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安家》的熱播,劇中性格各異的人物深受大家關注,其中有一個角色我特別喜歡,那就是朱閃閃。她是一個非常單純可愛的姑娘,畢業後就進了房地產中介工作,一單沒開過卻依舊過得很開心。想來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涉世未深,確實有可能如此簡單惹人喜愛。
很多人質疑她的角色,覺得現實生活中不會有這樣的傻白甜存在,可《安家》的其中一集,朱閃閃的一個行為,卻讓我覺得很接地氣,就是我身邊少女們的行為無疑了,那就是用「塔羅牌」算自己能否開單。
我妹就像朱閃閃一樣,天天在家用「塔羅牌」給自己算運勢,算完之後一會高興一會憂傷的。而且她還總是會給我的微信發一些「解鎖2020年運勢」、「看星座知命理」、「從生辰八字找對象」之類的小程序。如果我拒絕玩,她就會一直給我洗腦,告訴我這個可準了,句句都是讀心術!
我突然發現,身邊玩塔羅牌、信星座、看手相、算生辰八字的孩子特別多,其實在我們成人看來,這些就是鬧著玩的,根本不準確,可為什麼孩子們卻如此熱衷,甚至還有像朱閃閃一樣的大人深信不疑呢?其實,這裡面蘊含著很多心理學原理,讓他們不得不愛。
迷惑認知,讓人不經意間上當受騙的「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是一位很受歡迎的著名魔術師,他曾經為自己的成功總結了一個公式:節目中永遠有一個點對每個人都適用。簡單的說,就是節目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鐘都有不同的人「上當受騙」。
因此,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巴納姆效應」。它指的是,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能夠準確地揭示自己的特點。
如果你還不明白,請看看下面這段話:
你很需要別人喜歡並尊重你;你有自我批評傾向;你有很多可以成為優勢的能力尚沒有發揮出來,同時你也有一些缺點,不過你一般可以克服它們;你與異性交往有些困難,儘管外表上顯得很從容,其實你內心焦慮不安;你有時懷疑自己所做的決定或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確;你喜歡生活有些變化,厭惡被人限制;你以自己的獨立思考而自豪,別人的建議如果沒有充分證據你不會接受;你認為在別人面前過於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時外向、親切、好交際,而有時則內向、謹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負往往很不現實。
有沒有覺得,這段話描述的內容跟你自己驚人的相似?恭喜你,別人也是這麼認為的。
事實上,這段材料是心理學家在實驗中展示給被試者的,目的是讓他們判斷這種人格描述是否適合自己。結果顯示,對於上述籠統的、幾乎適合於任何人的話,很多被試都認為自己正是材料中所描述的那樣,材料中描述的性格簡直太匹配自己了,這就是巴納姆效應的作用。
關於這種效應,心理學家還做過一個實驗:研究者給一群被試做過人格測評量表後,給被試出示了兩份結論(一份是被試自己的,另一份則是很多人回答的平均結果),讓被試判斷哪一份是自己的?
結果,大多數參加實驗的人都認為後者更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的人格特徵。
這兩個實驗都有力地證明了,人們更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即使這種描述是空洞的,但他們仍然會認為這種描述準確地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回到《安家》中朱閃閃所玩的塔羅牌,不管她怎麼玩,書上的解讀也好,高人的指示也罷,所預測的內容,通常是沒有準確指向的,僅僅是一種方向的指引和預測,就跟心理學實驗裡的第二種結論一樣。而人總是過於關注自己,朱閃閃也是這樣,她很容易就把這種預測和自己所遇到的情況緊密聯繫在一起,別人還沒說什麼,她就已經有機的結合了自己賣房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來映證這個說法的可靠性,最後自然對塔羅牌的結果深信不疑。
知覺錯誤,讓人自動過濾事實的「正例謬誤效應」
「正例謬誤效應」是指人們由於只關注與自己期望相符的信息、而忽略其他不符的信息所產生的知覺錯誤。簡單的說,就是人們在認知加工時,存在主觀選擇性,傾向於記下符合自己期望的,而選擇性忽略掉不合自己心意的信息,因此就會產生這些信息「描述準確」的錯覺。
