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原標題:結算類區塊鏈支付企業獲資本市場看好2020年或將迎來行業新機會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冉學東 見習記者 安凌飛 北京報導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區塊鏈課題組在《中國金融》撰文稱,區塊鏈以大量冗餘數據的同步存儲和共同計算為代價,犧牲了系統處理效能和客戶的部分隱私,尚不適合傳統零售支付等高並發場景。但是在對信息可信共享要求較高、對並發量要求較低的領域,例如交易結算、貿易金融、產權轉讓等,區塊鏈已經有廣泛應用。
其中,跨境支付、交易結算類區塊鏈支付公司獲得快速成長,被市場看好。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僅2020年2月有3家結算類區塊鏈支付企業獲得4700萬美元融資。跨境支付巨頭瑞波稱,要在未來12個月內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央行數字貨幣(DC/EP)也呼之欲出。截至 2月4日中國央行有關數字貨幣的發行全流程專利都已經申請完畢,包括生成、流通和回收。
業內人士認為,央行數字貨幣將大規模應用於零售等並發量高的業務場景,或許能解決當前區塊鏈支付效率較低的問題。同時,央行數字貨幣的發行將對現有的金融市場帶來顛覆性的變化,創造出更多新的商業機會。
全球匯款市場超6000億美元 結算類區塊鏈支付企業獲資本市場看好
目前情況看,區塊鏈更適用於低頻高額的支付場景,在支付領域的應用主要集中在跨境支付和貿易金融等領域,包括跨境支付、外匯結算、貿易結算、信用卡支付等等。
事實上,僅跨境支付就是門大生意。根據世界銀行報告,2018 年中低收入發展中國家的預計增長 3.5% 至 4660 億美元,而全球匯款預計增長 3.4% 至 6160 億美元。2017 年美國就有將近1500億美元匯出轉給其他國家的個人。
從投資融資來看,儘管投資環境漸冷,但區塊鏈支付結算類企業仍獲得市場認可。2月8日,提供B2B數字貨幣服務的商業支付公司 Paystand完成了 2000 萬美元B輪融資。Paystand通過構建基於區塊鏈的支付開放平臺,向商家提供付費 API,支持比特幣、電子支票(e-checks)和信用卡的支付需求。2月6日區塊鏈結算公司Clear斬獲1300萬美元A輪融資,西雅圖支付結算公司 Transparent Systems也完成1400萬美元A輪融資。
跨境支付巨頭瑞波(Ripple)在2019年12月完成高達2億美金的C輪融資,估值達100億美元。瑞波執行長Brad Garlinghouse表示,公司可能會在未來12個月內上市。根據Crunchbase的數據,Ripple迄今為止已經籌集了2.936億美元的資金。
國內在跨境支付上也早已開始區塊鏈布局。2017 年 2 月招商銀行宣布已將區塊鏈技術用於全球現金管理領域的跨境直聯清算、全球帳戶統一視圖以及跨境資金歸集。2018 年 6 月 香港版支付寶 AlipayHK 上線基於電子錢包的區塊鏈跨境匯款服務,其用戶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給菲律賓用戶轉帳。蔣照生稱,中國銀行業目前接近一半的商業銀行區塊鏈實踐都與區塊鏈跨境業務有關。
事實上,在傳統金融跨境支付清算領域,SWIFT(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幾乎佔據了壟斷地位。但SWIFT 因效率低、時間長、費用高等弊端被廣為詬病。跨境匯款的成本高昂,平均每個匯款人承擔手續費達 7.68%,主要成本源於銀行匯款手續費和 SWIFT 電報費用。
而區塊鏈技術恰好可以解決這些痛點。零壹智庫分析師、數字資產研究院研究員蔣照生告訴記者,區塊鏈在支付領域的機會是巨大的,相關應用要集中在跨境支付等場景,能夠提高資金流動效率、優化金融機構的業務流程、緩解信任問題。
其支付系統可實現點對點的資金交易,不再依賴於第三方清算機構服務,實現了自動實時交易、資金實時清算。相較中心化系統,區塊鏈以分布式架構提高了支付系統的穩定性,每個參與節點都可以記帳、存儲數據,部分節點數據丟失或損壞,對整個系統的運轉、資料庫的完整和信息更新沒有任何影響。
比特幣的貨幣職能有限 零售場景下發展受阻
2008年比特幣問世,2012年開始出現基於區塊鏈的支付公司,發展之初大都聚焦於數字貨幣,尤其是比特幣的支付業務。
