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小時是正常倍速,後面是一點二五倍看的。這是我第一部倍速電影。
導演在賦予了主角在計算機方面的高智商後卻用他們的低情商作為導火索引出整個故事。
「你是那種整天抱怨命運對自己不公的人,總覺得自己不招人待見,是個社會渣滓,在學校甚至沒人會揍你,因為沒人對你感興趣,你就是一個大悲劇。知道我怎麼想?你就是個成不了氣候的廢物。」劇中馬克斯一開始對主角的評價。一擊即中,主角果然受激,然後一步步走向黑客道路。
但也是馬克斯的評價:「你別這麼幼稚,沒了我們,你啥都不是。」主角再次受激,命運迎來又一轉折點,也是劇情的轉折。
主角在影片開始,用蜘蛛俠,蝙蝠俠和超人來和自己作比,認為自己也擁有作為英雄的前提條件,就是悲劇的家庭:父親逃遁去法國,母親自殺,奶奶患有老年痴呆,自己在計算機方面擁有的才能。但他同時知道,在計算機方面擁有才能的千千萬,而只有頂尖的才能成為英雄。這也正好為影片後續的劇情轉變,成為黑客,向心愛女孩示愛,向MRX示威埋下伏筆。
劇情的走向比較簡單,在這幾年的電影裡,影片在片末的反轉其實平平,並沒有帶給我驚豔的感覺。全篇講的社會工程學,除了為了使主角藉此改變性格的弱點,就是為了點明主題,人類才是最大的bug。但導演為了拍出社會工程學的妙處,拉低劇內人物智商水平。感性是人類作為安全bug的最大因素,但人類的意志力,人類的職業素養,也不會讓最應該嚴謹的,最要保障安全的場所,有這種紕漏發生。為了成就主角,為了響應主題,卻把人類拍得程序化,感性化。或許也只有這樣的配角,才能讓幼稚的主角找到可乘之機。但這未免太小看人類了。
只有強勁的對手,才更能襯託出主角的強大。而這部影片,導演讓這個情商低齡的主角,把一群工作於敏感機構,區別於普通大眾的工作崗位上的人耍得團團轉。而這不是運用什麼黑客的技術,而是號稱社會工程學的,俗稱打感情牌,這樣的一種帶有賭博性質的方式。
「如果生活給了你一個檸檬,那麼你要自己配鹽和龍色蘭。」「敢做就能贏。」影片多次生硬的出現心靈雞湯由幾個生活粗俗的角色說出來,都是為了教育主角,讓主角成長。可我看不見任何成長。主角的所謂的成長:「敢做就能贏」,實際也是因為受了刺激想要證明自己的幼稚行為所導演的一場戲。
這樣的主角,我看不到任何魅力,只是我們日常熟知的屌絲想要逆襲卻做著不現實的幼稚舉動,不過是披著黑客的馬甲罷了。幸運的是,他們有低能的配角配合,於是導演了一場自娛自樂的大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