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而人格又是一個多維度的複雜概念,哲學上形容人都是矛盾的統一體。
這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我們的認知和行為在不同情景下會表現出極大差異。譬如,你有時候很兇悍,有時候又很溫柔,有時候很矯情,有時候又和你爽快,雖然矛盾,但確實統一的,這就是真實的你。
因此,當你看到塔羅牌等小工具算到你是個什麼樣的人,會怎樣怎樣,你就會自動從腦海裡去搜索相關細節。剛才說了,我們都是矛盾的統一體,所以無論是什麼樣的結果,即使是相對的兩個極端狀態,我們也都能找到符合的場景。
譬如結果顯示你是一個大大咧咧的人,你就會想到是呀,我確實是,不出門就不化妝不洗頭,穿衣服的時候不考慮顏色搭配,家裡一片狼藉能住就行,我真是個不愛挑剔、怎麼都行的人。可事實上,你卻忽略了自己曾經過於挑剔的事件,譬如每次去理髮店對新髮型總是不滿意,從來不去路邊小店吃飯,一件衣服絕對不會連續穿兩天等等。
由於正例謬誤效應的影響,大腦能夠幫你找出一大堆支持「你是一個大大咧咧的人」的事例,同時不自覺地忽略掉不符的信息。於是,你深深地震驚了「原來我竟然是一個如此大咧的人,以前竟然沒有發現!」進而開始感慨:「這測試也太準了,果然是一個了解自己的好工具!」進而開始相信塔諾牌:「能把我的現狀分析的這麼準,一定也能精準地預測我的未來。」
在《安家》中,朱閃閃用塔羅牌預測能否開單也是如此。一方面她因為不夠努力一直都沒有開過單,再加上她的情商智商雙低,開單更是難上加難。另一方面她也在努力著發傳單,存有僥倖心理期待著自己一定能開單。可當塔羅牌算出她沒有開單跡象時,受到正例謬誤效應的影響她自動忽略掉不符的信息,於是深深地相信了這個結果。
產生依賴,讓人影響判斷忽略驗證的「自我暗示」
心理學家經過大量的研究發現,個體如果受到自我暗示的影響,就會不自覺地按照暗示去做,最後驗證「真的好準」。
譬如,你用塔羅牌算出今天會出現貴人,那麼,你可能就會不自覺地去找這個貴人到底在哪,一旦出現某個人真的幫助了你,你就會立刻認為「塔羅牌可真準呀!」
而受到上面介紹過的正例謬誤效應影響,即使你因為「等待貴人出現」而被別人誤解,你也會把這件事解讀成對方的問題,而不是因為自己「等待貴人出現」而帶來的負面影響。
這種在生活中「被驗證」的預測越多,你對塔諾牌就會越相信,下一次得到新的預測結果,又會從生活中尋求事例去驗證這一假設,從而不斷強化自己對塔羅牌的信賴感。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選擇三組對星座了解程度不一的被試,第一組是某佔星學校的學生,第二組是不知道星座為何物的1000個孩子,第三組被試是對星座了解程度不一的成年人。
測試結果顯示,第一組被試的星座和個人性格有非常強的聯繫,第二組被試的性格和星座沒有關係,第三組的成年人越了解星座,他的問卷顯示的性格就越靠近佔星術的預測。
這意味著什麼呢?星座不能預測我們的性格,但是有可能使相信星座的人的性格朝著預測的方向變化,其實就是自我暗示的力量。
在電視劇《安家》中,朱閃閃在塔羅牌給出結果後,就開始自我暗示,反正塔羅牌已經算到我沒有開單跡象了,而我確實是一籌莫展,好鬱悶啊。於是,唉聲嘆氣的她發起傳單來也沒有精神,導致最後真的沒有開單,這樣一來,她就更加堅信塔羅牌的結果了。
命理小工具,為你的生活雪中送炭,也能錦上添花
塔羅牌等這些命理小工具,就像一把雙刃劍。
一方面,它能幫助我們快速建立一定的人際關係,比如兩人因為同樣的喜好而倍感親近;它也可以在你遭遇受挫的時候,幫助你將行為合理化,帶來一些心理安慰等等。
但是,如果你過度相信這些甚至到痴迷的程度,還做出一些啼笑皆非的行為就沒必要了。
記得聽到過一個故事,說是一個女孩看星座運勢,告訴她今天不能接觸「處女座」的人。女孩出門的時候打了一輛車,開門後正要坐突然想起「星座運勢」這件事了,於是便扭頭問司機:「是處女座的嗎?」司機一愣,弱弱地回答:「不是處女也能坐。」
這就是女孩太過於相信命理小工具而鬧出的笑話,所以說,做什麼事都要有限度,不能毫無節制,全盤迷戀。
那麼,我們該如何對待這些命理小工具呢?
首先,不要太過於痴迷,而是把其當作一種娛樂工具,可以用來消遣,讓它成為消磨時間的有趣方式。
其次,對於預測結果,不能不假思索地全盤接受,以免不自覺地在預期下發展人格中的某些特質,進入自我預期—自我驗證—自我設限的死循環。
最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好的預測成為你的指明燈,帶你挖掘光明大道,把不好的預測全部摒棄,不讓它幹擾正常生活。
現在,你知道為什麼有人會越來越相信命理知識了吧?這其中隱藏著的生活現象和心理學規律,真的很神奇,讓人不得不信服。但是,請你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要被命理的預言限制了自我發展和自我改變的可能哦。
希望這些命理知識不會成為你未來道路上的束縛,而是不僅能的生活雪中送炭,更能錦上添花。