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朋友什麼禮物最珍貴
前面已經說到,每天靠跟一些酒肉朋友在一起吃吃喝喝打發時光,虛度年華,使生命在混混沌沌的過程中不斷下沉,自然不是人生智慧的選擇,但是交朋友離開吃吃喝喝其實還真不行,尤其是在中國這種於農耕文明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文化體系之中。從古到今,人們都是通過吃飯、喝酒之類的簡單方式進行交流的。所以交朋友離不開吃喝,也不必一定非要離開吃喝。
其實西方人也一樣,只不過他們不喝白酒、黃酒,喝紅酒、喝咖啡而已。
朋友請咱吃飯,品嘗美酒,在酒席宴間討論問題,暢談人生理想,述古論今。訴說生活經歷,交流人生體會,其實是人生中的一種享受。
交朋友雖然不是為了謀求利益,也不計較利害得失,但總得通過一些物質交往,請朋友吃飯,送朋友禮物,比如一本好書,一副好棋子,一套好茶具,一條好煙,一瓶好酒之類。就算不夠富裕,也未必沒有贈送朋友禮物的能力,古人互相間贈送硯臺、茶、肉、幹菌等物者,史不絕書。送給朋友禮物,只要量力而行,不是出於勾結與利用的目的,不是拿公共的財物,就不僅不應杜絕,還應當適當地提倡,因為這是人間溫暖和朋友間互相關心的表現。沒有這些相互饋贈之類的交往,人生的氣氛就活躍不起來,人生的味道就會寡淡不少。尤其不能把朋友間互相贈送禮物的行為,簡單等同於貪腐和行賄受賄,如果是那樣,反腐敗就等於反生活了。
但是送給朋友禮物,應該可以上升到精神層面,以筆者淺陋的生活經驗,感覺善言佳論,人格氣象,都是有意無意間送給朋友的精神層面禮物。
我在做宋學研究時,看到理學家朱熹的一段回憶,他說自己在年輕的時候,有幸在一次朋友間的宴席上,見到了當時的大文豪胡寅的絕佳表現:「向嘗侍之座,見其數杯之後,歌孔明《出師表》……」胡寅由於微醺,在席間流露出了自己的豪邁品質,給了朱熹不小的震撼。朱熹後來評價說:胡寅這種真性情的自然流露,表明他是一位真正的「豪傑之士!」「致堂」是胡寅的號,學者們都稱他為「致堂先生」。胡寅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席間跟朋友們高談闊論地表達自己,不小心影響和感染了一位年輕的朋友——朱熹。朱熹後來的成長,不可能就是靠著這一次的感染,但這次感染的意義卻不能小視,它顯然成了激勵朱熹立志成為豪傑的早期動因。這是長者朋友的人格氣象,無意間對年輕的後來者造成重要影響的一個個案,也是胡寅無意間送給朱熹的一個最好的精神禮物。這叫做「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像這樣的情形。歷史上並不少見。甚至還有沒見到對方,卻從書中的記載裡受到對方人格影響的案例。比如北宋蘇東坡在童年時讀書,受到範滂人格氣象的影響,就是一個例證。範滂,是東漢末年的知識精英,在黨錮之禍中被害身死。範滂在面對死亡時的傑出人生表現,竟然影響了八九百年之後的蘇東坡。孔孟老莊等,作為後世讀書人尊奉的先師、楷模,更不知影響了多少後來人。他們不是後來者現世中的朋友,沒有跟眾多的後來人發生直接的交往,但他們卻用自己的人格、氣象、思想、精神等,影響了無數的後來人。這是他們作為朋友(對於追求人生進步的人來說,影響他們的先賢,都是好老師,也都是好朋友),送給後來者最好的禮物。滿懷成長願望、善於取法先賢的人,即便在現實中遇不到特別合適的師友,也會在人類的歷史上找尋到可敬可法的精神交流者。如此說來,朋友是不限於當世的。
當然這已經不是本篇的話題,本篇想要講說的,主要還是現世中的朋友關係。
在現世的朋友關係中,除了受到朋友人格氣象影響之外,有時還可以把有用、有意義的話語贈送給朋友。老子就曾把富含哲理的警示話語贈送給孔子。(「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史記•孔子世家》)
其實這種情況我們也經常看到,送給朋友一個筆記本或者一本書,在上面寫下留言之類,就屬於這一種。但是送人以言,是需要用心對待的一件事情,寫些天花亂墜的話語自然沒有,也不在本題討論的範圍之內。用來勸勉、激勵、告誡、警示之類的話語,卻不是隨便可以胡亂寫給朋友的。孔子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衛靈公》)
適時適度地誇讚朋友,適時適度地勸勉朋友,都是對朋友精神上的關懷。我過去常跟一些年輕朋友們講,人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幫助,而不是物質上支持。
