治人物皆信奉孫中山先生的理念與精神,而孫中山先生的核心理念與精神就是維護國家統一、振興中華,他強調:「『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堅持一個中國、實現國家統一是國民黨的創黨理念和一貫主張,明確寫入國民黨黨章。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政治基礎上,擁有與大陸方面溝通處理兩岸關係的平臺與渠道,維護臺灣同胞福祉,是國民黨區別於民進黨的最大優勢和核心競爭力。
2005年以來,國共兩黨保持良性互動,共同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得到兩岸同胞充分肯定,實踐充分證明國民黨以往的大陸政策有利於維護臺灣同胞福祉,是得民心的。不能因為一時選舉失利而懷憂喪志、自亂陣腳,輕易棄守兩岸關係優勢領域。若國民黨放棄「九二共識」,甚至向民進黨兩岸政策靠攏,自身就失去了守護兩岸和平的價值和在兩岸交流合作中的優勢,丟掉了黨魂和初心,將失去相當部分支持者,甚至再次走向分裂,是自毀長城。
分裂沒有前途,「臺獨」沒有出路。「風物長宜放眼量」。國民黨應登高望遠,看清兩岸關係發展的大勢,看清祖國必將統一的大勢,自覺擔負起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兩岸人民謀福祉、為臺海地區謀和平的歷史使命,與大陸方面一起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國民黨唯有堅守初心使命和正確理念,才是救亡圖存的正道和王道。(作者是涉臺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