有「幣圈支付寶」之稱的幣圈獨角獸 Circle 在2018 年5月完成了 1.1 億美元 E 輪融資,當時估值已接近 30億美元。最初Circle就定位於提供數字貨幣支付服務,使用場景主要是 B2C 商家與客戶之間使用數字貨幣和C2C 跨境轉帳。但是3 年之後,Circle取消了大部分數字貨幣支付服務,收縮到跨境支付的垂直場景。
同樣,剛剛獲得B輪融資的Paystand 最初也定位在向商家提供 B2B、B2C 支付解決方案的服務商,2018年開始逐漸淡化比特幣支付業務。
比特幣的貨幣職能有限,沒能如想像的那樣迅速爆發。「當時大家都認為它有可能、有潛力能成為大家能夠接受的支付方式,為提升比特幣的流轉效率也探索了很多可能性。」 LITEX創始人王碩斌在支付行業摸爬十餘年,2016年關注到比特幣支付,開始轉型提供區塊鏈支付的解決方案。
「我們還嘗試了比特幣和日常零售結合提出解決方案等,但現在看更多是一種補充性的解決方案。」王碩斌認為,比特幣支付不會成為主流用於日常零售支付,背後沒有國家實體或者大公司背書、完全中心化,由小機構掌控的虛擬貨幣很難成為通用的零售貨幣。
王碩斌告訴記者,當前區塊鏈支付仍處在早期,面臨三大挑戰限制發展:一是合規性,原有公鏈體系下的數字貨幣在國內並不合規,相關公司也只能在海外開展業務。二是技術上,公鏈體系做擴容技術是非常困難的,難在於權衡效率、安全性、去中心化三者之間的關係。而最大的挑戰是尋找區塊鏈支付的使用場景,提升用戶的接受度,當前應用更多在大額結算,很多零售場景下已經有很好的解決方案了。
2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發布《區塊鏈技術的發展與管理》文章中也提到,區塊鏈以大量冗餘數據的同步存儲和共同計算為代價,犧牲了系統處理效能和客戶的部分隱私,尚不適合傳統零售支付等高並發場景,不建議基於區塊鏈改造傳統支付系統。
DC/EP帶來支付格局新變量
專業人士告訴記者,如果狹義的區塊鏈支付,基於比特幣或者以太坊這些公鏈系統,由於要達到去中心化的共識,並發性低、效率很難保證。但如果廣義的區塊鏈支付,比如央行DC/EP法定數字貨幣背後是中心化央行控制的系統,並發效率就非常高。
目前,中國央行數字貨幣目前在央行層面秉承技術中性,區塊鏈系統並非是唯一技術選項。按照目前的設計,由於央行數字貨幣將主要應用於小額零售高頻場景,所以最為關鍵的就是滿足高並發需求。據央行官員透露的消息,定位於 M0 替代的央行數字貨幣交易系統的性能至少在 30 萬筆/秒以上的水平。
蔣照生告訴記者,這種性能要求當前的區塊鏈系統很少能夠達到,但這也不意味著區塊鏈技術就無法運用於央行數字貨幣系統。根據穆長春此前的發言,央行數字貨幣在設計過程中會汲取區塊鏈的內核,但具體內容只能等央行數字貨幣問世之後才能明確。
「要不是這次疫情打亂了步伐,今年年初就應該試點央行的數字貨幣。」王碩斌告訴記者,他時刻關注著DC/EP的進展,這對公司未來的戰略方向非常重要。目前正組織員工進行調研,跟現在的商戶,外貿企業、零售企業進行溝通,現在DC/EP具體細則還沒有出來,所以很難直接進行產品化的工作。
法定數字貨幣出現,支付格局會發生很大變化。王碩斌認為,目前格局還是很不明朗,但可能的參與者包括,一是早期公鏈體系做支付的公司;二是以微信支付、支付寶為代表的支付巨頭,一旦DCEP或者Libra等影響面比較大的數字貨幣出現,他們會把原有業務場景進行遷移。三是區塊鏈支付領域的創業公司。
「除了遷移類的場景以外,還會出現一些新的支付場景,比如外貿公司的結算、清算。這是我們希望尋找的新場景,也是創業公司的機會。」在王碩斌看來,基於銀行的行動支付體系下,已經有那麼多的商戶,一旦新的支付方式出現,可能會有一些新公司來提供相應服務,這是DC/EP給他們這樣的創業公司帶來新的機會。
事實上,未來圍繞DC/EP,從發行環節、分發環節、支付環節、運營環節等將會形成較為完整的生態產業鏈。DC/EP、區塊鏈領域會出現創業與基礎設施建設浪潮,支付技術相關的服務和廠商都將獲得新的發展機遇。
安信證券認為,央行數字貨幣的發行勢必將對現有的金融市場帶來顛覆性的變化,創造全新的商業機會。在發行環節的銀行IT供應商;流通環節的錢包服務提供商、支付服務提供商;在管理環節的安全加密、KYC認證等。
中信證券研報稱,央行數字貨幣呼之欲出,產業鏈投資機會包括在央行和商業銀行IT系統改造環節,央行數字貨幣將採取「中央銀行-商業銀行」雙層架構,商業銀行需對核心系統進行改造,建立其銀行庫並與中央銀行共同組建分布式帳本登記DC/EP權屬信息。同時央行、商業銀行間將形成類聯盟鏈架構,將可能出現聯盟鏈建設需求,因此數字證書及加密環節廠商有望受益。在支付環節,為了滿足數字貨幣雙離線支付需求,需要在商戶零售場景部署新的支付終端,因此提供支付終端廠商有望受益。在DC/EP硬體錢包上,銀行目前在考慮推出硬體錢包,可能形式是SIM卡貼膜、U盤、指紋卡等,硬體錢包供應商有望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