送給朋友勉勵性的話語,要注意自己的實力和身份,還要注意朋友的趣向和現狀,這是說話程度輕重選擇的主要依據。尤其是當朋友有過失或者可能產生行動失誤時,應當告誡朋友卻沒有告誡朋友,這樣就會失去朋友;不應當用勸諫的方式告誡朋友時,卻非要表達自己的洞見,顯示自己的不同凡響,這種情況叫做失言。
怎樣判斷什麼時候自己當講,什麼時候自己不當講,看上去像是個技術活,其實沒那麼複雜,但也並不簡單,這裡面的關鍵處,在於用心。看自己對待朋友的真實用心,是真正設身處地為他著想,還是想藉機顯示或者炫耀自己的預見力。這是第一條。只要是出於顯示自己的用心,當不當言,都不必言。因為你的出發點不對,不是為了幫助朋友,而是為了顯示自己。如果是出於真心為朋友考慮,才有第二條和第三條。第二條,當不當言,既要看時機,又要看場景,還要看自己的身份、地位。這不是講排場、論門第,如果你的地位不夠高,身份不夠重,還不足以引起對方的重視,說了也沒用。跟朋友相交,沒用的勸諫最好不要說出來,產生不了效果不說,還會讓人家感覺你多事,惹人心煩,達不到想要達到的目的。同樣的話語,不同人說出來效果不一樣,這跟同樣的事情,不同人做出來效果不一樣是一樣的。比如同樣是去青樓,蔡鍔去了,後世就能傳唱出動人的「知音」歌曲;李白去了,就能寫出好詩,引出世間風流韻事;要是換了你,可能就被當成貪腐官員的不雅醜聞,弄不好還會被警察抓去判刑拘役。你先不必追問這樣是否公平,先要反省一下自己的人生品質。人生品質高致的人,做什麼事情都有韻味;人生品質低劣的人,做什麼事情都讓人感覺低俗、可鄙。有句話語叫做「俗人無雅事,雅人無俗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我當然不是在這裡宣揚不平等,因為這裡還有時代崇尚等問題。人家見領導恭敬,那叫懂禮得體;你見領導恭敬,那叫諂媚阿諛。因為人家懷的是正常心態去談工作,你卻是懷著私心去討官謀利。懷著猥瑣的心態,做不出大度的事情。
究竟是當言還是不當言,場景和時機,跟說話者的身份與地位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就算你有相應的地位和身份,足以引起對方的重視,也不能不分場合、時機,隨便亂說。逢場合就講,得機會便說,那就屬於隨便亂說。隨便亂說,是最大的忌諱,不管官職多大,地位多高,實力多雄厚。如果是隨便亂說,當不當言,都是不當言了。
還有第三,究竟當不當言,還要看你跟朋友實際交往關係的深密程度,沒交到那種份上,說啥都沒用,這時候去說就是失言。交到那種份上,當提醒時卻沒提醒,那就是不負責任,對不起朋友,這樣的做法,只能導致「失人」——失去朋友。
上面還只是就「言者」而言,對於「受言」者,如果得了贈言可以受益,沒有不願接受的,可是由於人在接受不同意見時的習慣牴觸心理,尤其是人的慣性行動習慣,在上位者一般不易聽進處下風者的勸諫,除非贈言者的勸諫跟自己的行動計劃一致或者基本一致。
一般說來,處下風者不宜對在上位者進行勸勉;處上位者不宜總是用贈言的方式教訓居下風者。這是朋友間相互贈言的一個常識。
當然,送給朋友最好的精神禮物,還是自己的進步。
跟朋友交往了很長時間,自己不求上進,前些年見面時你是這樣,近幾年再見面你還是這樣,就算原來很不一般,但幾年沒長進,就等於退步了。人間的一切,其實都是相對的,相對於朋友的進步,你的停滯不前就是退步,不僅妨礙進一步交往,還會使自己在朋友面前失去曾經受到的尊重。
朋友主要的功用,就在於精神上的互相勉勵和安慰,因此,人在精神上的成長,尤其被朋友所看重。朋友關係說到底,最終都是為了通過相互勉勵、相互激發,以達成相互的進步。你若是跟不上朋友們前行的步伐,幾年前見面時,你說的是那套話語,幾年後你說的還是那套話語,而且說得跟從前一樣,沒增加分析的力度,沒增加認識的深度,也表現不出有什麼比從前更加顯著的體會,同時又因為不讀書、不學習,開拓不出新的話題領域,人生境界更沒有升進。長此以往就會慢慢被朋友所忽視,甚至被朋友所拋棄。這不是朋友們變得功利和世俗了,而是咱們自己因為沒變化而在朋友中間顯得越來越沒出息了。因為我前面說了,交朋友就是交自己,自己沒有進步,人家不是白交你了嗎?誰有閒工夫浪費寶貴時間,跟一個不長進的人沒滋沒味地交往下去?
把自己的進步送給朋友,這是朋友之間相贈的最佳禮物。但是千萬要注意,進步不是職位的提升,不是腰包變鼓,也不是著作變厚,更不是論文得獎、評上哪級哪類的江河湖海學者,或者廳級、省級院士。這些東西裡面,自然也包含一些表明進步的成分,但進步主要是指學識的增長、認識能力的增強、生活處世態度的更加信實、人生體悟的更加親切等。概而言之,主要指的是人生綜合品質的提升和跨越。只有自己綜合人生品質的不斷提升,才是送給朋友的最好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